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模发展史
西工大航模队历史简介

西工大航模队的前身为华东航空学院团委组建的航模队。
1955年5日,在南京紫金山麓卫岗,我国第一架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紫金山之鹰”由华东航空学院团委组建的航模队研制并试飞成功。
1956年,以华航师生为主体的国家航空模型运动队,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航空模型竞赛”。
华航运动员不负众望代表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航模比赛,就取得了两个项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1961年,西工大航模队用引以为豪的模型飞机“华山之鹰”打破和创造了两项无线电遥控航模飞机的世界纪录:8小时6分35秒的留空时间记录和2 470米的飞行高度记录,均为FAI(国际航空联合会)所正式承认。
尤其是打破了美国AMA所保持的飞行时间记录,使国际航模界对年轻的新中国航模运动员刮目相看!50年代,华东航空学院的航空模型活动室中,“歼八”总设计师顾诵芬院士,“歼七”总设计师屠基达院士,原空军司令部科研部朱宝鎏部长等一大批航模爱好者前辈老,留下了不少外文航模杂志,发动机和轻木等航模器材。
学生们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凭借对航空的浓厚感情开展了航空模型活动。
这些航空科技界精英们认定,母校航模队是他们事业的起点!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和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以西工大为主力的陕西航模队,囊括了两届冠军,当时国防体育协会主任上将李达为此而骄傲。
以西工大航模队为主体的陕西省航模队在全国航模竞赛中,蝉联六届全国冠军。
1958年,寿松涛校长在狠抓航模队的同时,又发起研制无人机,号召向1959年国庆十周年大典献礼。
学校抽调了约15名师生组成“04”攻坚小组。
据《航空史研究》考证,“04”系统是我国第一架试飞成功的脱离了航模规格的无人机系统。
历经一年奋战,1958年8月3日,终于在西安窑村机场研制试飞成功。
这项事业写在西北工业大学无人机发展史的扉页,也成为我国发展无人机事业的开端。
朝鲜战争以后,总结我军年轻的防空兵战士缺乏对空射击训练的教训,西工大人主动把学校的遥控模型飞机技术运用到靶机无人机上,提供给高炮指挥部和中央军委炮兵司令部,。
航空模型发展史

第三课航模飞行梦想在东方翱翔航空模型历史悠久,它是伴随着人类航空事业的发产生的。
在从类空发展史上,早在展而航滑翔机、飞机发明之前,探索人类飞行的先驱者们,就模仿鸟类飞行的特征,尝试制造简单的飞行器。
而许多探索者都首先用模型代替需冒生命危险的飞行试验。
在航空事业的发展中,航空模型确实起了先驱者的作用。
如对上升飞机的研究作了重大推进的俄罗斯大科学家罗蒙诺索零碎1754年4月4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飞行器的模型。
这架飞机飞行的原理很简单,两个螺旋桨装在同一根垂直轴上,以相反的方向进行旋转,即可上升。
但由于它们的“发动机”只是一个弹筑,弹力又很小,这架直升飞机的模型不能飞上天空。
但它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证明了利用在水平面旋转的螺旋桨可以垂直飞行,即用螺旋桨可以产生升力,以后,别人根据分的实验制定出了可以用来准确计算直升飞机螺旋桨的公式。
这个原理的应用,就发展成为现代的共轴式直升飞机。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出现,也是首先借助于模型。
俄罗斯的发蝗家莫扎伊斯基,曾对海船的螺旋桨和鸟类的飞行进行了长时期的研究。
为解决产生升力的问题,分多次乘由三匹马拉着的大风稳升到空中作飞行试验。
在制造飞机之前,他按照自己的设计缩小做了许多模型飞机,这些模型具有现代飞机的各个基本部分,三个螺旋桨是由钟表发条带支的。
这些模型不但能在地上滑跑,而且还能凌空翱翔。
模型飞机的试验证实了他在飞机大小形状,总罢工面特性,螺旋桨拉力和重量等方面所作的计算和推测,并据此设计和制造了自己的第一架飞机。
1882年7月20日,在彼得堡附近的红村,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终于飞上蓝天。
模型飞机就是这样帮助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的诞生。
直到现在,任何一种航空器的设计和制造,都是从制造和试验模型开始着手的。
从飞机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航空模型确实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现在它已发展成一个专门的研究体系。
例如,把新设计的飞机须知成模型,放在一种专门的试验设备——“风洞”中进行吹风试验,从而测量出各种数据。
我国航模发展史

今天回顾一下我国模型的发展:1949年建国以后,我国航空模型运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1956年,开展活动的城市已发展到近百个。
有29个省、市成立航空模型俱乐部。
从1956年起,我国开始每年都举办全国性的航空模型比赛,项目逐渐增加,运动成绩不断提高,1959年4月6日,王塨以22分27秒的成绩,打破了活塞式发动机模型直升机留空时间的世界纪录。
在1959年举行的第1届全国运动会上,线操纵圆周竞速的成绩达到241.6公里/小时,超过了当时世界冠军美国选手创造的227公里/小时的成绩。
1959年-1980年,中国先后有郭浩洲、陶考德、陈志键、叶家锭、俞宜震、李育廉、张家鼎、高勤飞、张涪生、黄永良、朱传高、等48次打破了世界记录。
直到1980年底还保持6项世界纪录。
上世纪80年代曾经在世界上辉煌一时的中国航空模型运动,自从1993年被调整出全运会后,遭遇了水平停滞不前的尴尬境地,而随着近年科技体育的普及和青少年爱好者队伍的壮大,中国航模运动又重新迎来了春天。
从建国初期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作为军事体育的航模运动在中国受到了极大重视,不但青少年航模活动蓬勃发展,而且选手在研究航模过程中取得的一些成果也对国民经济作出贡献,当时中国航模拥有67项世界纪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奥运争光计划”的出台,作为非奥运项目的航模运动自然受到影响,资源配置逐渐减少、国家投入也大不如前,这导致中国航模陷入了队员流失、装备陈旧、训练不足的尴尬境地。
离开全运会后,中国航模的确跌到了最低谷。
项目没有前途,自然找不到年轻选手;经费有限,只好缩短训练时间,就连出国参赛都需要选手自掏腰包。
重新迎来发展良机的中国航模把普及作为“东山再起”的首要任务。
在青少年中普及这项运动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
参与科技性很强的航模运动有助于理论学习的提高,增强动手能力,使孩子们对学习更有兴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高分低能。
体育总局正与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在小学推广模型运动,主要措施包括设立模型课和在校运动会中进行模型比赛。
大疆创业历史

大疆创业历史
大疆创业历史可以追溯到2006年,当时大疆科技(DJI)创始人汪滔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开始研究和开发航模产品。
2006年底,大疆科技成立,最初定位为无人机的零部
件供应商,并开始生产和销售飞控系统。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技术的进步,大疆逐渐转型为无人机制造商。
2009年,大疆发布了第一款消费级无人机“独行侠”,
并在中国市场取得了成功。
2013年,大疆发布了第一款全球知名的无人机产品“幻影”。
幻影系列无人机以其易用性、稳定性和高性价比受到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成为大疆的核心产品之一。
2015年,大疆推出了全球首款航拍无人机“灵眸”,进一步拓
展了公司在航拍领域的市场份额。
2016年,大疆推出了全球首款折叠式无人机“御”系列,创造
了无人机设计新的标准。
2017年,大疆发布了全球首款专业测绘无人机“翻滚者”,推
动了测绘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除了无人机产品,大疆还推出了无人机配件和航模比赛等服务,建立了完整的无人机生态系统。
截至2021年,大疆已成为全球领先的无人机制造商,产品包
括消费级无人机、航拍无人机、测绘无人机、农业无人机、生态无人机等多个领域,并拥有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大疆在推动无人机行业发展和创新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航模比赛心得体会

航模比赛心得体会【篇一:航模活动的意义】航模活动一、航模运动的发展史简介航空模型运动的兴起已有近100年的历史,19世纪后期,人类利用气球实现了升空,很快就发现气球身躯庞大难以自由飞行。
于是研究者的目光从气球转向飞机,由于研究飞机的复杂性和试飞的极端危险,航空先驱们都首先采用模型实验的方法,待主要问题弄清楚之后,才设计制造载人的飞机。
航空模型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一项科技体育运动,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各级体委、航空运动协会、科协、航空学会和有关青少年教育机构的领导和配合下,航模运动有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二、航模活动对孩子的作用航模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向充满求知创新欲的青少年提供这样一个实践机会,通过制作和放飞各种航空模型使他们既能尝到飞机飞上天空时那样的乐趣,又能学到一些航空科技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新世纪的人才竞争已不是单方面的文化、体力的竞争,而是包含了科学技术、坚强的意志、广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较量。
而航模活动正是培养孩子这种综合素质的良好形式。
航模活动是国家体委正式批准的一项军体竞赛项目,同时也是包容各门学科最多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如果青少年时期就参加航模科技活动,那么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制作放飞模型飞机不仅因为他富有趣味,深受青少年喜好,而且还是一项科技活动和劳技活动。
通过活动能够使青少年了解许多材料的性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成品的工艺过程,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爱科学、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和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品质。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人都希望提高学习效率,这就必须掌握科学用脑的诀窍。
航空技术是当今世界尖端技术的结晶,其中包括空气动力学、材料学、机械制图、制造工艺学、发动机构造原理、燃烧化学、胶接技术、木工工艺、钳工工艺、。
无线电遥控技术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科技制作技术。
航模历史及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航模历史简介
航空模型是各种航空器模型的总称。
它包括模型飞机和其他的模型飞行器。
航空模型活动历史悠久,在人类从事航天事业的发展的长河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飞行中自古就是人类的梦想,最早的文献记载,西汉的《淮南子》中就有记载,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不老长生药,而飞上月宫的美好故事,就是我们家喻户晓的嫦娥奔月,反映了古人对飞行的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
在载人航空器的出现之前的文明,人类就创造着诸多的飞行的航空模型,不断地探索着飞行的奥秘。
有春秋的飞鸟,墨子的木鸢,宋朝的木鸟,以及孔明灯,风筝等,皆是人类探索飞天的成果。
到了唐代,我国的风筝传到国外,在世界更加广泛的流传开来,西方有人用风筝做实验,探索制造出飞机的可能。
美国的莱特兄弟就是利用风筝做实验,研究出最早的飞机的模型,滑翔机,解决了飞机飞行中的种种难题,最后才将飞机制造成功。
飞机发明之前航空模型有强烈的探索性质,飞机发明之后,航模更是成为研究航空必不可少的工具。
每一种飞机的试制,都要进行风洞模型试验,甚至连航天飞机的制造,也要有模型的实验过程,才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可见航模的在航天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航模的历史就是人类在追寻着飞天梦想的历史,航模的发展就是中外航天的试路石。
航模发展史

航模发展史引言:航模(模型飞机)是指按照真实飞机的比例和结构制作的模型,它是飞行爱好者们追求飞行乐趣的一种方式。
航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飞行的热爱,航模逐渐演变成了一门独特的艺术和技术。
一、起源与初期发展航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风筝制作。
风筝作为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模型,为人们提供了对飞行的初步认识和探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尝试制作更加复杂的飞行模型,如纸鸢和竹蜻蜓等。
这些模型的出现为后来的航模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航模的科技突破19世纪末,随着航空工业的兴起,航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制作模型飞机,如木材、金属和织物等。
同时,内燃机的发明也为航模的飞行提供了动力来源,使得模型飞机能够实现更长时间的飞行。
三、航模的应用拓展20世纪初,航模逐渐从纯粹的飞行模型发展为一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技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模被广泛用于军事侦察和飞行训练。
随后,航模开始应用于航空工业的研究和设计,为真实飞机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航模的普及与竞技化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进步,航模逐渐成为一项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人们开始组织航模比赛和展览,以展示模型飞机的飞行技术和设计创新。
同时,航模的制作和飞行技术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提升,模型飞机的飞行性能和逼真程度大幅提高。
五、航模的现代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航模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遥控技术的应用使得模型飞机的操控更加精确和灵活,飞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此外,航模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得到了革新,如碳纤维材料的应用使得模型飞机更加轻便和坚固。
结论:航模的发展史见证了人类对飞行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发展。
从古代的风筝到现代的遥控模型飞机,航模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飞行的乐趣,也为航空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航模的未来将会更加精彩,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享受。
航模活动的意义

航模活动一、航模运动的发展史简介航空模型运动的兴起已有近100年的历史,19世纪后期,人类利用气球实现了升空,很快就发现气球身躯庞大难以自由飞行。
于是研究者的目光从气球转向飞机,由于研究飞机的复杂性和试飞的极端危险,航空先驱们都首先采用模型实验的方法,待主要问题弄清楚之后,才设计制造载人的飞机。
航空模型是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一项科技体育运动,新中国建立以来,在各级体委、航空运动协会、科协、航空学会和有关青少年教育机构的领导和配合下,航模运动有很大的发展,技术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二、航模活动对孩子的作用航模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能向充满求知创新欲的青少年提供这样一个实践机会,通过制作和放飞各种航空模型使他们既能尝到飞机飞上天空时那样的乐趣,又能学到一些航空科技知识,培养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新世纪的人才竞争已不是单方面的文化、体力的竞争,而是包含了科学技术、坚强的意志、广博的知识、创造性思维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较量。
而航模活动正是培养孩子这种综合素质的良好形式。
航模活动是国家体委正式批准的一项军体竞赛项目,同时也是包容各门学科最多的一项综合性体育运动,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
如果青少年时期就参加航模科技活动,那么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制作放飞模型飞机不仅因为他富有趣味,深受青少年喜好,而且还是一项科技活动和劳技活动。
通过活动能够使青少年了解许多材料的性能,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完成成品的工艺过程,培养青少年爱劳动、爱科学、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和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品质。
当今的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人都希望提高学习效率,这就必须掌握科学用脑的诀窍。
航空技术是当今世界尖端技术的结晶,其中包括空气动力学、材料学、机械制图、制造工艺学、发动机构造原理、燃烧化学、胶接技术、木工工艺、钳工工艺、。
无线电遥控技术等,并且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各种科技制作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模发展史
中国是人类探索飞行奥秘最早的国家。
两千多年前鲁班用竹木模仿飞鸟,目睹了能够飞行的木鸟,这是人类研制飞行器的第一次尝试,也是航空模型的祖先。
之后,经过千年的努力,被美国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称为“最早的飞行器”的风筝,被英国和法国的航空先驱者们,用来探讨旋翼原理的竹蜻蜓,采用轻于空气的原理实现升空的孔明灯,以及具备火箭升空喷气反应推力原理的流星,相继在古老的中国出现,他们都是远古时代的航空模型,其中包涵的飞行原理为载人飞行器的研制开辟了道路。
飞机模型是人类研制载人飞行器的重要手段,被英国、美国、德国等各自的国家誉为航空之父的现代飞机的奠基人们,无一例外地进行过各种模型飞机的实验。
飞机的发明人美国凯利.莱特兄弟,借助飞机模型进行过多次实验并从中取得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20世纪前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交战国纷纷将飞机用到了战争中,残酷的战火带动了航空业的迅速发展。
由于模型飞机对普及航空知识、培养航空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俄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出现了航空热,并逐渐形成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众性航空模型运动。
1905年国际航空联合会诞生,航空模型被列为其管辖的项目之一,随之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
航空模型一词于1913年流传到中国,首次出现在上海《东方杂志》刊登的《飞行雏形制造》的文章中。
中国较大规模的航空模型运动起步于40年代,1947年举行了首届航空模型比赛。
1978年10月中国加入国际航空联合会,并开始参加世界锦标赛,从此,我国的航空模型运动正式走向世界。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航空知识教育日趋受到国家的重视,1992年82万青少年参加的首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空模型竞赛,给航空模型运动的普及和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普及级航空模型的分类和分级(竞赛项目)
一、自由飞行类(P1类)
P1A——牵引模型滑翔机(分P1A-1、P1A-2两级)
P1B——橡筋模型滑翔机(分P1B-1、P1B-2两级)
P1C——活塞式发动机模型滑翔机(分P1C-1、P1C-2两级)P1D——室内模型飞机(分P1D-1、P1D-2两级)
P1E——电动模型飞机
P1F——橡筋模型直升飞机
P1S——手掷模型滑翔机(分留空时间和直线距离)
P1T——弹射模型滑翔机。
二、线操纵类(P2类)
P2B——线操纵特技模型飞机(分P2B-1、P2B-2两级)
P2C——线操纵小组竞速模型飞机
P2D——线操纵空战模型飞机
P2E——线操纵电动特技模型飞机(分P2E-1、P2E-2两级)P2X——线操纵橡筋模型飞机
三、无线电遥控类(P3类)
P3A——无线电遥控特技模型飞机(分P3A-1、P3A-2两级)P3B——无线电遥控模型滑翔机(分P3B-1、P3B-2两级)P3E——无线电遥控电动模型飞机。
二、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的航空模型项目
一、纸模型飞机
二、手掷模型滑翔机(简称:手掷,编号为P1S)
三、橡筋模型直升飞机
四、弹射模型滑翔机(简称:弹射,编号为P1T)
五、牵引模型滑翔机(简称:牵引,普及级编号为P1A-1和P1A-2,国际级编号为F1A)
六、橡筋模型飞机(简称:橡筋,普及级编号为P1B-1和P1B-2,国际级为F1B
/v_show/id_XNDExMTQwNTY=.html /v_show/id_XMTQwMjQyMDMy.html /v_show/id_XMTQwMjUzMj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