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阅读理解型问题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检测:阅读理解型问题

2014年数学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检测:阅读理解型问题解答题:1、(2013·黔西南州)问题:已知方程x 2+x -1=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2倍. 解: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 ,则y=2x ,所以x=y2.把x=y 2代入已知方程,得(y 2)2+y2-1=0.化简,得:y 2+2y -4=0. 故所求方程为y 2+2y -4=0.这种利用方程根的代换求新方程的方法,我们称为“换根法”.请用阅读材料提供的“换根法”求新方程(要求:把所求方程化成一般形式):(1)已知方程x 2+x -2=0,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相反数. (2)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ax 2+bx +c=0(a ≠0)有两个不等于零的实数根,求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根分别是已知方程根的倒数.2、(2013山东省临沂市,19,3分)读一读:式子“1+2+3+4+……+100”表示从1开始的10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由于式子比较长,书写不方便,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将其表示为∑=1001n n ,这里“∑”是求和符号,通过以上材料的阅读,计算∑=+20121n 1)(n 1n = .3、(2013·盐城)知识迁移 当a >0且x >0时,因为)2≥0,所以a x ≥0,从而x+ax≥.记函数y= x+ax( a >0,x >0),由上述结论可知:当有最小值为直接应用:已知函数y 1=x (x >0)与函数y 2=1x(x >0),则当x= 时,y 1+y 2取得最小值为 .变形应用:已知函数y 1=x+1(x >-1)与函数y 2=(x+1)2+4(x >-1),求21y y 的最小值,并指出取得该最小值时相应的x 的值.实际应用 :已知某汽车的依次运输成本包含以下三个部分:一是固定费用,共360元;二是燃油费,每千米1.6元;三是折旧费,它与路程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0.001,设汽车一次运输路程为x 千米,求当x 为多少时,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最低?最低是多少元?4、(2013·咸宁)如图1,矩形MNPQ 中,点E ,F ,G ,H 分别在NP ,PQ ,QM ,MN 上,若4321∠=∠=∠=∠,则称四边形EFGH 为矩形MNPQ 的反射四边形.图2,图3,图4中,四边形ABCD 为矩形,且4=AB ,8=BC .理解与作图:(1)在图2、图3中,点E ,F 分别在BC ,CD 边上,试利用正方形网格在图上作出矩形ABCD 的反射四边形EFGH .计算与猜想:(2)求图2,图3中反射四边形EFGH 的周长,并猜想矩形ABCD 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是否为定值?启发与证明:(3)如图4,为了证明上述猜想,小华同学尝试延长GF 交BC 的延长线于M ,试利用小华同学给我们的启发证明(2)中的猜想.5、(2013·嘉兴市)将△ABC绕点A 按逆时针方向旋转θ度,并使各边长变为原来的n 倍,得△AB′ C′ ,即如图①,∠BAB′ =θ,AB B C AC n AB BC AC''''===,我们将这种变换记为[θ,n].(1)得△AB′ C′ ,则'AB C S ''∆:ABC S ∆ =_______;直线BC 与直线B′C ′所夹的锐角为_______度;(2)如图② ,△ABC中,∠BAC=30° ,∠ACB=90° ,对△ABC作变换[θ,n]得△AB′ C′ ,使点B 、C 、C '在同一直线上,且四边形ABB′C′为矩形,求θ和n 的值;(3)如图③ ,△ABC中,AB=AC,∠BAC=36° ,BC=1,对△ABC作变换[θ,n]得△AB′C′ , 使点B 、C 、B′在同一直线上,且四边形ABB′C′为平行四边形,求θ和n 的值.参考答案解答题:1、(1)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 ,则y=-x ,所以x=-y . 把x=-y 代入已知方程x 2+x -2=0, 得(-y)2+(-y)-2=0. 化简,得:y 2-y -2=0.(2)设所求方程的根为y ,则y=1x ,所以x=1y .把x=1y 代如方程ax 2+bx +c=0得.a(1y )2+b ·1y +c=0, 去分母,得,a +by +cy 2=0.若c=0,有ax 2+bx=0,于是方程ax 2+bx +c=0有一个根为0,不符合题意. ∴c ≠0,故所求方程为cy 2+by +a=0(c ≠0). 2、201320123、解:直接应用1,2变形应用21y y =2(x 1)44(x 1)x 1x 1++=++++≥4,所以21y y 的最小值是4,此时x+1=4x 1+,(x+1)2=4, x=1. 实际应用设该汽车平均每千米的运输成本为y ,则y=360+1.6x+0.01x 2,当x=8时,y 有最小值,最低运输成本是424(元).4、(1)作图如下: ························· 2分(2)解:在图2中,52204222==+====HE GH FG EF ,∴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58. ··················· 3分在图3中,51222=+==GH EF ,53456322==+==HE FG .∴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5853252=⨯+⨯. ·················· 4分猜想:矩形ABCD 的反射四边形的周长为定值. ············· 5分 (3)如图4,证法一:延长GH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N .∵21∠=∠,51∠=∠, ∴52∠=∠. 而FC FC =, ∴Rt △FCE ≌Rt △FCM .∴M F EF =,MC EC =. ····················· 6分 同理:EH NH =,EB NB =.∴162==BC MN . ························ 7分 ∵190590∠-︒=∠-︒=∠M ,390∠-︒=∠N ,∴N M ∠=∠. ∴GN GM =. ·················· 8分 过点G 作GK ⊥BC 于K ,则821==MN KM .·············· 9分 ∴54842222=+=+=KM GK GM .∴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582=GM . ··············· 10分 证法二:∵21∠=∠,51∠=∠, ∴52∠=∠. 而FC FC =, ∴Rt △FCE ≌Rt △FCM .∴M F EF =,MC EC =. ····················· 6分 ∵190590∠-︒=∠-︒=∠M ,490∠-︒=∠HEB , 而41∠=∠, ∴HEB M ∠=∠. ∴HE ∥GF . 同理:GH ∥EF . ∴四边形EFGH 是平行四边形. ∴HE FG =. 而41∠=∠,∴Rt △FDG ≌Rt △HBE . ∴BE DG =.过点G 作GK ⊥BC 于K ,则8=+=+=+=EC BE CM GD CM KC KM ∴54842222=+=+=KM GK GM .∴四边形EFGH 的周长为582=GM . 5、解:(1) 3;60°.(2) ∵四边形ABB′C′是矩形,∴∠BAC ′=90°. ∴θ=∠CAC ′=∠BAC ′-∠BAC =90°-30°=60°. 在Rt △ABB ′中,∠ABB ′=90°, ∠BAB ′=60°, ∴n =AB AB'=2. (3) ∵四边形ABB′C′是平行四边形,∴AC ′∥BB′,又∵∠BAC =36° ∴θ=∠CAC ′=∠ACB =72°∴∠C ′AB ′=∠ABB ′=∠BAC =36°,而∠B =∠B, ∴△ABC ∽△B ′BA,∴AB 2=CB ·B′B =CB ·(BC+CB ′), 而CB ′=AC =AB =B ′C ′, BC =1, ∴AB 2=1·(1+AB)∴AB ∵AB >0,∴n =B C BC ''。
中考二轮专题复习:第12课时 阅读理解型问题

ABP 1 P 2 P 3 P 4第一部分阅读理解型问题解部分一、专题诠释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三、考点精讲考点一: 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2011连云港)某课题研究小组就图形面积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们发现如下结论: (1)有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这条边上的对应高之比; (2)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夹这个角的两边乘积之比;…现请你继续对下面问题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可直接应用上述结论.(S 表示面积) 问题1:如图1,现有一块三角形纸板ABC ,P1,P2三等分边AB ,R1,R2三等分边AC .经探究知2121R R P P S 四边形=13S △ABC ,请证明.问题2:若有另一块三角形纸板,可将其与问题1中的拼合成四边形ABCD ,如图2,Q1,Q2三等分边DC .请探究2211P Q Q P S 四边形与S 四边形ABCD 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3:如图3,P1,P2,P3,P4五等分边AB ,Q1,Q2,Q3,Q4五等分边DC .若 S 四边形ABCD =1,求3322P Q Q P S 四边形.问题4:如图4,P1,P2,P3四等分边AB ,Q1,Q2,Q3四等分边DC ,P1Q1,P2Q2,P3Q3将四边形ABCD 分成四个部分,面积分别为S1,S2,S3,S4.请直接写出含有S1,S2,S3,S4的一个等式.A B C图1 P 1 P 2 R 2R 1 A B C 图2 P 1 P 2 R 2 R 1 D Q 1 Q 2 AP 1 P 2 P 3B【分析】问题1:由平行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再由相似三角形面积比是对应边的比的平方的性质可得。
阅读理解问题(题型概述)

阅读理解问题【题型特征】阅读理解题一般篇幅比较长,由“阅读”和“问题”两部分构成,其阅读部分往往为学生提供一个自学材料,其内容多以定义一个新概念(法则),或展示一个解题过程,或给出一种新颖的解题方法,或介绍某种图案的设计流程等.学生必须通过自学,理解其内容、过程、方法和思想,把握其本质,才可能会解答试题中的问题.阅读理解题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纯文型(全部用文字展示条件和问题)、图文型(用文字和图形结合展示条件和问题)、表文型(用文字和表格结合展示条件和问题)、改错型(条件、问题、解题过程都已展示,但解题过程一般要改正).考查内容可以是学过知识的深入探索,也可以是新知识的理解运用.阅读理解题按解题方法不同常见的类型有:(1)定义概念与定义法则型;(2)解题示范(改错)与新知模仿型;(3)迁移探究与拓展应用型等.【解题策略】解答阅读理解型问题的基本模式:阅读——理解——应用.重点是阅读,难点是理解,关键是应用.阅读时要理解材料的脉络,要对提供的文字、符号、图形等进行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迅速整理信息,及时归纳要点,挖掘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类比、转化、迁移等方法,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式或把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可根据其类型,采用不同的思路.一般地:(1)定义概念、法则型阅读理解题以纯文字、符号或图形的形式定义一种全新的概念、公式或法则等.解答时要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解答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要善于挖掘定义的内涵和本质,要能够用旧知识对新定义进行合理解释,进而将陌生的定义转化为熟悉的旧知识去理解和解答.(2)解题示范、新知模仿型阅读理解题以范例的形式给出,并在求解的过程中暗示解决问题的思路技巧,再以思路技巧为载体设置类似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的常用方法是类比、模仿和转化;正误辨析型阅读理解题抓住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和思维漏洞,“刻意”地制造迷惑,使得解答过程似是而非.解答时主要是通过对数学公式、法则、方法和数学思想的准确掌握,运用其进行是非辨别.(3)迁移探究与拓展应用型,即阅读新问题,并运用新知识探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认真阅读其内容,理解其实质,把握其方法、规律,然后加以解决.类型一定义概念与定义法则型典例1(2014·四川宜宾)规定:sin(-x)=-sin x,cos(-x)=cos x,sin(x+y)=sin x·cos y+cos x·sin y.据此判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写出所有正确的序号).③sin2x=sin x·cos x+cos x·sin x=2sin x·cos x,命题正确;④sin(x-y)=sin x·cos(-y)+cos x·sin(-y)=sin x·cos y-cos x·sin y,命题正确.【全解】②③④举一反三1. (2014·贵州铜仁)定义一种新运算:a b=b2-ab,如:12=22-1×2=2,则(-12)3=.2. (2013·湖北十堰)定义:对于实数a,符号[a]表示不大于a的最大整数.例如:[5.7]=5,[5]=5,[-π]=-4.(1)如果[a]=-2,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2)如果=3,求满足条件的所有正整数x.【小结】以上题目分别考查锐角三角函数以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不等式等知识点,正确理解题目中的定义是关键.类型二解题示范与新知模仿型(改错)典例2(2014·甘肃兰州)为了求1+2+22+23+…+2100的值,可令S=1+2+22+23+…+2100,则2S=2+22+23+24+…+2101,因此2S-S=2101-1,所以S=2101-1,即1+2+22+23+…+2100=2101-1,仿照以上推理计算1+3+32+33+…+32014的值是.【解析】根据提供解题方法,我们可先根据等式的性质,得到和的3倍,将两式相减,可得和的2倍,再根据等式的性质,两边都除以2,可得答案.具体解题过程如下:设M=1+3+32+33+…+32014, ①①式两边都乘以3,得3M=3+32+33+…+32015.②②-①,得2M=32015-1,【技法梳理】本题让学生从特例入手,通过自学例题解法,探索发现解题的思路技巧,并用此思路技巧解决新问题.我们可以仿照例题的解法.举一反三3.(2014·湖南永州)在求1+62+63+64+65+66+67+68+69的值时,小林发现:从第二个加数起每一个加数都是前一个加数的6倍,于是她设:S=1+6+62+63+64+65+66+67+68+69.①然后在①式的两边都乘以6,得6S=6+62+63+64+65+66+67+68+69+610.②②-①,得6S-S=610-1,即5S=610-1,所以.得出答案后,爱动脑筋的小林想:如果把“6”换成字母“a”(a≠0且a≠1),能否求出1+a+a2+a3+a4+…+a2014的值?你的答案是().4. (2014·贵州黔南州)先阅读以下材料,然后解答问题,分解因式.mx+nx+my+ny=(mx+nx)+(my+ny)=x(m+n)+y(m+n)=(m+n)(x+y);也可以mx+nx+my+ny=(mx+my)+(nx+ny)=m(x+y)+n(x+y)=(m+n)(x+y).以上分解因式的方法称为分组分解法,请用分组分解法分解因式:a3-b3+a2b-ab2.5. (2014·广东珠海)阅读下列材料:解答“已知x-y=2,且x>1,y<0,试确定x+y的取值范围”有如下解法:解:∵x-y=2,∴x=y+2.又x>1,∴y+2>1.∴y>-1.又y<0,∴-1<y<0.①同理,得1<x<2.②由①+②,得-1+1<y+x<0+2,∴x+y的取值范围是0<x+y<2.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1)已知x-y=3,且x>2,y<1,则x+y的取值范围是.(2)已知y>1,x<-1,若x-y=a成立,求x+y的取值范围(结果用含a的式子表示).【小结】弄清题中的技巧是解题的关键.我们只要按照示例中的思路技巧去类比、模仿,一般不会做错,做题时要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和用“想当然”代替现实的片面意识.类型三迁移探究与拓展应用型典例3(2014·北京)阅读下面材料:小腾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中,点D在线段BC上,∠BAD=75°,∠CAD=30°,AD=2,BD=2DC,求AC的长.小腾发现,过点C作CE∥AB,交AD的延长线于点E,通过构造△ACE,经过推理和计算能够使问题得到解决(如图(2)).请回答:∠ACE的度数为,AC的长为.参考小腾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BAC=90°,∠CAD=30°,∠ADC=75°,AC与BD交于点E,AE=2,BE=2ED,求BC的长.(1)(2)(3)【解析】过点D作DF⊥AC,交AC于点F.根据相似的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可得AD=AC,根据正切函数,可得DF的长,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与DF的关系,根据勾股定理,可得答案.【全解】∠ACE=75°,AC的长为3.过点D作DF⊥AC于点F.∵∠BAC=90°=∠DF A,∴AB∥DF.∴△ABE∽△FDE.∴∴EF=1,AB=2DF.在△ACD中,∠CAD=30°,∠ADC=75°,∴∠ACD=75°,AC=AD.∵DF⊥AC,∴∠AFD=90°.在△AFD中,AF=2+1=3,∠F AD=30°,∴DF=AF tan30°=,AD=2DF=2.∴AC=AD=2,AB=2DF=2.∴BC==2.举一反三A. 2B. 1C. 6D. 107.(2014·河北)嘉淇同学用配方法推导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时,对于b2-4ac>0的情况,她是这样做的:由于a≠0,方程ax2+bx+c=0变形为:第一步嘉淇的解法从第步开始出现错误;事实上,当b2-4ac>0时,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是.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24=0.【小结】解答本类题要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所给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3主要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关系知识,根据已知得出边AC,AB的长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考查了一道关于不等式的新型题和一道正误辨析型阅读理解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中,在进行开方时,没有注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类型一1. (2014·贵州黔西南州)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平面内任一点(m,n),规定以下两种变换:(1)f(m,n)=(m,-n),如f(2,1)=(2,-1);(2)g(m,n)=(-m,-n),如g(2,1)=(-2,-1).按照以上变换有:f[g(3,4)]=f(-3,-4)=(-3,4),那么g[f(-3,2)]=.2.(2014·新疆)规定用符号[x]表示一个实数的整数部分,例如:[3.69]=3,[]=1,按此规定,[-1]=.3. (2014·山东东营)将自然数按以下规律排列: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第一行1 4 5 16 17 …第二行2 3 6 15 …第三行9 8 7 14 …第四10 11 12 13 …行第五…行…表中数2在第二行第一列,与有序数对(2,1)对应,数5与(1,3)对应,数14与(3,4)对应,根据这一规律,数2014对应的有序数对为.4. (2014·河北)定义新运算:例如: .则函数(x≠0)的图象大致是().类型二类型三7. (2014·福建漳州)阅读材料:如图(1),在△AOB中,∠O=90°,OA=OB,点P在AB边上,PE⊥OA 于点E,PF⊥OB于点F,则PE+PF=OA.(此结论不必证明,可直接应用)(1)(2)(3)(4)(第7题)(1)【理解与应用】如图(2),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P在AB边上,PE⊥OA于点E,PF⊥OB于点F,则PE+PF的值为.(2)【类比与推理】如图(3),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4,AD=3,点P在AB边上,PE∥OB交AC 于点E,PF∥OA交BD于点F,求PE+PF的值;(3)【拓展与延伸】如图(4),☉O的半径为4,A,B,C,D是☉O上的四点,过点C,D的切线CH,DG相交于点M,点P 在弦AB上,PE∥BC交AC于点E,PF∥AD交BD于点F,当∠ADG=∠BCH=30°时,PE+PF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这个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8.(2014·福建龙岩)如图,我们把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所得四边形EFGH叫中点四边形.(1)若四边形ABCD是菱形,则它的中点四边形EFGH一定是;A. 菱形B. 矩形C. 正方形D. 梯形(2)若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1,中点四边形EFGH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的数量关系是S1= S2;(3)在四边形ABCD中,沿中点四边形EFGH的其中三边剪开,可得三个小三角形,将这三个小三角形与原图中未剪开的小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请画出一种拼接示意图,并写出对应全等的三角形.(第8题)参考答案【真题精讲】2. (1)-2≤a<-1解得5≤x<7,则满足条件的所有正整数为5,6.解析: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组,求出不等式的解.3. B4.a3-b3+a2b-ab2=a3+a2b-(b3+ab2)=a2(a+b)-b2(a+b)=(a+b)(a2-b2)=(a+b)2(a-b).5. (1)∵x-y=3,∴x=y+3.又x>2,∴y+3>2.∴y>-1.∵y<1,∴-1<y<1.①同理,得2<x<4, ②由①+②,得1+2<x+y<1+4.∴x+y的取值范围是1<x+y<5;(2)∵x-y=a,∴x=y+a.又x<-1,∴y+a<-1.∴y<-a-1.∵y>1,∴1<y<-a-1.①同理,得a+1<x<-1, ②由①+②,得1+a+1<x+y<-a-1+(-1).∴x+y的取值范围是a+2<x+y<-a-2.则原式的最小值为6.故选C.用配方法解方程:x2-2x-24=0,过程如下: 移项,得x2-2x=24,配方,得x2-2x+1=24+1,即(x-1)2=25,开方,得x-1=±5,∴x1=6,x2=-4.【课后精练】1. (3,2)2. 23. (45,12)7. (1).理由如下:∵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OA=OB=OC=OD,∠ABC=∠AOB=90°.∵AB=BC=2,∴AC=2.∴OA=.∵OA=OB,∠AOB=90°,PE⊥OA,PF⊥OB, ∴PE+PF=OA=.(2)∵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B=OC=OD,∠DAB=90°.∵AB=4,AD=3,∴BD=5.∴OA=OB=OC=OD=.∵PE∥OB,PF∥AO,∴△AEP∽△AOB,△BFP∽△BOA.(3)当∠ADG=∠BCH=30°时,PE+PF是定值.理由如下: 连接OA,OB,OC,OD,如图.(第7题)∵DG与☉O相切,∴∠GDA=∠ABD.∵∠ADG=30°,∴∠ABD=30°.∴∠AOD=2∠ABD=60°.∵OA=OD,∴△AOD是等边三角形.∴AD=OA=4.同理可得BC=4.∵PE∥BC,PF∥AD,∴PE+PF=4.∴当∠ADG=∠BCH=30°时,PE+PF=4.8. (1)B.理由如下:如图(1),连接AC,BD.(第8题(1))∵E,F,G,H分别是菱形ABCD各边的中点,∴EH∥BD∥FG,EF∥AC∥HG,EH=FG=.∴四边形EFGH为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EF⊥FG.∴▱EFGH是矩形;故选B.(2)2.理由如下:如图(2),设AC与EH,FG分别交于点N,P,BD与EF,HG分别交于点K,Q.(第8题(2))∵E是AB的中点,EF∥AC,EH∥BD,∴四边形ABCD的面积为S1,中点四边形EFGH的面积记为S2,则S1与S2的数量关系是S1=2S2.(3)如图(3),四边形NEHM是平行四边形,(第8题(3))△MAH≌△GDH,△NAE≌△FBE,△CFG≌△ANM.(3)∵二次函数y=ax2+bx+1(a,b是常数,a>0)的图象上存在两个不同的“梦之点”A(x1,x1),B(x2,x2),∴x 1=a+bx1+1,x2=a+bx2+1.∴a+(b-1)x 1+1=0, a+(b-1)x2+1=0.∴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1)x+1=0的两个不等实根.。
第40课 阅读理解型问题

8.阅读下列材料: 解答“已知 x-y=2,且 x>1,y<0,试确定 x+y 的取值范围”有如下解 法: 解:∵x-y=2,∴x=y+2. 又∵x>1,∴y+2>1. ∴y>-1. 又∵y<0,∴-1<y<0.① 同理,由 y=x-2,可得 1<x<2.② ①+②,得-1+1<y+x<0+2. ∴x+y 的取值范围是 0<x+y<2. 请按照上述方法,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 x-y=3,且 x>2,y<1,则 x+y 的取值范围是___1_<__x_+__y<__5____. (2)已知 x<-1,y>1,若 x-y=a 成立,求 x+y 的取值范围(结果用含 a 的式子表示).
解:(1)∵x-y=3,∴x=y+3. 又∵x>2,∴y+3>2, ∴y>-1. 又∵y<1, ∴-1<y<1.① 同理,得 2<x<4.② ①+②,得-1+2<y+x<1+4. ∴x+y 的取值范围是 1<x+y<5.
(2)∵x-y=a,∴x=y+a. 又∵x<-1,∴y+a<-1, ∴y<-a-1. 又∵y>1, ∴1<y<-a-1.① 同理,得 a+1<x<-1.② ①+②,1+a+1<y+x<-a-1+(-1), ∴x+y 的取值范围是 a+2<x+y<-a-2.
拓展提高
9.已知:顺次连结矩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菱形,如图①;再顺次连 结菱形各边的中点,得到一个新的矩形,如图②;然后顺次连结新的矩形各 边的中点,得到一个新的菱形,如图③;如此反复操作下去,则第 2016 个图 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有( B )
A. 8064 个 C. 2016 个
(第 9 题图) B. 4032 个 D. 1008 个
阅读理解型问题

; 手机赚钱 https:// 手机赚钱 ;
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从话题形式上看,“命运与××”这是一道填空式关系型话题,“改变了环境,便能改变命运”告诉我们,这两个概念之间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也可理解为 条件关系。 “××”是指什么? 话题虽未明示,但由引导语可知,是指“环境”“选择”“机遇”。它还暗示我们进行联想和想象:“命运”与“个性”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是个性的悲剧;命运与时代有关,命运的悲剧往往也是时代的悲剧;命运与国家兴衰相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命运与××”话题比较宽泛, 可用“添加法”,在话题前后添上相关词语,使题目内涵具体化,如“挑战命运与创造奇迹”等。 从选材上看,可选社会热点,也可选历史人物,可以是他人他事,也可以是亲身经历,只要与命运有关,是自己熟悉的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都可以写。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05 年10月12日17时29分,航天员费俊龙打开神舟六号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这个在距地面343公里太空中的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迈出关键一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文瑞说,人的参与使空间科学实验实现了质的飞跃,那小小动作实现了质的飞跃。 生活中,常常遇到“关键一步”。一道几何难题,难就难在那一条辅助线,你想出了,便茅塞顿开;想不出,便遥不可及。那小小的“一条辅助线”也是“关键一步”。 请以“关键一步”为话题,立意自定,标题自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或议。 ? [写作提 示]⑴ 筛选关键词,明确话题内涵。“关键一步”是指“实现了质的飞跃”的“一步”,它不在“形”而在“神”,筛选时不要忽略那个“小小动作”。 ⑵ 分析引导语,明确话题外延。材料中说的是航天大事,引语说的是解题小事,这一大一小暗示我们:国家大事有关键一步,如朝核六方 会谈的关键一步;凡人小事也有关键一步,如几何解题的关键一步。 ⑶ 选好文体。如果要写记叙文,一要以生活为基础;二要适度描写,那“小小动作”,不妨以特写镜头展开,使主题得以深化;三要感情真挚,要融情于景,融情于事。如果要写议,要注意主旨求新,举例后要解说或分析, 不要不讲“理”,例子一举,塞给你个结论。 ?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一位妻子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先生手里。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孩子手中。 一位职员说:“上司 不赏识我,所以我情绪低落。”这把钥匙又被塞在老板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掌管! 请以“快乐的钥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 注意:所写内容 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快乐的钥匙”是个比喻说法,它是指人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它在每个人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材料中的“妻子”“妈妈”“职员”心里痛苦的原因是让别人来控制自己的心情。 不让别人控制自己的心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心中那一把“快乐的钥匙”。 有这样几种思路,可供参考:可写“快乐的钥匙”是宽容:为人处事,宽以待人,豁达乐观,要学“君子坦荡荡”,可使心情舒畅,莫像“小人常戚戚”。可写“快乐的钥匙”是知足:不争名,不贪利,贫也安 然,富也安然,宁静致远。可写“快乐的钥匙”是读书,知识是一个人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多看书常读报,增见识,长才干,驱寂寞,益身心。可写“快乐的钥匙”是善于变换思维。生活像一台电视机,有许多频道,换一个频道,又是一种心情。 ? 4.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 要求作文。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要求:从小诗中,概括出一个话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寓意型话题作文。这类话题作文带有寓意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命题形 式,它既有材料作文反宿构的特点,又有话题作文开放性的功能。这类话题作文的材料往往采用寓言、故事、童话、小小说等叙事类文体,常用讽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因此,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一般是:先破译材料寓意,再以寓意为话题进行立意、构思。 这首小诗是鲁藜所作,题 为《泥土》,它既是诗人的自勉,也是对他人的善意告诫:永远谦虚谨慎,投身到人民大众的事业中去。 可以“珍珠与泥土”为话题进行立意:①自视“珍珠”、孤芳自赏,会陷入个人利益的泥坑,会常常“痛苦”;②甘于当“泥土”,那种精神会像“珍珠”般闪光;③具有朴实思想的人, 永远快乐。 ?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飞越大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截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树枝扔到水面上,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树枝上捕鱼,困了它就在那截树枝上睡觉。 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 大洋靠的仅是一截简单的树枝! 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路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请以“成功与条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不见得都能成功,原因 何在呢?读了话题材料,应该对你有所启发。有时候,成功并不需要很多条件,只要抓住其中最关键的东西即可;相反,条件太多,有时会成为累赘,导致你与成功绝缘。生活中不乏这类事例,构思时你可以以小见大,选择恰当的角度来写好这个话题。 ?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灵魂里涌动的看不见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请以“向往远方”为话 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提示语中有句话值得揣摩:“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它暗示此题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实写,比如写向往某处 风景名胜;虚写,则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写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等。在作文形式上也可自由发挥,但考虑到话题本身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所以写成抒情散文比较适宜。 ?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名年轻人想要得知“幸福”的秘诀,于是不惜跨越千山万水,终于来 到智慧老人居住的城堡。等年轻人道明来意,老人叫他拿起一个汤匙,盛两滴油,然后到城堡各处走动。他嘱咐年轻人绝不能漏掉一滴油。年轻人回来后,老人一看,果然一滴油都没有漏掉。但是,他问年轻人都看到了些什么?年轻人却什么印象都没有。老人叫他再走一遍,这次留意城堡内 的一草一木。年轻人回来后,对四处所见汇报得很详细,可匙中的油却一滴不剩。这时智慧老人对他说:“真正的幸福在于你可以看遍全世界,但却永远不能忘记你手上的两滴油!”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 [写作提示]材料中提供了一个深具人生哲理的故事。“两滴油”价值虽小,却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东西:家庭、朋友、亲情、国家、精神追求等。它提醒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或做出任何的决定,必须考虑到在不同方面求取平衡。当然,不同的人的平衡技巧和“功力”各不相同,但关键在于 做任何事情时,千万别让自己陷入盲目的追逐潮,以至于迷失自己,错过人生美好的事物。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当你“自我作践”地把日子看成破铜烂铁时,你的日子也将是锈迹斑斑的;当你“珍而重之”地把日子视为金银珠宝时,那么你拥有的日子将会是金光灿 烂的。 这说明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是相关的。当然,这话也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未必就会有很好的生存状况,何况人生态度是变化的,生存状况也处于变化之中。对此,你是怎么看、怎么想的呢? 请联系实际,围绕“人生态度与生存状况”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 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足球教练米卢说过:“态度决定一切。”这话固然有些绝对,但现实生活中,人生态度确实与人的生存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人生态度影响生存状况。比如,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充满进取精神,从而赢得“金光灿 烂”;消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悲观失望,缺乏应有的进取精神,以致人生变得“锈迹斑斑”。 具体写作时,切入角度要小,内容挖掘要深,感情表达要真,要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 挖掘其隐藏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平中见奇,平中见深。 ? 9.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一条 小鱼问一位老鱼王:“海是什么?它在哪里?”鱼王说:“海在你里面,也在你外面。你不仅在海里居住,在海里生活,还把生命放在海里。你生于海,终于海,海是你的一切。” 快乐也一样,有时候近在咫尺,我们反而视而不见。假如你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那么等你拥有更多时, 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快乐。因为获得快乐的关键,不是增加所有,而是降低欲望。一个拥有很多,而欲望不大的人,比一个拥有很多,欲望也更多的人快乐。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请以此为内容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得抄袭。 ? [写作提示]审 题的第一步是弄清“欲望”与“快乐”的内涵。“欲望”,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快乐”,感到幸福和满意。 第二步探究“欲望”与“快乐”的关系。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命题者给考生“立意自定”的自由,就是允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因此,你可以认为,想 得到快乐就得清心寡欲,懂得精神需求比物质需求更重要。把装满太多欲望的口袋倒空吧,以一颗善良清净的心
数学阅读理解型问题(专题4)

阅读理解型问题(专题4)——合情推理【考点透视】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年的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频频出现,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试题不再囿于教材的内容及其方法,以新颖别致的取材、富有层次和创造力的设问独树一帜.这些试题中还常常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这些新的概念和方法,而且要灵活运用这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去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在阅读理解型问题中,除了考查学生的分析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演绎推理能力,即逻辑推理能力外,还经常考查学生的观察、猜想、不完全归纳、类比、联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因此,这类问题需要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的阅读理解,然后进行合情推理,就其本质进行归纳加工、猜想、类比和联想,作出合情判断和推理, 【典型例题】例1.已知正数a 和b ,有下列命题:(1)a +b =2,ab ≤1; (2)a +b =3,ab ≤23; (3)a +b =6,ab ≤3.根据以上三个命题所提供的规律猜想:若a +b =9,ab ≤ .(2000年北京市东城区中考试题)分析:观察(1)、(2)、(3)中的数字规律:不等号右边的数都是等号右边的数的21,由此可以作出猜想.解:ab ≤29. 说明:本题要求直接通过不完全归纳,总结规律,猜想结论. 例2.例2.(1)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你认为成立的请在括号内打“√”,不成立的打“×”.①322322=+( );②833833=+( ); ③15441544=+( ); ④24552455=+( ). (2)你判断完以上各题之后,发现了什么规律?请用含有n 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并注明n 的取值范围: .图4—1AD nB CD 1 D 2D 3E 1 E 2 E 3 E n 图4—2(3)请用数学知识说明你所写式子的正确性.(200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试题)分析:判断式子①、②、③、④内在的规律时可以发现:①中3=2 2-1;②中8=3 2-1;③中15=4 2-1;④中24=5 2-1.这样就可以统一用含n 的式子表示出来.解:(1)①√;②√;③√;④√.(2)12-+n n n =n 12-n n.其中n 为大于1的自然数. (3)12-+n n n =123-n n =122-⋅n n n =n 12-n n . 说明:本题虽然需要说明所写式子的正确性,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即用含有n 的式子将规律表示出来.例3.下列每个图是由若干盆花组成的形如三角形的图案,每条边(包括两个顶点)有n (n >1)盆花,每个图案花盆的总数是S .按此规律推断,S 和n 的关系式是 .(2000年山西省中考试题)分析:由正三角形每条边的花盆数n 与花盆的总数S 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S 总是比n 的3倍少3. 解:S =3n -3.说明: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其它形式也可以. 例4. 如图4—2所示,在△ABC 中,BC =a ,若D 1、E 1分别是AB 、AC 的中点,则D 1E 1=a 21; 若D 2、E 2分别是D 1B 、E 1C 的中点,则D 2E 2=a a a 43)2(21=+; 若D 3、E 3分别是D 2B 、E 2C 的中点,则D 3E 3=a a a 87)43(21=+;…………若D n 、E n 分别是D 1-n B 、E 1-n C 的中点,则D n E n = (n ≥1,且n 为整数).(2001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试题)分析:因为12121=;2221243-=;3321287-=;……,所以D n E n 也可以用含数字2的式子来表示.解:D n E n =11212---n n (n ≥1,且n 为整数).说明:寻找数字规律,应把已给的数写成有规律的一组数.n =2,S =3 n =3,S =6 n =4,S =9例5.问题:你能很快算出19952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个位上的数为5的自然数的平方.任意一个个位数为5的自然数可写成10•n+5,即求(10•n+5)2的值(n为自然数).你试分析n=1,n=2,n=3,…,这些简单情况,从中探索规律,并归纳、猜想出结论(在下面空格内填上你的探索结果).(1)通过计算,探索规律:152=225可写成100×1(1+1)+25,252=625可写成100×2(2+1)+25,352=1225可写成100×3(3+1)+25,452=2025可写成100×4(4+1)+25,……752=5625可写成,852=7225可写成,……(2)从第(1)的结果,归纳、猜想得:(10n+5)2=.(3)根据上面的归纳、猜想,请算出:19952=.(1999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试题)分析:在对这些式子进行规律探索的时候,要找出哪些数是不变的,哪些数是随式子的序号变化而逐步变化的.然后就可以用n来表示这些逐步变化的数.解:(1)100×7(7+1)+25;100×8(8+1)+25.(2)100n2+100n+25100n(n+1)+25.(3) 100×199(199+1)+25=3980025.说明:本题不仅要求归纳猜想和探索规律,而且要运用归纳猜想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例6.如图4—3,在平面上,给定了半径为r的圆O,对于任意点P,在射线OP上取一点P',使得OP·OP'=r 2 ,这种把点P变为点P'的变换叫做反演变换,点P与点P'叫做互为反演点.图4—3 图4—4(1) 如图4—4,⊙O 内外各一点A 和B ,它们的反演点分别为A '和B '.求证:∠A '=∠B ; (2) 如果一个图形上各点经过反演变换得到的反演点组成另一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叫做互为反演图形.①选择:如果不经过点O 的直线l 与⊙O 相交,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 ). (A)一个圆 (B)一条直线 (C)一条线段 (D)两条射线 ②填空:如果直线l 与⊙O 相切,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 ,该图形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 .(200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分析:求解本题首先要理解“反演变换”的意义,并理解圆内的点的反演点在圆外,圆上的点的反演点在圆上,圆外的点的反演点在圆内;其次,第(2)题的第①小题,由于直线与圆的交点的反演点是它本身,因此只要在该直线的圆内、圆外部分各取几点,画出反演点,便可推测该直线的反演图形.另外,第(2)题的第②小题,由于直线与圆的切点的反演点是它本身,因此只要在该直线上取几点,画出反演点,便可推测该直线的反演图形.(1)证明:∵A 、B 的反演点分别是A’、B’,∴OA ·OA’=r 2,OB ·OB’=r 2. ∴OA ·OA’=OB ·OB’,即''OA OBOB OA . ∵∠O =∠O ,∴△ABO ∽△B’A’O . ∴∠A’=∠B .. (2)解:①A .②圆;内切.说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从特殊的点的研究归纳、推测图形形状的合情推理能力.另外,还可以研究下列问题:如果直线⊙O’与⊙O 相切,那么它关于⊙O 的反演图形是什么?该图形与圆O 的位置关系是是什么?例7.阅读下面材料:对于平面图形A ,如果存在一个圆,使图形A 上的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不大于这个圆的半径,则称图形A 被这个圆所覆盖.对于平面图形A ,如果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圆,使图形A 上的任意一点到其中某个圆的圆心的距离都不大于这个圆的半径,则称图形A 被这些圆所覆盖.例如:图4—5中的三角形被一个圆所覆盖,图4—6中的四边形被两个圆所覆盖.回答下列问题:(1)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的最小值是 cm ; (2)边长为1cm 的等边三角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的最小值是 cm ; (3)长为2cm ,宽为1cm 的矩形被两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的最小值是 cm , 这两个圆的圆心距是 cm.(2003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图4—5图4—6分析:本题首先要理解图形被圆所覆盖的定义,其次,可以推测正方形、等边三角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r 取最小值时,显然这个圆就是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的外接圆.而第(3)题可把长为2cm ,宽为1cm 的矩形分割成两个边长为1 cm 的正方形,根据第(1)题,不难得到结论.解:(1)22; (2)33; (3)22,1. 说明:本题的合情推理是建立在空间想象的基础上,并把问题转化为多边形的外接圆问题.另外,还可以研究下列问题:1.如果边长为1cm ,有一个锐角是60°的菱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那么r 的最小值是多少?2.如果上低和腰长都是1cm ,下低长是2cm 的梯形被一个半径为r 的圆所覆盖,那么r 的最小值是多少?【习题4】1.观察下列各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3×5=15,而15=42-1; 5×7=35,而35=62-1;11×13=143,而143=122-1; ……请你猜想到的规律用只含一个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2000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试题)2.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 9×1+2=11, 9×2+3=21, 9×3+4=31, 9×4+5=41, ……猜想:第n 个等式(n 为正整数)应为 .(2003年北京市中考试题)3.观察下列各式: 1×3=12+2×1, 2×4=22+2×2, 3×5=32+2×3,……请你将猜想到的规律用自然数n (n ≥1)表示出来: .(2003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试题)4.观察以下等式:1×2=31×1×2×3;1×2+2×3=31×2×3×4;1×2+2×3+3×4=31×3×4×5;1×2+2×3+3×4+4×5=31×4×5×6;……根据以上规律,请你猜测:1×2+2×3+3×4+4×5+…+n ×(n +1)= .(2001年山东省威海市中考试题)5.将正偶数按下表排成5列: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第1行 2 4 6 8 第2行 16 14 12 10 第3行 18 20 22 24 …… …… 28 26根据上面的排列规律,则2000应在( ).A .第125行,第1列B .第125行,第2列C .第250行,第1列D .第250行,第2列(2001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试题)6.细心观察图形4—7,认真分析各式,然后解答问题. 21,21)1(12==+S ; 22,31)2(22==+S ; 23,41)3(32==+S ; ……(1)请用含有n (n 是正整数)的等式表示上述变化规律; (2)推算出OA 10的长;(3)求出S 1 2+S 2 2+S 3 2+…+S 10 2的值.(2003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试题)7.(1)阅读下面材料: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实数a 、b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表示为|AB |.当A 、B 两点中有一点在原点时,不妨设点A 在原点, 如图4—8,|AB |=|OB |=|b |=|a -b |; 当A 、B 两点都不在原点时,①如图4—9,当点A 、B 都在原点右边时,则 |AB |=|OB |-|OA |=|b |-|a |=b -a =|a -b |; ②如图4—10,当点A 、B 都在原点左边时,则O (A ) B图4—8O B A图4—9O A B 图4—10O A 2 A 4A 1 …1 A 5S 3 S 5 S 2S 1 S 41 1 1A 6 A 3…图4—7|AB |=|OB |-|OA |=|b |-|a |=-b -(-a )=|a -b |;③如图4—11,当点A 、B 在原点的两边时,则 |AB |=|OA |+|OB |=|a |+|b |=a +(-b )=|a -b |. 综上,数轴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 |=|a -b |.(2)回答相应问题:①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2和-5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数轴上表示1和-3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②数轴上表示x 和-1的两点A 和B 之间的距离是 ,如果|AB |=2,那么x 为 . ③当代数式|x +1|+|x -2|取最小值时,x 相应的取值范围是 .(200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8.如图4—12,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D 的中点,F 是 BA 延长线上一点, AF =21AB . (1)求证:△ABE ≌△ADF . (2)阅读下面材料:如图4—13,把△ABC 沿直线BC 平行移动线段BC 的长度,可以变到△ECD 的位置; 如图4—14,以BC 为轴把△ABC 翻折180°,可以变到△DBC 的位置; 如图4—15,以点A 为中心,把△ABC 旋转180°,可以变到△AED 的位置.象这样,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按平行移动、翻折、旋转等方法变成的.这种只改变位置,不改变形状大小的图形变换,叫做三角形的全等变换. (3)回答下列问题:①在图4—12中,可以通过平行移动、翻折、旋转中的哪一种方法,使△ABE 变到 △ADF 的位置?答: . ②指出图4—12中线段BE 与DF 之间的关系.答: .(2000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9.在△ABC 中,D 为BC 边的中点,E 为AC 边上的任意一点,BE 交AD 于点O .某学生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了如下事实.EDCBADCBAEDCA图4—13 图4—14 图4—15FABC D E图4—12OA B a 图4—11图4—16E A B C O D图4—17 B C A D EOB C A 图4—18 D E O C A 图4—19 D F EO①当11121+==AC AE 时,有21232+==AD AO (如图4-16); ②当21131+==AC AE 时,有22242+==AD AO (如图4-17); ③当31141+==AC AE 时,有32252+==AD AO (如图4-18). 在图4-19中,当n AC AE +=11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用n 表示ADAO的一般结论,并给出证明(其中n 是正整数).(200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10.某厂要制造能装250毫升(1毫升=1厘米3 )饮料的铝制圆柱形易拉罐,易拉罐的侧壁厚度和底部的厚度都是0.02厘米,顶部厚度是底部厚度的3倍,这是为了防止“呯”的一声打开易拉罐时把整个顶盖撕下来.设一个底面半径是x 厘米的易拉罐的用铝量是y 厘米3. (1)利用用铝量=底圆面积×底部厚度+顶圆面积×顶部厚度+侧面积×侧壁厚度)求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②根据上表推测:要使用铝量y (厘米)的值尽可能小,底面半径x (厘米)的值所在范围是( ).A .1.6≤x ≤2.4B .2.4<x <3.2C .3.2≤x ≤4(200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试题)11.如图20,正方形ABCD 和正方形EFGH 对角线BD 、FH 都在直线l 上.O 1、O 2 分别是正方形的中心,O 1D =2,O 2F =1,线段O 1O 2的长叫做两个正方形的中心距....当中心O 2在直线l 上平移时,正方形EFGH 也随之平移,在平移时正方形EFGH 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1)当中心O 2在直线l 上平移到两个正方形只有一个公共点时,中心距O 1O 2 = . (2)随着中心O 2在直线l 上的平移,两个正方形的公共点的个数还有哪些变化?并求出相对应的中心距的值或取值范围(不必写出计算过程 ).(200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试题)图4—20【习题4】1.解:(2n -1)(2n +1)=(2n )2-1. 2.解:9(n -1)+n =10(n -1)+1. 3.解: n (n +2)=n 2 +2n .4.解:1×2+2×3+3×4+4×5+…+n ×(n +1)=31×n ×(n +1)×(n +2).5.解:选C .6.解:(1)2,11)(2nS n n n =+=+. (2)∵OA 1=1,OA 2=2,OA 3=3,…, ∴OA 10=10.(3)S 1 2+S 2 2+S 3 2+…+S 10 2=2)21(+2)22(+2)23(+…+2)210(=41(1+2+3+…+10) =455. 7.解:(1)3,3,4;(2)∣x +1∣,-3或1; (3)-1≤x ≤2. 8.解:(1)证明:在正方形ABCD 中, ∵ AB=AD ,AD ⊥AB , ∴∠BAE =∠DAF =90°.∵AE =21AD ,AF =21AB , ∴AE =AF .∴△ABE ≌△ADF .(3)①答:△ABE 绕点A 逆时针旋转90度到△ADF 的位置. ②答:BE =DF ,且BE ⊥DF .9.解:根据题意,可以猜想:当n AC AE +=11时,有n AD AO +=22成立. 证明:过D 作DF ∥BE 交AC 于点F .∵D 是BC 的中点, ∴F 是EC 的中点. ∵n AC AE +=11, ∴n EC AE 1=. ∴nEF AE 2=.∴nAF AE +=22. ∵DF ∥BE , ∴nAF AE AD AO +==22. 10.解:(1)解:222250202.0302.0xx x x y ππππ⋅+⋅⋅+⋅=·0.02 =xx 102522+π. (2)B .11.解:.(1)2,1. (2)3.(3)①当1<O 1O 2<3时,两个正方形有2个公共点;②当O 1O 2=1时,两个正方形有无数个公共点;③当O 1O 2 <1,或O 1O 2>3时,两个正方形没有公共点.。
专题:阅读理解型问题

专题:阅读理解型问题解题策略:理清阅读材料的脉络,归纳总结知识要点,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1、纯文字型该类试题全部用文字展示试题的条件和问题,需要认真读题,梳理有效信息,理解关键词语,分析要点,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解决试题中提出的问题.【例1】解答一个问题后,将结论作为条件之一,提出与原问题有关的新问题,我们把它称为原问题的一个“逆向”问题.例如,原问题是“若矩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求矩形的周长”,求出周长等于14后,它的一个“逆向”问题可以是“若矩形的周长为14,且一边长为3,求另一边的长”;也可以是“若矩形的周长为14,求矩形面积的最大值”,等等.(1)设23422x x x A B x x x-=-=-+,,求A 与B 的积;(2)提出(1)的一个“逆向”问题,并解答这个问题.2、图文型文字和图形相结合展示试题的条件和问题,要求从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一般着重考查数形结合,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例2】(1)如图1是一个重要公式的几何解释.请你写出这个公式;(2)如图2,Rt Rt ABC CDE △≌△,90B D ∠=∠=,且B C D ,,三点共线.试证明90ACE ∠=;a b ba图1ab ccA E DC B b 图2(3)伽菲尔德(Garfield,1881年任美国第20届总统)利用(1)中的公式和图2证明了勾股定理(1876年4月1日,发表在《新英格兰教育日志》上),现请你尝试该证明过程.3、表文型此类试题用文字和表格相结合展示试题的条件和问题,要求读懂表格所提供的信息,了解阅读材料的相关背景,分析和理顺数量关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例3】阅读理解:市盈率是某种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盈利的比率(即:某支股票的市盈率=该股票当前每股市价 该股票上一年每股盈利).市盈率是估计股票价值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认为该比率保持在30以下是正常的,风险小,值得购买;过大则说明股价高,风险大,购买时应谨慎.应用:某日一股民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如下三方面的信息:①甲股票当日每股市价与上年每股盈利分别为5元、0.2元乙股票当日每股市价与上年每股股盈利分别为8元、0.01元②该股民所购买的15支股票的市盈率情况如下表:③丙股票最近10天的市盈率依次为:20 20 30 28 32 35 38 42 40 44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1)甲、乙两支股票的市盈率分别是多少?(2)该股民所购买的15支股票中风险较小的有几支?(3)求该股民所购15支股票的市盈率的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4)请根据丙股票最近10天的市盈率画出折线统计图,并依据市盈率的有关知识和折线统计图,就丙股票给该股民一个合理的建议.4、新情境型该类试题的阅读材料往往取材于高中内容相衔接的数学知识,或者命题者自行设计的某种新定义、新运算、新规则或解题新方法等.取材新颖,立意巧妙,有利于考查应用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迁移运用能力.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新,解题时,既没有现在的模式可以套用,又不可能靠知识的简单重复来实现,需进行细致的思考和分析.【例4】在密码学中,直接可以看到内容为明码,对明码进行某种处理后得到的内容为密码.有一种密码,将英文26个字母a ,b ,c ,…,z (不论大小写)依次对应1,2,3,…,26这26个自然数(见表格).当明码对应的序号x 为奇数时,密码对应的序号y =12x ;当明码对应的序号x 为偶数时,密码对应的序号y =2x+13. 字母 a bcdefgh ij k l m序号 1 23456789 10 11 12 13字母 no p q r s t u v w x y z序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按上述规定,将明码“love ”译成密码是( ) A.gawqB.shxcC.sdriD.love【例4】三个同学对问题“若方程组111222a x b y c a x b y c +=⎧⎨+=⎩的解是34x y =⎧⎨=⎩,求方程组111222325325a x b y c a x b y c +=⎧⎨+=⎩的解.”提出各自的想法.甲说:“这个题目好象条件不够,不能求解”;乙说:“它们的系数有一定的规律,可以试试”;丙说:“能不能把第二个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两边都除以5,通过换元替代的方法来解决”.参考他们的讨论,你认为这个题目的解应该是 .【例5】阅读以下材料,并解答以下问题.“完成一件事有两类不同的方案,在第一类方案中有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方案中有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 m + n 种不同的方法,这是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两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n 种不同的方法, 这就是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如完成沿图1所示的街道从A 点出发向B 点行进这件事(规定必须向北走,或向东走), 会有多种不同的走法,其中从A 点出发到某些交叉点的走法数已在图2填出.(1) 根据以上原理和图2的提示, 算出从A 出发到达其余交叉点的走法数,将数字填入图2的空圆中,并回答从A 点出发到B 点的走法共有多少种?(2) 运用适当的原理和方法算出从A 点出发到达B 点,并禁止通过交叉点C 的走法有多少种?(3) 现由于交叉点C 道路施工,禁止通行. 求如任选一种走法,从A 点出发能顺利开车到达B 点(无返回)概率是多少?。
阅读理解型问题

阅读理解型问题
阅读理解型问题是一类考试中常见的问题,它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通过所提供的信息,推理出正确的答案。
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在回答问题之前,先要把文章或图片仔细阅读,然后从中抓住关键点,深入了解其内在内容,最后根据对其内容的理解,正确地回答问题。
这类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选择型问题,即考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或图片,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的答案;2. 判断型问题,即考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或图片,判断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3. 推理型问题,即考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或图片,通过对其内容的深入思考,推理出答案;4. 综合型问题,即考生根据所阅读的文章或图片,并结合已有的相关知识,推理出答案。
阅读理解型问题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类问题,要求考生根据文字材料或图片材料,从中抓取关键点,理解其内容,并根据理解的结果正确回答问题,常见的类型包括选择型、判断型、推理型和综合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个等式: a1
请解答下列问题: (1)按以上的规律列出第 5 个等式: a 5 (2)用含 n 的式子表示第 n 个等式: a n (3)求 a1 a 2 a 3 a 4 a 50 的值. ; ;
四、解题思路类阅读材料 7、观察下列解题过程: 计算: 1 3 32 33 324 325 的值. 解:设 S= 1 3 32 33 324 325 则 3S= 3 32 33 34 325 326 ②﹣①得 2S= 326 - 1 ∴S=
2、已知 C32
3 2 6 5 4 6 5 4 3 3 3 , C6 10 , C64 15 ,…,观察以上计算过程,寻 1 2 1 2 3 1 2 3 4
2 找规律计算: (1) C85 的值; (2) C12 的值.
二、代数式或等式的阅读材料 3、观察下列单项式:﹣x,3x2,,﹣5x3,7x4,…,﹣37x19,39x20,…,回答下面问题: (1)这组单项式的系数规律是什么?
(2)这组单项式的次数的规律是什么?
(3)根据上面的归纳,你可以写出第 2016、2017 个单项式是多少?
(4)根据上面的归纳,你可以猜想出第 n 个单项式是多少?பைடு நூலகம்
4、观察下列各等式:13 23 32 , 13 23 33 6 2 , 13 23 33 43 10 2 ,…,根据这些等式 的规律: 第 5 个等式是 第 6 个等式是 你能写出第 n 个式子吗? ; ;
专题研究:阅读理解型问题 阅读理解题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新题型,这种题型特点鲜明、内容丰富、超越 常规,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不仅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综合考查学生的数学意 识和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尤其侧重于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此类题目 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从模仿到创造的思维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阅读理解题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阅读材料,二是考查内容.它要求学生根据阅 读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提供的阅读材料主要包括:一个新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应用 过程,或一个新数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或提供新闻背景材料等。考查内容既有考查 基础的,又有考查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等综合素质的。 这类题目的结构一般为:给出一段阅读材料,学生通过阅读,将材料所给的信息 加以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的要求进行推理解答。 一、新运算类阅读材料 1、有一种数学符号“※” ,现在规定 a※b=a×b﹣(a+b) ,请你计算: (1)5※7 的值; (2)12※(3※4)的值.
326 - 1 2
① ②
通过阅读,了解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请你类比此方法计算: (1)计算 1 2 2 2 23 299 2100 的值;
(2)计算 1 5 52 53 52016 52017 的值.
三、方法类阅读材料 5、观察下列各等式,并回答问题: (1)填空: (2)计算:
1 n (n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 , - , - ,… 1 2 2 23 2 3 3 4 3 4 45 4 5
;
1 1 1 1 1 1 2 2 3 3 4 4 5 2016 2017
6、观察下列各等式:
1 1 1 (1 - ) , 1 3 2 3 1 1 1 1 ( - ) 第 2 个等式: a 2 , 3 5 2 3 5 1 1 1 1 ( - ) 第 3 个等式: a 3 , 5 7 2 5 7 1 1 1 1 ( - ) 第 4 个等式: a 4 , 79 2 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