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2013湖南省高三二轮复习 专题6.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合集下载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doc

高考生物专题训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doc

专题训练20—1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1)一、选择题【必考集训】1.(2017浙江温州新力量联盟联考)下列生物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的是( )A.食物链B.能源C.有机物D.生产者2.右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大气CO2”的是( )A.甲B.乙C.丙D.丁3.下列关于营养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种群的生物只属于一个营养级B.同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都是同种生物C.植食动物都归属于第二个营养级D.肉食性动物都归属于第三个营养级4.某地草场中有如下食物链:牧草→野兔→鹰。

如图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的个体数量的相对值。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的个体数量、总能量都是最多的B.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也会增加C.丙表示鹰,该种群营养级高,所含能量较少D.甲在不同地段、不同层次上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是食物的原因5.现有两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Ⅰ和Ⅱ,Ⅰ和Ⅱ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据图分析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Ⅰ和Ⅱ中的生物群落不只包含图中四个营养级的生物B.Ⅰ中某种群呈均匀分布,这可能与其种内竞争比较激烈有关C.造成Ⅱ的原因可能是生产者的生活周期很短或初级消费者的个体很小D.Ⅰ中的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大于消费者的总能量,但Ⅱ中的则相反6.下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营养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戊是生产者,乙是次级消费者B.最长的食物链共有5个营养级C.甲、乙、丙、丁、戊可以构成4条食物链D.获得能量最多的是丙7.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

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1中丁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B.图1中可能存在捕食食物链(网):C.图2中D表示呼吸作用D.图2中B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加试提升】8.现有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草→兔→狼,已知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中的能量代表兔子的初级生产量B.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C.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繁殖D.若狼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9.(2017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现有甲和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相同。

2012湖南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汇总

2012湖南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课件--6.18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汇总
18
【变式2】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19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 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总量 20 D.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能量流动 来源 光能 物质循环 (以碳循环为例) 在生物群落和无机 环境中循环利用 在无机环境和生物 群落之间以二氧化 碳的形式循环,在 生物群落内部以有 机物的形式传递 信息传递 生物或无机 环境
形式
光能→有 机物中的 化学能→ 热能
物理过程、信 息素、植物和 动物的异常表 现和行为
10
续 表 途 径 特 点
13
【 热点考向1】生态系统的结构 【例1 】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 分中, e为三级消费者, f为分解 者 B .如果大量捕杀 e ,则d 的数量 变化是先增多后减少 C .进入 c 的能量一部分通过 c 的 呼 吸 作 用 被 消 耗 , 约 有 10% ~ 20% 的能量传给 d ,另一部分流 入f 14 D .由于长期使用 DDT , c 种群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 产者总的同化量,①②③④的总和大于生产 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C
21
【 热点考向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例3】(2011· 福建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 系能用右图表示的是( )
选 项 A B C D 表示内容 碳元素 的流向 内环境成 分的关系 生态系统 的能量流向 甲状腺激 素分泌的 分级调节 甲 乙 丙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9分)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碳在甲、乙、丙之间以_________形式传递。

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

原因是。

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分,每空1分)(1)生产者呼吸作用(细胞呼吸)有机物直接(2)低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2分,对1点给1分)食用菌、蚯蚓(2分,对1点给1分)【解析】(1)在图1中,甲能固定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B生理过程代表的是呼吸作用,碳在生物群落间以有机物形成传递。

如果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

(2)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相比,图2所示生态系统因为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所以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图2中属于分解者的是食用菌和蚯蚓。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在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A.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有机物质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和无机环境的两个重要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把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转化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把来自生物群落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进入无机环境,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乙是对甲图群落中某一食物链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整体,并进
行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系统。

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群落和生物圈两个层次。

生物群落是指一定区域中的物种集合,包括各个物种之间的相
互关系。

生物圈则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非生物和它们之间的相互
作用形成的一个巨大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
群落包括动植物群落、微生物等生物体。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

这些组成部分之间具有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复杂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自我调
节功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是指有机物、无机物质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循环利用。

而能量
流动则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物种传向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着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平衡。

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专题复习作者:陆敏刚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理综生物》2014年第01期一、考纲导读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有关知识。

近年来,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中对于生态系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实际生态系统相结合是命题的热点。

通过对以往试题的研究,这部分知识点主要集中在选择题上,在简答题中涉及的不是很多,但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命题在高考中也有涉及,如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生态因素、生态平衡等知识结合起来,甚至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结合形成学科内的综合题。

对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而言,考查内容多集中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代谢特点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食物链中各种数量的关系。

另外与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生态平衡及生物的代谢类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命题的频率也比较高。

生态系统的功能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变化规律,是命题热点。

学生要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意义,从中理解和掌握能量流动规律;能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特点,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了解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规律。

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时,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原理、规律,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从以往高考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无论是江苏、上海的单科卷还是广东和全国各地的理科综合卷都体现出主干知识的命题热点,这部分知识在选择题、简答题和实验题中均有出现。

预计本章内容仍然会是2014年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1)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

本章内容中的图、表较多,如能量流动图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以及进行实验设计时得出的数据和结果的表格或曲线图等。

对这些图表要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注意运用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去指导生物学的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生态系统是由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动态的整体。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通过生物群落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生物互作、扰动等。

本文将简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1.1 生物部分生物部分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为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

自养生物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生物,如光合作用的植物和细菌;异养生物是指不能合成有机物质,而需要从其他有机体获取能量和营养的生物,如动物和真菌。

按照营养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产者是指能够利用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的自养生物,如植物;消费者是指以其他有机体为食物来源的异养生物,如动物;分解者是指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为无机物质的异养生物,如真菌和细菌。

按照空间位置划分,可以分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地上部分是指在土壤表面或水面以上的有机体,如植被、陆栖动物等;地下部分是指在土壤或水中的有机体,如根系、土壤动物等。

按照功能作用划分,可以分为功能群和功能型。

功能群是指具有相似功能或对环境变化有相似响应的一组有机体,如C4植物、食草动物等;功能型是指具有某一特定功能或特征的单个有机体或种类,如固氮植物、耐旱植物等。

1.2 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是指生态系统中所有的无机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等。

非生物部分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空间支持、化学元素等必要条件,同时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限制或选择作用。

非生物部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按照能量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太阳能和地球能。

高考复习专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

高考复习专题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

四、生产量和生物量 1.初级生产量: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 能量。单位:g/(m2·a)或J/(m2·a)(a代表年) (1)生产过程的化学反应式:
6CO2+12H2O C6H12O6+6O2+6H2O (2)总初级生产量: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用GP表示。 (3)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 剩下的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用NP表示,即净初级生产量NP=GP-R。 地球各地的净初级生产量随温度和雨量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草→ 兔(2→)狼由”这于一一关系种中,动狼粪物便中可的以能量捕属于食d 多种其他动物,所以一种动物可以出现在不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
所[知利能用拓同的展部]的分(。1食)细菌物并链不都中是分,并解者且,如在硝化不细同菌是食自养物型链生物中,属所于 处的营养级可以不同。一般来
(2)营养结构:⑤ 食物链 和食物网。 4.功能:⑥ 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含义: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⑦ 取食 和被取食关 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的单方向营养关系。 (2)类型: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陆地生态系统常以⑧ 腐食 食物 链为主,海洋生态系统则以⑨ 捕食 食物链为主。 (3)作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⑩ 渠道 。
因此能量无法循环。 (2)逐级递减的原因: 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 ②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 所利用的部分。
二、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1.碳循环图示
2.碳循环解读 (1)碳的循环形式 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 (2)大气中的CO2来源 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生产者和 分解者。 (4)目前由于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碳循环平衡被打破,形成温室效应。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试题答案及解析1.研究某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假设是唯一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状况,可先把藻类从已知水体中过滤出来,测定藻类的生物量,并据此推算出该生态系统中藻类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在光照强度适宜时,可成倍提高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B.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与水域深度无关C.藻类固定太阳能的同时不一定都伴随物质循环发生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取决于藻类所固定的太阳能【答案】D【解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就是在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所以A错误;不同的水域深度中照射到的光线中波长不相同,则不同的水域深度所分布的藻类细胞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比例是不同的,所以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载体是物质循环,所以C错误;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其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及相关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循环利用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C.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属于行为信息D.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答案】A【解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A错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与人类有关的各种价值而间接价值是指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所以B正确;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这属于行为信息,所以C正确;硝化细菌能利用氧化氨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把水和二氧化碳合成为有机物,即化能合成作用,所以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关于土壤微生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可被农作物再利用D.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答案】D【解析】大部分土壤微生物作为分解者,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B正确;秸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为无机物后,如二氧化碳,可被农作物再利用,C正确;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需氧型生物,因而属于生产者,D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突破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1.每个营养级能量的来源和去向
考点突破
2.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 生态系统信息流动的基本模式(如下图):
考点突破
3.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
考点突破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物质是载体, 能量流动是动力。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进行离不 开信息的传递,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共同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突破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的种间关系是 迁入和迁出 捕食 。 出生率和死亡率、 株冠形成有利于 更 大豆 , 猛禽与田鼠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 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躲避天敌;食物增加 大 。
决定的;b 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多获益。 能量流动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小专题18
生态系统的构
考点突破
考点突破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生态系统的 营养结构。在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因素数而大量 减少时, 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的食物链分析的结果 不同,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
考点突破
【例 1】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考点突破
【例 3】 (2012· 海南卷)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 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 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 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 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 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 系统
考点突破
【解析】c 以绿色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则 e 为三级消费者。e 以 d 为食,若大量捕杀 e,则 d 的天敌 减少,短时间内 d 的数量会增多,但随后种内斗争加剧, 数量又会减少。各营养级的能量去向有三个,一是通过自 身呼吸作用被消耗,二是流入下一营养级,三是通过分解 者的分解而释放出来。故 A、B、C 选项均正确。c 种群 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 DDT 的选择作用。 【答案】D
A.输入此氧化塘的能量有太阳能和化学能 B.氧化塘中的风车草、圆田螺、莲共同构成生物 群落 C.氧化塘后部的溶解氧含量比前部的高 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限, 废水不能过量 流入氧化塘
考点突破
【解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 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氧化塘中 的生物群落除了风车草、圆田螺、莲等生产者和消费者 外,还应该包括其中的各种分解者。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
考点突破
【解析】(1)根据题意,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豆。猛禽 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 (2)对一个种群来说,种群密度大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 率、迁入和迁出来决定的。b 点之后,株冠开始形成,这样 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同时,周围的生物也逐渐丰富,为田 鼠提供更多的食物来源。 (3)曲线Ⅰ和曲线Ⅱ相比,桩之间的距离更小,这样可以 为田鼠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相应的也为猛禽提供更多的食 物来源,猛禽的密度会更大。通过合理植树,控制鼠害,这 样可以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关系,使之流向对 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考点突破
【例 2】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 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考点突破
【例 2】 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 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流动 B.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C. 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便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 能总量 D.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CO2 的形式进行的 )
A.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
考点突破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指生产者总的 同化量, ①②③④的总和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答案】C
考点突破
【变式训练 2】(2012· 四川卷)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 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 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 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考点突破
【变式训练 3】 (2011· 广州一模)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 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 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考点突破
【变式训练 3】 (2011· 广州一模)奶牛场每天排放大量的 粪便、饲料残渣,如不处理会严重影响周边人、畜的 饮水安全等。下图是某奶牛场废水处理流程图。下列 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纯茶园物种数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
考点突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和识图能 力。纯茶园物种数最少,其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为 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最差,一旦出现害虫,害虫数量 都是暴发性地增长,A 错。而 C 项梨茶间作园在 6 月 份物种数最多,此时它的营养结构最复杂,C 正确。 图中只表示 10 月份杉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无法得知种 群密度,B 错。茶园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其群落结 构必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D 错。
考点突破
【例 1】下图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的关系图,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者,f 为分解者 B.如果大量捕杀 e,则 d 的数量变化是先增多后减 少 C.进入 c 的能量一部分通过 c 的呼吸作用被消耗, 约有 10%~20%的能量传给 d,另一部分流入 f D.由于长期使用 DDT,c 种群产生了对 DDT 的抗 药性,c 种群抗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变异的结果 ) A.字母所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中,e 为三级消费
考点突破
【解析】在五年内,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 增加,导致种内斗争不断增强,A 正确;甲引进后, 甲的种群密度越来越大,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 密度逐年显著减小, 已经影响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结构, B 不正确;因为甲的引进已经导致土著食草鱼类数量 的减少,说明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捕食物种甲,投放土 著食草鱼类不能抑制甲的蔓延,C 不正确;生态系统 包括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包括所有 生物、底泥、水及阳光等因素,D 不正确。
考点突破
【变式训练 1】(2012· 福建卷)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 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 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考点突破
【变式训练 1】(2012· 福建卷)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 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 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 10 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 6 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
考点突破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环境保护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一般来说,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其恢复力稳 定性就越弱。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 资源短缺、 酸雨、 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剧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