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简史-推荐

3.原始宗教教育
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普遍存在自然崇拜、图腾 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 拜、巫术占卜等原始宗教 活动形式。
祭日活动 祭祖仪式
4.原始艺术教育
1.生产劳动教育
生产劳动是原始社会最重要、最普通的活动,儿童 教育也必然要紧密联系生产实践。
原始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容 简单劳动工具的使用、制造 钻燧取火 捕鱼打猎 采集和农作物栽培 捻麻线、织布、缝制衣服、制造陶器
2.生活习俗教育
在氏族公社内,没有压迫和奴役,没有法律、也没 有暴力统治,一切都按照传统习俗行事,财产属氏 族集体所有。
文舞---手执羽麓而舞 武舞---手持干戈而舞 舞的具体要求是行列整齐,动作合乎节奏(军事训练)
二、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 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二)
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三)
宫廷学前教育制度
(四)
最早的学前教育记载
(一)奴隶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3.养老 :看管照料者均是那些生产生活经验丰富、年老体弱、 不能外出狩猎的老年人,于是,“庠”还同时具备养老的功能。 《礼记·王制》中有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 庠。”
庠具有对儿童进行保育和教养功能,成为学校的萌芽,成 为对儿童实施公育的专门机构。
(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
1.生产劳动教育 2.生活习俗教育 3.原始宗教教育 4.原始艺术教育 5.体格和军事训练
LOGO
目录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章 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六章 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七章 中国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三)早期的知识教育
1.识字; 2.诗赋; 3.学风;
(四)身体的养护
1.食勿过饱,穿勿过暖; 2.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一)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原则
1.及时施教
(一)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原则
2.量资循序 3.严慈相济 4.遇物而教
(二)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方法
1.环境濡染
(二)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方法
教学内容
上篇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第三课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 第四课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胎教的实施与演进,掌握古代 胎教的经验与局限。
2.了解并初步掌握贾谊、颜之推、朱熹以 及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拓展影视
•导演:黑泽明 •主演:三船敏郎、京町子 •上映日期: 1950年8月25日
教育的实施。
古代思想家所论之人性
古代思想家所论之人性
古代思想家所论之人性
古代思想家所论之人性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洛阳 (今河南洛阳)人,汉代杰出的政论家、 思想家、文学家。汉文帝召为博士,曾 先后担任长沙王和梁怀王的太傅。后梁 怀王刘揖因坠马而亡,他自伤未尽太傅 之责,“常哭泣”,竟郁积而死,年仅 33岁。
背景资料(3)
蔡美儿的育儿观:
●要想走向卓越,就得坚持不懈地练习、练习、再练 习;而美国父母则不欣赏机械的重复。其实,不管是弹 奏钢琴还是演算数学,一旦孩子展现了杰出的天赋,就 会得到赞扬、钦佩和满足。这将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自信 的基石,并令艰苦卓绝、了无情趣的活动变得充满乐趣。 这样的良性循环,使父母更容易引导孩子们登上更加努 力的新台阶。
2.激发兴趣 3.榜样示范 4.警示与示警
(一)带有政治胎教学说 (二)趋于科学化的胎教
第三章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

二、儿童教育思想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主张教育儿童应从积极方面入手,采取顺应 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志趣的方法。 “大抵童子之情, 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 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 教童子,必使之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近自 不能已。辟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 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 枯槁已。”
二、家庭教育思想
〈一〉提倡及早实施教育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 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 诲” 。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龄,便蒙教诲”
颜渊---颜之推----颜师古---颜真卿
〈二〉博习致用
必读儒家的《五经》。
“涉百家之书”。 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书、 画、数、医、射、卜等。 熟悉农业生产知识。“知稼穑之艰难” 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积财千万,不如薄 技在身”。 其中,尤其强调读书。
1)识字 教幼儿通过字书教材识字。封建社会 对用作幼儿识字启蒙教育的字书教材的编写颇重视。 如 秦李斯著有《苍颉篇》,赵高作《爰历篇》; 汉司马相如撰《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 南朝周兴嗣作《千字文》; 宋代王应麟作《三字经》,无名氏作《百家姓》。 《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简称“三、 百、千”,是古代蒙学字书编写的代表作。
古代读书人的进取目标是:“格物、致知、 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这一追求也被体现在早期家庭教育中。
1. 家族目的——齐家,光耀门楣 2. 社会目的——治国,作治国安邦 的人才
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一)思想道德教育 1.孝悌 重孝道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西周以 后,孝悌之道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
封建社会思想家的学前教育思想--PPT课件

• 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开始。 • 必选求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为子师。
太子、皇孙
• 应效仿古之圣王教世子法,选拔端方正直,道术 博闻之士为太子师友。
第二讲
三、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三) 强调学“眼前事”
主要任务——“学其事”,学习眼前日用的事。包括“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 乐射御书数之文”和“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教材——《小学》与《童蒙须知》 学习方法——注重道德行为操作的训练,要求儿童的学习由浅入深,自近及远,这 不仅符合 儿童认识发展与道德形成的规律,易为儿童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培养儿童 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践履笃实的作风。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 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
第二讲
四、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 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基本思想是: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 儿童的认识发展水平。
“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
第二讲
形成,可塑性很大。
• 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认真接受父母教育的习惯在内, 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第二讲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二) 威严有慈
批评
“无教而有 爱”
主张
从小就要严 格要求,勤 于教诲
有效手 段
鞭挞体罚
第二讲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关于早教的著述:《傅职》、《保傅》、《劝 学》、《胎教》诸篇。
第二讲
一、贾谊论早期教育
贾谊关于早期教育的论述
(一)早谕教
《中外学前教育史》3章—第2 周教案

铜川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教案首页教学过程: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贾谊论早期教育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
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
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当时在贾谊面前还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这就是文帝的宠臣佞悻邓通,邓通本是一个没有任何本事的人,完全是由于一个极荒唐的原因而得宠于文帝。
原来文帝这人挺迷信,有一次他做梦要上天,上不去,有一个“黄头郎”从后面推了他一把,就飘飘然地上天了。
文帝一觉醒来,非常高兴,就到渐台这个地方,暗中寻找这个推他上天的“黄头郎”。
碰巧见到一个正在使船的头戴黄帽的年轻人,穿着容貌很象梦中推他上天的人,文帝就把他叫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回答说叫邓通。
文帝很高兴,就叫他随侍左右,经常同他一起玩耍,封他为上大夫,还赐给他巨额的金钱。
当时贾谊恰好和邓通一起随侍文帝,地位也相当。
但贾谊讨厌这个没有才能而受文帝宠爱的佞臣,常常在文帝面前讥讽他。
邓通也在文帝面前说贾谊的坏话,使得文帝逐渐疏远贾谊。
文帝二年,贾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积贮疏》,指出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背本趋末”(也就是弃农经商)以及“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现象对统治者不利,主张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加强粮食贮备,预防饥荒,以达到安百姓治天下,即巩固汉王朝统治的目的。
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鼓励农业生产,这对恢复经济、建立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在当时符合社会的发展。
但是重农抑商作为封建统治者长期的既定政策,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往后它的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论品德修养
1、明确“品善之体” 2、积小成大,防微杜渐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 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
3、重视环境的影响
五、论教学方法
“人主太浅则知暗,太博则业厌, 二者异失同败,其伤必至。故师傅之道, 既美其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
造而勿趣,稽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
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 化也。”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君子慎始。” “殷、周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
2、对早期教育方法的论述
(1)对太子尽早实施教育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 “心末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
(2)对太子实施胎教,要设蒌室,安 排专人监护孕妇的饮食、视、听、言、 动等,使其合乎礼的规定
(二)选左右 (1)设师、保、傅官,建保博教育制度 使太子自幼闻正言、见正事、行正道。 (2)慎择师、保、傅官,以“天下之端 士,孝悌博闻有术者”充任“三 公”“三少”。
“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 孔夫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教 之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忠信,行笃敬。迁善改过”的 “修身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一、论幼儿教育的地位
三、论学习态度和方法
1.虚心务实
2.博习广见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时
人的一生都要学习,应珍惜时光,年幼“固须
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机”,晚年如果“失之 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总结

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总结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对儿童教育的一种思想理念和实践方法。
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教育思想受到了封建社会的特殊条件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和家族观念的特点。
下面将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儿童教育的目的。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合格的继承人和社会成员。
在封建家庭,子女是父母财产和家族延续的劳动力,因此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出孝顺、忠诚、尊重长辈和服从上级的儿童。
通过严格的教育,封建家长希望孩子能够继承并传承家族的衣钵,成为社会中的有用之人。
其次,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儿童的教育内容。
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礼仪、家训、道德与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封建社会注重家族的传统和家教,通过家训和礼仪教育,培养儿童对封建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循。
此外,封建社会还注重培养儒家思想,如儒家的仁、义、礼、智等,以及封建等级观念和男尊女卑观念等,这些都是封建社会中重要的教育内容。
再次,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方式。
封建社会的教育方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师徒关系和家庭教育。
师徒关系是封建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传授技能和价值观念给学徒。
家庭教育是封建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教育方式,父母亲以及长辈通过家庭的传统和家训,对儿童进行日常的教育。
封建社会中强调教育的渗透性,即将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教育儿童。
最后,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注重教育的评价。
封建社会的教育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和家庭评价来进行。
封建社会注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唯才是举。
因此,儿童教育中,父母亲和师长会将儿童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此外,家庭评价也是封建社会中重要的教育评价方式,封建家长通过观察儿童的言行举止,判断儿童是否遵循家教和传统,以此来评价儿童的教育成果。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 江西婺源县)人,南宋时期著名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教育 家。
一、重视蒙养教育 二、要求慎择师友 三、强调学“眼前事” 四、提倡正面教育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是他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某种程度上 反映了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直观理解,包含了不少有积极意义的内 容,在古代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中叶著名的主 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越城(今绍兴)附近的阳明洞,隐 居修道,自号阳明子,学者咸称阳明先生。
一、顺导性情,鼓舞兴趣 二、循序渐进,量力而施 三、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四、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是其整个教育思想的精华,它不仅当 时在反对传统教育方面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儿 童教育的规律,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多有一致的地方。尤其是他的 “自然教育论”的提出,比西方最早表达自然教育思想的名著法国卢梭 的《爱弥儿》的出版时间(1762年)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中外学前教育史
中外学前教育史
在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中,特别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 期,许多教育家、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过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 方法等。他们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对当时社会的学前教育的实施起着 重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评析
只是针对太子提出早期教育的论述,列举的实施方法 大多是综述文武三代之道,较少新意。但是,他毕竟是先 秦以来第一位较为全面地论述早期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 的思想对封建社会早期教育理论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桥 梁作用。
王兴国《贾谊评传》说:“贾谊长期任太傅,他讲的
教育,大多是指太子教育,因此其内容难免有其局限性。”
4. 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包括认真接受父母的习惯在内,能够“使为则为,使止则 止”。
▪ 二、威严有慈 1. 主张正确处理慈爱与严格要求二者之间的关系,慈爱和 严教结合。 “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 2. 批评当时许多家庭父母对子女“无教而有爱”。 “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奖,应呵反笑。” 3. 主张父母对孩子从小就要严格要求,勤于教诲,不能溺 爱和放任。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惧而生孝。” 4. 认为肉体惩罚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推崇 棍棒教育。 “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 鞭挞体罚犹如以苦药治其疾病,“当以疾病为谕,安 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
▪ 三、均爱勿偏
1. 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平等对待子女。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亦当矜怜。” “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
文饰,冀其自改。” “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
2. 偏宠孩子,意愿与效果相反,值得家庭教育者深思。
▪ 四、应世经务 1. 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以利世”,要掌握“应世 经务”的真实本领。
3. 主张要广泛接触社会生活,学习各种杂艺:琴、棋、 书、画、数、医、射、卜等。还要熟悉农业生产知识。他 特别强调要掌握一技之长,以为立身之本,所谓“积财千 万,不如薄技在身”。
▪ 一、固须早教
1. 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 生时就实行胎教。
孔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俗谚“教妇初来, 教子婴孩”
2. 主张儿童出生之后,便应以明白孝仁礼仪的人“导习 之”。“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
3. 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两条原因: 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得意较大。“人生小幼, 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 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第三章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 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 第三节 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 第四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 贾谊人物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年),汉族,洛
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 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 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 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 但是在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 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 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 直至33岁忧伤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 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 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 《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
贾谊学前儿童教育的主要观点
▪ 一、 早谕教 1. 太子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天下之 命,县于太子。”“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2. “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对太子的教育在 其未出生前就要进行。“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 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
3. “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4. 及早施教的重要性在于:
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行习惯根深蒂固,就仿佛 人的天性一般,不易改变。
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 纯,既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容易沾染不良的习气。 “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
▪ 二、选左右
1. 慎择师友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根本保证。“三 公”、“三少”须慎重选择,“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 有道术者”,方能充任。
“人性非甚相远也。”周成王圣明,秦二世暴戾便是 典型的例证。
2. 特别关注太子的道德教育。“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 善不可谓小而无伤。”人的善行不能因其小而认为无多 大价值,同样,人的恶行也不能因其小而觉得无关紧要。
▪ 三、重儒术 1. 企望以儒家思想统摄皇太子的心,以儒家学说作为太子 早期教育的主要内容。 2. 对太子的文化知识教育,贾谊主张注重《春秋》、 《礼》、《诗》、《乐》等儒家经典的传授。 3. 道德教育方面,贾谊主张应使太子自幼形成儒家倡导的 忠、信、义、礼、孝、仁等道德观念,在他看来,具有 此“圣人之德”的人,就是道德上的完美者,也即具备 儒家理想人格者。 “将学趋让,进退即席不以礼,登降揖让无容,视瞻 俯仰、周旋无节” 4. 对太子传授“君国畜民”之道是绝不可少的。 5. 主张教养结合,即除进行道德与知识教育外,并须由少 保负责健养其身体。
同样认为这类文章的内容无所谓时政针对性,而只是由贾 谊的太傅职业限定的,是从事“特殊教育” 的结果,所
以评价的基调就低得只剩下一句“有其局限性”。
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李尔钢《 贾谊教太子文的“时务”解
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 颜之推(531年-约595),字 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 沂)人。中国古代文学家,生活 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颜之 推曾著有《颜氏家训》,在封建 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颜氏家训》一部系统完整的家 庭教育教科书,后世称“家教规 范”。
2. 批评当时许多世族子弟不学无术,饱食终日,庸庸碌 碌,知识浅薄,夸夸其谈,不务实学,脱离实际。
他抨击了当时教育培养出来的尽是不可理事、脱离 实际的人物:一类是玄学空谈家,他们虽然评古今事务, 但“及有试用,多无所堪。……保俸禄之资,不知耕稼之 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劳役之勤,故难以应世经务”。 另一类是死守章句的腐儒,他们整天“诵短句,构小策”, 却完全脱离实际,“施之经务,怠无一可”、“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梲:梁上的短柱);……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桼迟也”。这两类人实是废才,于国家毫无 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