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合集下载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精心整理道路纵坡规定8.0.3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各种场地的适用坡度(%)表9.0.1 场地名称适用坡度密实性地面和广场0.3~3.0广场兼停车场0.2~0.5室外场地:1、儿童游戏场0.3~2.52、运动场0.2~0.53、杂用场地0.3~2.9绿地0.5~1.0节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3《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2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4《住宅设计规范》条文说明3一、基地地面坡度不应小于0.3%;地面坡度大于8%时应分成台地,台地连接处应设挡墙或护坡。

二、基地车行道纵坡不应小于0.3%,亦不应大于8%;在个别路段可不大于11%,但其长度不应超过80M,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三、基地人行道的纵坡不应大于8%,大于8%时宜设踏步或局部设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路面应有防滑措施;横坡宜为.1.5~2.5%。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城市用地竖向规划概念:城市开发建设地区,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的需要对象——自然地形手段——控制与改造城市中心区用地应选择地质及防洪排涝条件较好且相对平坦完整的土地,自然坡度宜小于15度;居住用地宜选择向阳、通风条件好的用地,自然坡度宜小于30度;竖向与排水:地面排水坡度不宜小于0.2度,坡度小于0.2度时宜采用多坡向或特殊措施排水城市用地竖向规划各阶段主要内容及深度:可分为两个阶段、四个层次。

总体规划阶段:细分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两个层次详细规划阶段:细分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个层次总体规划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配合城市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方案、作好用地地形、地貌与地质分析,充分利用与适当改造地形,确定主要控制点标高;分析规划用地的分水线、汇水线、地面坡向、确定雨水排除及防洪排涝方式;防洪防潮防浪堤顶及堤内地面最低的控制标高;无洪涝危害江河湖岸最低的控制标高;根据排洪、通航需要,确定大桥、港口、码头等控制标高;城市快速路、主干道与高速公路、铁路主干线交叉点的控制标高;城市主要景观点的控制标高。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道路纵断面设计是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到道路的使用性能、行车安全、工程造价和养护维修等方面。

因此,在进行道路纵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的要求和限制,确保设计合理、经济、安全、实用。

一、设计要求1.满足行车安全要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行车安全要求,避免车辆在路上出现跳车、侧翻等情况。

为此,应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保证车辆在不同路段上的平稳行驶。

2.满足排水要求道路纵断面设计应满足排水要求,防止路面积水和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

为此,应合理设置纵坡和排水设施,确保路面和路基的排水畅通。

3.节约用地道路纵断面设计应尽量减少占用土地,节约用地。

为此,应在满足行车安全和排水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采用较小的纵坡和竖曲线半径,以减少填挖方量和占地面积。

4.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道路纵断面设计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避免对周围环境和景观造成破坏。

为此,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因素,合理确定道路纵断面设计方案。

5.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道路纵断面设计应便于施工和养护维修,降低工程造价和养护维修成本。

为此,应合理确定填挖方量和材料用量,减少施工难度和养护维修工作量。

二、设计限制1.最大纵坡限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最大纵坡限制。

最大纵坡是指车辆在道路上能够正常行驶的最大坡度,一般根据车型、路面类型、交通量等因素确定。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最大纵坡限制,不得随意超出规定范围。

2.最小竖曲线半径限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最小竖曲线半径限制。

最小竖曲线半径是指在竖曲线上车辆能够正常行驶的最小半径,一般根据车型、车速等因素确定。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最小竖曲线半径限制,不得随意缩小规定范围。

3.最小坡长限制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和路面排水要求,道路纵断面设计必须满足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是指在同一坡度上车辆能够正常行驶的最小距离,一般根据车型、路面类型等因素确定。

在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守最小坡长限制,不得随意缩短规定范围。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极限值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极限值

道路设计最大纵坡极限值
在道路设计中,最大纵坡极限值是指路面纵向的最大高低差值。

这个
数值的限制是为了确保道路的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

一般来说,最大
纵坡极限值约定俗成为3%~5%。

为什么需要限制道路的最大纵坡极限值呢?首先,过大的纵坡将会对
驾驶路面的舒适性产生负面影响。

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要不停地上下
颠簸,对乘客和司机都会产生疲惫感和不适感,影响到驾驶体验和驾
驶安全。

其次,大的纵坡也会影响到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安全。

尤其
在雨雪天气或者夜晚驾驶时,高低差过大的路面容易造成车辆滑动或
者打滑,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因此,世界各国的道路设计规范都对最大纵坡极限值进行了规定。


如美国道路设计规范中规定,高速公路最大纵坡不得超过3%,普通干道的最大纵坡不得超过5%。

而中国的《公路工程地质设计规范》中规定,在普通干道和高速公路上,最大纵坡均不得超过4%。

当然,最大纵坡极限值并不是只有一种统一的数字,其实还需要根据
道路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的调整。

例如,在局部区域或者特殊情况下,道路的最大纵坡极限值可以适当放宽或者收紧,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此外,也需要结合当地的交通情况、地质条件和气象环境等因素
进行综合考虑。

总之,最大纵坡极限值在道路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保障道路的通行安全和舒适性,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驾驶体验,也是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未来,在道路规划和建设中,我们需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不断提高道路的通行安全性和舒适性。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

道路纵坡规定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 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1纵坡

1纵坡


2.最小坡长的限制 ①.行车平顺,避免台阶式起伏。 ②.方便司机换档。 ③.设置竖曲线要求,美观.
缓和坡段
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平均纵坡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4.一般情况下山岭重丘区纵坡设计应考虑填挖 平衡,尽量使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以减少 借方和废方,降低造价和节省用地。——即纵向 填挖平衡设计。 5.平原微丘区地下水埋深较浅,或池塘、湖泊 分布较广,纵坡除应满足最小纵坡要求外,还 应满足最小填上高度要求,保证路基稳定。—— 即包线设计。 6.对连接段纵坡,如大、中桥引道及隧道两端 接线等,纵坡应和缓、避免产生突变。交叉处 前后的纵坡应平缓一些, 7.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充分考虑通道、农田水 利等方面的要求。
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缓坡宜长,陡坡宜短
1、满足设计标准 2、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3、纵断面和地形协调 4、填挖平衡 5、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水要求 6、桥头和交叉口处应该平缓 7、考虑通道和农田的要求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 1. 设计速度为 120km / h 、 l00km / h 、 80km / h 的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 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 2.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 40km/h、30km/h、 20km / h 的利用原有公路的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 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请问设计道路的坡度有什么规定

请问设计道路的坡度有什么规定

请问设计道路的坡度有什么规定道路8.0.3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规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0.3.1 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应符合表8.0.3规定;居住区内道路纵坡控制指标(%)表8.0.3道路类别最小纵坡最大纵坡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机动车道≥0.3 ≤8.0 L≤200m ≤5 L≤600m非机动车道≥0.3 ≤3.0 L≤50m ≤2 L≤100m步行道≥0.5 ≤8.0 ≤4注:L为坡长(m)。

8.0.3.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道路,其纵坡宜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或分段按非机动车道要求控制。

8.0.4 山区和丘陵地区的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8.0.4.1 车行与人行宜分开设置自成系统;8.0.4.2 路网格式应因地制宜;8.0.4.3 主要道路宜平缓;8.0.4.4路面可酌情缩窄,但应安排必要的排水边沟和会车位,并应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8.0.5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8.0.5.1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

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8.0.5.2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8.0.5.3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8.0.5.4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

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8.0.5.5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8.0.5.6当居住区内用地坡度大于8%时,应辅以梯步解决竖向交通,并宜在梯步旁附设推行自行车的坡道;8.0.5.7在多雪严寒的山坡地区,居住区内道路路面应考虑防滑措施;在地震设防地区,居住区内的主要道路,宜采用柔性路面;8.0.5.8 居住区内道路边缘至建筑物、构筑物的最小距离,应符合表8.0.5规定;道路边缘至建、构筑物量小距离(m)表8.0.5道路级别与建、构筑物关系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建筑物面向道路无出入口高层5 多层3 3 3 2 2 有出入口 - 5 2.5 建筑物山墙面向道路高层4 多层2 2 2 1.5 1.5 围墙面向道路 1.5 1.5 1.5注:居住区道路的边缘指红线;小区路、组团路及宅间小路的边缘指路面边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坡设计的一般规定与要求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应具有—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应自然地配合地形设置,在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之间,不宜插入最短的缓和坡段,以争取较均匀的纵坡。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

3.纵坡设计时,应对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综合考虑,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处理,以保证公路的畅通和稳定。

4.地下水位较高的平原微丘区和潮湿地带的路段,应满足最小填土高度的要求,以保证路基稳定。

5.纵坡设计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填挖平衡,并尽量利用挖方运作就近路段填方,减少借方和废方,以降低工程造价。

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一)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各级公路容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它是公路纵断面设计的重要控制指标。

1.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1) 汽车的动力特性:要根据公路上主要行驶车辆的牵引性能确定。

在一定的行驶速度条件下确定
(2) 公路等级愈高,要求行车速度愈快,但从汽车的动力特性可知其爬坡能力愈低,因此不同等级的公路有不同的最大纵坡值。

(3)自然因素:公路所经地区的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自然因素,对汽车行驶条件和爬坡能力也有很大的影响。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最大纵坡的确定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能、公路等级和自然因素,但另一方面还必须保证行车安全。

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加1%。

在非汽车交通比例较大的路段,可根据具体情况将纵坡适当放缓,平原、微丘区一般不大于2%~3%;山岭、重丘区一般不大于4%~5%。

小桥涵处的纵坡可按表1-3-1的限值设计,但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大于5%;位于城镇附近非汽车交通量较大的路段,桥上及桥头引道纵坡均不得大于3%;紧接大、中桥桥头两端的桥头引道纵坡应与桥上纵坡一致。

隧道内的纵坡不应大于3%,并不小于0.3%;独立的明洞和长度小于50m 的隧道其纵坡不受此限;紧接隧道洞口的路线纵坡应与隧道内纵坡相同。

3.高原地区纵坡折减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值应按表1-3-2的规定予以折减,最大纵坡折减后若小于4%,则仍采用4%。

(二)最小纵坡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在各级公路的长路堑路段,以及其他横向排水不畅的路段,均应采用不小于0.3%的纵坡,否则应对其边沟作纵向排水设计。

干旱地区以及横向排水良好的路段,其最小纵坡可不受上述限制。

三、坡长限制与缓和坡段
(一)坡长限制与缓和坡段
坡长限制包括最小坡长和最大坡长两个方面的内容。

1.最小坡长限制
最小坡长的限制是从汽车行驶平顺性、乘客的舒适性、纵面视距和相邻两竖曲线的布置等方面考虑的。

我国综合考虑了计算行车速度和地形条件等情况,规定最小坡长如表1-3-3所示。

2.最大坡长限制
最大坡长限制是指比较大的纵坡对正常行车的影响。

所以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不同纵坡时的最大坡长可按表1-3-4选用。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当连续陡坡由几个不同坡度值的坡段组合而成时,应对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采用平均坡度法进行验算。

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纵坡大于5%时,对纵坡长度应加以限制,以利提高车速和行驶安全。

在实际纵坡设计中,当大于5%的坡长还未达到其规定的限制坡长时,可变化坡度(应为连续上坡或连续下坡),但其长度应按坡长限制的规定进行折算。

例如:某三级山岭区公路的第一坡段纵坡为8.0%,长度为120m,即占坡长限制值的2/5,若相邻坡段的纵坡为7.0%,则其坡长不应超过500×3/5=300m。

也就是说8.0%的纵坡设计了长度120m以后,还可接着设计坡度为7.0%的300m 坡长,此时坡长限制值已用完。

(二)缓和坡段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对于二、三、四级公路当连续纵坡大干5.0%时,应在不大于表1-3-4所规定的长度处设置缓和坡段。

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其长度应符合表1-3-3的规定。

四、平均纵坡
平均纵坡是指一定长度路段的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以百分率(%)表示。

它是衡量纵断面线形设计质量的一个重要限制性指标。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为了合理运用最大纵坡、坡长和缓和坡段,以利汽车安全顺利行驶,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的平均纵坡.一船以接近5.5%(相对高差为200~500m)和5%(相对高差大于500m)为宜,并注意任何相连3km 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5%。

五、合成坡度
合成坡度是指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路线纵坡与超高横坡或路面横坡组合而成的最大坡度。

其方向为流水方向,又称流水线坡度。

合成坡度的计算公式为式中:i合——合成坡度,%;
I纵——路线纵坡度.%;
I横——超高横坡度或路面横坡度,%。

汽车在有合成坡度的路段行驶时,如果合成坡度过大,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可能引起汽车向合成坡度方向的倾斜和侧向滑移,给汽车行驶带来危险。

因此,应将合成坡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容许合成坡度值如表1-3-5所示。

六、爬坡车道
爬坡车道是指在陡坡路段正线行车道右侧设置的专供载货汽车行驶的专用车道。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纵坡大于4%时,可设置爬坡车道.其宽度一般为3.5m。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中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在其纵坡长度受限制的路段,应对载货汽车上坡行驶速度的降低值和设计通行能力进行验算,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在上坡方向行车道的右侧设置爬坡车道;
1.沿上坡方向载货汽车的行驶速度降低到表1-3-6的容许最低速度以下时,可设置爬坡车道;
2.上坡路段的设计通行能力小于设计小时交通量时,应设置爬坡车道。

设计爬坡车道时,应综合考虑爬坡车道与主线线形设计的关系,其起、终点应设在通视良好、便于辨认和过渡顺适的地点。

长而连续的爬坡车道,其右侧应按规定设置应急停车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