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合集下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玉米产量的提高和质量的改善。

本文将重点探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1. 技术推广不到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并不是到位,很多农民仍然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下进行玉米种植,导致产量低、品质差。

有些地区的农民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缺乏对新技术的认知和理解,使得新技术无法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

2. 缺乏专业技术支持由于农民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缺乏科学种植的指导,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3. 肥料施用不当由于农民对于肥料的施用不当,导致了玉米土壤贫瘠、营养不良,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4. 病虫害防治不到位由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以及农民对于病虫害防治的认识不足,导致了病虫害的传播,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二、解决措施1. 加强技术推广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于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示范田、宣传教育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和重要性,提升他们的种植技能和认知水平。

2.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政府可以建立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为农民提供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解决他们在种植玉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种植效益和产量。

3. 加强肥料管理农民需要了解玉米对于各种养分的需求量和比例,进行合理施肥,以防止肥料施用不当造成的土壤贫瘠、养分不足等问题。

4. 加强病虫害防治政府可以加大对于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宣传力度,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生物防治手段,减少病虫害对于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5. 提高农民收入适当提高玉米价格,鼓励农民种植高产优质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6. 强化监管和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应该强化对于玉米种植的监管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农民发展科学的种植模式,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

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提高旱地玉米施肥水平

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提高旱地玉米施肥水平

耕地面积 l. 万 h 2 4 2 m, 3 其中干旱及半干旱地面积 8 7 h : . 万 m, 8
占 总耕地的 6%, 0 年均降水量 57 0 m 年均蒸发量 1 8m 3. m , 4 2 m, 3 主要 种植 小 麦 、 米 、 玉 马铃 薯 、 蚕豆 、 油菜 等 作 物 , 多 耕 地 人
聚集 , 使其与种子接触 , 烧苗和死苗现象时有发生。为贪图
方 便 , 别农 户 将农 家 肥 过早 送 到 田里 , 时 间 零散 堆 放 , 个 长
造成 大量 养分 流失 。
24 盲 目施 肥 . 由于 受 当地 种植 习 惯 的影 响 , 以及 缺乏 对
技术 推 广总 站引 入 ,当年 在南部 干旱 山区试 种玉 米取 得 成
象普遍 存 在 。
植 玉米 2 1 h 20 年 7县 1 推广 种植 玉米 、 . 万 m ,0 9 4 市 马铃薯 4 7 h . 万 m ,累计 5 全州 推广 全膜 双垄 沟播 玉米 、马铃薯 5 a
71 .8万 h 玉 米 每 6 7 m, 6 m 产量 7 24 k , 膜 垄 播 玉 米平 2 .9 g 半 均 每 6 7 5 03 k , 6 7 增产 121 k , 产 2 .0 6 m 6 .9 g 每 6 m 6 . g增 O 99 %。
3 推 广全 膜双 垄沟 播玉 米科 学施肥 的 建议 31 加 大 宣传 培 训 力度 ,提 高农 民对 有机 肥 重要 性 的认 . 识 有机 肥 不 仅 能培 肥 地力 , 能 “ 肥调 水 ” 起 到 抗 旱 还 以 ,
5来, a 全膜 双垄 沟播 技 术 在全 州 干旱 及 半 干旱 山 区推 广迅 速, 当地 种植 户 户均 增 收 1 0 元 , 均增 收 20元 。提 高 0 人 3 7

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分析

果尤为突出, 其次为马铃薯等其他稀植作物 。
主 要技 术 要点 : 1 选 择 土 层 深 厚 , 性 良好 , () 耕 肥 力较 好 的 平地 或 缓坡 地 种植 , 作 收获 后 及 时 深 前 耕 灭 茬 ; 2 选 用 良种 ,海 拔 2O0 以下 用 中 晚 () 0 m 熟 品种 , 拔 2O0 以上用 早 熟 品种 , 行 药 剂 拌 海 0 m 进 种 或 种子 包 衣 ;3 一 般 在 3月上 中旬 耕 作 层 解 冻 () 后 进行起 垄 覆 膜 , 垄前 精 细整 地 ,结 合 整 地 全 田 起
作 者 简介 : 东 田 , 级 农 艺 师 , 肃 省 平 凉 市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站 , 景 高 甘 7 4 0 甘 肃 平 凉 4 0 0,
收 稿 日期 : o 7—1 O 20 1一 1
或伴 随起小 垄 在 窄行 中施 足农 家 肥 和氮 、 磷肥 ;
覆 膜 前 原 有 土 壤 水 分 会 蒸 发 损 失 , 响 了 地 膜 覆 影 盖 作 用 的 发 挥 。 另 外 , 膜 平 铺 技 术 仅 限 于 平 全
地 , 地应用遇大雨 易形成地表径 流 。 坡
2 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要点
该技术 的核心是通过大小双垄全 地面覆盖地
膜 , 大 限 度 地 集 流 纳 雨 蓄 墒 、 善 土 壤 水 分 条 最 改 件 、 止风 雨 侵 蚀 , 足作 物 生 长发 育 需 要 。适 宜 防 满 在 年降 雨 量 30 m 以上 的 半 干 旱 偏 旱 、 干 旱 及 0m 半 半 湿 润偏 旱 地 区 推 广 应 用 , 玉 米 种 植 中 增 产 效 在
2 % 以上 , 增 纯 收 益 19 0元/ m , 露 地 玉 米 0 新 2 h 比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玉米种植技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之一,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实现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限制了其发展。

本文将对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1. 技术推广不到位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更新、创新与推广是玉米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存在不到位的情况,部分地区和农户的种植技术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有限提高。

2. 缺乏专业人才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指导和辅导农民。

目前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使得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受到了阻碍。

3. 市场需求不足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一些地区的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并不积极。

农户缺乏种植动力,导致玉米种植技术无法得到有效应用。

4. 缺乏资金支持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需要资金投入,然而当前部分地区和农户缺乏资金支持,导致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工作难以开展。

二、对策分析1. 加强技术推广力度政府部门、农业科技机构和企业可以加强对玉米种植技术的宣传推广,组织农民参加培训、讲座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引导农民合理利用现代化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2. 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专业人才支持力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强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

3. 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政府需要加大对玉米种植技术的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引导农民种植符合市场需求的玉米品种,提高玉米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种植动力。

4. 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可以通过扶贫资金、农业补贴等方式,对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利用现代化种植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三、结论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技术推广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不足、缺乏资金支持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技术推广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树立市场导向意识、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来解决。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优质绿色环保种植技术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优质绿色环保种植技术

农业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年第1期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优质绿色环保种植技术刘德才,刘金艳(开原市一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开原 112300)摘要: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的出现可以进一步提升农作物产量,尤其是适用于干旱少雨等地区,对于促进当地粮食生产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技术,详细分析该技术的绿色环保种植技术方案,包括选地、施底肥、土壤处理等,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绿色环保种植技术推广提出建议。

关键词: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种植技术0 引言玉米在我国粮食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作用,是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于一体的优势作物。

我国东北地区种植玉米的历史悠久,但是受到水资源匮乏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了当地玉米的产量,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相关种植技术的发展,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可以帮助东北地区突破玉米种植的水热限制,不仅可以提升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率,也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针对半干旱地区存在的降雨量偏少、施工分布不均匀、春寒或者倒春寒等气候特征,在常规地膜覆盖技术上研发的一种新型农业作业技术。

与传统地膜技术相比,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优势显著,其核心为在地表上设置大小双垄后,采用地膜全覆盖的方法,在沟内播种玉米,实现了“覆盖抑蒸、膜面积雨、垄沟种植”三种技术的融合,具有促进玉米成熟、实现土壤保温、维持地力等优点,可以有效应对东北等地区在玉米保苗期与生长前期水资源匮乏的问题。

根据相关学者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在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之后,显著提升了水分的利用率,并且温度监测结果显示,低温比正常高3℃左右[1];两个垄面的散光可以强化玉米苗中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玉米成长。

最终结果,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支持下,玉米亩产与常规技术相比提升了30%,证明该技术的优势显著。

随着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以及后续技术的出现(包括地膜周年覆盖、过冬保墒)会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造成土壤与水源污染。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玉米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农民种植量较大的一种作物。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玉米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推广。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采取一些对策来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科学指导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农民缺乏科学的种植指导。

由于大多数农民缺乏种植技术知识,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常常依赖经验和传统的种植方法,缺乏科学依据。

这导致了严重的浪费和效益低下的问题。

2. 技术更新滞后在现代农业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很多农民在种植技术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层面,没有及时更新学习新的种植技术。

导致他们的产量和质量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3. 缺乏市场信息很多农民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市场信息的适时反馈。

这样导致了市场供求失衡,产销脱节的问题。

4. 缺乏技术支持很多农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缺乏技术支持,不能及时获得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支持。

这让他们在种植过程中,很难遇到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5.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一些地方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缺乏轮作和改良的技术,造成土地的劣化和资源的浪费。

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

二、对策分析1. 科学指导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手机App等,对农民进行科学的种植指导和技术培训。

2. 技术更新政府可以通过推出一些农业技术更新换代的政策,鼓励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提高他们的种植水平。

可以加大对新技术的推广和宣传,让农民了解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市场信息政府可以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和需求预测。

可以设置市场信息服务站点,让农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到市场的动态。

可以加大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和市场信息的适时反馈。

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

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

达 67 万 h 2 . 3 m, 占总耕地 的 4 . %, 69 因此 , 2 在我州单产水 讨会。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在我州召开专题农业技术推广
作农 业发展的一项 突破性 技术, 该技 术集 成膜 面集雨 、
农民户均增收 1 5 元左右, 0 3 人均增收 2 0 7 元左右。全膜
覆盖抑蒸 、 垄沟种植技 术予一体 , 与传统 的地 膜栽培 技 双垄沟播技术真正实现 了大旱之年农业不减产 、农 民不
术相比在覆盖方 式上 由半膜 覆盖变为 全膜覆盖 ;在 播 减收 ,使旱作区农 民群众切实感受到 了推广旱作农业新
不均匀, 雨养农业特征 明显 , 春旱和初夏旱的发生频率高 , 干旱是长期制约我州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元 ,曲 0 8 k 。2 0 年推广面积迅速扩大 , 全州 8 市) 县( 示范推
广 2 6 m , 2 0 年 增加 l. 倍 , 中玉米全 膜双 40 h z比 0 7 6 27 其 6 涮 镡 植 l 3 h  ̄ 辩 3m, 5
25 3 2平均单 产 8 0 k m , h 0肌 2比常规地膜玉 7 近 年来 , 临夏州 立 足州情 , 围绕 农业 增效 、 民增 垄沟播 2 3 m 、 农 收、 粮食 增产 。 大力 示 范推广 全 膜 双垄 沟 播增 产 栽 培 米增产 3 0 k h  ̄ 0g m , 3 5 O 增产 & 技术, 取得 了显 著的稳 产 、 高产 效果 ,0 8年 示范推 广 20
平均 盘 到 30 k , 幽酗 辎 嘻 增产 9 0 k/ 2 3 万 gl I 0 g m, O h
2 6 m ,总增产粮食 81 40 h 6 ' 4万 t ,增加 收入 1 2亿元, 增产率 3. , . 2 7 0 两项增产量之和达到 81 5 % . 4万 t 当于新 , 相 真正 发挥了科技抗旱 的优势 。全膜 双垄沟播 技术是 旱 增一个 中等县 的粮食总产量 。 增加收入 1 2 . 亿元。 2 推广区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推广措施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推广措施

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推广措施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通过在田间形成双层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加作物产量。

为了推广这一技术,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培训、示范推广、宣传普及等。

一、政策支持1. 制定优惠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农户的投入成本,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2. 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推广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技术研究、示范推广、培训等方面。

3. 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的农户提供贷款支持,降低农户的融资成本。

二、技术培训1. 开展培训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农业大学教授等专家,定期在农村开展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培训班,传授技术要点,解答农户疑问。

2. 现场指导: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农户掌握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的操作方法。

3. 制作技术手册:编写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手册,详细介绍技术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发放给农户,方便农户随时查阅。

三、示范推广1. 建立示范基地:在农业重点产区建立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示范基地,展示技术的优越性,吸引农户参观学习。

2. 开展示范工程: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示范工程,将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

3. 举办观摩会:定期举办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观摩会,邀请周边农户参加,让农户亲身体验技术的优越性,提高农户的接受度。

四、宣传普及1. 制作宣传资料:制作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的宣传资料,如海报、宣传册等,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

2. 利用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的优势和应用效果,提高农民的认知度。

3. 开展科普活动: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的科普活动,如讲座、展览、知识竞赛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养。

五、加强科研攻关1. 加大科研投入:政府和企业应加大对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科研的投入,支持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技术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i:10.3969/j.issn.播技术是甘肃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多 年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 该技术集覆 盖抑蒸、 垄沟集雨、 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 实现了 保墒蓄墒、 就地入渗、 雨水富集叠加、 保水保肥、 增加地表温度, 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 是旱作农 业一项突破性技术 [1~2]。 环县位于甘肃省东部、 庆 阳市西北部, 总面积 9 236 km2, 耕地 24 万 hm2。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 9.2 ℃, 无霜 期 200 d; 年均降水量 300~400 mm, 多集中于 7、 8、 9 月, 蒸发量 2 000 mm, 旱、 雹、 风、 冻、 虫五 灾俱全, 尤以旱灾为重, 常出现春旱连秋旱, 严重 影响着全县的农业生产[2]。 环县 2006 年引进全膜 双垄沟播技术, 2008 年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 特别 是 2010 年以后, 每年都在百万亩以上, 至 2014 年 已累计推广 33.3 万 多 hm , 此项技术的推广, 使环 县农业生产由被动抗旱转为主动抗旱, 成为全省旱 作农业示范大县、 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但在实际 操作中仍有部分技术环节存在瑕疵, 应当引起重 视。 笔者对环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中存在 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平整不精细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要求地块“ 上虚下实无根 [3] 茬、地面平整无坷垃” 。 而部分农户前茬作物收 获不 彻底 , 根茬 较 多、 较 大; 耙耱 不 细 , 坷垃 较 多, 造 成覆膜不平整, 甚 至 机械 覆膜 困难 , 致 使 翌年杂草较多, 劳动强度增加。
52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年
第 4 期
Gansu Ag r. Sci. and Techn.
No. 4
2015
环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中存在的 问题和对策
王 珍
环县 745700 ) ( 甘肃省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甘肃
摘要: 分析了环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农户认知能力; 拓展培训覆盖面, 提高农户技术掌握率; 增加综合示范点, 拓展以点带面效应; 大力推广机械化, 减轻农户劳动 强度; 加大农资的投入, 减轻农户负担等对策。 关键词: 全膜双垄沟播; 玉米; 问题; 对策; 环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1463 ( 2015)04-0052-03
2
1.2
底肥投施量不足 一 般 提 倡施优质腐熟 农 家 肥 45 000~50 000
kg/hm2、 尿 素 375 ~450 kg/hm2、 普 通 过 磷 酸 钙 750~1 050 kg/hm2、 硫酸钾 225~300 kg/hm2、 硫酸 锌 30~45 kg/hm2 或施玉米专用肥 1 200 kg/hm2。 但 近 年 来 农 村机械化程 度 普遍 提高, 饲养 大 家畜 的 农户 较少 , 根 本没 有 足够 的农 家 肥。 即 使有, 也 仅能 用于种植 瓜菜 , 种植粮食作物 基本 不用农 家 肥。 同时 由于 土 地面积大, 化学 肥 料 的 投 用量 也 不足。 据统计, 实际平均施用尿素 300 kg/hm2、 普 通过磷酸钙 750 kg/hm2, 普遍不施钾肥和微肥, 肥 料施用量严重不足。 1.3 忽视土壤消毒 地下 害 虫、 杂草危害 严重的地块要 进 行 土壤 消毒 。 而 这 一环节 基本 被农户省 略 , 造 成 翌 年 草侵苗 、 缺苗断 垄现 象 发生, 严重影响产量。 地 下害虫应采用 40%辛硫磷乳油 7.5 kg/hm2 加细沙土 450 kg 拌 成 毒土撒施 , 或 对水 750 kg 喷施防治 ; 杂草用 50%乙草胺乳油 1 500 g/hm2 对水 750 kg 全 地面喷施[4]。 1.4 不打渗水孔 覆膜7 d后 ( 地膜与地面贴紧时), 要在垄沟内每 隔 50 cm 打直径 3 mm 的渗水 孔 , 以 便降 水入渗。 而农户一般不愿打渗水孔, 一是认为打与不打一个 样; 二是增加劳动强度、 破坏地膜完整性。 但不打 渗水 孔 , 此项技术 就失去 了雨水入渗叠加蓄墒作 用, 使覆膜后雨水不能有效下渗, 白白浪费, 同时
[3]
收稿日期: 2014 - 11 - 27 作者简介: 王 珍 ( 1969 —), 女, 河南驻马店人, 高级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工作。 联系电话: ( 0)18993406252。
甘肃农业科技
2015 年
第 4 期
Gansu Ag r. Sci. and Techn.
No. 4
2015
53
易造成垄沟板结, 播种孔裸露, 出苗不整齐。 1.5 盲目选择种植品种 由于近年市场上销售的玉米品种较多、 用途 迥异, 栽培条件差别大、 品质良莠不齐, 致使选 择种植品种难度大。 环县当地农户选择品种具有 盲目性、 随意性, 有从大流、 保守承旧、 图便宜 的思想和盲目追求新品种现象, 不能根据种植条 件准确选择适宜的品种。 应该按照种植区域和作 用来选择品种。 一般选择株型紧凑、 抗病性强、 适应性广、 品质优良、 增产潜力大的粮饲兼用型 杂交玉米品种。 环县中南部宜选择中晚熟品种豫 玉 22 号、 承单 20 号、 登义 2 号、 陇单 10 号、 吉 祥 1 号、 陇单 4 号、 金凯 5 号、 敦玉 13 等, 北部 宜选用中早熟品种甘鑫 2818 、 承单 20 号、 金穗 3 号、 富农 821 等。 此外, 还有鲜食玉米、 糯性玉 米和青贮玉米等可供选种。 1.6 播种方式方法不正确 为了保证苗全, 技术规程要求每穴下籽 2~ 3 粒。 部分农户为了减少种子投入量和间苗、 定 苗方便, 一般每穴播种 1 粒, 缺苗、 断垄现象较 为普遍且严重。 经过近几年的播种试验, 最好播 种前进行一次种子筛选, 先种大粒饱满种子, 采 取“ 112” ( 即: 1 粒 -1 粒 -2 粒, 但 2 粒不是 1 穴 2 粒, 而是紧邻2穴)或者 “ 1212” ( 2粒的种法同上)种 植方式, 效果比较好; 小粒或秕种子 2 粒合种, 但 仍 是不同穴而是 相 邻 2 穴。 同 时 播种方法 也 不规 范, 点播器没有与地面垂直, 致幼苗不能从播种孔 内长出, 还要进行放苗。 播种时, 操作者身体要站 直, 将点播器鸭嘴与地面垂直, 播种下一粒时, 用 脚踢垄沟内的土, 轻压播种孔。 1.7 播种密度不适宜 环县南北 跨 度大、 气候 条件迥异 ; 山 、 川 、 塬 兼有, 不同的 土壤类 型, 应选择不同的种植 密 度。 中南部 川 地 以 52 500~57 000 株 /hm2 为宜, 株 距 32 ~35 cm; 南 部 塬 地 和 中 、 北 部 川 地 以 49 500~54 000 株 /hm2 为宜, 株距 32~37 cm; 中 部和沿川乡镇塬地以 45 000~52 500 株 /hm2 为宜, 株 距 35 ~40 cm; 北 部 高 海 拔 塬 地 以 42 000 ~ 45 000 株 /hm2 为宜 , 株 距 40 ~43 cm。 现 实 中 , 全县 各生态 区播种 密 度差别不大, 普遍 偏小 , 株 距为 40~55 cm, 极大地影响单产水平。 1.8 追肥时期不合理 生产中, 应在玉米大喇叭口期 ( 10~12 片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