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试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2020年考研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真题回忆版

2020年考研中山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课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
章学诚,文史通义世说新语,刘义庆四始
新感觉派三个人创业史,男主角茅盾农村三部曲
罪与罚男主角,巴黎圣母院男主角摩西五经三个工作与时日作者
二,名词解释
桐城派
乐章集
创造社
先锋小说
法国s古典主义
德国狂飙突进运动
三,论述
1韩愈柳宗元的散文主张,并略举几种问题谈创作实践如何体现主张
2抗战时期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分别列举一两位作家和作品,谈思想来源和艺术特色
3说明四部分类法中楚辞分类不同的流变,结合司马迁,班固,王逸,刘勰的观点。

4在非文化遗产语境下谈剧本创作和表演艺术的关系
5在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等三部忒拜剧中任选一.部,谈叙事结构和讨论主题。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5年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术语释义(每题5分,共30分)1.四始答:对于四始,历来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毛诗说,《毛诗序》以《风》《小雅》《大雅》《颂》为四始。

二是鲁诗说,《史记·孔子世家》以《关雎》为《风》之始,以《鹿鸣》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以《清庙》为《颂》之始。

三是齐诗说,《诗纬·泛历枢》以《大明》为水之始,以《四牡》为木之始,以《嘉鱼》为火之始,以《鸿雁》为金之始。

四是韩诗说,从魏源的《诗古微·四始义例》可知,《韩诗》以《周南》十一篇为风之始,以《小雅》中《鹿鸣》十六篇、《大雅》中《文王》十四篇为二《雅》之始,以《周颂》为颂之始。

2.主文而谲谏答:“主文而谲谏”出自《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可见,“主文而谲谏”是对风的要求,或者说是风应该具备的一个特征。

“主文”指诗歌创作,或作诗的命题立意,或重视文采,讲究形式;“谲谏”,指诗歌运用含蓄委婉的言辞,比兴手法,寄托作者对统治者的批评,对现实的不满。

这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统治阶级进行讽刺,但要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不能直言过失,不能切直刻露,不能触犯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它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文学观点,是对孔子提出的“温柔敦厚”文学思想的具体阐述。

这种诗歌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的文学观点,反映了统治阶级对文学的要求,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曹植,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战国时期。

清人朱乾《乐府正义》将早期的游仙诗分为两类:一类出于屈原的《远游》,写游仙不过是抒其愤世之情,如曹操的《气出唱》、曹植的《五游咏》等;一类起于秦代的《仙真人诗》,以求仙访药、追求长生为主旨,如汉乐府的《吟叹曲·王子乔》《董逃行》等。

然而,“游仙之作以仙比俗,郭璞是创始的人”。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1年中山大学中文系807中国古代文学与批评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请把答案按顺序写在答题纸上,并标明题号):1.《庄子》运用了“寓言”、“重言”、“________言”等多种文学手法。

【答案】卮【解析】庄子为文擅用“三言”——“寓言”、“重言”、“卮言”,庄子自己也曾说他的文章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庄子•寓言》)。

2.若将中国古代文学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期,魏晋时期就属于________古期。

【答案】中【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________·鹿鸣》。

【答案】小雅【解析】诗经名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意思是野鹿呦呦叫着呼唤同伴,在那野外吃艾蒿。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此句运用了起兴的手法,表达了对贤才义士的渴慕。

4.西汉时期为汉代散体大赋奠定基本体制的作品是《________》。

【答案】七发【解析】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这些都是成熟的汉大赋的显著标志。

5.在汉代,首写京都赋的作家是________。

【答案】扬雄【解析】自西汉晚期至于东汉早期,汉赋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一、文献知识:写出下列论著的时代与作者(每道1分,共10分)1.《岁寒堂诗话》2.《列朝诗集小传》3.《录鬼簿》4.《文章流别集》5.《花部农谭》6.《诗薮》7.《带经堂诗话》8.《论文偶记》9.《文史通义》10.《艺概》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1.一祖三宗2.无我之境3.气盛言宜4.别是一家5.体性三、用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

(每题20分)韵外之致妙悟兴趣神韵四、简说《诗大序》(20分)五、分析下列一段话及其影响(30分)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一、文献知识:(每道1分,共10分)1、宋张戒2、清钱谦益3、元钟嗣成4、晋挚虞5、清焦循6、明胡应麟7、清王士祯8、清刘大櫆9、清章学诚10、清刘熙载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1.元人方回对江西诗派的誉称。

他论诗反对西昆派,推崇江西派,以之为正统,首倡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

指诗人的感情色彩比较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不直接外露的境界。

与“有我之境”相对。

3.唐代韩愈关于作者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论断。

当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

这个观点源于孟子、曹丕但有所发展。

4.宋代李清照《论词》中语,意为词与诗、文的体制不同,不能相混。

特别注重词的音乐性,讲究典雅、浑成与故实等。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以诗为词的作法而发的。

5.刘勰《体性》篇。

体指文章的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性情个性。

他认为不同的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的不同个性决定的。

三、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

(每题20分)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与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基本内容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钩勒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重视审美一派的历史线索。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