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宋元人物画的时代精神
中国画的时代精神与笔墨变革

中国画的时代精神与笔墨变革作者:许毅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08期摘要:“Zeitgeist”这个单词来源于德语,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概念,中文含义是“时代精神”,在哲学范畴指绝对精神在不同时期的体现,是自然与社会演进的主导。
社会处于不同时期,时代精神也就不同。
时代精神综合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新精神、新风貌和新时尚,展现时代精神是中国画创新发展的根源。
而笔墨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方面有着关键的历史根源和思想基础,它是中国画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笔墨是审美的参照物,也是画家个性特征的体现。
时代精神与笔墨变革的有机融合,是中国画产生的绝对因素。
关键词:中国画;时代精神;笔墨变革一、中国画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每一个时代独有的集体精神实质,是一种跨越个人的共同集体意识。
历史规律表明,作为人们主观精神的显露,中国画综合呈现了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也映射着社会的精神风貌。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绘画风格,每一时代自有每一时代的精神特质和经验。
从该层面看,是否能展现时代的特质,是否能确切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是考量中国画品质的首要标准。
(一)反映时代精神的题材当代新的语境对于中国画的视觉语言有着新的要求,中国画需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开拓刷新绘画语言,更换新题材,宣扬时代精神。
中国画应该先在题材方面进行突破,先以当代生活为创作的素材和源泉,不能为了创新而去创新。
通常,艺术家无法改变社会环境,但他们可以把当下的环境转化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
中国画与时代的联系不但显示在与时代焦点相互对应方面,同时也体现在主题独立方面。
中国画与时代和环境的关联,理当是画者对于时代和环境题材的审视与斟酌。
“艺术源于生活”,只有深入对这个时代的生活进行领悟和推敲,才能将其转化为艺术语言从而进行创作。
中国画创作的题材选择与该时代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无论哪个年代、哪种创作形式,对生命的关爱和人性的表达都是恒久不衰的主题,也是艺术最宝贵的品质之一。
国画研究

国画研究| 文人画之意境与精神寄托原创2016-04-19 秦昊禄中国书画报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让人骄傲的灿烂的历史文化。
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各个时代的艺术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各地区的文化也有其自身与众不同的地域特点。
宋代绘画注重思想表达和情感力量。
元代绘画艺术气息浓厚,讲究逸气。
明清时期画派林立,各有特色,使中国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这个时期,众多大家的绘画不仅对现实物象有着传神的描绘,而且对它们的象征意义有着深层的发掘。
明代前期的宫廷绘画继承了两宋院体艺术特点而重新昌盛,出现了边景昭、林良、吕纪、谢环等院体大家。
明中后期,宋、元以来的文人水墨画风得以复兴。
清代各画派精彩纷呈的局面是中国绘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的一页,对后世绘画有着深刻的影响。
文人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其作者多为具备较全面、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
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
近代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
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讲究诗情画意,讲究以超然的画面格调来表现内心的情感。
长河飞霞、雪山莽原、激流浅滩让文人画家心潮澎湃。
他们用画笔营造种种意境,表露自己的思想和心境。
他们的作品有的描绘风花雪月的宫廷夜宴,有的记述“竹林七贤”的诗词歌赋,有的讲述远古的故事,让种种情感、意趣和意境跃然纸上。
意境是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笔墨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中国画可以从意象、情景、气韵等方面体现各种意境。
本文拟从中国古代绘画史中选取若干较有特色的文人画,对其意境的表现与精神寄托进行分析。
从宋代宫廷绘画到明清时期的意笔绘画,从范宽、李唐到“四王”“四僧”,各时期的绘画阶段性地发展着,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人画的兴起与发展是传统中国文化发展的结果,是自然与人格完美结合的产物。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

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简史1.上古绘画(先秦、秦汉时期)魏晋以前,绘画主要是“设色之工”所从事的职业,多是在岩壁和器物上作画,服务于礼教。
2.中国画样式的确立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发展是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绘画渐渐摆脱了各种羁绊,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顾恺之:东晋画家。
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主张,至今仍成为中国画的基础理论与指导纲要。
顾恺之第一次提出“凡画,人最难”的观点,将绘画引导到人的精神表达之高度。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正式列入传记的画家,也是有画迹,画论著述流传至今的最早的著名画家。
与其弟子陆探微,南朝齐梁之际的张僧繇,盛唐时期的吴道子一道被尊为“画家四祖”。
谢赫: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画家和理论家。
首次在其著作《画品》中总结“六法”,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确立。
“六法”是绘画创作要求和评定标准的六个范畴,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位置经营、传移摹写”的准则。
《画品》亦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评论画家及其创作风格的著作。
中国画中主要门类之一的山水画,在此时期开始渐次独立形成。
隋代画家展子虔所做的《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品类进入中国画的殿堂。
3.中国画特殊语汇体系的完成(唐宋元时期)1)从初唐到宋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完善的时代。
“唐工宋巧”。
(1)唐代阎立本:是初唐著名的人物画家,有“丹青神画”、“冠绝古今”之誉。
传世之作有《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
吴道子: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善于处理各种题材,绘制过大量的壁画,亦兼工雕塑,对唐代画风影响极大。
有后世人摹本《天王送子图》。
张萱:玄宗时代的著名画家。
著名作品《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晚唐画家,善画贵族妇女,严装华饰,雍容丰满,且注重仪态表达。
传世作品《簪花仕女图》可被视为唐代仕女经典绘画的精品。
(2)唐末五代至宋代是绘画重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山水画的几位大师,也形成了花鸟画的重要派别与风格,人物画亦有相应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赏析

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赏析
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描绘人物的神态、特征、衣着、动作等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在中华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精美的画风、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为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从此开始了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的历程。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从古代的祭祀图、墓志铭、汉画、唐画、宋画、元画、明画、清画到现代,人物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各具特色,却又相互影响、渗透和融合。
在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中,人物的表现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中国古代绘画家通过对人物的表情、神态、动作和服饰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唐代的吴道子、宋代的李唐、元代的顾闳中、明代的唐寅、清代的石涛等名家都以绘画人物而知名。
除了人物的描绘,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还注重画面的意境和构图。
画面的意境对于人物画来说尤为重要,它通过把人物画融入到一定的背景中,以表现出作者对人物所处环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而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构图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的一大特色,它强调画面的平衡和和谐,通过合理的构图和布局来达到画面的整体美和视觉效果。
总之,中国传统绘画人物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精神是实践发展的产物中国人物画历史的研究要从仰韶文化开始,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人面形图案。
这是我国最早的、处于朦胧状态的人物画。
它表达了原始人类对渔猎劳动的某种希望。
年代稍后,马家窑文化又出土了舞蹈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五人一组手拉手排成一线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劳动后的欢乐。
这种绘画已表现出原始时代人们开始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概括力和想象力。
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出现专业化分工,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据史料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画像,《孔子家语》说:孔子参观周围的明堂,看到墙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且“各有善恶之状”。
这些文献说明在殷周时期人物画在生活中就已经得到运用。
到了汉代,出现以单线造型、设色平涂的表现手段,这说明单线平涂的表现方法已经确立。
《夔凤人物图》、《御龙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风格的见证。
这一时期的人物画虽处于稚拙阶段,缺乏深入精致的表现能力,但对魏晋南北朝以致隋唐人物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人物画经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辛的实践和呕心沥血的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成熟期,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家都是以人物画驰誉后世,它伴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不断升华,一是在绘画内容上比汉代更丰富了,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日益精密。
东晋顾恺之在总结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强调“传神”在绘画中特殊地位和作用。
“以形写神”的论点,对人物画的艺术要求提高了一大步。
使这个时期的人物画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
比较著名的例证《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图卷向世人展现了一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诗人与洛神在洛水相遇,尽管相互爱恋却又不得不分离。
洛神含情脉脉,欲往还回,表现得惆怅动人,正如江淹所说:“安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顾恺之指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在此作品中,他强调了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
品鉴神韵――浅谈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

品鉴神韵――浅谈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摘要】魏晋至唐时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物画在这一时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传神的表现。
本文将从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特点、传神表现的技法和手法、不同画家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人物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魏晋至唐人物画在表现人物形象和精神内涵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其传神表现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传神表现对人物画的影响深远,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品鉴。
【关键词】关键词:人物画、魏晋至唐、传神表现、发展、特点、技法、手法、画家、文化内涵、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文章主题魏晋至唐时期是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以其传神表现和独特风格而著称。
人物画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在魏晋至唐时期,人物画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不仅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创新,而且在表现手法和技法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各个画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努力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使人物画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境界。
本文将从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特点、传神表现的技法和手法、不同画家在人物画中的表现以及人物画所展现的文化内涵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品鉴魏晋至唐人物画的传神表现,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结尾部分,将总结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重要性和传神表现对人物画的影响,进一步深化对这一时期人物画的认识和理解。
2. 正文2.1 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人物画在魏晋至唐时期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
魏晋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人物画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魏晋时期的人物画主要以线描为主,形态简洁,线条流畅,注重形象和神韵的表现。
宋代绘画的“平淡”审美体现及精神内涵

宋代绘画的“平淡”审美体现及精神内涵宋代诗⼈推崇的陶渊明被苏轼誉为“似澹⽽实美”。
他的“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是⼀曲体现超然尘俗以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平淡之歌。
《说⽂》有“淡,薄味也。
之反也”之解。
庄⼦说“虚静恬淡……万物之本也”、“夫恬淡寂寞,虚⽆⽆为……平易则恬淡矣”、“虚⽆恬淡,乃合天德”(《庄⼦·刻意》)。
可见“平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情感意识的淡泊、平静,是⼀种平静和谐的美,是⼀种超越忧患荣辱的⼈⽣境界,是与天地⼤道相合的境界。
在艺术创作上则是追求减少⼈为和造作,求真实、求⾃然,并体现象外之味的⼀种艺术境界。
宋代对于绘画审美的认识进⼊了⼀个⾃觉和多元的时代,汉唐以来雄浑厚重,丰富华丽的风格取向逐渐转化为以⽂⼈为代表的平淡取向的审美境界。
1、宋代绘画平淡美取向⾸先基于思想⽂化背景的平淡意识 梅尧⾂在《读邵不疑学⼠诗卷》中称“作诗⽆古今,唯造平淡难”,苏轼提倡作⽂艺创作 “发纤秾于简古,寄⾄味于澹泊”(《书黄⼦思诗集后》),他说:“⼤凡为⽂当使⽓象峥嵘,五⾊绚烂,渐⽼渐熟,乃造于平淡。
”(《⽵坡诗话》)苏轼并不回避艺术创作的绚烂之美,所以他⽤“⼤凡”来概括其普遍性,同时他也认识到审美意识的逐渐成熟推动了平淡美意识的突出。
这都说明了传统审美意识发展到宋代,平淡、苦淡、简淡、闲淡、冲淡之类的风格成为⽂⼈⼠⼤夫艺术家们穷⼀⽣追求的⾄⾼境界。
苏轼的平淡美意识在宋代有其代表意义,特别是在以他为⾸的“⼠⼈画”这个圈⼦⾥。
苏轼的平淡美我们可以⼀分为⼆来思考。
苏轼在《评韩柳诗》中有⼀段精辟论断:“柳⼦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
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温丽靖深不及也。
所贵乎枯澹者,谓其外枯⽽中膏,似澹⽽实美,渊明、⼦厚之流是也。
若中边皆枯澹,亦何⾜道。
佛云:'如⼈⾷蜜,中边皆甜。
’⼈⾷五味,知其⽢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也。
”在此,苏轼把艺术作品的美的存在分“中”和“外”,即作品的外在和内涵,外在简单淡泊,⽽内在却丰富浓厚,外在枯槁朴素,内在却散发出勃勃⽣⽓。
中国人物画各个时期艺术特点[论文]
![中国人物画各个时期艺术特点[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a0ff36df5335a8102d22029.png)
浅谈中国人物画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自从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美术作品,就有了对人的描绘。
因为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是和人类分不开的,人类在进行艺术创造的同时,也把对自身的关注作为题材表现在艺术作品里。
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更好展示人类自身的感情色彩,而且中国几千年的艺术沉淀,使每个时期对人物这个题材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每种方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美术作品就是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彩陶盆》,但从这件作品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艺术题材中对人的关注,把人物作为一种题材去描绘,去表现。
这件作品看上去用笔朴实稚嫩,但却给人以灵动之美,足以表现出人们当时手舞足蹈的欢快之情。
在之后的商周时期,绘画以开始兴起以及大量应用起来,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还是壁画比较多,据史书记载当时已有画帝王和功臣的画像,但流传下来的,我们能够见到的少之又少。
期中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有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帛画》。
画中描绘的一壮年男子侧身直立,精神饱满,驾驭着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
此画的构图饱满生动,对龙的刻画活灵活现,对人物的表现也颇为生动,表现出墓主人驾驭飞龙的能力。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物画以进入到象形的阶段,也可以看出当时画家对人物的塑造能力。
西汉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也是少量的墓室壁画,但我们依然能从这些壁画中看到,西汉时期的人物画比较具象,刻画比较细致,真实的反应人们的生活情况。
也起到了一定的记实的意义。
经历了殷商和两汉的文化积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物画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不但出现了大量的作品,还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方法。
也出现许多令人称道学习的大师。
魏晋时期不但作品令人称道,还流传下来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人物绘画理论。
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在这一时期,就提倡“以形写神”。
他提倡画人物不能在单一的追求外形的一样,更要追求在精神上的相似,描绘出人物本身的精神气质。
单单这一点,已经是人物画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
而且为画家更高的层次追求,指明了发展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