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及问答

一、名词解释卡雷“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卡雷在基亚《比较文学》一书的序言中,阐释了比较文学的归属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它的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这一定义确定了比较文学的特殊研究领域,超越了以往文学研究只限于民族(国家)文学的范围,确定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和价值。
歌德“世界文学”:洞悉到“跨文化交流”的趋势,歌德于《歌德谈话录》中最早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
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歌德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倡导宽容地对待、平静接受或忽略这些观点,强调研究需具有世界主义和平等主义视角。
教堂山会议:1958年,国际比较文学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大会。
韦勒克宣读了《比较文学的危机》,“美国学派”以此为标志成立。
论文对“法国学派”提出全面尖锐的批判,指出比较文学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研究文学的本质即文学性,探讨文学的文学性特征。
《比较文学的危机》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起两派长达十年的论战。
套话:主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以描绘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注视者对他者定义的载体,是陈述一个集体想象的他者形象的最小单位。
套话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以及历史根源,往往还与一个民族对另一民族的陈见、偏见甚至误识有关,是形象学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问答题1、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观点的差异。
一、法国学派——影响研究①归属:“国际文学关系”,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对象与范围: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和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③研究方法: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
在实证主义哲学的渗透下,他们往往从渊源借代、模仿、改编等方面去考察作家、作品的联系,并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
比较文学考试重点3

第一章比较文学入门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2、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
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
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5)理论性3、比较文学的意义?(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
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
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第三章比较文学学派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2)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4)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2)评价: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1)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2)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1)主要观点:1)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2)提倡跨学科研究3)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4)反对“欧洲中心论”5)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2)评价优点:1)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2)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3)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比较文学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材料解析

名词解释:1.世界文学:世界文学是超越民族文学的文学研究,更多指涉本国文学之外的世界其他民族文学。
2.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以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通过广泛搜集材料,对事实和进行严密考据、分析、归纳,来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超越国界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包含着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3.平行研究:平行研究主要由类比与对比两种方法构成,即辨别其中的类似或差异,以及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
平行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和文学史等。
其主要关注点在文学性上,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用逻辑推理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进行研究;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在主题、题材、文体、人物、情节、风格等文学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
4.法国论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5.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看作一种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既包括“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研究,也包括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文学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6.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7.主题学:主题学是比较文学的一个门类,它主要用变异学去研究同一母题、题材、意象、情境、套语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的流传、演变和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从而去理解这些不同作家的各自风格以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相互之间的交往、影响及其文化的异质特征。
(完整word版)比较文学资料

一、名词解释1、主题学:某一部作品或者某一个人物典型所表现的思想,是提炼题材和塑造形象所得出的高度浓缩与升华的思想结晶。
主题,是作家通过题材的描绘与艺术形象的塑造而呈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主题的本质特征,是抽象概括的一种主观的思想认识和含有价值判断的观点,是作品题材的中心意义,往往可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述。
例如:“爱国主义的精神”、“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美好的感情”、“人性的复归”等。
主题学:通过对文学主题、母题、题材、人物、意象、情境等研究,研究相关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2、母题:指文学作品中反复表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有感周围世界所产生的概念。
如生死、离别、爱恨、空间、时间、季节、海洋、山脉、黑夜;“战争”、“欢乐”、“野蛮”,以及人物心态(如嫉妒、骄傲)、人物感情(如爱、恨)、人物行为(如生、死、叛逆、谋杀)等。
母题的分类:叙事类母题、抒情类母题。
母题往往呈现出较多的客观性,母题不具有任何主观色彩,它没有倾向性,不提出任何问题,只有在经过了作者的处理以后,它才具有一定的褒贬意义,显示出一定的态度立场. 一旦母题有了倾向性,有了褒贬意义,它就上升为主题了。
3、隐含的读者:接受理论以为, 读者实际上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现实的读者",二是“隐含的读者"。
现实的读者指从事阅读活动的普通读者及作家、文学批评家等具体的人;“隐含的读者”则是“一种可能出现的读者,一种与本文结构的暗示方向相一致的读者。
"作品(文本)自身就具有产生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因而潜藏着“暗含的读者”(Derimplizite Leser)。
它植根于文本的结构中,是隐形的,有待于实现的。
因此,读者的阅读过程就是“隐含的读者”具体显现的过程,也是读者与作家共同创作的过程。
“隐含的读者”既对作品意义的实现有能动的参与作用,又为本文潜在意义的实现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比较文学重点和相关知识点总复习

1.比较文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了解)【选择】1)人民全球意识和学术上宏观意识的形成与发展;2)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和发展,是比较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3)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必然结果。
2.“比较文学”的定义【选择】【简答】法国学派——影响研究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梵·第根:“比较文学的目的实质上是研究不同文学相互间的关系”,而且规定只许研究两个国家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超过两国即超出了比较文学的界限。
他为两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设计了一个“经过路线”:起点(作家、著作、思想)——放送者到达点(另一国的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接受者沟通二者的媒介(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传递者美国学派——平行研究亨利·雷马克:“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比较文学的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单纯是一种研究方法“比较文学”中的所谓“比较”,并不是一般方法论意义上的比较,而是一种观念,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一种研究工作中的基本立场,是指超越各种界限,在不同的参照系中考察文学现象。
3. “四跨”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填空】4.三个文学关系【填空】【简答】事实联系——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价值关系——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不存在实际的联系,但它们的相异和相同都有某种可比性,因而具有研究价值交叉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阐发的关系5.比较文学的开放性【选择】【简答】它不受时间、空间以及作家、作品本身地位高低、价值大小的限制;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具有更宽泛的容。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_简答精选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_简答精选一,基础知识选择1、传统文学研究是通过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种途径来进行的。
2、比较文学是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各种关系的学科。
3、研究国之内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被称为国别文学研究。
4、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多方性、动态性的特点。
5、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比较文学除研究文学间的种种形象之外,还研究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的联系。
6、“世界文学”的概念,最早是由歌德提出的。
马克思、恩格斯也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这个概念。
7、“需要了解是比较诗学之母”,这句话是美国学者孟而康提出的。
8、文化的发展,总是通过认同和离异两种作用来进行的。
9、20世纪后半叶,人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时期。
促进这种文化转型的原因有三:首先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变;其次是殖民体系瓦解和冷战结束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格局;再次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开辟了新视野;。
10、“文化离异”作用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是文化转型时期,它以横向开拓为特征。
11、20世纪后半叶,人类经历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重大转型,即在逻辑学范式之外,现象学范式也得到了发展。
12、遏止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割据主义的关键之一就是沟通。
13、日本“月亮诗人”是指明惠上人,他写月亮只是动情地表达与月亮的亲密,而我国诗人李商隐写“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则是表现追求永恒与孤独寂寞之间的哲理。
14、“啊!我多么希望有什么神明能赐我们一种才能,可使我们能以别人的眼光来审查自我!”这段话出自英国著名诗人彭斯。
15、注重从他动反观自身的理论已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并为多元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6、“互为主观”、“互为语境”、“互相参照”、“互相明亮”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互动认知的思维方式。
17、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第一次用“比较文学”命名他的专著。
18、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文学作品间相互联系与比较的学科。
它探讨不同文化、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学风格的作品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全球文学的发展和交流,以及文学创作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
1. 比较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比较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当时欧洲的学者开始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品。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强,比较文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世界范围。
比较文学学者们开始涉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的文学作品,并将其与西方经典作品进行对比。
比较文学研究不仅呈现出全球性的视角,也关注着作品之间的普遍共性和独特性。
2.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对比法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研究者可以揭示出相同文化背景或历史时期的作品间的相互影响。
而并列法则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同时研究几个文学作品,比较它们在不同文化或时期的发展中的共性和差异性。
3. 比较文学的意义和目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观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有助于跨越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其次,比较文学还可以揭示作品之间的相互借鉴和影响,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通过对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作品中的普世主题和人类共通的情感。
最后,比较文学也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使我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
4. 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与全球文学研究有密切的联系。
全球文学研究关注文学作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相互影响与交流。
比较文学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全球文学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文学作品的独特性和共通性,探索全球文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5. 比较文学的挑战和前景比较文学的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复习资料 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
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在跨越异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如果忽略文化异质性的存在比较文学研究势必会出现简单的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前者使得中国文学成为西方观念的注脚本而后者则是一种浅层次的“XY”式的比附。
因此在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异质性”是其可比性的根本特征。
但“异质性”必须与“互补性”相联系起来。
换句话说研究异质性是为了达到互补性。
异质性的内容包括文明原生性、独立性只有明确意识到这种特征的存在东西方对话才能得以进行东西方文学才能实现互补。
由于多元性是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观念由此才能在中西比较文学及东方文明之间如中国与印度等文学比较研究中使被比较的对象互为参照从浅层次的同异比较向深层次的文化探源发展为实现交互性和总体性奠定基础。
交互性则是在上述基础上对被比较的对象进行互释、互证、互补式研究这样最终才能达到总体性。
由互补性而达到的总体性原则可以说是对比较文学发展的最高层次的探索也可说是对比较文学诞生初衷的最彻底回归。
上述四类可比性有时是交织在一起的在具体比较研究中不应机械地强行分割开来。
3、什么叫流传学试分析它的特征及研究范围。
流传学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使之成为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就本质而言流传学是“实证性”的“文学关系”研究。
因此其特征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Ч叵怠J紫攘鞔а芯康摹拔难Ч叵怠笔嵌嘣难Ч叵怠h蟮诟哉庖坏阌芯涞牟鏊颜庵止叵迪薅ㄔ凇傲焦难Ъ涞南嗷ス叵瞪稀薄K怠暗氐赖比较文学最通常研究着那些只是两个因子间的??二元的??关系。
”美国学者也认同这一点韦勒克就认为“??比较文学??的另一种含义限定于对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的关系之研究。
”流传学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沿着从“放送者”、“传递者”到“接受者”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作家、作品包括文学思潮和流派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流传和变化实际上就是在寻找放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文学关系”。
这就决定了流传学研究的多元文学关系特性同时也奠定了其跨越性即跨文明和跨国界性之基础。
其次流传学具有实证性。
这是与它研究的对象不可分离的。
因为其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而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基础之上才能成立否则就无所谓“关系”。
所以注重事实搜集确凿的资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审慎细密的考证是流传学研究的必然途径和方法。
这就形成了流传学研究的本质特征——实证性。
再者这种研究既然是以“事实”为依据就必然要强调一种强烈的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流传学的特征也同时决定了它的研究范围。
那就是在考察构成影响的“经过路线”中从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家、作品及文学思潮等对他国文学、文学创作者的影响。
其范围大致可以把它归纳为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接受者通过什么方式、途径受到何种影响及影响的内容和过程等等。
4、举例分析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性。
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欧洲的流传就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交叉影响和循环影响的双向互动的典范。
它先是经历了在英法两国的流传与接受约两个世纪以后它又“返销”中国即1990年天津人艺又把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搬上舞台。
于是作为起点的中国古代戏剧作品《赵氏孤儿》经历了在法国、英的改编和再创造最后又返回到它的故乡。
《赵氏孤儿》在中、法、英三国的流传中就存在着两种方式一是双向互动直线式交叉影响。
英国人通过法国而认识中国文化。
曾经有学者指出英国剧作家谋飞的《中国孤儿》是根据伏尔泰的改编剧本创作的在角色、场景和台词上不少地方与伏氏相同或相似但谋氏之作在结构上更多的是直接取材中国的《赵氏孤儿》。
可见作为放送者的《赵氏孤儿》在英国人那里变成了接收者即它接受了法国的《中国孤儿》和中国的《赵氏孤儿》的影响形成了它与法国、中国戏剧之间的互动呈现出一种交叉影响和互动关系。
二是双向互动的循环交流。
从中国的《赵氏孤儿》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至再返回中国这既是一种循环互动也有交叉影响。
如果说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是“请中国人”给“法国人上道德课”那么20世纪末《中国孤儿》回到“娘家”就是“请法国人给中国人上艺术课”—《中国孤儿》不仅以全新的面貌再现舞台而且“反转来影响着我国艺术家的戏剧意识和戏剧思维即作为放送者的中国又变成了接收者。
5、什么是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就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而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介学则更自觉地践行着转向文化的理念。
换句话说译介学的前景正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所提倡的“文化转向”特指转向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
他们还明确提出“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要去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控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为译介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6、简述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注视者、他者以及注视者和他者的关系来展开。
注视者是当代形象学研究的重心。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借助他者发现自我和认识自我的过程那么注视者在建构他者形象时就不能不受到注视者与他者相遇时的先见、身份、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构成了注视者创建他者形象的基础决定着他者形象的生成方式和呈现形态。
比较文学形象学和他者形象指涉的范围虽比一般文艺理论涉及的形象范围狭窄但他也并不仅仅指涉人物形象他存在于文学作品以及相关的游记、回忆录等各种文字材料中像异国肖像、异国地理环境、异国人等就都可以纳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他者的研究范围。
他者形象既然是注视者建构出来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他者现实的客观再现而往往是注视者欲望投射的产物。
由此可见每一种他者形象的生成总是伴随着注视者自我形象的建构二者相互发现、相互证明、相互补充。
具体而言二者之间又大致构成狂热、憎恶和亲善三种特异的关系。
7、简述形象学中的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
1狂热。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注视者建构的异国形象已完全被理想化具有浓厚的天堂般的幻象色彩憎恶。
2憎恶。
在这种关系形态中在憎恶心理的驱使下注视者在极力丑化、妖魔化他者形象时也建构了一种凌驾于他者之上的无比美好的本土文化的幻象。
3亲善。
它与“狂热”要求的对他者的完全顺应不同也与“憎恶”要求的对他者粗暴的同化不同它认为他者处于与注视者既不更高、也不更低的地位二者构成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交流的关系。
8、接受学与接受理论的关系辨析。
接受理论的产生极大冲击了文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革新和创造了一批新的研究范式。
作为文学研究一支的比较文学从这一理论中看到了发展自己的机遇。
接受理论对读者在作品实现过程中主导地位的肯定对读者接受规律的研究正好契合了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的放送路线中对接受者的关注比较文学和接受理论在这里找到了它们的契合点。
二者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接受研究。
比较文学中的接受研究以接受理论为基础接受学从接受理论中吸收了诸多理论养分二者在理论认识方面不乏共性都注重读者在阅读中的作用都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参与下建构起来的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接受理论极为重视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中心意识而接受学更注重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和阐释本身。
接受理论将读者视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却并没有设定限制。
它可以是同质的也可以是异质的。
9、接受学对传统的比较文学理论有何突破与创新比较文学接受学的出现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式为比较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是对比较文学研究本身还是对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接受学的确立有利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建设。
以前的比较文学论著大多是以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为主要板块来建构学科理论体系的再进行历时性理论描述时无法兼顾一些带有共时性特征的理论问题如对接受研究的归类就是如此。
国内的比较文学学者在承认“接受”有别于“影响研究”的同时仍将接受研究视为影响研究的一个分支以至于目前国内比较文学论著和教材在“接受学”的归属安排上比较混乱不切合接受学的研究实际。
明确地将比较文学接受学纳入文学变异学范畴可以消除目前的混乱状况也为接受学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框架中找到了合适的归属。
其次接受学打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仅仅将理论关注点放在作家作品上的偏颇从文学作品接受者的角度研究读者对文本的接受作品意义的生成和接受的多样性和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