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下的民国历史文学造影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面临危机与新兴文化的探索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面临危机与新兴文化的探索

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面临危机与新兴文化的探索中国民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期。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内部的种种问题,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亟需新兴文化的探索和创造。

一、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民国时期,面临传统文化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部的文化冲击和内部落后的社会经济结构。

首先,西方文化的冲击引发了中国人思想观念和社会风貌的深刻变革。

工业革命、民主思想、科学理性、人权尊严等西方时代精神资本的传入,给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很大的挑战。

西方文化的冲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严重动摇。

其次,传统文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社会经济的落后。

在民国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举步维艰,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还存在很多的短板。

这种社会落后的现实局面,更是制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推广。

二、新兴文化的探索为了应对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中国新兴文化开始崛起。

这些新兴文化的代表包括新文学、新艺术和新音乐三个方面。

新文学的兴起,主要是把传统文学进行了重新的诠释和发展。

胡适、鲁迅等文学大家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了再评价、再创作,将西方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交融。

这些新文学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入现代化。

新艺术的出现,更是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焕然一新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新派京剧、电影等多样化的文化形态拓展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界。

新音乐则更多的是与西方文化相融合,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式的现代音乐。

三、传统文化的再启尽管在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大量的冲击,但是面对困难,中国人伟大的复兴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政策,如1930年“保甲十条”等一系列的法规,保护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中国人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不失其本质特征而繁荣而兴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文化复苏运动,不仅是对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的一种激活,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启程。

民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分析

民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分析

民国时期的文化现象分析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风云变幻。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也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现象。

本文将就这些文化现象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小说风行民国时期的小说,尤其是言情小说在当时非常风行。

对于许多年轻女性而言,要读一本好看的小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个时代的言情小说,往往描述年轻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感,情节曲折动人,亲情友情和爱情错综复杂。

其中,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堪称当时的“小说大师”。

二、电影热潮民国时期对电影的热爱是从上个世纪初期开始的,但是真正的电影热潮是在20年代到30年代形成的。

这个时期的电影艺术家把西方的电影技术和表现手法引入到中国,使得中国电影这个崭新的艺术形式快速发展起来。

当时的电影,往往以社会题材为主,反映大众生活和社会现实情况。

同时,歌舞片也非常流行,成为了当时最具特色的电影类型。

三、音乐潮流传统的音乐文化在民国时期是非常受欢迎的,例如民歌、戏曲、器乐等。

但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的音乐风格也逐渐流行起来。

例如爵士乐、摇滚乐等,在当时被认为是潮流的代表。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音乐人,如叶挺、黄霑等。

这些音乐人以他们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才华,在音乐界创造了很多经典。

四、新诗运动民国时期,新诗运动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大亮点。

新诗运动是现代诗歌文学的起源,是一次反抗文言文和古典诗歌束缚的运动。

新诗运动中的大量优秀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丁玲、胡适等,都是以自由的精神、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和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为特点。

五、报刊之兴民国时期的报刊业也处于高峰时期,很多知名的报纸出现在这个时代,如《新民报》、《申报》、《大公报》等。

这些报纸不仅扮演着新闻传播的角色,还发挥了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此外,也有许多文化类杂志,如《青年杂志》、《小说选刊》等,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

六、艺术之起民国时期,许多年轻艺术家,如张大千、吴湖帆、林风眠等,开始在艺术界崭露头角。

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论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

04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全面搜集
深入图书馆、档案馆、博 物馆等,全面收集民国时 期的旧体文学作品和相关 文献资料。
精细整理
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 系统的整理、分类和编目 ,为后续研究提供清晰可 靠的史料基础。
版本考证
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进 行比对和考证,以确定最 接近原貌的版本。
02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建构
文学史建构的理论与方法
01
02
03
历史实证法
通过收集和考证相关历史 文献,还原民国旧体文学 的发展历程。
美学批评法
从美学角度对民国旧体文 学作品进行解读,揭示其 审美价值。
文化研究法
将民国旧体文学置于特定 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 ,挖掘其文化内涵。
民国旧体文学史的分期与特点
这些特质有助于全面理解其文学价值。
拓展研究领域,挖掘新的研究话题
要点一
民国旧体文学的地域性研究
关注不同地域的民国旧体文学发展状况,探讨地域文 化与民国旧体文学的相互关系,揭示其地域性特色。
要点二
民国旧体文学与其他文学现象 的交互研究
将民国旧体文学与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其他文学现 象进行对比与对话,挖掘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
文化传承意义
继承传统文化
民国旧体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和传承民国旧体文学,我们能够更好地继承 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传递历史文化信息
民国旧体文学作品蕴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 重要价值。
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填补文学史研究空白
民国旧体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 时期,对于完善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具有 重要意义,有助于填补文学史研究的空 白。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

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及其影响1919年,一场被称为“五四运动”的学生示威活动在北京爆发,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崭新的时期揭开了序幕。

这个时期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并具有深远影响的一段历程。

本文将就此时期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国逐渐从封建王朝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但是,这个过程中不仅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而且传统文化的束缚依然存在。

此时代表封建传统的文言文文化受到了挑战,新的文化思潮开始兴起。

1915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口号,呼吁用现代白话文取代传统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繁琐造成了阅读难度,也不利于知识普及。

于是,白话文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资本。

此外,在五四运动中,大量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参与了反帝反封建的运动。

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大众对祖传文化的畏惧被打破,中国的文化传统在这一时期经历了极大的冲击和变革。

二、核心思想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主主义和科学主义”。

这些概念将〝新文化〞的内涵概括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主义。

1. 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民主主义呼吁人们为自由和平等而战。

他们认为,科学通过探究人类现象来提升人类生活,然而对现实的了解程度受到社会限制。

因此,他们认为:没有自由,没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创新,就没有科学与发展。

胡适说过,“民主是为的自由,自由是为的幸福”。

他认为,政治是价值的领域,而不是简单的权利领域。

因此,他们主张华夏民族要通过自力更生,拥有自主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生活,建立一个自主、富强、民主、文明的新中国。

2. 科学主义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是受科学思想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士大夫们认为,通过推广哲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而且有望更好地斗争为自己的方向。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民国时期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在20世纪初的中国,民国时期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剧变,而中国文学也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现实。

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与社会现实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首先,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人雅士之作。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充满着动荡和挑战,这激发了作家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一系列作品将目光转向了广大劳动人民以及社会底层的生活。

例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以及《阿Q正传》无情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引发了对民主与自由的思考。

而茅盾的《子夜》则真实地描述了农民起义的惨状以及农民阶级的命运,引起了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思考。

其次,民国时期中国文学的形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传统文学以诗词、小说为主导,而民国时期的文学多样化程度很高。

新的文体和写作手法开始兴起,例如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

陈独秀的《第一次文学革命》提出“文学为国”的口号,倡导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这一创作风潮迅速扩散,不仅丰富了文学形式,也为新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

鲁迅的小说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新颖的叙事结构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先河。

他的作品更加关注社会问题,以真实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现实,深刻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另外,在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政治革命、文化启蒙和社会转型。

这种社会变革无疑给了作家们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

作家们借助文学的力量,试图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一系列社会改革运动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舞台。

新文化运动倡导现代科学、民主和人权,引领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改革,而五四运动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它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和发展。

然而,同时必须认识到,民国时期的中国文学也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和压抑。

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文化产业

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文化产业

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与文化产业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文化产业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变革,也受到局势变化和国家建设的阻碍。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他们创造了许多深刻的文艺作品,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文学艺术民国时期的文学艺术精华在于文化交流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力量。

新文化运动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深远,推动了白话文的运用,同时也鼓励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的提升。

从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自由、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形式描绘社会生活,反映社会风貌,倡导进步思想,外化民族精神,创造了瑰丽的文化氛围。

文学方面,近代白话文学的先驱鲁迅的著作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他的主题、手法和语言对后世有了广泛的影响。

同时,周作人、郭沫若、徐志摩、巴金、丁玲等杰出的作家也在那个时代获得了成功。

艺术方面,中国近代艺术的发展也开始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开始出现。

在山水画和草书方面,张大千和米芾显然成为了代表人物。

李可染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花鸟画家,中国画派创始人之一。

连升温、吴昌硕、徐悲鸿也都是该时期著名的艺术家。

除此之外,在西方艺术的影响下,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多种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都在这个时期兴起。

文化产业民国时期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主要原因是国家经济状况相对困难,同时也受到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尽管面临种种阻碍,许多文化企业、出版社、书店和艺术机构也在这个时期孕育发展成熟。

出版产业方面,商务印书馆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的创建者曹禺是民国时期的知名作家,商务印书馆不仅出版大量文学、历史等书籍,还出版了《天涯》、《光华日报》等报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则是当时文学出版领域的佼佼者,出版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艺术产业方面,1937年上海成立了华东艺术研究院,该机构培养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包括张兆和、钟南山、陈师曾等,在推广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民国文学的社会背景

民国文学的社会背景

民国文学的社会背景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文学创作最为繁荣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代中,社会背景的变化对于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民国文学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经济落后的困境中。

国民经济的低迷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众的困苦。

这使得许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深入揭示社会阶层的冲突与矛盾。

同时,由于经济的低迷,中国的文化产业也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文学刊物的发行减少,作家们面临着艰难的生计问题。

二、政治背景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北洋政府的建立。

国民党领导了一系列政治改革,试图实现国家现代化。

然而,各方势力的争斗不断导致政治的混乱和动荡。

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作家们面对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斗争的复杂化,以及来自左派和右派的压力。

这些政治变革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开始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三、文化背景民国时期,中国正处于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碰撞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得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批新的文化时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涌现出来。

他们提倡启蒙和进步,反对封建迷信,倡导民主与自由,对于中国社会的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西方文化的渗透也给中国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结起来,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背景使得民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丰富性。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关注,描绘了人民的苦难和希望,反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

他们以文学为武器,探索着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

同时,也在新的文化思潮下开拓了文学的新天地,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尽管民国文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存在其独特性和价值,但其发展也受到了各种限制和困扰。

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使得许多作家无法专心创作,文学创作环境的恶劣也对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

此外,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对作家们的创作自由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民国散文的文化批判

民国散文的文化批判

民国散文的文化批判民国时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不仅见证了动荡和变革,也孕育出了众多的文化批判作品,其中包括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散文作品。

一、民国散文的兴起在遭受帝制统治和列强侵略的痛苦之后,中国逐渐觉醒,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民主与科学的观念开始弥漫,思想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这种时代背景下,民国散文开始产生并迅速兴起。

二、民国散文的文化批判1.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民国散文作家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个性发展,成为社会落后的阻碍。

作家们通过修辞手法和语言的运用,对封建礼教、旧时习俗等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揭露,从而表达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不满和批判。

2.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民国散文也着力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作家们以散文的形式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探讨人性的善恶,深入剖析社会不公与道德败坏的根源。

他们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心理分析,力图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3. 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民国时期,中国在遭受列强压迫的同时也开始接触、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

然而,这种西方化的改革却引起了一些作家的批判。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国文化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因此,这些作家坚持传统文化的保护,对西方文化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三、民国散文的影响力民国散文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对当时的文化场景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文化批判的力量使人们从陈旧和僵化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思想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启迪。

同时,这些作品还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为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文化支持。

四、民国散文的价值和意义1. 为个体解放打开了大门民国散文作品批判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宣扬了个体的独立自主,为个体解放打开了大门。

作品中对人性的探讨使人们得以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2. 促进社会进步和反思民国散文作品以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示,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休克下的民国历史文学造影
摘要:民国热为2007年开始的一波新的文化现象。

田闻一等四川作家群,对四川民国时代进行正史演义式历史叙述,根据传闻、史料、地名和建筑遗迹和遗存,以及考证采访,新造了一段地域历史,完成了一个作家笔下对地域重大事件的历史文学造影。

史诗性的宏伟叙事,以对历史真实性的坚持。

铺开民国重大事件和英雄人物的现代演义。

田闻一等历史小说家并不受强大的大众文化语境的影响,系列作品的基础历史景象仍然是集体记忆与公众知识沟中的记忆谱系,但是,却延续着某种被颠覆的正史姿态。

关键词:田闻一小说;地域叙事;新历史小说;正史演义
2007年开始,在三国热、明清热等潮流之后,民国的历史成为出版界的一大热点。

关于这段历史的重新叙述,重新思考非常多。

黄仁宇的《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傅国涌的民国人物系列&&书店里,相关书籍杂陈,电视台播放着民国时的政治阴谋和爱情故事,报刊网络上,谈论民国的文章十分扯眼。

甚至有人选出了最适合娱乐圈的十大民国人物,民国一时成为人们眼中暗自散发文化热力的关键词。

四川历史小说作家群中,以《成都残梦》、《八千里路云追月》等引起读者关注、夺得四川文学奖等奖项的田闻一,也于最近推出了套书《成都巷战》、《争霸四川》、《川军出峡》和《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日子》&&给四川的民国历史以一个完整的系列造像,趣味指向世俗的人性理解和地域的历史细节,再次透露出四川历史小说作家的精神走向和情感诉求。

休克:文化生态中的休克式停顿
正如四川的奇幻作家群静悄悄地热到了北京和港台等地区一样,田闻一等四川历史小说作家群也静悄悄地在自己的历史群落中乐此不疲地书写着。

而让人难以想到的是,当我们的网络和图书市场正在流行个人调侃式对历史机巧的插科打诨和凭空超现实穿越式写作的时候,这一群中间派历史小说家,却静悄悄地取得了人们可能想不到的成绩和以时间换空间的滞后影响。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温庆邦的历史小说系列,郑光路、陈岱峻悲凉式的历史纪实系列,甚至新崛起的刘小川的历史散文系列,他们和邓贤的大历史反思性作品系列、麦家向智力尖锋爆破式突进的新智力历史小说系列,阿来沧桑式诗化乌托邦系列一起,形成了一个对历史的言说聚落,发展的群落和层次清晰可见。

在这样的一个文化生态中,我们研究这些不穿越不架空的地域历史造影和叙述,就有了某种隐秘的意义: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的四川经验?那个时代,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中国经验?在更大的范围里,我们有着怎样的民国经验?四川作家群强大的基座和线索是怎样的?这些经验如何建立起了中国历史文学的视角和当代文化的另一支脉络?
田闻一等四川的历史小说作家,首先拒绝了目前盛行于世的架空和穿越式历史小说来寻找前世之旅的写作风气。

他们从不随意设定一个子虚乌有的历史世界,而总是写一个严谨真实现实的历史过程。

他在接受宅者采访时说:我不同意‘驾空历史’,而是应该尊重历史,我认为,应该以‘黄沙虑尽始到金’的精神,尽可能占有资料,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尽可能剔除虚浮,挖到本质,挖到精髓&&
兼带武侠与战争、历史和虚拟融合的网络新历史写作,有金戈铁马的快意,有民族复兴的想象,有携现代知识降临旧世界的救世主形象,有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幼稚反思和探讨,在网络和出版界强力推崇下,这些网络写手中的优秀者有超过千万的巨大点击率,在出版社超高版税和起印数的热闹中,已经造成很大的声势。

无可置疑,这表明着新生长起来的一代作者的趣味和历史架空小说的某种魅力.但是,这些穿越、架空的想象作品,因脱弃史实拘
限,重塑经验时空,其实已经不再是历史小说的范畴而应该是幻想文学的范畴。

它们和历史之间,几乎没有实质上的任何勾连,而是小说形式上的变化和创造。

田闻一这群作家显然对目前所谓的游戏历史小说潮流,对穿越架空等这样声势浩大的文学形式明显存在警惕甚至敌意,因为,这种形式对他们所想表达的凝重而让人沉默的历史,会造成致命的后果:它会直接消解了这样宏观的正史式的传记体历史的意义,并化解他们对历史的体验中那些让人沉思的沧桑和人物命运颠沛巨变而带来的敬畏之心。

所以,他们选择了休克式的拒绝。

四川作家一方面保持对商业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疏离姿态来营造自己的历史造影,一方面似乎关闭在历史中未得超生,在苏童式家族史与二月阿式帝王史以及唐浩明式颠覆单面固定丑角式历史人物的历史书写中,他们退而筑篱笆,没有陷入到帝王崇拜和通俗金粉世家的阴谋与爱情的泥潭里。

在传播上,他们可能不是大众传播的最大赢家,也可能不是纯文学当代评估的最大赢家.却很有可能成为后世的另一个历史叙述的重要依据。

延续:新历史小说后的另一流变
与游戏历史小说完全相对立,他们是属于另一支潮流的隐秘的接续者,那就是新历史小说潮流精神的延续者。

自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作者开始了富有特点的历史叙述,如以苏童、莫言、余华、莫兆言等先锋派作家为代表创作的历史小说《迷舟》、《米》、《枣树的故事》等,陈思和认为其特点是主体寓言化、心灵化;还有以刘震云等为代表的新写实作家创作的生存化、生态化的历史小说,如《温故1942年》等;另有陈忠实、高建群和宗璞等为代表的以文化为底色、追求文化意蕴的文化化、生命化的历史小说,如《白鹿原》、《最后一个匈奴》等;另有一支承接高阳笔法、以厚重的历史根基和学术潜质对历史真相进行还原和人性化写作的唐浩明的《曾国藩》、熊召政的《张居正》等。

这样一些历史叙事,被概括为新历史小说浪潮而引起了大家的广泛注意,并形成了文学研究的热点。

新历史小说的研究者认为,1987年到1992年,是新历史小说创作的高峰期,1992年以后,渐为余热和尾声,最后被游戏历史主义者所代替。

张清华认为,1992年之后,新历史小说离历史客体愈来愈远,文化意蕴的设置愈加稀薄,娱乐与游戏倾向越来越重,超验虚构的意味愈来愈浓,新历史小说的‘新’似乎正越来越与无数迎合大众口味与商业规则的‘旧’小说重合,并主动迎合影视大众艺术的要求与口味,这似乎已标志着这场历史与文化乌托邦式的艺术运动的最终衰变与终结。

陈思和认为:土匪故事和家族史故事这两大民间题材是新历史小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民间因素并不能保证文学艺术对世俗力量的抗拒,相反,当影视的商业手段利用这两大民间题材来迎合海外市场的需要时,文学史落到了影视皇帝的‘后妃’的可怜地步。

在文学的历史主题写作中已经开始对以往的主流历史采取了不约而同的拆解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