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PT参考

和发展
3、解决矛盾的方针:周恩来提出“
”方针,呼
吁各国加强合作。
4、会议性质: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5、结果: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21/3/10
授课:XXX
3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1、1949年中10国月人1日民新政中治国协成立商以会什议么来代替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
2、《以中什国么人来民代政替治宪协法商?会议共同纲领》
缅甸总理吴努
会议期间各方人士纷纷请周总理签名留念
周恩来“求同存异”这一方针的提出,在 当时及其后来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中国和很多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大大改善 中国的周边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世界:平等、协商、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对 以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1/3/10
授课:XXX
1.苏联
2.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3.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4.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5.第朝一鲜天民主,主毛义泽人东民就共向和国全世界宣告:
6.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本政府为7.代波兰表人中民华共人和民国共和国全国人
民的唯一合法政府8.。蒙古人民共和国
9.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凡0.愿阿遵尔巴守尼平亚等社、会互主利义人及民相共互和尊国重领土
3、新中国初期,一个西方记者说:“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 少资金?”周恩来委婉地说:“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 18元8角8分。”当他看到众人不解的样子,又解释说:“中国 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 l元、5角、2角、 l 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 ……” 路。”
会议名称 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人大会议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的教案范文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第一章: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内政改革的主要措施。
3. 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内政改革的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及其内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内政改革对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成立与内政改革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新中国的外交政策1. 教学目标: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外交关系的演变。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外交策略的调整。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演变过程。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政策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政策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新中国的外交成就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主要内容、意义。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评价、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成就的背景。
b.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c.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新中国外交成就对我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d. 总结:强调新中国外交成就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四章:新中国的外交困境与挑战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在外交领域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 教学重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主要内容、原因。
3. 教学难点: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应对策略、影响。
4. 教学过程:a.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困境与挑战的背景。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简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中国外交政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外交政策集中于恢复与前帝国主义国家的正常关系,于是乎在1951年,恢复与美国正常关系,新中国也加入了联合国,并重新建立了与东欧国家的友谊关系,这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舞台,并正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在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这也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另外,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即同苏联建交,拒绝与西方国家建交,这一政策也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变化。
三、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从恢复与世界先进国家正常关系走向了“一边倒”,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了“统一战线”,从全面友好走向了“反对美帝国主义”,这些都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内容。
尽管中国外交政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政府一直坚持着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始终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置于中心,不断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也是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总之,中国外交政策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一开始的“和平共处、统一战线和反对帝国主义”,到现在的“互
利合作”,中国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更加重要
的角色。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它是如何提出并确立?
1953年 首次提出 1954年 正式提出
3、提出的影响是什么?
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周恩来与万隆会议(1955)
1、从参加国看这次会议有什么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
2、会议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
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在近代历史上中国被迫 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主要有:
昨 由此可见中国 日 在近代历史上 的 的外交状况如 思 考 何?
共同探究
1842年《南京条约》 1895年《马关条约》 1901年《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辛丑条约》
“二十一条”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外交”和“屈辱”是一对 孪生兄弟。……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 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
具有丰富的谈判经验,外交能力出类 拔萃,处理重大事情时既能从容不迫、风 度翩翩,内政和外交领域有哪些 重大成就?
①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通过第一部社会主 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1953年12月,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和印度、缅甸联合发表。 ③1955年4月,周恩来代表参加万隆会议,提 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新中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 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 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快速浏览课本16页大字第二段,提炼要点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新中国的外交

8、重大外交活动
(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 军;全面参与联合国的各项事务; 2000年9月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 千年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 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的首 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为积极建立国际政治 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1)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是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 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 2)1955年周恩来参加第一次没有帝国主义参加的亚 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同”: A.历史遭遇:与会各国在近代大都有着被殖民主义奴役 和掠夺的共同遭遇; B.目标任务: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和 争取世界和平的共同要求。 “异”: A.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B.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3)“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所显示的亚非人民团结 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 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誉为“万隆精神”。
新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
时间 国家类型 指导方 针 原因 影响
中国坚定地站 20世纪50年 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 在社会主义阵营一 主要是苏联、 代 “一边 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 边,从而使新中国 东欧等社会 (新中国成 倒” 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 在保卫胜利果实、 主义国家 立初) 取外交上孤立的政策 维护独立与主权斗 争中不致于孤立 和平共 20世纪50年 处五项 主要是亚非 代 原则、 拉新兴民族 中期至60年 “求同 独立国家 代末 存异” 方针 美国利用台湾和侵越战争 中国本着和平 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 共处五项原则与20 沙文主义政策,我国外交环境 多个国家建交,大 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 大改善了中国在国 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 际上的处境,提高 立。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是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则以及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方针。
下面是对这三条外交方针的理解: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方针体现了新中国在外交
事务中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独立自主意味着中国坚决维护
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拒绝任何国家干涉内政的行为。
和平
外交政策意味着中国坚定追求和平,通过和平外交手段解
决争端和冲突,在国际事务中积极维护和平稳定的局面。
2.争取国际社会尊重的原则:这一方针强调了中国争取国际
社会尊重和平等地位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
国际舞台上倡导和维护国家的正当权益,坚持平等对话、
相互尊重,推动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交往和合作,以达到获
得国际社会尊重和平等地位的目标。
3.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体现了中国对于全球
共同发展的承诺。
中国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主张互利共赢,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公平和包容发展,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
中国积极参与多边机构和倡议,为世界经济增长
做出贡献,努力实现全球共同发展和繁荣。
这三条外交方针体现了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外交理念,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承诺。
通过奉行这些方针,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家的权益,推动多
边合作,为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国际秩序作出了积极贡献。
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倡导和平外交、坚持合作共赢的国际形象,并推动了国际关系的进步与发展。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提出的 “求同存异”成为万隆会议的原则, 这里的“同”和“异”各指的是什么?
“同”指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 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 心的问题。 “异”指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 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
二、新中国的外交: 2、万隆会议 ——1955年,求同存异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学习目标: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 万隆会议的史实。
新墩中心学校:陈强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稳定物价
土地改革
1950-1952
巩固政权
内政、外交 成就(建国 初期)
抗美援朝
1950-1953
一、 新中国的内政
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筹建新中国 通过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播放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 相关资料,思考问题: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 主要内容有哪些?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 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1 9 5 4 颁宪法, 一届人大一次会, 社会主义是方向, 根本制度人代会。 和平共处五原则, 打破遏制朋友汇, 万隆会议周恩来, 求同存异放光辉。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制止 制度。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万隆会议会场(1955年4月)
历史的数字
18 69 13
18
这个18,是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上18分钟的 补充发言。 为了把万隆会议的方向扭转到团结合作的正 确轨道上来,同时树立新中国真诚友好的形 象,周总理临时决定把原来的发言稿印发给 与会代表,并利用19日中午的休息时间,亲 自赶写了一则补充发言。下午4时45分至5 时03分,一共18分钟,周总理站在了万隆 会议讲台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的人民民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章第1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 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 的机构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第一章第2条
宪法内容: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 行使权利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 。
周总理在机场检阅缅甸仪 仗队。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955年4月,亚非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 隆举行会议。 内容: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 经济…
会议中“不和谐的音符”
万隆会议旧址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 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 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 会主义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内容部分) 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利的 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5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和外交
课程标准: 1、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 共和国宪法》 2、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 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一、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据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按 照法律程序,由选民在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 地方各级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国家权力机关,并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 他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意义: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 的宪法【性质】; 这部宪法是我国人民一百多年 来英勇斗争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 以及建国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 设的新胜利,是我国人民巩固 人民民主专政和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和建设的有力武器。是我 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 的宪法,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利 益,是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 强国的纲领。
选举国家 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 政府主席:毛泽东 国家主席:毛泽东 “两会”时间要早。 领导人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 筹建新中国 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 意义 类型的宪法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图为第一任大使罗中向毛泽东递交国书后,与我国领导人的合影。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人 民代表共聚一堂,共商国家大事。图为党和国家领导在第一届人 大会议主席台上的情景。从左起依次是董必武、周恩来、李济深 、刘少奇、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张澜、林伯渠。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1954
2、地点:北京
3、性质:最高权力机构 4、内容:
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会谈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 环境,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2、提出:
3、内容及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影响?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审议批准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时间:1954
2、地点:北京
3、性质:最高权力机构 4、内容:
宪法的制订(性质、内容、历史意义) 选举国家领导人
毛泽东当选为国家主席
周恩来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宪法的颁布, 结束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 会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 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 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国初期我国内政和外交领域有哪些重大成就?
①1954年9月,第一届人大通过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6月,和印度、缅甸联合发表。 ③1955年4月,周恩来代表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 异”的方针。
对比两次会议的不同
会议名称 第一届政协会议 第一届人大会议 1949、9 、9 “两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和“195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召开时间 会议”的简称。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 北平 北京 地点 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 X届X次会议。“两会” 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重要文件 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传达给党中央,“两会”代表是代 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 文件内容 国家名称和性质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 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 地方每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打破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 国家的遏制,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 环境,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2、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年提出来的?是 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
①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
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共 同发表。
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及会议的圆满 成功
1955年4月17日 至25日,亚非国家在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 行会议,我国政府派 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 出席了会议。会议期 间,周总理多次发言 和发表声明、谈话, 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 针,对亚非会议的成 功起了积极作用,促 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 的团结和合作。
1955年4月17日至25日,亚洲和非洲一些国 家在印度印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亚非会议,通称万 隆会议。这是周恩来总理在作大会发言。
三、周恩来与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的召开(时、地、国、人)
会议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 际会议
2、会议的中心议题及矛盾
会议的主题: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 独立和发展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远的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地国家所接受, 成为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
大日 一 国内 九 的瓦 五 地国 四 位际 年 参会 四 加议 月 国。 , 际这 周 会是 恩 议中 来 ,国 率 并第 中 起一 国 了次 代 积以 表 极世 团 作界 出 用五 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