庄子生命观解读
王羲之和庄子的生死观

王羲之和庄子的生死观
王羲之和庄子的生死观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他们都认为生命的存在应该是轻松自在的,不应该为外界因素所牵扯。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对生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追求。
庄子也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生活不必有太多的期待,只需要活得自在就好了。
”
此外,王羲之和庄子对于死亡的看法也有些相似之处。
王羲之在《自叙帖》中曾写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表明了对于死亡的接受和看轻。
庄子也曾说:“生死与其说是命运,不如
说是物种的轮回。
生命本无始无终,只是某种形态的变化而已。
”
总的来说,王羲之和庄子对于生命和死亡都持着一种脱离世俗、自由自在、看轻平等的态度,这种生命观念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庄子的死亡哲学

庄子的死亡哲学摘要: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
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
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
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
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
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
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关键词:道家;哲学;生命;死亡老子的《道德经》提出“死而不亡者寿”(第33章)的极富哲理的死亡观,庄子则全面而又深刻地展开了对老子哲学死亡观的论述,从而形成早期道家的死亡哲学。
庄子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一个开创者。
一生死是道家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老子《道德经》第50章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思是说,世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在所有死亡的人中,能顺自然而寿终正寝的大概占三分之一;因自然灾害或疾病等原因而过早死亡的人也占三分之一。
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本来可以达到自然的寿命,却自己把自己搞得早死了。
为什么会自己搞死自己呢?因为他们太想长生和太想生活得好而企图用自己的胡乱作为去对抗自然。
那些善于顺应自然贵己养生而长寿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懂得避开有野牛或猛虎出没的地方,在兵荒马乱的地方他们不穿铠甲。
这样,野牛的角顶不到他,猛虎的爪抓不到他,战场上不被当作敌方的战士因而兵器也不会去刺他。
这是什么缘故呢?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避开有死亡威胁的人和事。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

谈谈《庄子》中的人生境界及价值观摘要:庄子是我国伟大的哲学智者,世世代代的后人都在学习其思想的精髓,从后人对他的著作的解读来看,他的主张和思想深深影响着喜爱并探寻《庄子》的人们。
本文主要从庄子自我标榜的独特的人生境界和开阔的价值观体系两方面来论述庄子的思想,以及庄子思想对现代人们的影响。
关键字:庄子;人生境界;价值观庄子精通哲学、文学,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思想体现在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主张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
他的超脱人生是其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对精神本然状态的自我认识,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没有约束的精神自由境界。
庄子追求精神无限和绝对自由的境界,他认为达到以无限游于无穷,“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种个人与宇宙合一的自由境界,人也就成为了永恒的无限自由的存在。
庄子坚持的价值观体现在外化内不化,“内化”就是不要受变化万千的外部世界的影响,要求我们的内心有所坚持,否则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左右,而丧失了自我。
“外化”就是对于外在的社会环境要通达顺应,否则将无法在社会中安身立命。
而要真正做到内心的支持与外在顺应,则必须有一个安定的内心。
一、境界有大小庄子的确是一个圣人,他生活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战国时期,那时候的社会动荡,经济不发达,生活落后,他能对生死、名利有深刻独到的领悟,实属不易。
庄子主张“乐生”与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不谋而合;孔子主张“活在当下”;儒家看重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一个人的境界大小决定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以世俗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有用和无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教给我们要拥有境界和眼光。
当我们以世俗小境界去观察事物时,常会以眼前的有用和无用来进行判断,当你拥有大境界时才能够理解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重要的不在于客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际遇,而在于主观上,我们有什么样的胸怀;不在于客观提供给我们哪些机会,而在于我们的心智,在有用和无用的判读上,关键是主观确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管窥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
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
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
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
”①尽管科学今日是如此昌明,但对于生死问题,人们所知仍然有限,而且也无法破除此生死之关。
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
而且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并为人们描述出一个幽邃玄妙、不可知的境界,让人们将生的欢乐心降低,把死的畏惧心减少,使人们在生死的来临时,能安于、勇于接受,以免增加更多的痛苦。
佛家讲轮回、修来世,将一切寄诸未来。
以死为今生苦难之解脱,向往于西方极乐世界。
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
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生死物化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
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
《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
论庄子的生命观——以《庄子》的内七篇为例

2 、不得 已之 苦
生而为人 , 本身就是“ 不得已” 的选择 。 既作为
人的影子。 正如子贡评价隐者那样 :欲洁其身而 人 , “ 就要体现作为人 的价值 , 以人的身上所背负 所 父子之亲 、 兄弟 乱大伦。 [ 如果放弃大伦——君臣、 ”】 2 人 父子关系就 的责任又何奇多也——君臣之义 、
在庄子看来 , 人世间有两类无法逃避的关系 , 反对 :而强 以仁义之绳墨之言述暴人之前者 , “ 是
一
类是血缘关系 , 另一类是政治关系 , 这是生而为 以人恶有其美也 , 命之 日菖人者 , 茁人者 , 人必反
人的命运。“ 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 , 其一义也 。 蕾之。不仅救不 了他人 , ” 反倒成了众矢之的。 现世 子之事亲 , 命也 , 不可解于心 ; 臣之事君 , 义也 , 无 的黑暗 已到了无法拯救的地步 , 人们生存的艰难 适 而非君 。 所逃于天地之 间” 【 无 。l 】 庄子正 因为正视 可想 而知 。 了人的命运 , 才没有选择像伯夷 , 叔齐那样去逃避
意味着不配做人, 从而与鸟兽同类 了。 庄子接受人 之情等。 但其 中最难的莫过于处理君臣关系了。 伴 的这种命运是不同于儒家 的。 儒家主张知其不可 君如伴虎 , 事君虽险 , 因职责所在却又不得不去 但
而 为之 。 子则 认 为在 一个无 道 的世 界里 , 庄 一个 人 履行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f 就是“ “ 。j 5 这 不得
, 两喜必多溢美之言 , 两怒必多溢恶之言。 ” 提 的。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 鼠饮河 , “ 偃 不 “ 事若不成, 则必有人道之患 , 事若成 , 则必有阴阳 过满 腹 。”】 泽 雉 十步 一 啄 , 步一 饮 , l 1 百 不蕲 畜乎
_生死齐一_悦死恶生_论庄子的生死哲学

“生死齐一”“悦死恶生”———论庄子的生死哲学!刘月霞李玉芬张建功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永生,注定是智慧人生永远的渴求。
生与死锻造了庄子哲学的恢弘与博大;而对死亡的沉思,更显示了一代哲人的睿智与洒脱,甚至使死亡这一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也具有了美学的意义和审美的价值。
一、死亡的必然性庄子在其著作中多次谈到死亡的必然性。
《庄子·大宗师》明确肯定:“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杂篇·盗跖》云:“天与地无穷,人死者有时。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是必然不可避免的,就像永远有黑夜和白天一般,是自然的规律。
因此,《庄子·达生》云:“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既然死亡是人的必然结局,那么对待死亡的态度,就应当是顺从。
庄子有句名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在庄子看来,凡夫俗子不懂得命运是不可抗拒的必然,所以乐生恶死、趋荣避辱、极力逃避命运的安排,这是没有道德的表现。
而最聪明的人知道某些事情是自己无力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事而具有不可逆性,便放弃努力顺应其本性,这是道德修养的极致。
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只有最高尚的人才能安于“生”、顺从“生”,做到“安时而处顺”。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天生就“悦生恶死”,所以往往会不理智地逆天行事。
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这颗灾星,整日栖栖惶惶,在无限的心理痛苦中走向人生的终点。
他们往往想挽留生命、想在这个世界上多停留一些日子,但由于沉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有些人身患重病之后,过于担心自己生命将马上消失,反而加速了其死亡的进程。
这些人殚精竭虑、劳神苦思,不知道顺应自然之道而去“益生”,而是“以好恶内伤自身”。
因此,庄子主张“无情”,即没有一己的好恶之心,也就是不从自己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出发,而是完全按照自然的必然法则行事。
所以,“无情”是指胸襟豁达超然的状态。
庄子由死生的必然性而生顺应命运法则之慨,无疑具有消极的听天由命之嫌,但其尊重生命运动规律、不以人之好恶之心左右人生命运、不悦生不恶死等思想,不正是为我们正视死亡这一人生永恒的主题、摆脱死亡困惑而用有限的生命迎向无限世界提供了极可贵的心理支持吗?它使我们获得一种精神安慰和情感愉悦。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生命的理解在其著作中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认为生命就像是一场逆旅,这个观点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
本文将围绕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展开讨论,探究他对生命的理解以及这种观点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影响。
在庄子的眼中,生命犹如一场旅行,我们都是旅途中的行者。
类似于旅途中的行者,生命的旅途是无法预知和掌控的。
就像行者在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生命中也会充满着变数和不确定性。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只能随遇而安,顺势而为。
此外,庄子还强调了生命的无常性。
就像旅途中的风景一样,生命的经历也是多变的。
我们可能经历成功与失败,喜悦与痛苦,但这些都是生命旅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庄子提醒我们要接受生命的起伏和波折,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狂风暴雨,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对人们的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个瞬间。
旅途中每一个风景都有它独特的美丽,生命中每一个时刻都是宝贵的。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感恩,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
其次,逆旅观点也提醒我们要拥抱变化。
生命中的变数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固守于旧有的框架和习惯,而是要敢于面对和适应变化。
只有积极适应变化,我们才能在生命的旅途中保持平衡与前行。
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不仅是对生命的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
通过接纳生命的无常性和变化,我们能够拥有一种宽容和豁达的心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起伏。
这样的心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命的真谛,过上更为充实和有意义的人生。
接下来的篇章中,我们将探讨庄子的逆旅观点对人生态度的启示和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对庄子思想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改善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架构和内容安排方式。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安排: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庄子的生如逆旅的观点:1) 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分析庄子对于生命的理解,探究庄子是如何将生命比喻为逆旅的,以及其中蕴含的意义。
庄子重生、乐死的生死价值观 冯登立

庄子重生、乐死的生死价值观冯登立摘要:庄子将生死视为同状,即生即死。
生死由自然观角度得到了完全的阐释。
重视生命的存在,乐于接受死亡的降临,更是庄子生死同观的表现。
关键词:庄;重生;乐死1 “重生”而不“贪生”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是人的本性。
庄子一生虽认为生死一体,但他是重视生命的。
在他生活的战国年代,正是诸侯混战,尔虞我诈,处处是杀戮的凄惨景象。
面对如此惨状,他想到了将个体生命融于宇宙万物的存在之中,去超脱现实,求得安身立命之道。
我认为,庄子说生命短暂,无须恋恋不舍,其正是为了人们更好的生存,在乱世之中能坚强的活下去,是对生命的真正关怀。
李泽厚先生说:“他也不像佛教那样否定和厌弃人生,要求消灭情欲。
相反,庄子是重生的,他不否定感性。
这不仅表现在前述的‘保生全身’和‘安时处顺’等方面,而也表现在庄子对死亡并不采取宗教性的解脱而是审美性的超越上。
”[1]庄子“以养其身,终其天年”(《人间世》),反对“以人灭天”、“以得殉名”(《秋水》),主张“保真”“虚己游世”(《山木》),反对“丧己于物”(《缮性》),这些都是“重生”思想。
《庄子》中有不少关于庄子珍惜生命的寓言故事,认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人应淡泊名利。
2 “乐死”而非“轻生”郭象在谈到庄子的生死观时曾谓:“旧说云庄子乐死恶生,斯说谬矣!”斯说之谬,谬在“恶生”。
庄子有乐死倾向,但他不恶生,其实他很重生,前面已有所论述。
死亡问题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解决不好死亡问题,就意味着不是彻底的人生观哲学。
庄子认为,死是必然的,就象永远有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的规律。
悦生而恶死,即是“遁天倍情”,有违于自然之道。
在庄子看来,“死”是对现实人生苦难与无奈的超越,是“生”的延续和回归。
“死”不仅摆脱劳累,而且成为欣然的乐事。
夫大块载弗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2]生是劳,死是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死未尝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和令人高兴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8-09[作者简介]宋雪玲(1984)),女,安徽宿州人。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周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庄子生命观解读宋雪玲(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2)摘要:本文从四个方面解读了庄子的生命观,认为5庄子6一书,主要描绘了人处在世间典型的双重存在特征,即无休止地在现实生命与精神生命里徘徊,这也成为庄子生命观的精神基点。在此基础上,庄子提出了人在世间的处人与自处之道。庄子对人世间苦痛的感受和他对精神自由的崇尚都因比一般人更深沉而具有了/原型0意义,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灵影响深远。关键词:庄子;生命观;羁;奈何;顺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38(2011)01-0048-04
从思想史的角度说,庄子生命观是先秦诸子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也是庄子思想体系很重要的方面,而对现实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双重尴尬特性的建构,又成为其生命观的精神基点。一、/羁0)))庄子体味的人间苦痛庄子处在战国中后期战乱频仍的年代,对那个黑暗苦痛的现实有着非常深沉的体会。这种苦痛是与精神生命之自由相对的苦痛,而不是简单的就物质生活而言。如5马蹄6篇以马儿遭到烧剔刻烙为喻,抨击了刑法杀戮、规范束缚给自由人生活带来的羁绊;5齐物论6云:/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0[1](P46)这里道出了人们痛苦的根源,在于/与物相刃相靡0,这些促使人痛苦的/物0包括对生与死、名利与权势、成心,等等。5骈拇6云:/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於伤性以身为殉,一也。0也就是说,从损伤生命本真、缚束人性的意义来说,不同之/物0又存在着某种共同,即均属性命之情的/羁0。庄子所处的那个权谋狯诈的时代,人际关系纷争纠结,君对臣滥施刑罚,君对民肆意杀戮,无辜者横遭不幸。生死无常,生命不由自主,社会成了人吃人的陷阱,一部血淋淋的历史,惨不忍睹地暴露在眼前。5人间世6篇,庄子假借颜回之口描述了统治者对人民的杀戮:/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量乎泽,若焦,民其无如矣。0行为专断的君主妄杀无辜,使民众大量死亡,无所依归。如果说统治者的残暴和无辜死亡带给人的苦痛与恐惧,对生命的戕害是直接的显性的,那么名利权势等对人性的奴役就是间接的潜在的。如5列御寇6:人有见宋王者,赐车十乘,以其十乘骄
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而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於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为之有哉!0这一则对话包含对人间痛苦的几重体验,首先是家贫之痛,这是物质生活的困乏造成的;而因/得千金之珠0而摆脱物质困乏之痛的同时,又增
添了被骊龙伤害的恐惧,挣脱了一个陷阱,却又滑入了另一个困境,这主要是由对名利权势的贪欲之心造成的。5逍遥游6篇,庄子在列举了蜩鸠、斥鹌等小鸟雀囿於一隅而沾沾自喜之后,又云:/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0世间之人在才智、行为、德性方面能够胜任某一事务,便会像上述小虫一
48殷都学刊 2011年样自鸣得意,同样是陷入名利的束缚不能摆脱。另,在5山木6中庄子以寓言形式所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0的故事,也描绘了物物竞逐的状态,而人类社会亦处在不休止的争斗之中。统治者的杀戮,生死不由自主以及名利权势对生命本真造成的损害,所有这些苦痛都表现为人类与外物进行的斗争,属于生命的表层痛苦;然而人的苦痛尚不止於此,更深层的痛苦则来自是人类自身,这就是/成心0。/成心0,即成见。这在5齐物论6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物论之所以自我中心,引发无数主观是是非非的争执,产生武断的态度与排他的现象,归根究底是由于/成心0作祟。5齐物论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0人们不断地争执辩论,勾心斗角,以至于纠结难解,晨昏颠倒,迷失自我,甚至终生不得释然,都是由于成心占据全身造成的。在此,庄子站在/天0的立场而不是站在/人0的立场,看到了/成心0对人本性的伤害,而且这种伤害往往是在人本身这个主体缺席的状态下进行的,处于所有苦痛的最深层,最悲哀也最深刻。二、/游0)))庄子崇尚的精神自由对精神自由的崇尚,是庄子生命观的重要方面,与他对人世间苦痛的深沉感受构成对称的两极。纵观5庄子6一书,精神自由的目标,是通过养身心、齐万物、忘生死等/游心0的方式最终实现的。5养生主6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0精神乃养生之主,这段话可以一字概括,即/虚0。缘督以为经,就是让精神处于/虚0的状态,不因为做了世人认为善的事而有求名之心,也不因为做了世人认为恶的事而有了恐惧之情。以精神之虚达到了养身之效,而养身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养心。庄子多次谈到了/养心0,如5人间世6篇这样解释/心斋0:/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0又云:/且夫乘物以游心,讬不得已以养中,至矣。0在5大宗师6篇庄子又提出了/坐忘0的概念:/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0/心斋0与/坐忘0是两个类似的概念,都是/养心0。如5在宥6云:/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黜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0其实,纵观庄子一书,比如/吾丧我0、/以明0(5齐物论6),/素朴0(5马蹄6),/纯素0(5刻意6)等等,这些都是/养心0的不同表述,是就兼养身心而言,以精神的无限自由为最终指向。关于小大之辩,5逍遥游6篇有这样一段表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0表面看来,庄子似乎也是承认小大、久暂、长短之分的,也能看到事物的矛盾现象,只是他故意颠倒了而已。这与其说是对一切分界的抹煞,毋宁说是为其齐物观提供了依据。因为从这种观念出发,就抛却了成心,而等齐万物,从而也没有哀乐之忧与物我之分了。站在人的立场上,如果不是面临生死界限的考验,没有什么值得去过分焦虑,这是作为人最为超脱的生死观;而庄子却站在天的立场上,泯灭了生与死的差别,他认为生游死归,都是合理的。[2]
5齐物论6以庄周梦蝶的美好故事结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0浮生若梦,人能感觉到自己在做梦的时候,梦也就该醒了。如果生是梦,那么死就是醒;而在梦之中又占其梦,因此焉知此醒到底是梦还是醒?所谓梦,所谓醒,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不可靠的,也都是相同的,因此生与死也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同一的而不是相异的。又,5至乐6篇载,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并告诉惠子:/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0他认为人的生死就像春秋冬夏四时变换一样自然,人来自于自然而最终形散精尽返归自然,从起点出发最终回归起点,返回生命本来的状态,/气0。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是暂时的,死是永恒的;生命的最终确认,要靠死来完成,生与死于是也就达到了和解。所以庄子心目中对待生死的理想真人应当/不知悦生,不知恶死0。三、/奈何0)))生命的尴尬处境/奈何0在5庄子6一书中至少三见,其一,5人间世6云:/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
49第1期 宋雪玲:庄子生命观解读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0其二,5德充符6:/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0其三,出自5达生6篇:/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0生命中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唤一声/奈何0。答曰:/不可奈何0、/无奈何0,这就说明生命已经陷入一个不可解决的困境了。这些困境在5庄子6一书中总体表现为/知者0与/不知者0相处的尴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外重者与内重者相处的尴尬。这在5德充符6篇表现得尤为生动。此篇借许多残畸之人为德行充足的验证。申徒嘉针对子产对自己形貌的怀疑,申述曰:/吾与夫子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过乎!0类似的是叔山无趾见孔子一则,针对孔子的疑问,无趾首先说:/吾唯不知物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物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0而孔子犹不能理解,无奈之下,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0这里虚构形体健全者与形残神全者不欢而散的对话,现实中有时表现为一个主体内心的两个方面,生命的尴尬处境在此显现。他们矛盾的根源在于,两者重视的内容不同、衡量标准也是不同的:一重外在,重形体;一重内在,重精神。外重者内拙,内重者忘外。其次,知者与不知者相处的尴尬。5秋水6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杆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金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05庄子6一书中类似的故事还相当多,如5秋水6篇又载/惠子相梁0一则,5列御寇6篇宋人曹商使秦等等;这些人都以名利诱惑庄子,殊不知庄子根本就无意仕途,对别人汲汲求之的富贵利禄也抱着很鄙夷的态度。相形之下,那些执着与功名利禄的人们,在庄子面前就显得十分可笑了。另外,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说,庄子常常虚设人物来展开对话,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他虚设的人物是很随意的,这些事迹可能与真实事迹毫不相干,甚至不在同一时期的人们也能够进行对话。从庄子创设的这些对话里,常常也暗含着生命的尴尬性。比如,5盗跖6篇,整篇是虚构的一个名叫跖的大盗与孔子的对话,主要是借盗跖之口抨击儒家礼教规范以及俗儒富贵显达的观念,主张尊重自然的情性。在这个江湖上的大盗面前,儒家禀受的仁义忠信都显得十分荒谬可笑,这个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竟被一个江湖上的大盗批评得哑口无言。二者身份与辩论内容以及辩论结果形成了巨大的落差,显示了生命的矛盾特征。孔子与盗跖互相不能改变,互相不可妥协,是对生命的尴尬特性的进一步确认。总体来看,庄子无处不在地显露着悲天悯人的哲人情结,现实生命与精神生命构成的悲欢两极形成了庄子生命观的尴尬特性,除上述提到的尴尬处境之外,如材与不材、有为与无为、有待与无待、自由的绝对性与局限性等等都成为生命中面临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四、/顺0)))庄子的随世哲学基于对现实生命苦痛的体验与精神生命自由的无限崇尚,庄子的生命观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庄子提出的解决方式便是/顺0,顺任自然,无为之为,随遇而安。在对待生死的问题上,庄子主张生死俱善,生游死归,生死顺化。5养生主6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0庄子认为生和死一样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人不应该悦生恶死,而应该顺任自然的选择,这才是达到了自然的境界。又5大宗师6云:/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