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生命观及其对和谐社会贡献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庄子的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然和自由。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的束缚和拘束。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规范和期望所限制,感到压抑和焦虑。
庄子提醒我们要放下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
他以自然界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都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发展,没有被任何外界力量所限制。
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和。
庄子以自然界的水为例,指出水能自由地流淌,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却能滋润万物。
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放下欲望和追求,顺其自然地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努力奋斗。
然而,庄子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会带来压力和痛苦。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
庄子以自然界的风为例,指出风能自由地吹过山川,没有任何目的和计划,却能给大地带来清新和活力。
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风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宁静满足的生活,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过度的追求和控制。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困扰,感到疲惫和焦虑。
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放下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总之,庄子的人生观对于现代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
《庄子》对现代人生态度的影响

《庄子》对现代人生态度的影响庄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于现代人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强调自然、宽容和平和,这些价值观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境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庄子的自然观、宽容观和平和观三个方面来探讨《庄子》对现代人生态态度的影响。
一、庄子的自然观庄子的自然观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的变化,人应该尊重、顺应自然的规律。
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庄子的自然观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庄子在《逍遥游》中写道:“且夫水之穷也,则溯以为道,风之穷也,则冯以为御。
……万物皆备于我而后成。
”这种观点表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各司其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现代人也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努力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庄子的宽容观庄子的宽容观主张宽容和接纳一切事物的多样性。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包容和理解。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和冲突,庄子的宽容观给了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的启示。
庄子在《大宗师》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德而不议。
”庄子认为美是多种多样的,不需要言语来评判和比较。
在现代社会,人们也应该宽容地接纳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尊重他人的不同选择和观点。
三、庄子的平和观庄子的平和观主张心境平和、无欲无求。
他认为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是人们追求真正幸福的关键。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面临着繁忙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庄子的平和观给了我们调整心态的重要启示。
庄子在《养生主》中写道:“夫体解则藏之,藏则无忧矣。
”庄子认为在放松身心的状态下,人们才能远离忧虑和焦躁,体验到真正的快乐。
现代人也应该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创造宁静的内心空间。
综上所述,《庄子》对现代人生态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观、宽容观和平和观三个方面。
庄子的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多元文化的宽容接纳以及内心的平和宁静。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并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庄子的思想主张自由自在、无为而治,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宇宙间的和谐。
本文将探讨庄子思想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从不同角度解读庄子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庄子思想对人类自由意志的重视庄子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体的独立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快乐,而不受外界的约束。
庄子通过寓言故事和象征意象,向人们传达了追求自由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于个体权利和自由的追求就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启发。
二、庄子思想对和谐社会的建构庄子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强调顺应自然和谐的道。
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欲望,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调和社会关系、实现和平稳定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世界,人们在追求物质繁荣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心灵的和谐,这正是庄子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庄子思想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庄子的思想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庄子的“自由放任”思想提醒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而非对自然进行过度的干预和破坏。
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也对当代人们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及和谐人地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庄子思想对个体心灵的启示庄子强调个体心灵的追求与修炼。
他认为人们应该在物质追求之外,注重心灵层面的修行和超越。
通过意识的觉醒和心灵的清静,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庄子的这种思想对当代社会中争论不休的焦虑和压力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面对困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五、庄子思想对人生价值的反思庄子思想对于人生的价值观和意义问题提出了深刻的反思。
他强调追求内在的平和和境界的提升,而非注重功成名就和物质的积累。
庄子的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成功观念和消费主义倾向有着重要的反思作用。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庄子,古代中国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著作《庄子》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探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并分析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他认为,生命是宇宙之中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存在,是大道纵横无边的表现之一。
生命并非仅仅局限于人类,而是包括一切有生命力的事物,如植物、动物等。
庄子主张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本质与意义是庄子关注的重要议题。
他认为世界是由无形的道所构成的,生命是道的表现之一。
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的观点,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生命观点还涉及到生命的境界与追求。
他认为人的内心应当超越物质欲望和世俗功名,而是追求自由、无我和无欲的境界。
他主张人应该去掉自我束缚,活在当下,体验生命的真谛。
庄子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和引人深思的比喻,揭示了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的道路。
庄子对生命意义的贡献不仅在于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更在于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常常为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所困扰,忽视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庄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回归内心的自由与平和,体验生命的美好与深意。
综上所述,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涵盖了生命观点、生命的本质与意义以及生命的境界与追求等方面。
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
庄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提醒人们要超越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真正的生命意义。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说明,让读者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这篇长文中,文章结构如下:一、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庄子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文章结构: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说明,提供给读者一个整体的框架。
庄 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

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庄子中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庄子对这一理念的阐述尤为深刻且独特。
在庄子的思想世界里,天人合一的生命观展现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邃洞察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妙理解。
庄子认为,天与人并非是相互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整体。
他所讲的“天”,并非仅仅是指我们头顶上的天空,而是代表着一种自然的规律、宇宙的大道。
这种“天”是超越人类认知和干预的,它有着自身运行的法则,不受人类意志的左右。
而“人”则是生活在这个自然世界中的个体,具有自身的欲望、情感和认知。
在庄子看来,人类常常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过度地强调人的主观意志和欲望,试图去征服自然、改变规律,从而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失衡和冲突。
比如,人们为了追求物质的丰富和欲望的满足,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也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庄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寓言故事,揭示了这种行为的愚蠢和危险。
庄子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规律。
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于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
在这种境界中,人类不再将自己视为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的生命与天地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当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时,就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和欲望,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
庄子还强调了个体生命的自由和超越。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和烦恼,往往是因为被世俗的观念和物质的欲望所束缚。
为了摆脱这种束缚,我们需要超越世俗的价值观念,回归到生命的本真状态。
在《逍遥游》中,庄子描绘了大鹏展翅高飞的景象,寓意着人们应该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只有当我们能够摆脱外在的束缚,达到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境界时,才能够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呢?庄子提出了“心斋”和“坐忘”的方法。
“心斋”就是要让内心保持一种空灵的状态,摒弃杂念和欲望,使心灵如同镜子一般,能够清晰地映照出自然的真相。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庄子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庄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其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生态观,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自然的无为而治。
庄子的生态观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更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庄子的生态观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基础,认为人和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来生活。
他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当像自然一样无为而治,不人为地去改变和干预自然的进程。
他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一种谦卑而敬畏的态度,认为人类应该以谦逊的心态面对自然的伟大,不应该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自然的运行。
庄子的生态观还体现在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上。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和谐共生,而不应该通过过度的开发和利用来破坏自然。
他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主张人类应该以有限的需求满足为原则,不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不给自然增加过大的负担。
他认为人类过度掠夺自然的资源会导致生态平衡的失调,最终对人类自身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庄子的生态观也体现在他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上。
他批判了一些人的物质追求和功利主义态度,认为这种追求会使人们迷失自己,偏离本真的生活。
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内心的安宁与自由,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来达到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经营自己的心灵花园,注重心灵的疗养,以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庄子的生态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在当代,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日益严重,庄子的生态观提供了一种重建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思考方向。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呼吁人们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对于当代世界推行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庄子的生态观也对当代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着生活压力大、信息爆炸等问题,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成为很多人的生活追求。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

庄子生命哲学研究引言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庄子的生命哲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人生的理解和启示。
庄子的生命观自然与自由庄子主张人应当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并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相融合。
他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一切欲望和执念,回归本真。
自在与无为庄子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人类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威权,顺应自然变化,顺其自然地活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无为而治。
庄子的人生观人生意义庄子认为,世界运行的规律是无常且复杂的,人生就像是一场梦境。
他强调进行内心的反思和自我觉察,不受外界干扰,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
快乐与自在庄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在和快乐,而不是追逐功利和名利。
只有放下执念,摆脱束缚,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
自由与解脱庄子认为人生及其烦恼源于对外在世界的执着和欲望。
只有解脱于物质欲望的束缚,并顺应自然之道,人才能够体验到自由和解脱。
庄子生命哲学的现实意义历史价值庄子的生命哲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和文化。
他对自由、无为、解脱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当代启示庄子的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功利和名利,忽视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应当回归内心,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结论庄子的生命哲学通过对自然、自由、快乐和解脱的思考,给予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启示。
在当代社会,关注内心的平静和自在,不受外界诱惑的干扰,是我们可以从庄子哲学中学习到的重要价值。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庄子》中,他提出了天人合一观,探讨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文将从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和谐共生的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庄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他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思想之一。
在庄子看来,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而不是随意破坏自然。
庄子通过倡导人们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从而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庄子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规律。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被外界的诱惑和欲望所迷惑。
庄子通过讲述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告诫人们要保持清心寡欲,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和权力,以免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此外,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实践的指导。
他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庄子的理念中,人类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保持自然的本性,不要过分干预自然的发展。
他主张人们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不要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然而,庄子的天人合一观也存在一些问题。
他的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践。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综上所述,庄子的天人合一观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追求自然之道,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一。
然而,庄子的思想也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探索出一种更加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的生命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摘要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庄子无疑是一位最有个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生命观的核心有三点:一是“直面死亡”,认为“死亡”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更高层次的超越;二是“顺世安命”,懂得守拙藏拙,让生命进入到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三是“心灵虚空”,让心灵进入虚空境界之中,摆脱物欲和肉欲的束缚而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
本文将就这三点进行深度分析。
关键词:庄子生命观和谐社会贡献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先秦诸子百家之中,庄子无疑是一位最有个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大气磅礴的逍遥游、他诡异玄虚的庄周梦、他洒脱出世的生死观、他智辨有力的时间论,都使他有理由成为后人永志不忘的智慧人物。
智慧的庄子在两千年前的冷工具冷科学时代,就已经先知先觉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将会在物质上发生巨大变化,随之将会产生人性的异化,并敏锐地感受到这种人性的异化定会带来人类心理的巨大扭曲。
再加上庄子生活在一个被孔子称之为“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原有的社会秩序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社会的动荡不安使人们更感到朝秦暮楚,生死无常,因此也引发了更多对于生命的哲学式思考。
所以,庄子在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里,针对人类未来的这一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观。
庄子生命观的核心有三点:一是“直面死亡”,认为“死”是一种人生的更高境界和层次;二是“顺世安命”,懂得守拙藏拙,让生命进入到一种最佳的生存状态;三是“心灵虚空”,让心灵进入虚空境界之中,摆脱物欲和肉欲的束缚而追求心灵的自由逍遥。
本文将就这三点进行深度分析。
一直面死亡,鼓盆而歌正如老子所言:人类的生命处于“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的短暂之中,生与死构成了人生的主要内容,并且各有分定:“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所以生是短暂的,死却是自然而漫长的。
庄子秉承了老子对“生死”的理解,他认为:生命如“白驹过隙”般短暂,而且生与死也是人无法掌控的事情:“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特别是生与死紧密地勾连在一起,“死生昼夜事也”,任何人都无法逃避。
在此之上,庄子对“死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庄子认为:“生”与“死”其实都是一种生命的过程,是从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的方式而已,所以“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故此,当庄子自己的生命进入到最后阶段时,庄子并无畏惧悲戚,而是坦然地与弟子们谈论身后的安排:“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这番话流露着庄子看透生死的洒脱。
他认为死亡不过是肉体重新回归天地之中,重新成为泥土的组合,成为日月星辰照耀下的一部分,所以不必为死后的事情太破费,就自然地让无用的肉体“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好了。
庄子不仅看到死亡是生命中的一个必然过程,更认为死亡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因为庄子看到生命的原本是一种天地间的无形之气,只是最后幻化为有形之体:“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从无形变成有形,在经历了人世间数十年的风雨之后,又回归到他(或她)最初来时的那种无形状态,仿佛是重归故里一样的自然欢乐,所以“死”并不是“亡”,而是一种生命形态的转变,就像四季的转变那么自然寻常。
而且生命处于“无形”状态中的时间远比处于“有形”状态的时间长得多,处于“无形”之中就是处于老庄所崇信的“大道”之中,所以”有形”是短暂的,“无形”才是永恒的,是生命之“本”。
因此一个人回归了他的“本”,就像返回故乡一样,生者当然应当为他高歌了。
当庄子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的心情豁然开朗了,死亡变成了欢乐之事,面对老妻的死亡,鼓盆而歌的庄子轻易地化解了生离死别的悲哀。
同样对死亡豁达的看法还表现在庄子的髅骷梦里。
在这场梦里,髅骷把自己的死亡生涯描绘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的美好境界,简直有些让人羡慕的意味了。
明白了生与死的关系之后,庄子还追求死亡的艺术效果。
在庄子著名的“庖丁解牛”的寓言里,庄子描绘了一场很有艺术感的死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砉然响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看这些描写,这哪里是杀牛,分明是一场漂亮的舞蹈表演,其实这里面包含的就是庄子豁达的生命观,他有意识地把死亡写成了伴随着音乐而进行的生命过程,让牛体安静地“如土委地”,“然已解”,用一个“委”字把生命重返泥土写得极其自然流畅。
二顺世安命,守拙人生在庄子的心中,死亡虽然不可怕,但并不主张轻易地舍弃生命。
他要求人们“顺世安命”,顺其自然地活在一种最自然的生存状态里,尽情地享受生命的欢乐,于是“顺世安命”就形成了庄子生命哲学的第二个层面。
庄子认为最适合的生存方式就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于累”。
因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如果过于精明能干,难免会受到尘世俗务所累,也会有更多受到伤害或挫败的可能性。
只有敢于藏拙守拙之人,才是乱世中有养生之道的人,因此庄子欣赏山中的一株大樗,认为它是有着大智慧的生物。
虽然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立之涂,匠人不顾”。
但庄子却从大樗这种并不美观的生存外表中看出了其所包含的生命智慧:“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如果大樗长有漂亮的外表,定会使其成为“林中之秀木”,那么来到山林里的匠人们马上就会发现它的秀拔是适用于作各种器具的,所以它难逃斧斤之灾。
而当大樗摆脱了对外形美观的追求之后,它会变成一个笨拙的生物,它用笨拙保护了生命本身,使它可以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生存下去。
由此可见,庄子对于生命状态的理想是非凡的,他认为敢于“守拙”的人才有更多的生存机会。
庄子自己就是一个敢于藏拙的人。
他的物质状况一直很糟,经常生活于“衣大布而补之,正系履而过魏王”的窘迫之中,但是在他与热心仕途的惠子的屡次交锋里,庄子表现出的永远是远离仕途、勾心斗角的官场的坦荡:“庄子钓于濮水。
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
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于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庄子欣赏山中之“散木”,因为它“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视仕途为“腐鼠之肉,盗泉之水”,认为追求仕途是在残害生命。
庄子这样总结了“有用之材”的自我残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庄子的话道出了这样的真谛:生命中的许多危害其实都是自己造成的,就如同山火烧着了自己,膏油煎熬了自己一样,它的“有用”、“木秀于林”最终只能加速自我灭亡的步伐。
如果人类也如同山中之“散木”、泥潭中“曳尾之龟”一样,懂得“无用之用”的话,也像山中之“散木”,泥潭中“曳尾之龟”一样顺其自然、与世无争地活着,顺世安命,守拙一生,那人类的生活可能就是另外一种逍遥自在的样子了。
三心灵虚空,摆脱物欲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似乎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为利益而奔波,也被利益所伤害。
因此,如何摆脱物质的诱惑,摆脱“终身役役”、“人为物役”的现状,进入到自在而逍遥的状态就成了庄子生命哲学的更高层次。
人的本性都是贪婪的,而且在其贪欲无法满足的时候,人的内心会滋生出不满与怨恨,导致许多伤及生命的行为发生。
对于人类本性里的这种贪欲,庄子看得非常透彻:“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这种贪婪的结果是“以形害神”,为了物质的利益,为了肉体的片刻享乐而毁坏了生命的本质质量,在庄子看来,这种作法实在是“愚哉”之至,而这种物质对于心灵的束缚和伤害力量是巨大的,久而久之,定会形成“桎梏”和“心结”,造成生命的困境。
而摆脱这种“以形害神”并“解其桎梏”的方法,庄子认为关键在于心灵的“虚”和“静”。
道家一直很看重人类心灵的质朴自然,并把这种安详与虚无看成保护生命的先决条件和绝对条件,而达到这种状态的作法就是“心斋”与“坐忘”。
“心斋”就是对心灵的斋戒,是排除心灵杂念并给心灵补给营养的途径,也是对心灵进行美化的过程,也就是庄子所追求的心灵之“虚”。
庄子云:“即此虚字,便是心斋”。
因为每当人类竭力去追求外在物质的时候,心灵一定会受到物质的诱惑和蒙蔽,过重的心思就会使人的身体受到劳损,而“心斋”恰恰可以摒除人类内心的杂念,进入到空明澄澈的心境里,而“虚其心则道集于怀”,当心灵虚空时一切来自于外界的困扰被排除了,天地之真气会集合于人的内心,人就会进入至美之境,生命就得到了呵护,“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虚实生白,吉祥止止”,养生当然就在其中。
“坐忘”与“心斋”是相通的,其要诀在于“忘却”,忘却生理欲望、忘却人间功利,心灵在绝对的澄澈空明之中,进而上升到“物我同一”的至高境界,将会“入无穷之门,以入无极之野”,进入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自由境地之中。
正如学者崔大华所言:“庄子哲学发源于对人的精神自由(逍遥)的追求。
其哲学的根本宗旨就是实现对构成生命困境的必然因素‘命’的超越,以达到个体生命的心灵的绝对自由(逍遥),可以说,庄子是‘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四庄子生命观对和谐社会的贡献综上所述,庄子的生命观就是生命的自然随性,追求心灵的和谐与自由,不以物质的贪婪而损害到心灵的宁静与天然。
因此,这种生命观将带来如下和谐意义:1 对和谐心理的帮助在庄子的淡化物质、看重心灵感受的理念感召下,人类对物质的要求将会被冲淡,使人不再“汲汲于富贵”,殚精竭力地追求自己不可能得到的物质生活,而转向对心灵逍遥的追求。
一旦从物质构建的牢狱中解脱出来,那么心灵之重压必会消失,心灵便会获得平静与和谐。
这种心灵的和谐不但具有心理学方面的意义,更具有养生学方面的意义。
因为按照庄子“人为物役”的观点,追求物质的人必将成为物质的奴役,而放弃这种无妄的追求之后,等于甩掉了一条人生沉重的枷锁,心灵获释,超然物外,于是心理的和谐就在其中、健康也在其中了。
2 对和谐社会的贡献纵观古往今来人类的争斗,无非就是一个“利”字所造成的。
但在庄子淡化物质的理念下,人类的心灵归于质朴和宁静,“富贵于我如浮云”,由于利益而引发的争斗就会自然消亡,于是整个社会就会归于和谐安详的气氛之中,所有的矛盾都会自然地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