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八年级政治上册教案第二课+第1框《严也是一种爱1+》.doc
初中政治八年级严也是一种爱教案 (1)

初中政治八年级(上)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教案1101班安薇 01号(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
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
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对逆反心理的具体分析。
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
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输赢不可。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利弊的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
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
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
崇尚与父母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
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
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
2、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如何辩证看待逆反心理。
(三)教法、学法采用情境设置法、合作讨论与探究、案例分析法等(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欣赏歌曲《听妈妈的话》边听边思考:a、周杰伦小时候有什么困惑?b、长大后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答:周杰伦产生了逆反心理,不听妈妈的话等。
教师总结:从小听话的周杰伦长大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但是,随着我们许多同学一天天长大,我们变得越来越不听爸爸妈妈的话,面对父母“爱”的唠叨,我们越来越反感,那么,怎么来克服这种逆反心理呢?2.学习第一框第一目成长也会有烦恼请同学看五副漫画回答教师问:1.上面几幅漫画共同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同学答:唠叨教师问:2.同学们有喜欢听父母唠叨的吗?学生答:略教师问:3.为什么?学生答:因为父母没办法理解我们的思想,与我们无法平等沟通等教师问:4.不喜欢听父母唠叨的同学,你是怎么想或怎么做的?学生答:跟父母对抗或者充耳不闻,或耐心沟通等教师问:5.你的这种想法或做法使你与父母关系和谐吗?学生答:相互争吵,伤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二课第1框严也是一种爱教案新人教版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特别不听话,
1、这位父亲的说法对吗?
(本课难点所在)
4、面对逆反心理,我们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P22在情绪冲动时,努力克制自己,调试逆反心理
7.许多家长抱怨孩子进入初中后叫他向东他偏向西,不让他干他非要干,孩子的这
种心理属于( B )
A从众心理B逆反心理C攀比心理D自卑心理
8.下列对于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认识正确(A)
A逆反心理既惩罚了自己,又伤害了父母B逆反行为是错误的,子女不应反抗父母C对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不能一概说是错 的D逆反心理是正确的,子女可以反抗父母
三、扩展室:
(学生探 究)(一)材料分析题:2010年,全国越来越多的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免费向青少年开放。请看围绕这件事的一段父子对话:儿子:“爸爸,博物馆对我们免费开放了!”父亲:”免不免没什么。“儿子:”明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父亲:”别去了,还不如在家里做几道题呢。”
预习提纲: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为什么成长也会有烦恼?
2.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的原因?
3.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4.逆反心理的表现有哪些?
5.逆反心理有哪些危害?
6.面对逆反心理我们的正确做法是什么?
7、怎样正确看待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
我的质疑:预习后,不懂得地方请记录在这里,课堂上我们共同讨论
二、展示台:(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
八年级政治2.1 严也是一种爱 教案2人教版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严也是一种爱》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
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
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和造成的实际危害。
(二)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
能分析代沟产生的原因,以及辨证分析逆反心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看待父母教育的情感。
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点: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和造成的实际危害。
教学难点: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
教学过程:活动一:成长的烦恼—来自同龄人的心声1、出示材料,引导思考材料一:当我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时,他们一定要弄清他(她)的某某、性别、学习情况…… ;当我接到班上异性同学的时,父母一脸紧X,但又若无其事地说:“刚才是个男生(女生)吧,好象跟你关系不错嘛。
”如果我想解释,他们又会说:“我就随便说说,看你紧X的样子。
”当我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你有什么事可不能瞒着大人。
”“我都上初中了,父母还把我当成小孩子看待。
无论我做什么事儿,他们总是不放心,一遍一遍地嘱咐,没完没了,真烦死我了!”材料二:烦恼的不只是我们—《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突然觉得自己家的空间变小了。
难道是我的个子长高了,才会觉得家里的天花板给了我一种压抑感?我也说不清楚,反正我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一只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不自由!父母与我朝夕相处,却根本不懂我的心,不了解我的需求,也不清楚我的困惑。
而且,他们总是苛责多于鼓励,要求多于倾听。
我已经明显感觉到我们之间的代沟了!我现在和父母之间,只要一谈学习,就犹如电闪雷鸣!之后便会换来狂风暴雨!可是从不见有彩虹出现!!一位苦恼的女儿女儿是在我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中逐渐长大的。
可她初中后,与我的交谈逐渐减少了,问她学校的事,总是一句“你不知道”就打发了我。
平日里,你要她向东,她偏要向西;你认为美的,她嗤之以鼻;你认为丑的,她却津津乐道。
人教版政治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教案

人教版政治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教案篇一:八年级政治上册_第2课_第一框_严也是一种爱教学设计_人教新课标严也是一种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举例说明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举例概述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知道逆反心理造成的危害。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的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点代沟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逆反心理及其危害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代沟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如何辩证看待逆反心理。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与事例分析法课前准备本课内容浅显,不涉及更多理论要学生掌握,而主要是情感和实践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活动设计1:分析对联的意义。
(多媒体或板书展示)进门前,请脱去烦恼回家后,要带来欢乐探究题目:①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幅对联所表达的基本含义。
②请同学们谈谈如果家人据此来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③你们希望家长怎样去做?学生探讨:(略)一、成长也会有烦恼(板书)1.探究题目:请同学们浏览教材P19文字材料。
请思考以下题目:①为什么原来如此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请说说你的真实想法让大家听听。
②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努力消除这种局面?学生面临的问题:这一活动的素材是一个初中女生的日记,也是她的自我感受。
关于学生的用心爱心专心1喜好,与同学交往的兴奋,不注意考虑家长的忧虑和感受,对于服装的偏爱,以及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戒备等,都是初中学生普遍遇到的现实中的问题,这些是基于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必然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
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课第一框 严也是一种爱-教学设计

【克服逆反,双方有责】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难免会产生矛盾,这时我们双方都要①冷静,在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②主动沟通,换位思考,理解对方。
记住信任、沟通的结果。
【成长不烦恼技巧1——了解家长,沟通少误会】
在生活中,逆反心理还有哪些表现?
生: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哪个不可。
【逆反心理有危害】
1.热烈争吵型:与父母发生冲突,甚至以强硬的态度顶撞。(多数要吵架)
2.冷漠型:对父母不理不睬、冷谈相对,零交流。(经常陷入冷战)
结果:①逆反心理既惩罚了自己,又伤害了父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理解父母亲人的爱,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
2、培养与父母平等对话、尊重父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两代人的矛盾以及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严也是一种爱”。
教学方法
情境分析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默写
【课前默写: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2.父母唠叨些什么?烦恼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成长的烦恼—理性分析】
比较我们与父母的差异,探讨造成两代人隔阂的原因:
生理上:
心理上:
阅历上;
知识上:
思想方法上:
行为方式上:
社会角色上:
小结:父母和子女所处的时代不同,思想观点和文化水平当然会有所不同,看待事情的角度自然也就不一样。
【理解万岁:隐藏在唠叨背后的“爱”】
缓解逆反心理,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1、学习方面: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示范教案 2.1严也是一种爱

D态度坚强,上进心强,不服输
课外作业:
板
书
设
计
产生烦恼的原因
严爱是一种爱父母的高期待,严要求也是一种爱
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
逆反心理的危害
教
学
反
思
1产生矛盾的原因
那么,我们同父母产生隔阂的具体原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上第20页表格比较我们与父母的差异,看看那组比较的最全最好
小结;我们与父母的人生经历,生活经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也不同,在生活态度,
学生如实回答
学生阅读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比较探讨产生俩代人隔阂的原因
使学生初步体会父母的良苦心,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思考:小萍的表现里典型的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你能结合材料,说说逆反心理在自己身上的具体表现?
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大都与父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逆反心理现象。综合同学们的感受,我们可以归纳出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1.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
(1)要我这样,偏要那样
(2)你说这个好,我非说那个好
那么大家感觉逆反心理有什么危害?结合小萍离家出走的举例。你来分析
3.逆反心理的危害。
小结:两代人的分歧,使子女对父母的思想观念。管教方法,所提要求,常常产生反抗,即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是惩罚自己。伤害父母,影响和谐的家庭关系。
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的人,我们就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在情绪冲动时,要学会克制自己。
(3)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
2.辨证的看待逆反心理。
师:同学们,你们同父母相处产生过逆反心理时,你觉得谁对谁错?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
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1框严也是一种爱教案新人教版

第1框严也是一种爱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优秀[ ] 良好[ ] 合格[ ] 不合格[ ]教研组长(签字):检查日期:年月日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八年级政治教案)严也是一种爱

严也是一种爱八年级政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对逆反心理的具体分析;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与父母沟通的程序;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输赢不可。
2.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进行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能力;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行为能力;对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思考和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代沟及造成两代人的隔阂有其深刻的原因。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逆反心理。
(重点)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
(重点)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严也是一种爱(原创)活动导入(教师提前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三张条。
第一张条上是情景题目《我的电话来了》,第二张条上是小品题目《妈妈带我买衣服》,第三张条是小品题目《我的周末》。
)教师“同学们,听你们的班主任说,你们是富有个性的群体,对待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我这信封里有三张条子,可以尽情张扬你们的个性,展示自己的主见和想法,有没有人愿意试试?要求抽条的同学按照要求完成,可以找同组的同学帮忙。
同组的同学如果表演的不好,其他同学可以上场,小组积分。
(按三组抽题)新授课一、活动1.学生按条编排小品和情景剧。
老师要巡视,给困难的学生或小组给予点拨。
2.小组代表上场表演,每一个内容的展示,老师都要把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抓住。
并书写在黑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我与父母交朋友
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两课时)
知识目标: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及活动的体验探究,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代沟,代沟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逆反心理的危害,同时让学生明白通过亲子双方的努力,代沟是可以填平的。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和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的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辨证分析能力,增强促进自我成长的责任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
教学难点:代沟的产生及逆反心理的危害。
第一课时成长也会有烦恼
课前准备:课前先通过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基本的家庭关系,记录特殊家庭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学生等,以便在活动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同时还可以记录家庭关系良好的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给其他同学提供好的建议。
教学过程
一、成长的烦恼
1.同龄人的心声(见附录)
活动内容:引导思考,同学们有过类似的烦恼吗?请举几例。
为什么原来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
设计意图:设置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场景,勾勒出“生活画面”,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同时对同伴的了解有助于学生纠正认知偏差,缓解心理压力。
如一些学生可能本来对自己的亲子关系很不满意,但他可能抱怨自己父亲不好。
通过这一了解发现很多人也跟他差不多,知道这种现象是青春期孩子的共性,他对父母的不满情绪就会降低。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认可教材上的材料,即学生身边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事,是每个学生都可能遇到的事。
然后可以让学生补充相近的材料,意在让学生参与,介入到现实生活情景之中。
再让学生讨论分析原因,从中体会父母的期望、立场、
态度、心思,通过这些分析体会父母的爱。
最后,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重在发挥其导向的功能,并不是要通过这一活动解决全部问题,因而要注意达成有限目标,要在努力方向上引导。
要注意让学生站在不同立场上思考问题,即会与父母换位思考,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严要求中蕴涵的爱心和期待。
2.苦恼的不只是我们(见附录:一份杂志上的两封信)
活动内容:分析成长中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烦恼?通过比较两代人的不同,分析造成隔阂的原因。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首先在于让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对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接受,不当之处也更容易理解和宽容。
其次,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再认识。
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
还有,比较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
教师行为:第一步,让学生分析,找出与父母的差别;第二步,探讨这些差别会造成哪些交往中的障碍;第三步,让学生评价矛盾的性质(爱与期待中的矛盾),不能夸大这些矛盾;第四步,体会矛盾之中包含的父母的爱心和期待。
鉴于比较两代人涉及许多内容,先为学生提供可比较的角度:
教学建议:开展这一活动,老师需要把握好度,即不能搞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的重点。
二是要渗透辨证观点的教育,即比较中分析并全面地看问题,分别看到两代人的利与弊。
三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
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二、成长不烦恼:
1.阅读感悟:其实你只有8%的烦恼
出示材料: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实验者把未来7天所预料的烦恼事情写下来,投入“烦恼箱”。
在过后第三周,打开“烦恼箱”,每个人核对“烦恼箱”的每项烦恼,结果发现其中九成的烦恼没有发生。
他们把剩下的一成烦恼仍然留在“烦恼箱”里,过了三周,再拿出来核对,结果发现,那些烦恼已经不成为烦恼了。
结论:一般人的忧虑40%属于过去,50%属于未来,只有10%属于现在。
92%的忧虑没有发生,剩下8%是你可以轻易应付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不必因亲子关系出现裂痕而过于忧虑。
2.质疑交流:订立一份《家庭和约》
出示材料:最近,华华在自己的卧室门上挂上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让妈妈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挂牌子的地步?”爸爸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像旅馆似的。
”但华华却不以为然。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讨论:父母为什么为难过?你对此怎么看待?如果是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如果与父母共同制定一个家庭规则并遵照家庭规则去做,结果可能会怎么样?并引导学生自拟提纲,与父母订立一份《家庭合约》。
3.身体力行: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
参照下面“预防父母…唠叨‟的招数”,指导学生将其运用于实践。
学习方面:赶前不赶后,完成了作业,父母唠叨自然少了。
仪表方面:如果你对奇装异服感兴趣,那肯定在父母干涉之列,此类的尽量避免。
社交方面:社交本来是你的自由,但别忘了父母还是你的法定监护人。
所以,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你在哪里,干什么,和谁在一起?出门前说得越详细越好,最好把联系电话留下,大多数父母即使知道孩子的派对地址,也不会到现场来“捉拿”你的。
卫生方面:起床叠被子,保持房间整洁,也是许多父母希望孩子养成的好习惯,如果你不讲究这一套,就不让他们看见,更不要让他们插手打扫啦(否则更有话唠叨你了)。
适当的时候,来起早起,把自己的房间好好打扫一番,也捎带打扫一下家里的其他房间,这会让你的父母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