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观

合集下载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

古代哲学家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古代中国哲学中的庄子,是一位深受人们敬仰和研究的哲学家。

他对自然观及人生思考的见解,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庄子的自然观主要体现在“无为而治”,“自然而然”等观点中。

他认为自然是一个自成体系、自由流动的整体,它无需人为的干预而自行运转。

与此相对应的是,人们在追求理想境界时,应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一切欲望和功利心,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自在。

庄子的这种观点在现代生活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功利和名利,忙碌奔波,导致身心俱疲,内心迷茫。

庄子的自然观告诉我们,应该摆脱躁动,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在。

庄子的人生思考主要体现在“乐躬乐道”,“无为而无不治”等观点中。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喜悦和满足,而非盲目追逐物质财富。

他主张人们“快乐于自己的境遇”,也就是要顺应自己的本性,不要强求改变现状。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被外界的压力和诱惑所困扰,很难找到真正的内心满足。

庄子的人生思考提醒我们,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弘扬内心的喜乐,摆脱他人的评判和束缚,以追求真我。

对于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思考。

比如在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让他们追求内心真正的兴趣和激情;在工作方面,人们应该找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将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而非负担;在生活方面,我们应该拥抱自然,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美好,远离繁杂和功利,以获得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观与人生思考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告诉我们,只有将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内心的满足。

面对繁杂的现实,我们需要回归内心,寻找真正的快乐与意义。

庄子的思想给予我们启示,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健康、自在的人生。

让我们以庄子的哲学思想为指引,过上更加平和而有意义的生活。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哲学思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叶。

此时,诸侯割据,战乱四起,生于乱世的庄子看透了人民命运的凄惨、看透了暴君的杀戮、也看透了战争的血腥与暴力。

庄子大彻大悟,生命在这个动乱的时代犹如鸿毛一般,只有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才是人生真谛。

(一)道与人生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宇宙万物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道这个哲学范畴的提出最早源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开篇就提到了“道”,可见“道”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由此便开创了道家学说。

庄子继老子之后,对道家学说进行了极大的弘扬与发展,在《庄子》一书中,“道”字出现320余次。

作为哲学范畴,道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所在,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另一方面,道更象征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个物质世界最初源自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道”。

在老子看来,人活在世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应做到“抱朴守真”,坚守住生命的淳朴,如果人沉溺于世俗的功名利禄之中,那么与“道”就渐行渐远了。

老子有“抱朴守真”。

庄子有他的“保身全生”。

怎样才能“保身全生”呢?在庄子看来,就应那些顺天地、忘物我而获得绝对自由的得道的人一样,做到“无功”、“无名”与“无己”。

“无功”、“无名”,指不求有功有名。

相对于“宾”这个“主”来,“名”只是“实”即名声是实体所派生之物。

道德之所以沦丧,是由于追求好的名声所致,因而名声也就成了人们互相倾轧的祸根。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

庄子认为大盗的产生源自圣人的标榜,圣人把万事万物都分出了好坏。

有孝、就对应着出现了不孝;有忠,就就会有不忠;所以庄子认为圣人才是社会争端的源头,没有了圣人,太平盛世就出现了。

所以,对富贵、功名与利禄等物欲应持自然无为的态度,适可而止,绝不宜过分追求。

如果不加节制,任其膨胀横流,就会为其所役使,势必伤身残性,甚至丧失生命。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的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有两个层面:一是全生保身;二是在此基础上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

1、保身全生在《达生》篇,庄子借“饿虎食单豹”、“张毅病热而死”的事例,主张养生要“内”、“外”并治。

先说“外”。

庄子认为人处于乱世之中,“仅免于刑”,故不可见用于世,而应“以无用为大用”,即隐姓埋名,以避世害。

庄子的这一观点,基于他对世事的洞察。

庄子看到了自然界中“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也看到当世乃处于“昏上乱相之间”,士人贫惫,难以有所作为,欲见用于世则不免被戕害,所以他不应楚王之召,“宁生而曳尾于途中”,宁愿过着清贫而艰苦的生活。

只看到庄子主张无用,而看不到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境域而把庄子视为悲观的消极主义者,是对庄子的误解。

中国古代先贤所言往往是依存于一定的境域的,剥离了其言说的境域,往往会对之发生误解,而认为其思想上是矛盾的,这是不对的。

庄子主张“无用”,向往“以大瓠(hu)为樽而浮乎江湖”,“树大樗(chu)于无何有之乡而逍遥乎寝卧其下”的自在生活,但身处乱世之中,安得能避离战火,安得能无所困苦?在《山木》篇中,庄子只好提出了“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两可方法。

并进而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若夫乘道德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zi),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这实际上是庄子对于处于乱世之中,在现实中找不到解脱的办法,只得从心理上超越的一种办法。

“无肯专为”,就是不偏执于任何一方,“物物而不物于物”,就是主宰万物而不为万物所役使,即保持自己的独立的主宰性,而不为世所“异化”。

再说“内”。

“内”,即是庄子所主张的养生的方法。

庄子首先肯定了“物养”的重要性。

他说:“养性必先之以物”,即是肯定养护生命要以物质滋养为基础。

但是,他又接着说:“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即认为除了用物质滋养身体外,还须有其他的办法。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浅谈逍遥游内涵及启示

试论庄子逍遥游的内涵及其启示摘要:《逍遥游》是《庄子》一书中最具代表性的篇目,为庄子思想纲领之篇,是庄子哲学思想的灵魂,集中表述了庄子的人生观——无待逍遥的人生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中抒发了对自由的炽热渴望,他追求的自由不仅是精神上的自由,还是不断超越的自由,是在“厚积”过后达到大境界的“逍遥游”。

庄子逍遥游的精神特质和哲学思想对现实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文以庄子内篇课堂学习为基础,浅谈个人对庄子《逍遥游》内涵的理解以及从中收获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自由,现实意义正文一.何谓“逍遥游”许多人将逍遥游理解为纯粹的自由自在、肆意洒脱、甚至是不近人世的无为,但这是对庄子思想理解的极大谬误。

随心所欲、无所事事而产生的空虚的“自由”只是懒汉的温床,这样的思想行为是人格精神的退化,是社会发展的阻碍,怎能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几千年来被人传唱不息呢?从庄子着重刻画的大鹏形象来看,肆意翱翔,自由自在只是表象而已,实质在于它有实力飞的更高、更远,有居高临下、俯瞰众生的超高能力,这种超能力怎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无所事事来获得呢?水之积不厚无法负大舟,风之积不厚无法负大翼,无三月之聚粮无以适千里——不断的积累是实现逍遥游的先决条件。

怒而飞起,击水三千里方能获得展翅翱翔的动力——适时地爆发是实现逍遥游的必要因素。

而三月聚粮与六月之行是对其意志力的极大考验——顽强的精神品质是实现逍遥游的内在要求。

对南冥的向往是其前进的动力——对光明与美好的追求是实现逍遥游的精神支柱。

若没有上述因素作为基础,自由便成了空虚,逍遥便成了懒散。

真正的逍遥是内心境界的逍遥,是超越了世俗的浮躁而获得精神愉悦的逍遥,是摆脱重重枷锁而冲向美好希望的逍遥,是在灵魂深处消除杂念而忘乎其所依的逍遥,是智者的逍遥,是在无为中有为者的逍遥,是为理想奋斗而不失其本心者的逍遥。

所以,逍遥游是建立在厚积之上的,通过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达到大境界、大志向的潇洒、自在。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_庄子_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墨家儒家和法家主张积极应世以阐释和解决人不社会的关系为主旨哲学主体是社会化群体化了的人没有自我返三家都可以看着是现实性社会人生哲学以杨朱为代表的为我自利派以华子和瞻子为代表的贵生派将哲学主体从天下社会迒回到个体自我主张重生轻利3重视生命自我的现实自由不独立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庄子》内篇超越式个体人生哲学解析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 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 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齐物论》) 然而,如果宇宙在时间上有一个开始的话,那么在开始之前,还有开始; 有无之前,还有没有有无的 无。这样下去,哪里还有穷尽呢?
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 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 谓乎? 其果无谓乎? ( 《齐物论》) 宇宙中突然出现的无和有,真的存在吗? 我现在真的说了这些话吗? 《庄子》内篇首次意识到初始 时间假设的缺限。《庄子》内篇以罕见的反思品质,建构了超时空的道本体: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 一。( 《齐物论》) 天地万物与个体自我在时空上同时存在,在本体上一体。由道的超时空性得出道的 总体实在性: “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齐物 论》) “一”就是道。道不 仅 是 事 物 存 在 的 根 源,也 是 万 物 的 总 体。它 既 超 越 万 物,也 存 在 于 万 物 之 中。[4] 《庄子》内篇挖掘出产生错误命题的方法论根源: “夫道,未始有封; 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 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人的语言与是非标准,产生 了对“开始”与“界限”的认识判断; 有是非判断,就有偏见,有偏见就如同处于大梦中,是不能认识道 的。“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 《齐物论》) 《庄 子》内篇对道的时空超越性和万物总体实在性作了总结: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人生态度有人说,“在中国思想中,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最早和最全面地开始了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

”庄子的人生态度是复杂的,对他的理解和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的。

但是,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对于死亡,他也有超出常人的独到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是人所公认的。

有人认为他以维护人类精神生命为标的,建立了小宇宙和大宇宙和谐统一为特征的精神本体论。

其学说的深刻性、超前性与独创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与儒家思想比较,庄子可称为精神本体论者,而儒家则是道德本体论者。

大体上说,在人生态度上,庄子一方面,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顺着自然的规律,而把握六气的变化1,以游于无穷的境域(《逍遥游》),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和对现实的彻底超脱;即打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使精神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他安命守分,随俗从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人间世》)“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追求无用之用,保全性命,寻求自全之道。

前者是总的追求,后者是实现这种追求而在现实中的处世原则和方法。

这种人生态度庄子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念理论来支撑的。

分而言之,这些观念就是:1.对死生态度:死生必然,死生自然;死生演化,死生齐同。

对人生的短暂,庄子深为感叹,他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流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

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人生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

万物蓬蓬勃勃,没有不生长的;变化衰微,没有不死去的。

已经变化为生,又变化为死,生物为之哀恸,人类为之悲伤。

人生如此短暂,可是还要遭受巨大的痛苦,他说:1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nié)然1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庄子〃齐物论》)意思是:终生劳劳碌碌不见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却不知道是为什么,人生这么活着不是很可悲吗!这样的人生纵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思呢!而人的形体逐渐地枯萎衰老,人的精神与形体一起随之消亡,这可不是莫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是这样昏昧吗?还是只有我一个人这样昏昧,别的人也有不昏昧的呢?这是庄子在追逐名利,侵害争夺,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动乱时代下挣扎着的人的生存意义的思考。

庄子有名的句子

庄子有名的句子

庄子有名的句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邃博大,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

他的著作《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下面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1.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这句话是庄子的名言之一,意思是大道通行于天下,天下都是公共的。

这句话强调了大道的普遍性和公正性,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2.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短暂的看法,他认为人生就像白驹一样,转瞬即逝,所以要珍惜每一刻。

3.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强调了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手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4.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选择的看法,他认为有时候要做出取舍,不能贪心不足。

5.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天地万物的看法,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

6.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道的看法,他认为道是无法言说的,只有通过体验才能领悟。

7.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无形之物的看法,他认为有些东西虽然无形,但是却具有极大的力量。

8.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知识的看法,他认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人的一生也无法掌握全部的知识。

9. “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物之稀,或为之不足。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性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

10. “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实际的东西,而不是虚华的东西。

以上是我列举的一些以庄子有名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具有哲学意义,而且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些句子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对我们的生活和思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

庄子的哲学与美学《庄子的哲学与美学论述》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庄子》无疑是最富有美学意味的。

庄子的哲学主题是“生命哲学”,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

闻一多先生曾说庄子是“最真切的诗人”,“他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首绝妙的诗“。

《庄子》的许多哲学命题也可视为美学命题。

庄子的生命哲学以“道“为基础,以“逍遥游“为核心,为我们展现一个心灵肯定自由的大美至乐的境界,在美学视域下,逍遥游的境界又是审美的最高抱负。

虽然庄子无意于美学,但是其具有审美艺术的哲学却对中国的古典美学的形成与进展产生了不行忽视的影响。

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格,具有其他任何艺术品都无法比拟的特性,只一点不行不说与庄子息息相关。

在哲学思想上,庄子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有限,为此庄子通过自然逍遥之道,通过审美超越等手段解决了生命的有限性问题,但要完成这种超越,人还必得以现实的生命为基础,正由于现实生命的存在,人的超越才成了可能,由此庄子重视现实生命。

但庄子究竟和儒家等别的哲学有所不同,他所重视的现实生命是排弃了存在着的现实社会的,庄子的现实生命只是那个活泼的原始生命本身以及和睦而自由的精神世界,由此推衍出庄子重自然,因而保真养性成了实现现实生命的根本。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颜色,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当积极的生、超逸地死。

第二,探讨了庄子哲学对人们的影响,通过对魏晋玄学的产生到庄子哲学的最大实现者陶渊明的分析,我们看到庄子人生哲学作为一种思想对社会发生的巨大作用,并对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和人们的情性产生影响。

纵观庄子的人生哲学,我们可以觉察到它是反社会、反历史的,它极力排斥以儒家为代表的现实历史社会,认为现实的历史社会不行能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

庄子哲学也是反文化的。

一切文化的结果都会化作对人们理性的约束,这是违背庄子哲学的本质的,由于庄子倡扬一切都应自然的存在。

我们还看到庄子哲学是一种对人的关心,不论这种关心是否完美,而人总是需要某种关心的,因而庄子哲学必定具有存在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自然的超越精神——论庄子的人生美学周默(武汉大学文学院人文科学试验班2010300000013)[摘要]庄子的哲学最终归结于对人性的思考和寻求人生的意义,从庄子的审美视角去解读庄子对人生的看法,不仅是对庄子超越性热生哲学的理解,更是为处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的人们寻求的最好的解脱途径。

[关键字] 庄子自然超越审美人生观体道一.庄子与“道”合一的审美视角庄子的哲学,始于他对宇宙本体的探索,蔓延于对于“真”的认识,而最终归结于人生哲学。

人生哲学是庄子的精神指导,庄子对于人生的探索来源于他哲学观,而他的哲学观又是贯穿他形成自己独特人生美学的始末。

因此,庄子的哲学基本观点,也就是庄子理解美的出发点。

庄子眼中的美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美或艺术美,而是与“道”合一的境界美。

要想知道什么才是庄子眼中的美,首先要理解其审美的评判标准,即是否与“道”合一。

“道”是庄子的核心哲学思想。

庄子所言“道”即指为自在自为,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体。

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本原。

“道”性无为,是自然的法规,合目的性的存在。

“道”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和无线性,概念上的抽象性和多义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有通过“体道”的方式才能把握“道”的存在。

而道体的任职方式是渐进的,超越理性的,无为的,对于“道”的感悟是不期而至的:“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北游)。

《庄子·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莫知其始,莫知终。

”《庄子·知北游》曰:“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

”总其大意是:道是真实可信的,同时又是没有自主意志和行为,也没有形象状貌的。

道,可以感知却不可以言传,可以领悟却不可以眼见。

道以自身为根本,天地还不存在时道从来就存在。

道在鬼神天帝之上,道产生天地万物。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至久无古,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始无终,无所不在。

天地万物都由道衍生而成。

《庄子·知北游》曰:“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

天下莫不沈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

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其大意为:大道神明精妙,内在于宇宙万物的一切生化流转;万物死生转化一直在发生,但无人知晓其根本缘由,自古以来,一切都自然而然地运转变化生灭循环。

宇宙巨大无边,却未超出道的范围;鸟的毫毛极为细小,却小不过道的精微。

天地万物皆在运转变化,始终处于推陈出新的状态;阴阳、四季循序运行,各有其自然秩序。

这一切皆体现出大道的作用。

大道浑沌混茫却无时无处不在,无形无象流变不居却神妙无极,万物由大道所繁育却茫然不知。

大道是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运转的根本缘由,可以从天道来观照自然造化。

总而言之,道是真是存在的客观规律,又是超越一切事物而存在的,不仅仅是道本身的存在不可触摸,而探索道的方法也是需要不断感悟体味这种不期而遇,随遇而知的认知方式来知晓的。

而人,作为宇宙天道的产物,其自然应秉承道的无为之性,《庄子·天地》有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意思是说:太初之道生成混元之气,再生成阴阳两极,阴阳和合生成万物,人也由此生成;由天道自然生成的人,天然秉有某种性情,庄子称之为天然本真之性。

因此庄子基于这样的世界观的审美,也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自然而无为的审美标准。

对于外物,庄子讲求事物自然存在拂去雕饰的本色最美,而归结为人,则是外在崇尚自然美庄子,内在崇尚无禁无无纵的真我性情。

二.庄子“天然本真的”人生美学观庄子所谓天然本真之性,这种天然本真之性情,远古先民人人秉有,而文明开化之人则已经失落。

《庄子·大宗师》有言:“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拒;悠然而往,悠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

是之谓真人。

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其意思是说: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对生存感到欣喜,不知道厌恶死亡;他降临人世并不欢欣,面临死亡并不抗拒;他只是自然而去,自然而来罢了。

不忘记生命之源而谨守不失,不寻求归宿而一任自然;自有生命之后就常自得,欣然复归自然而忘记是死。

则就叫做不用嗜欲之心去损害自然天道,不用人为的方法去添助自己的天然寿命。

这就是真人了。

像这样的人,他的思想专一于道,容貌凝寂安闲,额头广大宽平;表情严冷有如秋天,温和有如春天,喜怒的变化如同四时的运转一样自然,时时与万物混同为一而又找不到冥和的迹象。

这也就是原生本然状态的人之性情。

庄子所推崇的就是这种自然本真的人生畅情。

本真意在人性与自然的统一,是主客体之间的交融,对美懂认同本身就是体现美的本身,庄子要达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因为二者合一,人的自然本性才能自由的得意抒发。

庄子对悖离自然的人为造作深恶痛绝。

其《骈姆》篇曰:“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也。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在他看来,人的原初本然的生命,人的天然本真之性,是至高无上的。

为名为利,为家国天下,而毁伤人的天然本真之性命,都是悖离自然、悖离大道的。

《庄子·秋水》曰:“牛马四足,是谓天;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在庄子看来,牛马天生四只脚,这就叫天然本真;给马上缰绳,给牛穿鼻绳,这就叫做人为造作。

不以人为造作去消灭天然本真的美,不以有意识的行为去毁灭自然的秉性,不为谋取俗世功名而牺牲自己的天然本真之性,这就叫做返朴归真。

庄子对工于心计的人为造作深恶痛绝。

其《天地》篇曰:“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

”在他看来,一切机械都是人为造作的产物。

机械的存在,导致了人对大自然的巧取豪夺,导致了人对他人的工于心机、阴谋算计,因而破坏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天然和谐的关系,同时也使个人身心灵肉原本自然和谐的状态,变为分裂对立矛盾冲突的状态。

庄子对顺乎自然、回归人的天然本真之性情的行为极为推崇。

其《天下》篇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

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不离于真,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

”也就是说,庄子所推崇的人性,是不脱离宗本,不脱离道之精微,不脱离道之真实。

总之,庄子对人性的要求就是要真如自然之初且为自然一体,而其所言自然之初的本真并不是指人的兽性,而是指人性在被现世文明礼教和道德法规和物质诱惑之前的本性。

是人类最纯洁的道德心性。

而庄子认为,要达到这样的人生境界,就要遵循以下几个行为。

首先,是要无所待,就是无所对待无所依赖,摆脱客观调教的舒服,以自我为中心而不要受物质世界的限制。

庄子认为万物相互为变,人只有无所依赖,精神才能自由,才没有心理负担和压力。

才能长生。

其次,是要无名、无功、无己。

逍遥游中写道:“名者,实之宾也。

”实与名是相对的概念,而庄子对生命的要求,则是取实而舍名。

不追求名和利。

不总想着一己私利,才能修心养性,去掉私欲才能探索道人的自然本性,摆脱物的束缚。

最后,还要无用、无为。

庄子所说的无为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懂得顺应时变,与时俱化,不要专为,刻意而为。

也就是要求生命融入自然,随自然而变不因受外界干扰而恣意妄为。

庄子的人生美学不仅是对自然的推崇,更是生命至上的生命关注意识的体现。

庄子讲求崇尚人性的自由抒发,保证真我的存在,让人的一生逍遥而自在,在同时代的礼法限制压抑人性的社会体系中体现了尤为难得的自由解放精神,是对于自由个性肯定和个体生命的重视。

庄子认为生于当时社会,人们始终会被物欲所困扰,而“道“之观念,也正是庄子为人性解脱而找到的超越之境。

三.庄子人生美学的超越性庄子人生哲学是一种普世的道德价值,他超越了时代的世俗眼光和学派的局限性。

庄子的超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外物上的超越性,内在精神上的超越性,和时代上的超越性。

内在的超越,指的是个人精神上的超越,说的是庄子的人生态度超功利,超生死。

庄子言道的自然无为,不受文明异化,不因某种利益损害他人社会,改变自己,讲求的是摆脱世态的庸俗精神。

这就让庄子的人生观上升到了艺术化的美学意义,庄子超越功利的人生观将庄子对生命本体的意义提高到了审美的境界。

超越功利,人们也许容易做到,而能超越生死,则非凡人也。

人生最大的恐惧没过于死。

人们常乐生而哀死,宗教上讲求凭借上帝天堂转世等力量跨越生死的界限,而庄子以“道”的思想超越生死的观念,视生死为一体。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庄子自己将死, 却要“以天地为棺停,以日月为连壁,星晨为珠巩”,表达出一种豁达胸怀。

他把生死看作气化、昼夜, 死生为昼夜。

“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 我又何恶焉”死无所惧, 那人生还要什么好惶惑、恐俱的呢。

生死如来往,死是回归于万物,是为道之大用,这就叫作“视死如归”。

人生和宇宙万物一样,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循环往复,生化不休,生生死死,出于道而又入于道,这就叫作“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用“道”破除了死亡的阴影, 修然的对待生之来, 修然的对待死之往。

庄子超越生死的人生观让他的人生价值论远远摆脱并超越了当时对于人生价值的各路学说。

孔子也关注人的价值,但他关注的是有差别的爱,有差别的生死之态,他更关注生死对社会的意义而不是生死本身,而庄子所言生死归于自然之道,将物我合一,超越了生死本身的概念。

因而在庄子的立场生,人们没有为活着而活着,也没有向死而生,只有为自己自由而存在。

而外在上的超越指的是庄子超越世俗审美标准。

庄子同样以超越的目光俯视世俗。

以“道”观之,“万物齐一, 孰短孰长”,“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物无非彼物无非是,万物都是“道”的分有。

“道通为一”,庄子解除了是非、美丑、善恶的纠纷, 休止于自然的均平。

他认为区别与判断都是人为的是“有己”引起的苦闷。

他主张止争辩,息言说,不必进行“然不然,可不可”的离坚白,只要“合同异”。

采取“莫若以明”的态度就会让人们从由虚幻价值组成的世俗社会中跳出来超脱现实的樊篱。

庄子使用了惊世骇俗的相对化法则,来培养人的审美胸怀使人们看到世俗之外的自然的悠永寥廓, 宇宙的浩渺微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