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学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

病毒学课程论文综述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病毒是一类既具有生物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形式和细胞内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
它是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一种物质形式,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生命特征的、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1] 病毒学(virology )这门学科经历了明显的发展历程,由于病毒具有引起疾病的特点因而也会影响其宿主的历史及进化。
作为一独立于20世纪50年代后建立起来的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手段的日趋完善,病毒学的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在此基础上,派生出许多彼此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病毒学专业学科,如医学病毒学、动物病毒学或兽医病毒学、植物病毒学、昆虫病毒学、肿瘤病毒学、细菌病毒学和病毒生态学和分子病毒学等。
人类感染病毒所产生的医学方面的影响己经改变了我们的历史,这也归结于很多病毒学家对研究、了解并最终消灭病毒所进行的出色的工作。
现代病毒学研究出现的发展趋势包括病毒功能基因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病毒分子病理学研究、朊病毒分子生物学与疾病控制以及DNA疫苗的研究。
病毒学家己经证明了生命过程的新原则,并为科学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很多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工具均来源于对病毒及其宿主细胞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对病毒学发展史中各重要阶段加以介绍,并对人类病毒的预防与防治作出简要的阐述。
1 病毒概念的发展史1.1初期(1886-1940)19 世纪后半叶发现了细菌、真菌及原虫多种微生物。
早在1840 年,吉廷根大学的著名德国解剖学家加克比·亨乐(Jacob Henle )假设,可能存在多种感染性因子,它们可以引起特殊的疾病但由于体积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到。
[2]当时由于缺少能证明这类感染因子存在的任何直接证据,他的观点一直未被接受。
这时候微生物学领域的三项重要的进展共同为亚显微因子概念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舞台,这后来被称为病毒(virus )。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

计算机病毒论文精选随着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网络危害性的增加,逐渐成为计算机工作人员防范的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病毒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病毒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模型分析计算机这一科技产品目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计算机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升了人们生产生活水平,也使得科技改变生活这件事情被演绎的越来越精彩。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对于计算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应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提出有效的措施,降低这种问题出现的概率,提升计算机应用的可靠性。
在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计算机网络中毒这一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者而言,轻则引起无法使用计算机,重则会导致重要信息丢失,带来经济方面的损失。
计算机网络中毒问题成为了制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危害研究,目前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人们已经不断的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建立模型研究,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模型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研究,从中找出控制这些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和发展的措施,从而提升计算机系统抵御网络病毒侵害,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安全高效的计算机网络环境。
一、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一)非授权性正常的计算机程序,除去系统关键程序,其他部分都是由用户进行主动的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提供软硬件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这些正常的程序是与用户的主观意愿相符合的,是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而言,病毒首先是一种隐蔽性的程序,用户在使用计算机时,对其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那些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这些病毒就得到了计算机的优先控制权,病毒进行的有关操作普通用户也是无法知晓的,更不可能预料其执行的结果。
(二)破坏性计算机病毒作为一种影响用户使用计算机的程序,其破坏性是不言而喻的。
这种病毒不仅会对正常程序进行感染,而且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破坏计算机的硬件,这是一种恶性的破坏软件。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随着现在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新的诊疗方法出现了,很多以前都不能治疗的疾病现在也都得到了控制,可见现在的医学水平也达到了一些新的高度,而病毒学也成为了现在研究的重点,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病毒学的论文范文来供大家欣赏借鉴。
第1篇:某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病毒学检验课程的紧迫性与可行性分析陶玲1,2,王寅彪1,徐鹏卫3,高霞1,杨中智(新乡医学院:1.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检验学教研室;2.分子诊断与医学检验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3.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河南新乡453003)目前,本校是河南省唯一开设有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2021年开始招生)的高校。
近年来,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逐渐由中原腹地向内陆开放高地的发展,人员来往和货物贸易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各种公共卫生风险也日益增多。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2021年河南省新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并获得批准设立自贸试验区,对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的需求必定会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学生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卫生检验检疫的基本任务。
近年来,较多病毒性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给我国和国际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河南省既面临着病毒性传染病输入的风险,也存在着原有病毒性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风险,需要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场、海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机构加强对病毒性传染病的卫生检验与检疫、监测与预防,这就要求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人才具备病毒性传染病的检验检疫相关知识和技能。
病毒学检验这门课程是部分高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主干课程,能为学生以后从事病毒学检验相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但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尚未开设该课程。
1本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病毒学检验课程的紧迫性自《国际卫生条例》(2021)于2021年5月23日在第58届世界卫生大会上通过以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4个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由病毒性传染病引起的,包括2021年4月流感病毒引起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2021年5月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2021年8月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2021年2月寨卡病毒引起的包括新生儿小头症在内的寨卡病毒病[1-4]。
病毒论文

病毒的复制病毒的结构简单,不具备独立进行生物合成的结构和酶系统,在细胞外处于无活性状态,只有在活细胞内,借助宿主细胞的生物合成原料、能量及场所才能进行增殖。
同时病毒进入活细胞时还要求该细胞表面具有相应的病毒受体,这种具有相应受体的细胞称为该病毒的易感细胞。
病毒在易感活细胞内,以其基因为模板,籍DNA聚合酶或RNA 聚合酶以及其他必要因素,复制病毒的核酸,并借助宿主细胞的核糖体翻译病毒的蛋白质,再经过装配,最终释放出子代病毒。
这种以核酸分子为模板进行增殖的方式,称为病毒的自我复制(self replication)。
病毒的复制过程可大致分成吸附和穿入(adsorption and penetration)、脱壳(uncoating)、生物合成(biosynthesis)、装配与释放(assembly and release)四个连续步骤,又称复制周期(replication cycle)。
复制周期(一)吸附和穿入吸附(adsorption)是指病毒附着于敏感细胞的表面,它是感染的起始期。
吸附通常可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通过随机碰撞和离子间的电荷吸引,使病毒与细胞相互接触,这一阶段是非特异而可逆的,与环境中的离子浓度有关;随后通过病毒的包膜或无包膜病毒衣壳表面的配体位点与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发生特异性吸附。
穿入(penetration)是指病毒核酸或感染性核衣壳穿过细胞进入胞浆,开始病毒感染的细胞内期。
主要有三种方式:①融合(fusion),在细胞膜表面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病毒的核衣壳进入胞浆,如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包膜上有融合蛋白,带有一段疏水氨基酸,介导细胞膜与病毒包膜的融合;②胞饮(viropexis),当病毒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在细胞膜的特殊区域与病毒一起内陷使整个病毒被吞饮入胞内形成吞噬泡,是病毒穿入细胞的常见方式;③直接进入,某些无包膜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与受体接触后,衣壳蛋白的多肽构型发生变化并对蛋白水解酶敏感,病毒核酸可直接穿越细胞膜进入胞浆中,而大部分蛋白衣壳仍留在胞膜外,这种进入的方式较为少见。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

病毒学检验课程的临床分析论文(共2篇)第一篇:题目:实验室诊断肺炎冠状病毒感染摘要:在2019年底和2020年初,肺炎冠状病毒(COVID-19)在全球爆发。
快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非常重要,因为这可以帮助医护人员迅速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并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本文介绍了一些实验室诊断COVID-19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分子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测,并讨论了它们的优缺点、应用场景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COVID-19;实验室诊断;分子检测;血清学检测;影像学检测正文:背景:COVID-19是一种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干咳和呼吸急促,严重时可能导致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死亡。
这是一种全新的病原体,人们还不清楚它的传播途径和致病机制。
因此,快速准确的实验室诊断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该病毒,并确保他们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同时还可以避免潜在的传染风险。
方法:实验室诊断COVID-19的方法主要包括分子检测、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测。
分子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检测SARS-CoV-2病毒的RNA序列。
分子检测可以分为定量PCR、定性PCR和LAMP等多种类型。
由于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因此它是诊断COVID-19的首选方法。
血清学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诊断COVID-19。
血清学检测可以分为ELISA和免疫荧光法等。
血清学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的特点,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低。
影像学检测是一种无创方法,可以检测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情况。
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测方法是胸部X线和CT扫描。
影像学检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快速诊断肺炎和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虽然每种检测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但总体来说,分子检测是最准确、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它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病毒RNA,可以很好地确定患者感染了COVID-19病毒。
血清学检测和影像学检测不如分子检测准确,但它们可以提供有用的附加信息。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

计算机病毒毕业论文范文一:计算机病毒网络传播论文1计算机病毒的起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病毒的类型越来越多,对病毒的定义也越来越广义,即“为了达到特殊目的而制作的计算机程序或者代码”,这又意味着凡是人为进行编译的程序,并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干扰,造成了计算机软件或者硬件出现故障,甚至是一些能够破坏计算机数据自我复制的程序或者代码都归类于病毒,我国从法律上定义计算机病毒是在1994年2月正式提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直接嵌入到计算机程序中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或者破坏数据,让计算机无法正常使用程序或代码,根据这个定义,我国就将计算机木马、蠕虫等破坏性程序纳入到病毒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编译人员的编程能力也在不断的变化和进步,所以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多种多样,其特征也各不相同。
但总体来说,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传染性、可执行性、破坏性、隐蔽性、非授权性、可触发性等,随着计算机编译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的计算机病毒还新增了许多特性,如:诱骗性、变形性、抗分析性、远程控制性、攻击手段多样性、攻击目标多元性等,以下简单分析几种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1非授权性我们知道正常的程序都是由用户主动进行调用然后在计算机上给用户操作提供软件和硬件上的支持,直到用户完成操作,所以正常程序是符合用户主观意愿的,可见并透明的,而对于计算机病毒来说,病毒首先是隐藏的,用户一般是不知情的,当用户使用被感染的正常程序时,实践上病毒优先得到了计算机的控制权,病毒执行的操作也是用户不知情的,其执行的结果用户也是无法得知的。
2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中就可以得知计算机病毒具有破坏性,不仅会感染正常程序,严重的还会损坏计算机软硬件,它是一种恶性的破坏性软件,首先受到攻击的必然是计算机整个系统,最先受到破坏的也是计算机系统。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和分类计算机病毒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和理解也在加深,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计算来定义计算机病毒,我们也知道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但是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可以提现在不同的层次,所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其结果迥然不同。
病毒学课程论文

鲁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 13 -20 14 学年第 1 学期《病毒学(Virology)》课程论文课程号:2522450任课教师朱甫祥成绩正文浅谈流感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是一种造成人、狗、马、猪及禽类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在分类学上,流感病毒属于正黏液病毒科,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在世界各地常会有周期性的大流行。
病毒最早是在1933年由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Wilson Smith)发现的,他称为H1N1。
H代表血凝素;N代表神经氨酸酶。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是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的代表种,简称流感病毒,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人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丙(C)三型,是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丙型流感病毒只引起人类不明显的或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很少造成流行。
甲型流感病毒于1933年分离成功,乙型流感病毒于1940年获得,丙型流感病毒直到1949年才成功分离。
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又称A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又称B型流感病毒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C virus),又称C型流感病毒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病毒学期末论文

干扰素的治病机理及相关副作用的讨论(XXX 国际XXXX 生物技术)摘要:1980年国际干扰素命名委员会给干扰素下如下定义:干扰素是一类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抗病毒的活性蛋白,其活性的发挥又受细胞基因的调节和控制,涉及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干扰素本身不能直接灭活病毒,干扰素是通过激活细胞基因来发挥活性的,换言之,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是后者的某些基因被激活产生多种其他蛋白质,从而阻断病毒的复制。
本文主要从干扰素目前的疾病研究出发,探究干扰素的治病作用,但同时应关注干扰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最终总结要合情合理地使用干扰素。
关键词:干扰素;抗肿瘤;治病;不良反应The Treatment Mechanism of Interferon andthe Discussion of Its Side Effects.(Hu Yuze international class1504 Biotechnology)Abstract:In1980,IFN naming committee gave the following definition:IFN is a kind of acti ve protein with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on the same cell.Its activity is regulated and controlled by cell genes,involving RNA and protein synthesis.Interferon itself cannot directl y inactivate the virus.Interferon activates cell genes by activating cell genes.In other words,a fter interferon acts on cells,some genes of the latter are activated to produce many other prote ins,thereby blocking the replication of virus.This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study of interfer on's disease,explores the effect of interferon on the treatment of interferon,but at the same ti me,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interferon.The final conclusio n is to use interferon reasonably.Keyword:Interferon;antitumor;cure of disease;Adverse reactions.干扰素的发现是与干扰现象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大学病毒学课程综述设计题目: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姓名:***学号:*********院系:生命科学院专业:生物技术(1)班课程号:1330472教师:***2014年6月5日关于禽流感病毒及其概述邹虎山(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生物技术1班)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
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
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
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最早的禽流感记录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
到1955年,科学家证实其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
此后,这种疾病更名为禽流感。
禽流感被发现100多年来,人类并没有掌握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仅能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
高致病性禽流感暴发的地区,往往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关键词:禽流感;致病性;感染;人流感;免疫0引言禽流感病毒(AIV)属甲型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属于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分甲、乙、丙3个型。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多发于禽类,一些甲型也可感染猪、马、海豹和鲸等各种哺乳动物及人类;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则分别见于海豹和猪的感染。
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主要为H5N1、H9N2、H7N7,其中感染H5N1的患者病情重,病死率高。
要预防禽流感病毒,除了要勤洗手,减少接触家禽,食用家禽应当彻底煮熟以外,建议可以适当饮用星群夏桑菊。
星群夏桑菊含有“夏枯草、桑叶、菊花”三味优质中药,能提高人体对禽流感病毒的抵抗力,被誉为“中药达菲”;在2009年,独家获得了国家防治流感、禽流感的专利号。
1:病原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家禽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1]。
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轻重不一,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宿主和病毒两方面的情况。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又称之为真性鸡瘟(fowlplague)。
现在几乎已遍布世界各地。
禽流感病毒在分类地位上属于正黏病毒科,A型流感病毒属,单股负链分节段的RNA病毒。
根据表面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抗原性差异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了16种HA亚型(HI~H16)和9中NA亚型(N1~N9)。
禽流感病毒根据其对鸡致病性的强弱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鸡群100%的死亡率,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疾病。
我国农业部在2005年颁布的《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上将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列为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可引起温和的呼吸道疾病,但在混合感染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可引起严重的疾病。
最近H5N1型和H9N2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事件表明家禽是人畜传播潜在的中间宿主,这也使得世界各国对禽流感的关注程度大大提高。
1.1、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家禽,另外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
许多家禽流感病毒攻击健康细胞。
禽都可感染病毒发病:火鸡、鸡、鸽子、珍珠鸡、鹌鹑、鹦鹉等陆禽都可感染发病,但以火鸡和鸡最为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鸭和鹅等水禽也易感染,并可带毒或隐性感染,有时也会大量死亡。
各种日龄的鸡和火鸡都可感染发病死亡,而对于水禽如雏鸭、雏鹅其死亡率较高。
除野禽,如天鹅、燕鸥、野鸭、海岸鸟和海鸟等外,还从以下多种鸟中分离到流感病毒;燕八哥、石鸡、麻雀、乌鸦、寒鸦、鸽、岩鹧鸪、燕子、苍鹭、加拿大鹅及番鸭等。
据国外报道,已发现带禽流感病毒的鸟类达88种,而鼠类不能自然感染流感病毒。
不同品种的家禽感染禽流感的几率不同,但目前尚未发现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与禽的性别有关,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鸡蛋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流在禽群之间的传播主要依靠水平传播,如空气、粪便、饲料和饮水等;而垂直传播的证据很少。
但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感染鸡的蛋中含有流感病毒,因此不能完全排除垂直传播的可能性。
所以,不能用污染鸡群的种蛋做孵化用。
病毒可以随病禽的呼吸道、眼鼻分泌物、粪便排出,禽类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感染发病。
被病禽粪便、分泌物污染的任何物体,如饲料、禽舍、笼具、饲养管理用具、饮水、空气、运输车辆、人、昆虫等都可能传播病毒。
1.2、传播途径(1).世卫组织指出: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
(2).世界卫生组织(WHO)16日说,在越南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禽流感主要通过家禽粪便传播,而非煮熟的肉。
(3).据法新社报道,WHO说,病鸡粪便中的H5N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带走。
把鸡放在一层叠一层的窄小鸡笼子中,很容易通过其粪便传播禽流感。
养鸡者也有吸入病毒的危险。
不过,WHO发言人法德勒•沙伊卜说,几乎不可能因食用煮熟的病鸡肉而患病。
他援引WHO专家的话说:“病毒被煮死了。
”他强调说,在拔毛前就把鸡煮了也能消灭病毒。
(4).WHO警告说,人不管接触什么样的病鸡都同样有危险。
只有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幸存下来,而那些幸存的家禽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病毒的粪便。
(5).世界卫生组织15日公布的一份禽流感病毒调查报告说,目前在日本、韩国、越南三国发生的禽流感致病病毒均为H5N1型甲型流感病毒。
2、发病机理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AI)简称禽流感,又名真鸡瘟(Fowl plague)、真性鸡瘟、鸡疫、欧洲鸡瘟等,是由A型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引起的从呼吸系统病变到全身败血症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传染病。
鸡、火鸡、鸭等家禽及野鸟均可感染。
亚洲、美洲、欧洲等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曾发生过此病,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同时,其对人类的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禽流感病毒是人流感病毒株形成的最庞大基因库,禽流感可直接感染人,陆续有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的病例报道。
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Influenza,HPAI)已被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A类传染病,并被列入国际生物武器公约动物传染病名单,1992年2月禽流感被我国农业部《家禽家畜防疫条例》列为甲类监测传染病[2]。
本文主要介绍禽流感病毒病原、发病机理及其免疫学特性,为以后禽流感研究及防控提供参考。
3、症状人感染禽流感之后的症状与禽类表现出的禽流感症状有所不同。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流感中心研究员郭元吉介绍,人感染禽流感的症状与人流感症状极为相似,在临床识别上有相当的难度。
患者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早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有恶心、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还有一些病人会并发眼结膜炎,患者的体温大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
病情发展后,一些患者会出现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患者伴有胸腔积液。
少数患者病情可能恶化,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肾衰竭、败血症休克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郭元吉说,由于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已经出现并显现出很高的死亡率,近年国际上已将禽流感视为人类新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并列为国际反生物恐怖内容之一。
到目前为止,被证实引发过人类禽流感病例的有H5N1、H7N7、H9N2亚型病毒。
郭元吉认为,在高度警惕H5N1病毒的同时,也要注意来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的威胁,这种病毒具有与人流感病毒相似的受体特异性,在人群中已经有一定的感染范围,但在禽类身上又多表现为不显性感染,不易被人觉察。
4、禽流感与人流感很多专家指出,禽流感很可能是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变种。
或者,更确切地说,人类和鸟类的H1N1型病毒源自同一个祖先种。
Jeffery K. Taubenberger等在对1918年在哺乳动物分离病毒的HA,NA,NP基因分析表明[4]:很可能早在1918年以前,就已经有一个祖先种感染过了哺乳动物。
而且1918的西班牙流感病毒本身就是一个重组体[5],它的HA蛋白的球形头部由部分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编码,而柄由人类流感病毒的部分基因编码。
与H1亚型(226位亮氨酸和228丝氨酸)相比,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氨基酸残基是226位谷氨酸,228位甘氨酸,而1918的H1病毒保留了高致病性病毒的这些特点,因此,具有了禽流感A的抗原性,得以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HA结构比起1997年的鸭H5HA病毒与1918年的病毒HA更具有相关性。
1957年亚洲流感的HA、NA和PB2基因来源于禽流感病毒;1968年香港流感HA、PB1来自禽流感病毒。
可见,历史上三次流感大流行病毒来源都与禽流感病毒有关。
正常的禽类的病毒受体是a2-3唾液酸寡糖受体,人类的是a2-6唾液酸寡糖受体,突变实验表明;突变可使H2和H3的HA变成人类的受体,当插入在越南发现的病毒H5的HA中时,病毒可以与正常人的a2-6唾液酸寡糖受体结合,使人致病[11]。
在对H1和H5亚型的病毒株特殊保守序列的突变实验中发现,个别的点突变可以使禽类的病毒产生对人的高特异性结合,这也暗示了一种可能的进化途径,即人类流感是从禽类演化而来的[6]。
在H2(1957)和H3(1986)亚型中,一个226位Q—L的点突变增加了病毒对受体的结合能力;在H1(1918)亚型中,190位E—D,225位G—E也明显有增强结合的作用。
人类和禽类的流感并不容易相互传染,禽流感病毒之所以会侵入人体,可能是由于猪的过渡作用,因为两种流感都能在猪群中传播。
一种可能的机制是,同时感染的病毒在猪体内发生重组,产生新的变种,这种变种同时具备了感染人类和禽类的特征结构。
H Kida等估计了42株系(分别是H4到H13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在猪体内的生长状况,这其中有27株没有人类的HA,结果表明,每种亚型至少有一个株系在猪的呼吸道中存活5到7天。
说明即使不具备人类的HA,禽流感病毒也会传染到猪,这样,一些并不能在猪体内复制的病毒,由于共感染,部分基因也会在重组体中。
从WHO公布的时间表来看[7],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类最早是1997年在香港发现的,距广东在鹅体内分离这种病毒(1996)仅相隔了一年。
相关性分析表明,H5N1病毒的HA与鹅体内的毒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
8%,氨基酸同源性为98。
9%,人的病毒株全是禽源[8]。
这也可以从感染者身上得到验证,大多数感染者都有过与禽类接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