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及答案(语文)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课内文言文复习题集及答案(语文)

成功的光环从来不戴在那些只知等待的人们的头上,上帝给每个人以相等的机会,无论你是怎样的出身,不管你是贫是富。

但是,成功的遇不会自动来到我们身边,它总是喜欢那些主动出击,从不等待的人们,因为他们时刻作好了一切准备。

它总是躲避那些不知行动或一遇困难便气馁的人,因为它无法忍受他们那种呆滞和萎靡。

聪明人学习,像搏击长空的雄鹰,仰视一望无际的大地;愚笨的人学习,漫无目的,犹如乱飞乱撞的无头飞蛾;刻苦的人学习,像弯弯的河流,虽有曲折,但终会流入大海;懒惰的人学习,像水中的木头,阻力越大倒退得越快。

大胆的想象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们常说:“没有异想,那有天开。

”也就是说要想取得“天开”的成果,首先得有大胆的想象。

如果没有人想要发明蒸汽机,人类就不用有第一次工业革命;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大胆提出相对论,人类就不会进入原子时代;如果没有人想要发明电灯,电话,电脑等电器,人类就不能进入电器乃至信息时。

纵观人类的历史,人类成长的每一步都与大胆的想象密不可分。

正是这一个个大胆的设想激励着人们,引导着人们一步一步走向文明,走向发展,走向繁荣。

然而,光有大胆的想象还远远不够,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下馅饼来。

要想取得成功,还得靠自己的努力。

航行者把树比作指引方向的路灯,劳动者把树比作遮风挡雨的雨伞,诗人把树比作笔下的精灵,而我却要把树比作教师,它就是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伞,指明方向的路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如果说生命是一座庄严的城堡,如果说生命是一株苍茂的大树,如果说生命是一只飞翔的海鸟。

那么,信念就是那穹顶的梁柱,就是那深扎的树根,就是那扇动的翅膀。

没有信念,生命的动力便荡然无存;没有信念,生命的美丽便杳然西去。

好词好句如果说友谊是一颗常青树,那么,浇灌它的必定是出自心田的清泉;如果说友谊是一朵开不败的鲜花,那么,照耀它的必定是从心中升起的太阳。

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

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中考复习总结试题(带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中考复习总结试题(带答案人教版)

七下语文中考文言文训练题《伤仲永》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初极狭,才通人B.未尝识书具默而识之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渔人甚异之D.忽啼求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4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5(2013年中考)10.选出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B.稍稍宾客其父(客人)C.泯然众人矣(常人)D.贤于材人远矣(胜过、超过)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或以钱币乞之”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A.扶苏以数谏故B.属予作文以记之C.皆以美于徐公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7.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A.父异焉,借旁近与之(父亲的做法是不同的,是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白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C.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D.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就是该接受别人教育的时候,他没去啊)8.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方仲永幼时天资过人,后来却因其父“不使学”反落为平庸无奇之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束氏狸狌①宋濂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

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狸狌无所食,饥而嗥。

束氏日市肉啖之。

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

、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②,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以为异物也。

沿鼠行不敢下。

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久之,鼠度其无技,啮其足。

狸狌奋掷而出。

噫!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者,其亦狸狌哉!(《宋文献公集》)【注】①狸狌:野猫。

②甕(wèng):瓮,一种盛东两的陶器,腹部较大。

(1)下列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束氏日市肉啖之愿为市鞍马B.竟不知世之有鼠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C.沿鼠行不敢下求之下流,固颠D.鼠度其无技关山度若飞(2)参考词典解释,说说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古代汉语词典》:①与与:威仪适度的样子。

②熙熙:和乐的样子。

③如也:古汉语形容词后缀,表示状态。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甕,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4)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武士世享重禄遇盗辄窜下联:狎狌________【答案】(1)A(2)“与与如也,熙熙如也”是对狸狌养尊处优、不知有鼠显得威仪和乐状态的形象描写,与后文被鼠咬啮、仓皇出逃形成鲜明的对比。

(3)城南有个读书人家里发生鼠患,老鼠成群结队地走动,有的老鼠掉进瓮里,他急忙从束家借了猫回去(捕鼠)。

(4)每日啖肉见鼠而出【解析】【分析】⑴B:竟不知世之有鼠:竟然;竟不可得:最终,最后;C :沿鼠行不敢下:跳下,下去;求之下流:下方,下游;D:鼠度其无技:估计;关山度若飞:越过;A项相同意思是买,故选A。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②食马者(________)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

少习骑,长而益精。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

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长而益精/香远益清B.木兰乃易男装/ 移风易俗C.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 愿驰千里足D.数建奇功/ 棹数小舟(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3)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3.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答案《伤仲永》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自: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A B C D F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答: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引号内填原文)5. 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 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①从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

②从道理上讲: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答: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①籍贯金溪②姓名方仲永③身世民④家世世隶耕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答: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事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答: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答: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2.省略句:(1)省略宾语:“不使学”中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2)省略主语:“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3)省略介词:“受之天”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八、解题: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书写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跟着 )4、“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只)⑵万里赴戎机(赴: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外城)⑷策勋十二转(策:记功)⑸著我旧时裳(著:穿)⑹关山度若飞(度:度过,过)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帖通贴,意思是粘贴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火通伙,意思是伙伴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答: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答: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答: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答: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画线的第一句(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二句(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答:动作描写。

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答: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答: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全诗,你认为是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答:木兰是一个少女,又是一金戈铁马的英雄。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答: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结合具体语句,说说木兰有哪些可敬、可爱之处。

答:木兰有许多可敬、可爱之处。

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一个女孩子看到家里没有兄长,父亲已年老体衰,毅然替父从军,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又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她和将士们一起拼死作战,十年驰骋于疆场,这种英雄气概也是可敬、可爱。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高尚行为又是多么可敬、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