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那么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黄河变化历程,欢迎阅读。
黄河变化原因:河道变迁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
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
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黄河变化原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黄河变化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
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
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
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
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
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
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
第三章黄河变迁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
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 -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
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 河故道-平原
• (4)中河 • 康熙年间靳辅主持开凿,自宿迁至清河,避 开了宿迁以南的黄河河道。至此,黄、运完全分 离。 •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 (1)永乐十三年(1415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 开凿“清江浦渠”,避开黄、淮、运交汇的清江 浦。 • (2)清江浦以下实现了湖、运分离 ,避免了漕 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 • (3)对南河入江口的疏浚和新运口的开凿。
通州
• 运河聊城风光
杭州
济宁
无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
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
•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
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 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 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 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 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 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水质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水质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 严重影响,破坏了水生生物栖 息地,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对水资源的影响
黄河是重要的水资源,水质污 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降低
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会对人体 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病
的风险。
05
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工业废水
沿黄地区的工业废水是黄河水质污 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化工、 造纸、印染等行业产生的废水。
农业污水
沿黄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 水也是黄河水质污染的重要来源。
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 入黄河,也是水质污染的原因之一 。
固体废弃物
沿黄地区的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 导致有害物质随雨水流入黄河,对 水质造成污染。
04
黄河的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的现状
黄河水质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等指标超标,其中氨氮和 高锰酸盐是主要的超标污染物。
黄河水质污染的范围广泛,从上游到下游,几乎整个流域都存在水质污染问题。
水质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许多河段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劣V类,甚至出现黑臭现象 。
水质污染的来源和原因
地表径流
黄河流域内的地表径流也 是黄河水源的一部分,但 相对较少。
黄河水源的变化及其原因水源 Nhomakorabea少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减 少,冰川融水也相应减少,导
致黄河水源减少。
水质恶化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 程,黄河流域的水污染日益严重 ,导致黄河水质恶化。
泥沙淤积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 流冲刷容易造成泥沙淤积,使得河 床抬高,水位上升。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
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
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黄河河道变迁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夺袭,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
三河皆北流入海。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
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
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
其后,黄河多有决溢。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
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
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
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地壳运动: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大陆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区域,地壳运动频繁,造成了地质构造的变化,导致黄河河道发生改变。
2. 水沙变化:黄河水患频发,河水中携带大量的泥沙,随着水流冲刷河床,泥沙会引起河床的改变和侵蚀,进而导致黄河改道。
3. 河道堆积:黄河水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河水中的泥沙随着水流下泄,部分泥沙在平原地区沉积,堆积形成土地。
土地的堆积会改变河道的走向和水流分布,导致黄河改道。
4. 人类活动干扰:人类在黄河流域进行的水利工程和河道整治等活动也会影响黄河的水流方向和泥沙分布,引发黄河的改道。
综上所述,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水沙变化、河道堆积和人类活动干扰。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黄河河道的频繁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3)水绥沙沉
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比降骤 然减小,流速降低。由于防洪 问题未彻底解决,下游河道的 上段十分宽浅。因此中游带来 的大量泥沙,不能全部送入海 洋,必然产生严重淤积。
2、社会因素
(1)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 遭到破坏,加大了水土流失 的程度。
(2)政治中心的东移。
(3)宋、元以后为了保证 京畿地带的安全及政治上和 经济上的统一,加固黄河大 堤,这种人为的因素,对黄 河的决徙及流向影响很大。
明弘治年间,筑断黄陵冈,堵 塞黄河北流的通道。
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 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 会淮水东注于海。
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 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 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明史。河渠志》)
六、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道
咸丰五年六月,河决铜瓦厢, 至长垣县兰通集,分两股:
鄂陵湖
湖的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 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 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
积石山
3、黄河中游
从托克托至桃花屿 特点: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 的峡谷之中,流速较快,由于 穿行黄土高原之间,黄河中泥 沙含量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 此。但由于流速较快,泥沙的 沉积不突出。
4、黄河的下游
黄河的决口和泛滥,在北 至津沽南达江淮的二十五万 平方公里的广大范围内,曾 制造了无数次田园、城镇和 人口被吞噬的惨剧。
(1)西汉武帝元光三年 (前132年)瓠子决口,洪 水泛滥所及达十六郡,历时 二十余年,“城郭坏沮,稸 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 庐。”
(2)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 的一次决口,洪水在河、济之 间泛滥达六十年之久。
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 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 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 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 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 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 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 南入于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尚群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著称,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黄河的形成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依据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1万年)以前,第二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73万年),第三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距今10万至1万年)。
晚更新世是黄河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种观点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它是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变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
早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黄河干流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分布着一些独立的湖泊,并且互不相通。
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了差异性的升降运动。
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导致我国地势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演变。
自中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挤压和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的隆升,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应,改变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模式,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输送,使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化以及风尘堆积的出现。
中更新世(距今100万至10万年)以来,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这不仅使高原环境骤变,也使青藏高原出现大范围冰川。
季节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径流,为黄河的贯通奠定了水动力的基础。
距今约60万年,黄河切穿李家峡,黄河上游发展到李家峡以上
地区。
距今约15万年前,黄河切穿龙羊峡进入共和盆地。
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剧,黄河上、中游从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逐步相互连通,因而干流水量增加,这些巨大的水量汇集于古三门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
至晚更新世湖水开始从东部三门峡地垒山地低缓的分水垭口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切穿三门峡。
黄河干流进入黄淮海平原,最终形成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
黄河河道的变迁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滥。
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森林、草原和沟洫系统的破坏,导致黄河决溢改道。
黄河决溢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大的改道有6次。
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从春秋战国至北宋时期。
这一时期黄河以北流为主,流经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湾入海。
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沿着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后经王景治河修筑了由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一带)的千里黄河大堤,使黄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后黄河出现了800年的安澜局面。
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虽有多次变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黄河仍然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线上。
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集镇约1.5公里)以西扒开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夺淮入海。
这次人为的决河使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是黄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
从这一年至明嘉靖后期长达400年间,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黄河下游河道干流的流势逐渐南摆。
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颍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
为保护祖陵和漕运的畅通,明朝政府尽可能使黄河的干流保持在开封、徐州
一线上。
从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
在这300年间,“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由此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
由于黄河河道长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积,所以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成为“悬河”。
这一时期,河南境内的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的时期,而山东、苏北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
后经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黄河。
嘉庆以后,政治动荡,河政废弛,堤防残破,新的改道灾难的发生已不可避免。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开始时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于是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的局面。
此后的20年间,洪水在山东西南地区到处漫流,直到1876年将全线河堤完成,黄河下游河道趋于稳定。
黄河河道变迁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和改道,给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洪水过后,平原上沉积大量泥沙,扰乱了自然水系,形成沙丘、沙地和岗地,把原先发达的农业区变成了旱、涝、碱的常灾区。
如豫东、豫北平原沙地是黄河历次决口和泛滥堆积而成的,多呈带状分布于古(废)黄河故道和泛水主流地带及其两侧。
如延津县北部古为胙城县地,今天是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岗,这里人口稀少,道路湮没。
黄河的决口还淤平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河流和湖泊,如济水的湮塞主要受黄河善淤、善决的影响。
由于黄河正流的频繁迁徙,济水的支流不断受到干扰,特别是西汉末年(公元11年)的黄河决口侵毁了济水,以及历代在济水流域开挖的人工河渠,也影响了济水河道并使其水源日渐枯竭。
到清咸丰黄河第六次改道时,济水便全部不复存在。
荥泽位于今河南郑州市西北一带,后因黄河主流北移,水源断绝,它便逐渐干涸了。
圃田泽位于今中牟县西北,唐代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上下二十四浦,
津流径通,渊潭相接。
”由于明清黄河的泛滥,直接淤平了圃田泽。
类似的情况广泛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上。
黄河的溃决还摧残了黄河流域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频繁的水患严重破坏了城市建筑和内外水陆交通条件,造成了城市工商业的衰落。
元代经过贾鲁治河,朱仙镇迅速兴起,开封依靠朱仙镇作为外港,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清代频繁的河患,使开封城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朱仙镇因水患失去繁荣,使开封水陆交通失去优势,造成了城市破败、居民贫困。
从历史上看,黄河变迁史实际是洪水和泥沙矛盾演变的历史,防洪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河迁徙无常,难于治理,因此不仅要了解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规律,还要研究未来的演变趋势,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治理,以保障沿黄区域安全无虞。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