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指导
1009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指导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指导注意:1试题类型及结构:单项选择题的分数占15%,填空题的分数占15%,公式翻译题的分数占12%,判断说明题的分数占14%,计算题的分数占36%;证明题的分数占8%.2考试重点:本学期的三次教学活动资料、学习笔记和历年试题!3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指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离散数学历年试题汇编,熟悉考试试题及解题方法;第二部分,例题精讲。
4请大家充分利用课程学习平台教学活动资料栏目(尤其是本学期 11 月 3 日 , 24 日和 12 月 9 日 的三次教学辅导活动资料)、学习笔记栏目和课程复习 — 自测栏目中的资料,抓住重点进行复习争取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
第一部分,离散数学历年试题汇编一、单项选择题1.若集合A ={1,{1},{2},{1,2}},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 .{2}∈AB .{1,2}⊂AC .1∉AD .2 ⊂ A 2.设G 为无向图,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C ) . A .无向图G 的结点的度数等于边数的两倍. B .无向图G 的结点的度数等于边数.C .无向图G 的结点的度数之和等于边数的两倍.D .无向图G 的结点的度数之和等于边数. 3.图G 如图一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 ) . A .{(a ,b )}是边割集 B .{ a ,c }是点割集 C .{d }是点割集 D .{ (c ,d )}是边割集图一4.设集合A ={1},则A 的幂集为( D ).A .{{1}}B .{1,{1}}C .{∅,1}D .{∅,{1}}5.设A (x ):x 是人,B (x ):x 犯错误,则命题“没有不犯错误的人” 可符号化为( B ).A .┐(∃x )( A (x ) → ┐B(x))B .┐(∃x )( A (x )∧┐B (x ))C .┐(∃x )( A (x )∧B (x ))D .(∀x )( A (x )∧B (x ))6.若集合A={a,{1}}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1}. {1}. {}. A A B A C a AD A∈⊆∈∅∈7. 设图,,GV E v V=<>∈,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D).A 、deg()2v E =B 、deg()v E=οο ο οοο a b c defC 、deg()v Vv E ∈=∑ D 、deg()2v Vv E ∈=∑8. 如图一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总要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总要离散数学期末复习各个章节要点纲要(及定理)离散数学定义定理1.3.1命题演算的合式公式规定为:(1)单个命题变元本身是一个合式公式。
(2)如果A是合式公式,那么┐A是合式公式。
(3)如果A和B是合式公式,那么(A∨B)、(A∧B)、(A→B)、(A?B)、都是合式公式。
(4)当且仅当有限次地应用(1)(2)(3)所得到的包含命题变元,连接词和圆括号的符号串是合式公式。
1.3.2 设Ai是公式A的一部分,且Ai是一个合式公式,称Ai是A的子公式。
1.3.3 设P为一命题公式,P1,P2,……,Pn为出现在P中的所有命题变元,对P1,P2,……,Pn指定一组真值称为对P的一种指派。
若指定的一种指派,使P的值为真,则称这组指派为成真指派。
若指定的一种指派,使P的值为假,则称这种指派为成假指派。
含n个命题变元的命题公式,共有2n个指派。
1.3.4 给定两个命题公式A和B,设P1,P2,……,Pn为所有出现于A和B中的原子变元,若给P1,P2,……,Pn任一组真值指派,A和B的真值都相同,称A和B是等价的,记做A <=>B。
1.3.5 设A为一命题公式,若A在它的各种指派情况下,其取值均为真,则称A为重言式或永真式。
1.3.6 设A为一命题公式,若A在它的各种指派情况下,其取值均为假,则称A为矛盾式或永假式。
1.3.7设A为一命题公式,若A在它的各种指派情况下至少存在一组成真指派,则称A为可满足式。
1.4.1 设X式合式公式A的子公式,若有Y也是一个合式公式,且X<=>Y,如果将A中的X用Y置换,得到公式B,则A<=>B。
1.4.2 设A,B为两个命题公式,A<=>B,当且仅当A ←→B为一个重言式。
P=>Q称做P蕴含Q或蕴含式,又称永真条件式。
蕴含式有下列性质:(1)对任意公式A,又A=>A;(2)对任意公式A,B和C,若A=>B,B=>C,则A=>C;(3)对任意公式A,B和C,若A=>B,A=>C,则A=>(B∧C); (4)对任意公式A,B和C,若A=>C,B=>C,则A∨B=>C.1.4.3设P,Q为任意两个命题公式,P<=>Q的充分必要条件式P=>Q,,Q=>P。
离散数学复习提纲(完整版)解析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大纲(完整版)(含例题和考试说明)一、命题逻辑[复习知识点]1、命题与联结词(否定¬、析取∨、合取∧、蕴涵→、等价↔),复合命题2、命题公式与赋值(成真、成假),真值表,公式类型(重言、矛盾、可满足),公式的基本等值式3、范式:析取范式、合取范式,极大(小)项,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4、公式类型的判别方法(真值表法、等值演算法、主析取/合取范式法)5、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本章重点内容:命题与联结词、公式与解释、(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公式类型的判定、命题逻辑的推理[复习要求]1、理解命题的概念;了解命题联结词的概念;理解用联结词产生复合命题的方法。
2、理解公式与赋值的概念;掌握求给定公式真值表的方法,用基本等值式化简其它公式,公式在解释下的真值。
3、了解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理解极大(小)项的概念和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概念;掌握用基本等值式或真值表将公式化为主析取(合取)范式的方法。
4、掌握利用真值表、等值演算法和主析取/合取范式的唯一性判别公式类型和公式等价方法。
5、掌握命题逻辑的推理理论。
[疑难解析]1、公式类型的判定判定公式的类型,包括判定公式是重言的、矛盾的或是可满足的。
具体方法有两种,一是真值表法,二是等值演算法。
2、范式求范式,包括求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关键有两点:一是准确理解掌握定义;另一是巧妙使用基本等值式中的分配律、同一律和互补律(排中律、矛盾律),结果的前一步适当使用幂等律,使相同的短语(或子句)只保留一个。
3、逻辑推理掌握逻辑推理时,要理解并掌握12个(除第10,11)推理规则和3种证明法(直接证明法、附加前提证明法和归谬法)。
例1.试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1)))()((P Q Q P P ⌝∨⌝⌝∧→→;(2))))((R Q Q P P →⌝∨→⌝∨())()(())()((:)1P Q Q P Q P P P Q Q P P ∧∧∨∧∧⌝∨⌝=∧∧∨⌝∨⌝=原式解 Q P P P Q P P Q P ∨⌝=∨⌝∧∨⌝=∧∨⌝=)()()())(())((Q P P Q Q P ∧∨⌝∨∨⌝∧⌝=)()()(Q P Q P Q P ∧∨∧⌝∨⌝∧⌝=)))((()))(((:)2R Q Q P P R Q Q P P ∨∨∨∨=→⌝∨→⌝∨解)()()()(R Q P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R Q P ∧∧∨⌝∧∧∨⌝∧⌝∧∨)2.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是恒真?恒假?可满足?(1)(P ∧⌝P )↔Q(2)⌝(P →Q )∧Q(3)((P →Q )∧(Q →R ))→(P →R )解:(1) 真值表因此公式(1)为可满足。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指导经典

一、各章复习示例与解析第一章集合例1,将“大于3而小于或等于7的整数集合”用集合表示出来。
[解析]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列举法,一种称为描述法。
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按任意顺序逐一列在花括号内,并用逗号分开。
“大于3而小于或等于7的整数”有4、5、6、7,用列举法表示为{4、5、6、7};描述法是利用集合中的元素满足某种条件或性质用文字或符号在花括号内竖线后面表示出来。
上例用描述法表示为{x| x∈Z并且3<x≤7},其中Z为整数集合。
答:{4、5、6、7}或{x| x∈Z并且3<x≤7}。
例2,判定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1)a∈{{a}};(2){a}⊆{ a,b,c };(3)∅∈{ a,b,c };(4)∅⊆{ a,b,c };(5){a,b}⊆{a,b,c,{ a,b,c }};(6){{a},1,3,4}⊂{{a},3,4,1};(7){a,b}⊆{a,b,{ a,b }};(8)如果A⋂B=B,则A=E。
[解析]此题涉及到集合中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包含关系,空集与集合的关系。
解题时要注意区分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中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的不同。
集合之间的关系分为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关系、幂集等,判断时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
集合与它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个元素a属于一个集合A,记为a∈A;一个元素A不属于一个集合A,记为a∉A。
要注意符号的记法(∈)与集合包含符号记法(⊆,⊂)的不同。
答:正确的是(2)、(4)、(5)、(7);其余的都是错误的。
例3,设A,B是两个集合,A={1,2,3},B={1,2},请计算ρ(A)–ρ(B)。
[解析]集合的概念一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这里只多了一个幂集概念,重点对幂集加以掌握,一是掌握幂集的构成,由集合A的所有子集组成的集合,称为A 的幂集,记作ρ(A)或2A;一是掌握幂集元数为2n,n为集合A的元数。
《离散数学》方世昌的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方世昌的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1.集合论-集合的定义和运算:交、并、差、补、反转。
子集与真子集的概念。
-集合的基数:有限集、无限集、可数集、不可数集的定义与特性。
-集合的运算律: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幂等律、吸收律。
-集合的等价关系:等价关系的定义和性质,等价关系的划分和等价类。
2.逻辑与命题关系-命题与命题符号:命题的定义、真值表和含有逻辑连接词的复合命题。
-命题逻辑:命题的蕴涵、等价、否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谓词逻辑:命题的全称量词、存在量词及其关系。
-命题逻辑推理:假言推理、析取推理、拒取推理、类比推理等。
3.图论-图的基本概念与术语:顶点、边、邻接、路径、回路、连通、子图、生成树等。
-图的分类:无向图、有向图、简单图、多重图、完全图。
-图的矩阵表示:邻接矩阵、关联矩阵、度矩阵等。
-图的遍历算法:深度优先、广度优先。
-图的最短路径算法:迪杰斯特拉算法、弗洛伊德算法。
4.代数系统与半群-代数结构:代数系统的定义、代数公理、代数性质。
-半群:半群的定义与性质,封闭性、结合律和单位元。
-半群的子半群与同态:子半群的概念,同态映射的定义与性质。
-有限半群与无限半群:有限半群的定义和性质,无限半群的特点与例子。
5.数论与代数-整数与整数集合的性质:整数的除法原理、整除、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同余关系与同余类:同余关系的定义、同余类的性质、同余关系的基本定理。
-质数与素数:质数的定义、素数的性质、素数的判定方法。
-线性同余方程:线性同余方程的解法、同余方程的应用。
以上仅是《离散数学》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该教材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如排列组合、概率论、布尔代数等等。
期末复习时,建议从教材中选取一些重点章节进行深入学习和复习,同时要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祝你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完整word版)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期末复习辅导

离散数学数理逻辑部分期末复习辅导一、单项选择题1.设P:我将去打球,Q:我有时间.命题“我将去打球,仅当我有时间”符号化为( ).A.P∨P⌝⌝P↔D.Q Q→B.QP→C.Q2.设命题公式G:)→⌝,则使公式G取真值为1的P∧(RQP,Q,R赋值分别是( ).A.0, 0, 0 B.0, 0, 1 C.0, 1, 0 D.1, 0, 0 3.命题公式(P∨Q)→R的析取范式是( ).A.⌝(P∨Q)∨R B.(P∧Q)∨RC.(P∨Q)∨R D.(⌝P∧⌝Q)∨R4.命题公式(P∨Q) 的合取范式是( ).A.P∧Q B.(P∧Q)∨(P∨Q)C.P∨Q D.⌝(⌝P∧⌝Q)5.命题公式)⌝的析取范式是( ).P→(QA.Q⌝D.Q∨P∨P⌝P∧P⌝∧B Q⌝C.Q6.下列等价公式成立的为( ).A.⌝P∧⌝Q⇔P∨QB.P→(⌝Q→P) ⇔⌝P→(P→Q)C.Q→(P∨Q) ⇔⌝Q∧(P∨Q)D.⌝P∨(P∧Q) ⇔Q7.下列公式成立的为( ).A.⌝P∧⌝Q ⇔P∨Q B.P→⌝Q⇔⌝P→Q C.Q→P⇒ P D.⌝P∧(P∨Q)⇒Q C.(Q→P)→P⇔⌝(⌝Q∨P)∨P⇔(Q∧⌝P)∨P⇔(Q∨P)∧(⌝P∨P) ⇔(Q∨P)∧1⇔P∨Q(不是永真式)D.⌝P∧(P∨Q)⇒Q(析取三段论)或者直接推导:⌝P∧(P∨Q)→Q⇔⌝(⌝P∧(P∨Q))∨Q⇔(P∨(⌝P∧⌝Q))∨Q⇔((P∨⌝P)∧(P∨⌝Q))∨Q⇔(P∨⌝Q)∨Q⇔P∨(⌝Q∨Q)⇔P∨1⇔1所以⌝P∧(P∨Q)⇒Q8.下列公式中( )为永真式.A.⌝A∧⌝B↔⌝A∨⌝B B.⌝A∧⌝B↔⌝(A∨B) C.⌝A∧⌝B↔A∨B D.⌝A∧⌝B ↔⌝(A∧B)9.下列公式( )为重言式.A.⌝P∧⌝Q↔P∨QB.(Q→(P∨Q))↔(⌝Q∧(P∨Q))C.(P→(⌝Q→P))↔(⌝P→(P→Q))D.(⌝P∨(P∧Q))↔Q解 A .P Q P Q ⌝∧⌝⇔∨/,1P Q P Q ⌝∧⌝↔∨⇔/B .(())1Q P Q Q P Q →∨⇔⌝∨∨⇔(())()()()1Q P Q Q P Q Q P Q ⌝∧∨⇔⌝∧∨⌝∧⇔∧⌝⇔/(())(())1Q P Q Q P Q →∨↔⌝∧∨⇔/C .()()P Q P P Q P →⌝→⇔⌝∨∨()()P P Q P P Q ⇔∨⌝∨⇔⌝→→所以,(P →(⌝Q →P ))↔(⌝P →(P →Q ))⇔1D .()()()P P Q P P P Q P Q Q ⌝∨∧⇔⌝∨∧⌝∨⇔⌝∨⇔/(())1P P Q Q ⌝∨∧↔⇔/10.设A (x ):x 是人,B (x ):x 是学生,则命题“不是所有人都是学生”可符号化为( ).A .(∀x )(A (x )∧B (x )) B .⌝(∃x )(A (x )∧B (x ))C .⌝(∀x )(A (x )→B (x ))D .⌝(∃x )(A (x )∧⌝B (x ))11.设A (x ):x 是人,B (x ):x 是工人,则命题“有人是工人”可符号化为( ).A .(∃x )(A (x )∧B (x )) B .(∀x )(A (x )∧B (x ))C .⌝(∀x )(A (x )→B (x ))D .⌝(∃x )(A (x )∧⌝B (x ))12.设C (x ):x 是国家级运动员,G (x ):x 是健壮的,则命题“没有一个国家级运动员不是健壮的”可符号化为 ( ).A .))()((x G x C x ⌝∧⌝∀B .))()((x G xC x ⌝→⌝∀C .))()((x G x C x ⌝→⌝∃D .))()((x G x C x ⌝∧⌝∃13.表达式))QyzyRP→∨∀中x∧∃xx∀x())(,)()(zzQ(,(y∀的辖域是( ).A.P(x, y) B.P(x, y)∨Q(z)C.R(x, y) D.P(x, y)∧R(x, y)14.在谓词公式(∀x)(A(x)→B(x)∨C(x,y))中,().A.x,y都是约束变元B.x,y都是自由变元C.x是约束变元,y是自由变元D.x是自由变元,y是约束变元15.设个体域D={a, b, c},那么谓词公式)xA∀x∃消去∨(y()yB量词后的等值式为.A.(A(a)∨A(b)∨A(c))∨(B(a)∧B(b)∧B(c))B.(A(a)∧A(b)∧A(c))∨(B(a)∨B(b)∨B(c))C.(A(a)∨A(b)∨A(c))∨(B(a)∨B(b)∨B(c))D.(A(a)∧A(b)∧A(c))∨(B(a)∧B(b)∧B(c))16.命题公式QP→的主合取范式是( ).A.)∧∨⌝⌝∧⌝P∧∨B.Q∨P()P⌝)((QQQPC.Q∨P⌝P∨⌝D.Q 17.下列等价公式成立的为( ).A.⌝P∧P⇔⌝Q∧Q B.⌝Q→P⇔P→QC.P∧Q⇔P∨Q D.⌝P∨P⇔Q18.命题公式Q∨)(为( ).QP→A.矛盾式B.可满足式C.重言式D.合取范式19.谓词公式∃xA(x)∧⌝∃xA(x)是().A.不可满足的B.可满足的C.有效的D.蕴含式二、填空题1.命题公式()→∨的真值是.P Q P解()1P Q P P Q P→∨⇔⌝∨∨⇔2.设P:他生病了,Q:他出差了,R:我同意他不参加学习.则命题“如果他生病或出差了,我就同意他不参加学习”符号化的结果为.答()∨→P Q R3.含有三个命题变项P,Q,R的命题公式P∧Q的主析取范式是.解()∧⇔∧∧∨⌝P Q P Q R RP Q R P Q R⇔∧∧∨∧∧⌝()()答()()∧∧∨∧∧⌝P Q R P Q R4.设P(x):x是人,Q(x):x去上课,则命题“有人去上课.”为.答(()())∃∧x P x Q x5.设个体域D={a, b},那么谓词公式)xA∀∨x∃消去量()(yyB词后的等值式为.答(()())(()())∨∨∧A a A bB a B b6.设个体域D={1, 2, 3},A(x)为“x小于3”,则谓词公式(∃x)A(x) 的真值为.解(∃x)A(x)⇔A(1)∨A(2)∨A(3)⇔1∨1∨0⇔17.谓词命题公式(∀x)((A(x)∧B(x))∨C(y))中的自由变元为.答y8.谓词命题公式(∀x)(P(x)→Q(x)∨R(x,y))中的约束变元为.答x三、公式翻译题1.请将语句“今天是天晴”翻译成命题公式.解设P:今天是天晴.则命题公式为:P.2.请将语句“小王去旅游,小李也去旅游.”翻译成命题公式.解设P:小王去旅游,Q:小李去旅游.则命题公式为:P∧Q..3.请将语句“如果明天天下雪,那么我就去滑雪”翻译成命题公式.解设P:明天天下雪,Q:我去滑雪.则命题公式为:P Q→.4.请将语句“他去旅游,仅当他有时间”翻译成命题公式.解设P:他去旅游,Q:他有时间.则语句表示为P Q→.5.请将语句“有人不去工作”翻译成谓词公式.解设P(x):x是人,Q(x):x去工作.则语句表示为∃∧⌝.x P x Q x(()())6.请将语句“所有人都努力工作.”翻译成谓词公式.解设P(x):x是人,Q(x):x努力工作.则语句表示为∀→.x P x Q x(()())四、判断说明题(判断下列各题,并说明理由.)1.命题公式P P⌝∧的真值是1.2.命题公式⌝P∧(P→⌝Q)∨P为永真式.3.谓词公式))xP∀xx→∀是永真式.y→∃yG(,)()((xxP解正确.xyGxxP∀→y→∃∀()))xP,((x)(⇔⌝∀∨⌝∃∨∀()((,)())xP x yG x y xP xxP x xP x yG x y⇔⌝∀∨∀∨⌝∃(()())(,)⇔∨⌝∃⇔1(,)1yG x y五、计算题1.求P→Q∨R的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解P→Q∨R⇔⌝P∨Q∨R(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合取范式)⇔(⌝P∧(Q∨⌝Q)∧(R∨⌝R))∨((P∨⌝P)∧Q∧(R∨⌝R))∨((P∨⌝P)∧(Q∨⌝Q)∧R) (补齐命题变项)⇔(⌝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P∧⌝Q∧R)(∧对∨的分配律)⇔(⌝P∧⌝Q∧⌝R)∨(⌝P∧⌝Q∧R)∨(⌝P∧Q∧⌝R)∨(⌝P∧Q∧R)∨(P∧⌝Q∧R)∨(P∧Q∧⌝R)∨(P∧Q∧R) (主析取范式)解二(利用主析取范式与主合取范式的关系)P→Q∨R⇔⌝P∨Q∨R(析取范式、合取范式、主合取范式)⇔M100⇔m000∨m001∨m010∨m011∨m101∨m110∨m111⇔(⌝P∧⌝Q∧⌝R)∨(⌝P∧⌝Q∧R)∨(⌝P∧Q∧⌝R)∨(⌝P∧Q∧R)∨(P∧⌝Q∧R)∨(P∧Q∧⌝R)∨(P∧Q∧R) (主析取范式)2.求命题公式(P∨Q)→(R∨Q)的主析取范式、主合取范式.解()()∨→∨P Q R Q⇔⌝∨∨∨()()P Q R Q()⇔⌝∧⌝∨∨(析取范式)P Q Q R⇔⌝∨∨∧⌝∨∨(∨对∧的分配律)()()P Q R Q Q R⇔⌝∨∨∧⌝∨∨()(())P Q R Q Q R⇔⌝∨∨∧P Q R()1⇔⌝∨∨(主合取范式)(同上题)P Q R⇔(⌝P∧⌝Q∧⌝R)∨(⌝P∧⌝Q∧R)∨(⌝P∧Q∧⌝R)∨(⌝P∧Q∧R)∨(P∧⌝Q∧R)∨(P∧Q∧⌝R)∨(P∧Q∧R)(主析取范式)(根据上题)解二(利用命题公式的真值表)列出命题公式(P∨Q)→(R∨Q)的真值表如下:表中所有小项的析取就是公式的主析取范式,所有大项的合取就是公式的主合取范式,故所求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为:(⌝P∧⌝Q∧⌝R)∨(⌝P∧⌝Q∧R)∨(⌝P∧Q∧⌝R)∨(⌝P∧Q∧R)∨(P∧⌝Q∧R)∨(P∧Q∧⌝R)∨(P∧Q∧R),主合取范式为:⌝P∨Q∨R.注:如果题目只是求“析取范式”或“合取范式”,大家就不必再进一步求“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例如:求(P∨Q)→R [或(P∨Q)→(R∨Q),P→Q∧R]的合取范式、析取范式.解()∨→P Q R⇔⌝∨∨P Q R()⇔⌝∧⌝∨(析取范式)P Q R()P R Q R⇔⌝∨∧⌝∨(合取范式)()()∨→∨P Q R Q()()P Q R Q⇔⌝∨∨∨()()P Q Q R⇔⌝∧⌝∨∨(析取范式)()⇔⌝∨∨∧⌝∨∨()()P Q R Q Q R⇔⌝∨∨(合取范式)P Q R→∧P Q R⇔⌝∨∧(析取范式)()P Q R⇔⌝∨∧⌝∨(合取范式)()()P Q P R3.设谓词公式((,)(,,))(,)∃→∀∧∀.x P x y zQ y x z yR y z (1)试写出量词的辖域;(2)指出该公式的自由变元和约束变元.解(1)量词x∃的辖域为(,)(,,)→∀,P x y zQ y x zQ y x z,z∀的辖域为(,,)R y z.y∀的辖域为(,)(2)自由变元为(,)(,,)R y z中的z.P x y zQ y x z→∀中的y,(,)约束变元为(,)(,,)P x y zQ y x z →∀中的x ,(,,)Q y x z 中的z ,(,)R y z 中的y .4.设个体域为D ={a 1, a 2},求谓词公式∀y ∃xP (x ,y )消去量词后的等值式.解 12(,)(,)(,)y xP x y xP x a xP x a ∀∃⇔∃∧∃11211222((,)(,))((,)(,))P a a P a a P a a P a a ⇔∨∧∨六、证明题1.试证明 (P →(Q ∨⌝R ))∧⌝P ∧Q 与⌝(P ∨⌝Q )等价. 证明 (())P Q R P Q →∨⌝∧⌝∧(())P Q R P Q ⇔⌝∨∨⌝∧⌝∧ (蕴含等价) ((()))P Q R P Q ⇔⌝∨∨⌝∧⌝∧ (结合律) P Q ⇔⌝∧ (吸收律) ()P Q ⇔⌝∨⌝ (德·摩根律)。
离散数学 期末复习 复习材料

并求由该等价关系所产生的1的等价类[1]R和5的等 价类[5]R。
证明:①.对aX,均有(a-a)/3=0z成立,即<a,a> R, 所以,R是自反的。
②. 对a,b X如果 <a,b> R,则有(a-b)/3=kz成立, 于是(b-a)/3=-kz成立,即<b,a> R,所以,R具有对 称性。
二、典型题例讲解
例1 有向图G=<V,E>如下图所示,分别求: (1). G的邻接矩阵。 (2).利用邻接矩阵求G中到的长度为3的通路条数。
并写出v1到v4的长度为3的路径。
谢谢大家!!
5) 逆关系 ✓ 定义
6) A上关系的性质 ✓ 自反、反自反、对称、反对称、传递性 ✓ 如何从关系图和关系矩阵来判别。
7) 关系的闭包 ✓ 自反闭包r(R)、对称闭包s(R) 、传递闭包 t(R) ✓ 关系闭包的性质与应用
8) 等价关系 ✓ 概念:判断及证明。典型例子:同余关系 ✓ 等价类与性质 ✓ 划分,划分与等价关系的转换
⑦ P(c)┑Q(c)
T,⑥,UI
⑧ ┑P(c)
T,⑤⑦,拒取式
⑨ x┒P(x)
T,⑧,EG
故,原推证成立,证毕。
第三部分 集合
期 末复习
一、本章主要内容 1) 集合及其运算
a) 集合与元素 b) 集合之间的关系:包含与相等 c) 特殊集合:空集、全集、幂集 d) 集合的运算:并、交、差、补、对称差 e) 基本集合恒等式:与谓词逻辑基本恒等式类
3) 谓词逻辑的等值演算 a. 谓词逻辑的基本等值式 b) 谓词逻辑等值演算的换名规则 c) 谓词逻辑的前束范式
4) 谓词逻辑的推理理论 a) 推理的形式结构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要点与重点

离散数学期末复习要点与重点大纲复习以课本和笔记为主.文中标红为需重点掌握的,祝大家都能取得好成绩第1章命题逻辑复习要点1.理解命题概念,会判别语句是不是命题.理解五个基本联结词:否定P、析取、合取、条件、和双条件及其真值表,理解其他联结词的定义及基本等价式,会将简单命题符号化.具有确定真假意义的陈述句称为命题.命题必须具备:其一,语句是陈述句;其二,语句有唯一确定的真假意义.2.理解公式的概念公式、赋值、成真指派和成假指派和公式真值表的构造方法.能熟练地作公式真值表.理解永真式和永假式概念,掌握其判别方法.判定命题公式类型的方法:其一是真值表法,其二是等价演算法.3.了解公式等价概念,掌握公式的重要等价式和判断两个公式是否等价的有效方法:等价演算法、列真值表法和主范式方法.4.理解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极大项和极小项、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概念,熟练掌握它们的求法真值表法和等价推导法.命题公式的范式不惟一,但主范式是惟一的.命题公式A有n个命题变元,A的主析取范式有k个小项,有m个大项,则于是有1 A是永真式k=2n m=0;2 A是永假式m=2n k=0;5.了解C是前提集合{A1,A2,…,A m}的有效结论或由A1, A2, …, A m逻辑地推出C的概念.要理解并掌握推理理论的规则、重言蕴含式和等价式,掌握命题公式的证明方法:真值表法、直接证法、间接证法.重点:命题与联结词,真值表,主析取合取范式,命题演算的推理理论.第2章谓词逻辑复习要点1.理解谓词、量词、个体词、个体域,会将简单命题符号化.原子命题分成个体词和谓词,个体词可以是具体事物或抽象的概念,分个体常项和个体变项.谓词用来刻划个体词的性质或之间的关系.量词分全称量词,存在量词.命题符号化注意:使用全称量词,特性谓词后用;使用存在量词,特性谓词后用.2.了解原子公式、谓词公式、变元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与辖域等概念.掌握在有限个体域下消去公式的量词和求公式在给定解释下真值的方法.由原子公式、联结词和量词构成谓词公式.谓词公式具有真值时,才是命题.在谓词公式xA或xA中,x是指导变元,A是量词的辖域.会区分约束变元和自由变元.在非空集合D个体域上谓词公式A的一个解释或赋值有3个条件.在任何解释下,谓词公式A取真值1,A为逻辑有效式永真式;公式A取真值0,A 为永假式;至少有一个解释使公式A取真值1,A称为可满足式.在有限个体域下,消除量词的规则为:设D ={a 1, a 2, …, a n },则会求谓词公式的真值,量词的辖域,自由变元、约束变元,以及换名规则、代入规则等.掌握谓词演算的等价式和重言蕴含式.并进行谓词公式的等价演算.3.理解前束范式的概念,掌握求公式的前束范式的方法.若一个谓词公式F 等价地转化成 B x Q x Q x Q k k ...2211,那么B x Q x Q x Q k k ...2211就是F 的前束范式,其中Q 1,Q 2,…,Q k 只能是或,而x 1, x 2, …, x k 是个体变元,B 是不含量词的谓词公式.前束范式仍然是谓词公式.重点:翻译;前束范式.第3章 集合与关系复习要点1.理解集合、元素、集合的包含、子集、相等,以及全集、空集和幂集等概念,熟练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注意:集合的表示中元素不能重复出现,集合中的元素无顺序之分. 掌握集合包含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注意:元素与集合,集合与子集,子集与幂集,与,空集与所有集合等的关系. 空集,是惟一的,它是任何集合的子集.集合A 的幂集PA =}{A x x ⊆, A 的所有子集构成的集合.若A =n ,则PA =2n .2.熟练掌握集合A 和B 的并AB ,交AB ,补集AA 补集总相对于一个全集.差集A -B ,对称差,AB =A -BB -A ,或AB =AB -AB 等运算.掌握集合运算律运算的性质.3.掌握用集合运算基本规律证明集合恒等式的方法.集合的运算问题:其一是进行集合运算;其二是运算式的化简;其三是恒等式证明.证明方法有二:1要证明A =B ,只需证明AB ,又AB ;2通过运算律进行等式推导.4.了解有序对和笛卡尔积的概念,掌握笛卡尔积的运算.有序对就是有顺序二元组,如<x , y >,x , y 的位置是确定的,不能随意放置. 注意:有序对<a ,b ><b , a >,以a , b 为元素的集合{a , b }={b , a };有序对a , a 有意义,而集合{a , a }是单元素集合,应记作{a }.集合A ,B 的笛卡尔积A ×B 是一个集合,规定A ×B ={<x ,y >xA ,yB },是有序对的集合.笛卡尔积也可以多个集合合成,A 1×A 2×…×A n .5.理解关系的概念:二元关系、空关系、全关系、恒等关系.掌握关系的集合表示、关系矩阵和关系图,掌握关系的集合运算及复合关系、逆关系的性质与求法. 二元关系是一个有序对集合,},{B y A x y x R ∈∧∈><=,记作xRy .设A 、B 是两个集合,且|A|=m,|B|=n,则从A 到B 可产生的不同的二元关系个数为nm 2.关系的表示方法有三种:集合表示法,关系矩阵:RA ×B,R 的矩阵⎪⎪⎭⎫ ⎝⎛==⎪⎩⎪⎨⎧/==⨯n j m i b R a Rb a r r M j i j i ij n m ij R ,...,2,1,...,2,101,)(. 关系图:R 是集合上的二元关系,若<a i , b j >R ,由结点a i 画有向弧到b j 构成的图形.空关系是唯一、是任何关系的子集的关系; 全关系},,{A b a b a E A ∈><=A A ⨯≡; 恒等关系},{A a a a I A ∈><=,恒等关系的矩阵M I 是单位矩阵.关系的集合运算有并、交、补、差和对称差. 复合关系}),,(,{2121R c b R b a b c a R R R >∈<∧>∈<∃><== ;复合关系矩阵:21R R R M M M ⨯=按逻辑运算; 有结合律:R S T =R S T ,一般不可交换. 逆关系},,{1R y x x y R >∈<><=-;逆关系矩阵满足:T R R M M =-1; 复合关系与逆关系存在:R S -1=S -1 R -1.6.理解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和反自反性、对称性和反对称性、传递性的定义以及矩阵表示或关系图表示,掌握其判别方法利用定义、矩阵或图,充分条件,知道关系闭包自反,对称,传递的定义和求法.注:1关系性质的充分必要条件:① R 是自反的I A R ;②R 是反自反的I A R =;③R 是对称的 R =R -1;④R 是反对称的RR -1I A ;⑤R 是传递的R RR .(2)I A 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E A 具有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具有反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和传递性.重点:集合的运算,笛卡尔积,关系的性质,复合关系和逆关系,关系的闭包.第4章 函数复习要点1.理解函数概念:函数映射,函数相等,复合函数和反函数.理解单射、满射和双射等概念,掌握其判别方法.设f 是集合A 到B 的二元关系,aA ,存在惟一bB ,使得<a , b >f ,且Dom f =A ,f 是一个函数映射.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关系设A 、B 是两个集合,且|A|=m,|B|=n,则从A 到B 可产生的不同的函数关系个数为m n .集合A ×B 的任何子集都是关系,但不一定是函数.函数要求对于定义域A 中每一个元素a ,B 中有且仅有一个元素与a 对应,而关系没有这个限制.二函数相等是指:定义域相同,对应关系相同,且定义域内的每个元素的对应值都相同.函数有:单射——若)()(2121a f a f a a ≠⇒≠;满射——fA =B 或,,A x B y ∈∃∈∀使得y =fx ;双射——单射且满射.复合函数,:,:,:C A f g C B g B A f →→→ 则 即))(()(x f g x f g = .复合成立的条件:)(Dom )(Ran g f ⊆.一般g f f g ≠,但f g h f g h )()(=.反函数——若f :AB 是双射,则有反函数f -1:BA , },)(,,{1A a b a f B b a b f ∈=∈><=-,f f g f f g ==-----11111)(,)(重点:函数.第5章 代数结构复习要点1.掌握代数系统中运算及其性质自反,对称,传递,等幂,会判断某代数系统具有哪种性质.2. 掌握半群,独异点,群,阿贝尔群,循环群的概念及判定方法.半群:封闭+可结合.独异点:封闭+可结合+有幺元.群:封闭+可结合+有幺元+每个元素有逆元.阿贝尔群:群+可交换.循环群:群+有生成元.3. 掌握同态与同构的概念,理解同态的相关性质,并熟练掌握同态与同构的证明方法.重点:代数系统的运算性质,群与循环群的证明方法,同构与同态的证明方法.第7章 图的基本概念复习要点1.理解图的概念:结点、边、有向图,无向图、简单图、完全图、结点的度数、边的重数和平行边等.理解握手定理.图是一个有序对<V ,E >,V 是结点集,E 是联结结点的边的集合.掌握无向边与无向图,有向边与有向图,混合图,零图,平凡图、自回路环,无向平行边,有向平行边等概念.简单图,不含平行边和环自回路的图、在无向图中,与结点vV 关联的边数为结点度数deg v ;在有向图中,以vV 为终点的边的条数为入度deg -v ,以vV 为起点的边的条数为出度deg +v ,deg v =deg +v +deg -v .无向完全图K n 及其边数)1(21-=n n E ;有向完全图及其边数)1(-=n n E . 了解子图、真子图、补图的概念. 知道图的同构概念,更应知道图同构的必要条件,用其判断图不同构.重要定理:1 握手定理 设G =<V ,E >,有∑∈=V v E v 2)deg(;2 在有向图D =<V , E >中,∑∑∈+∈-=Vv V v v v )(deg )(deg ;3 奇数度结点的个数为偶数个.2.了解路与回路概念.会求路和回路的长度.了解无向图的连通性,会求无向图的连通分支.了解点割集、边割集、割点、割边等概念.了解有向图的强连通强性;会判别其类型.设图G=<V,E>,结点与边的交替序列为路.路中边的数目就是路的长度.起点和终点重合的路为回路.边不重复的路是迹;结点不重复的路是通路.无向图G中,结点u, v存在通路,u, v是连通的,G中任意结点u, v连通,G是连通图.PG表示图G连通分支的个数.要知道:强连通−−→−必是弱连通,反之不成立.−必是单侧连通−−→3.掌握邻接矩阵,可达矩阵和距离矩阵的概念,掌握其构造方法及其应用.4.理解欧拉通路回路、欧拉图的概念,掌握欧拉图的判别方法.通过连通图G的每条边一次且仅一次的路回路是欧拉路回路.存在欧拉回路的图是欧拉图.欧拉回路要求边不能重复,结点可以重复.笔不离开纸,不重复地走完所有的边,走过所有结点,就是所谓的一笔画.欧拉图或通路的判定定理1 无向连通图G是欧拉图G为连通图且G不含奇数度结点即G的所有结点为偶数度;2 非平凡图G含有欧拉路G为连通图且G最多有两个奇数度的结点;3 连通有向图D含有有向欧拉回路D中每个结点的入度=出度.4 连通有向图D含有有向欧拉路D中除两个结点外,其余每个结点的入度=出度,且此两点满足一个结点的入度比出度大1,另一个结点的出度比入度大1.5.了解汉密尔顿路回路、汉密尔顿图的概念,会做简单判断.通过连通图G的每个结点一次,且仅一次的路回路,是汉密尔顿路回路.存在汉密尔顿回路的图是汉密尔顿图.汉密尔顿图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1 在无向简单图G=<V,E>中,V3,任意不同结点V)deg(deg(,,则G是汉∈),vuGvu≥+密尔顿图.充分条件2 有向完全图D=<V,E>, 若3V,则图D是汉密尔顿图. 充分条件≥3 设无向图G=<V,E>,任意V1V,则WG-V1V1必要条件若此条件不满足,即存在V1V,使得PG-V>V1,则G一定不是汉密尔顿图非汉密尔顿图的充分条件.6.了解树、树叶、生成树和最小生成树等概念,掌握求最小生成树的方法.连通无回路的无向图是树.树的判别可以用图T是树的充要条件等价定义.注意:1 树T是连通图;2树T满足m=n-1即边数=顶点数-1.图G的生成子图是树,该树就是生成树.每边指定一正数,称为权,每边带权的图称为带权图.G的生成树T的所有边的权之和是生成树T的权,记作WT.最小生成树是带权最小的生成树.7.了解有向树、根树等概念.有向图删去边的方向为树,该图为有向树.对非平凡有向树,恰有一个结点的入度为0该结点为树根,其余结点的入度为1,该树为根树.有关树的求法:1生成树的破圈法和避圈法求法;2最小生成树的克鲁斯克尔求法;重点:图的概念,握手定理,路、回路以及图的矩阵表示,欧拉图和哈密顿图的基本概念及判别,树与根树的基本概念,最小生成树的求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的性质既是对关系概念的加深理解与掌握,又是关系的闭包、等价关系、半序关系的基础。对于四种性质(自反性、对称性、反对称性、传递性)的判定,可以依据其定义,也可以依据教材中49页上总结的关于关系矩阵和关系图的规律。
对于传递性的判定,难度稍大一点,这里要提及两点:一是不破坏传递性定义,可认为具有传递性。如空关系具有传递性,同时空关系具有对称性与反对称性,但是不具有自反性。另一点是介绍一种判定传递性的“跟踪法”,即若(a1,a2)R,(a2,a3)R,,(ai-1,ai)R,则(a1,ai)R;如若(a,b)R,(b,a)R,则有(a,a)R,且(b,b)R。
离散数学主要研究离散量结构及相互关系,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数学训练,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从事计算机的应用提供必要的描述工具和理论基础。其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后续课程为: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等。
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分为三部分:集合论、数理逻辑和图论。
1、集合论部分(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关系及其性质);
证明:
(1)SP规则P
(2)S规则D
(3)P规则Q,根据(1),(2)
(4)P(QR)规则P
(5)QR规则Q,根据(3),(4)
(6)Q规则P
(7)R规则Q,根据(5),(6)
(8)SR规则D,根据(2),(7)
第四章谓词逻辑
例1,在谓词逻辑中将下列命题符号化:
(1)凡正数都大于0;
(2)存在小于3的素数;
这里要求的析取范式中所含有的每个短语不是极小项,一定要与求主析取范式相区别,对于合取范式也同样。
证明:
证法一:真值表法,见《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书》60页例6(4)的解答。
证法二:
G=((PQ)(QR))(PR)
=(PQ)(QR)PR
=(((PQ)(PR)(QQ)(QR))P)R
=((PQP)(PRP)(QRP))R
证明:
第二章关系与映射
例1,设集合A={1,2,3,4,5},试求A上的模2同余关系R的关系矩阵和关系图。
[解析]
关系的概念是第二章的基础,又是第一章集合概念的应用。因此应该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二元关系的概念及关系矩阵、关系图表示。
这道题要把R表示出来,先要清楚“模2同余关系”的概念,如果x,y模2同余,就是指x,y除以2的余数相同。于是,
(8)如果AB=B,则A=E。
பைடு நூலகம்[解析]
此题涉及到集合中子集的概念,集合的包含关系,空集与集合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区分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中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的不同。
集合之间的关系分为包含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关系、幂集等,判断时要准确理解这些概念,才能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
集合与它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个元素a属于一个集合A,记为aA;一个元素A不属于一个集合A,记为aA。要注意符号的记法()与集合包含符号记法(,)的不同。
另外,由已经得到的主析取(合取)范式,根据 原理,参阅《离散数学学习指导书》71页例15,也可以求得主合取(析取)范式。
解:(1)求主析取范式,
[方法1]利用真值表求解
G
0 0 0
0 0 1
0 1 0
0 1 1
1 0 0
1 0 1
1 1 0
1 1 1
0
0
0
0
0
0
1
1
1
0
1
0
1
0
1
1
0
1
0
1
1
1
1
1
因此
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交、并、差、补。
答:(A)={,{1},{2},{3},{1,2},{1,3},{2,3},{1,2,3}}
(B)={,{1},{2},{1,2}}
于是(A)–(B)={{3},{1,3},{2,3},{1,2,3}}
例4,试证明(A~B)(~AB)=(AB)(~A~B)
[解析]
证明集合恒等式要熟练运用教材15页集合的10个基本运算。一般来说,欲证P=Q,即证PQ并且QP,也就是要证明,对于任意的x,有下式成立。
(3)没有不能表示成分数的有理数;
(4)参加考试的人未必都能取得好成绩。
[解析]
反复理解谓词与量词引入的意义,概念的含义及在谓词与量词作用下变量的自由性、约束性与改名规则。
解:
(1) ,其中F(x):x是正数,G(x):x大于0;
(2) ,其中F(x):x大于3,G(x):x是素数;
(3) ,其中F(x):x为有理数,G(x):x能表示成分数。
xPxQ和xQxP
证明集合恒等式的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已知的恒等式来代入。本题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通过对集合恒等式证明的练习,既可以加深对集合性质的理解与掌握;又可以为第三章命题逻辑中公式的基本等价式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际上,本章做题是一种基本功训练,尤其要求学生重视吸收律和重要等价式在A–B=A~B证明中的特殊作用。
[解析]
集合的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称为列举法,一种称为描述法。
列举法将集合的元素按任意顺序逐一列在花括号内,并用逗号分开。“大于3而小于或等于7的整数”有4、5、6、7,用列举法表示为{4、5、6、7};
描述法是利用集合中的元素满足某种条件或性质用文字或符号在花括号内竖线后面表示出来。上例用描述法表示为{x|xZ并且3x7},其中Z为整数集合。
例4,设集合A={a,b,c,d},R1,R2都是A上的二元关系,R1={(a,b),(b,c),(c,a)},R2=,试求R1和R2的自反闭包,对称闭包和传递闭包。
[解析]
在理解掌握关系闭包概念的基础上,主要掌握闭包的求法。关键是熟记三个定理的结论:定理2,自反闭包 ;定理3,对称闭包 ;定理4的推论,传递闭包 。
R={(1,1),(1,3),(1,5),(2,2),(2,4),(3,1),(3,3),(3,5),(4,2),(4,4),(5,1),(5,3),(5,5)}
求出了关系R的表达式,就可以进一步求出关系矩阵和关系图了。
答:R的关系矩阵为:
R的关系图为:
例2,设集合A={1,2,3,,10},A上的关系R={(x,y)|x,yA,且x+y=10},试判断R具有哪几种性质?
答:r(R1)= R1IA={(a,b),(b,c),(c,a),(a,a),(b,b),(c,c)}
s(R1)= R1R1-1={(a,b),(b,c),(c,a),(b,a),(c,b),(a,c)}
R12={(a,c),(b,a),(c,b)}
R13={(a,a),(b,b),(c,c)}
t(R1)= R1R12R13={(a,b),(b,c),(c,a),(a,c),(b,a),(c,b),(a,a),(b,b),(c,c)}
(1)
(2)
(3)
(4)
[解析]
映射的概念与映射种类的判定:映射的种类主要指单射、满射、双射与非单非满射。判定的方法除定义外,可借助于关系图,而实数集的子集上的映射也可以利用直角坐标系表示进行,尤其是对各种初等函数。
答:(1),(3)是非单非满射;(2)是满射;(4)是双射。
第三章 命题逻辑
例1,试证明公式 为恒真公式。
答:{4、5、6、7}或{x|xZ并且3x7}。
例2,判定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
(1)a{{a}};
(2){a}{ a,b,c };
(3){ a,b,c };
(4){ a,b,c };
(5){a,b}{a,b,c,{ a,b,c }};
(6){{a},1,3,4}{{a},3,4,1};
(7){a,b}{a,b,{ a,b }};
“没有不能表示成分数的有理数”与“所有的有理数都能表示成分数”是同一个命题的不同的叙述方法,因此本命题也可以符号化为 。
(4) ,其中F(x):x是参加考试的人,G(x):x取得好成绩。与(3)类似,本命题可以符号化为 。
这个例子中几个命题的符号化均有典型性,请同学们注意分析。
例2,设I是如下一个解释:
[方法2]推导法
(2)求主合取范式
[方法1]利用上面的真值表, 为0的有两行,它们对应的极大项分别为 ,因此,
[方法2]利用已求出的主析取范式求主合取范式,已用去6个极小项,尚有2个极小项,即 与 ,于是,
例3,利用形式演绎法证明{ P(QR),SP,Q}蕴涵SR。
[解析]
利用形式演绎进行逻辑推理时,一是要理解并掌握14个基本蕴涵式,二是会使用三个规则:规则P、规则Q和规则D,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
F(2) F(3) P(2) P(3) Q(2,2) Q(2,3) Q(3,2) Q(3,3)
3 2 0 1 1 1 0 1
求 的真值。
[解析]
将一阶逻辑公式表达式中的量词消除,写成与之等价的公式,然后将解释I中的数值代入公式,求出真值。
解:
例3,试将一阶逻辑公式 化成前束范式。
[解析]
在充分理解掌握前束范式概念的基础上,利用改名规则、基本等价式与蕴涵式(一阶逻辑中),将给定公式中量词提到母式之前称为首标。
解:(1)R的关系矩阵为
R的关系图为
(2)因为R是自反的,反对称的和传递的,所以R是A上的半序关系。(A,R)为半序集,(A,R)的哈斯图如下:
(3)当B={2,3,4,5},B的极大元为2,4;极小元为2,5;B无最大元与最小元;B也无上界与下界,更无最小上界与最大下界。
例6,下列映射中哪些是满射,哪些是单射,哪些是双射?
先写出R的关系式,R={(1,9),(2,8),(3,7),(4,6),(5,5),(6,4),(7,3),(8,2),(9,1)},并在此基础上判断R是否具有四种关系的性质。
答:R只具有关系的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