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塔之演变(35)
塔的历史介绍

塔的历史塔的起源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和中国的传统建筑楼阁是塔的两大源头。
(1)窣堵坡:印度的窣堵坡原是埋葬佛祖释迦牟尼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梵文称“窣堵坡”(Stupa),就是坟冢的意思。
开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
后来塔也成为高僧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
(2)楼阁:慈恩塔阁楼一名重楼,重楼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没有两汉以前的楼阁建筑实物存在。
了解中土重楼的具体情况,除了通过历史文献的分析之外,两汉时期墓葬中殉葬的冥器和墓室壁画是很好的资料。
冥器中的重楼多为陶土烧制的2-3层的木结构建筑模型,多有斗拱作为支撑结构,各层分布平坐和檐,建筑有门窗等精细结构,建筑平面大多为正方形。
汉代冥器重楼模型的结构特征与魏晋之后木塔的建筑结构有着明显的源流关系。
塔的出现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迅速与中国本土的楼阁相结合,形成中国的楼阁式塔。
后由于木结构易腐烂,易燃烧,又按照楼阁式塔的形式,演化出了密檐式塔。
在漫长的历史中曾被人们译为“窣堵坡(Stupa,梵文)”“浮图(Buddha,梵文)”“塔婆(Thupo,巴利文)”等,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后世的塔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也为道家所用。
另一方面,逐渐脱离了宗教而走向世俗,衍生出了观景塔、水风塔、文昌塔等等不同作用和目的塔。
三国之际,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是中国造塔的最早记载,所造的塔当为楼阁式。
三国时代的吴国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开始造塔,开创了江南造塔之先。
这两个时期没有塔的建筑物保存至今,有迹可循的是一些汉代画像石上塔的形象,有“窣堵坡”的形制。
此外,在新疆喀什附近的汉诺依城有座土塔,现已风化严重,但可能是汉末的遗物。
中国佛塔式样大全

中国佛塔式样大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塔-塔的式样都有哪些塔的建筑形式起源于古印度,称作窣堵(Stu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之地。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窣堵坡也渐渐演变为塔这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楼阁式塔其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我国著名的楼阁式塔有应县木塔、西安大雁塔、苏州虎丘塔等。
(一)楼阁式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学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始建于辽代,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适应中国的传统习惯,利用人们对多层楼阁通天的寄托,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
应县木塔命途多舛,曾经历过多次大地震,并于1926年时在军阀混战中被炮击,但塔身从未倾倒。
该塔主体结构全部为木质结构,通高67.31米,是从建成之日起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其记录保持至今,可谓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塔身外看五层,内有九层,全塔共计出现54种不同的斗拱类型,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的绝无仅有的宝库。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由衷感叹道:“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这塔真是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二)楼阁式塔-大雁塔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慈恩寺内,是一座7层方形砖仿木结构佛塔。
大雁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慈恩寺内,是一座7层方形砖仿木结构佛塔。
唐永徽三年(652年),为了保管从印度带回来的数百部梵本佛经,唐玄奘在大慈恩寺的西院主持修建了一座西域风格的藏经塔。
这座塔最初名称为慈恩寺塔,此后被改称为雁塔,最终与荐福寺内的小雁塔相区别而被改称为大雁塔。
大雁塔后因年久失修和战乱而多次遭到损毁,至五代后唐年间才逐渐形成今日的造型。
(三)楼阁式塔-虎丘塔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位于苏州城西北郊,距市中心5公里。
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就葬其父(阖闾)于此,葬后3日,便有白虎踞于其上,故名虎丘山,简称虎丘。
中国古代建筑:佛塔的介绍

建筑特点
印度 桑奇大塔
建筑特点
覆钵式塔 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这种塔的塔身是一个半圆形的覆体,这当然是源 于印度佛塔的形式。覆体上是巨大的塔刹,覆体上建一个高大的须弥座。这种塔在元 代开始流行,明清时期继续发展,这是和喇嘛教在当时盛行相联系的。
朝阳西黄寺清净化域之塔
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的八相塔
藏区佛塔
类型
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 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
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九龙佛塔-铁
多宝琉璃塔
建筑特点
早期佛塔 早期的佛塔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现存比较完整的印度桑奇大塔,中央 是复钵形塔体的方形平台和三层伞盖,塔的底部有基台和围栏,前面有阶梯上下。 在中国,一般立在寺院中的塔是由覆体式发展、演变而来的。东汉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原, 佛塔的建造也开始了。早期的佛塔,基本上都是中国建筑形式的楼阁式塔,其次有覆体式、密檐式、 金刚宝座塔等等。
中国古代建筑:佛塔的介绍
课件提纲
一、名称由来 二、类型 三、建筑特点
名称由来
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见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 “浮图”、“浮屠”等,由于古印度的Stupa是用于珍藏佛家的舍利子和供奉佛像、佛 经之用的,亦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 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建筑特点
楼阁式塔 阁式塔的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这种塔在中国古塔中历史悠久,形体最高大, 保存数量也最多。 早期著名的楼阁式塔如西安大雁塔、山西应县木塔、河南开封祐国寺铁塔、杭州六和塔、银 川海宝塔、四川沪州报恩塔等等。
佛塔的起源和介绍单元

五台山的標志是位於塔院寺内 的藏式舍利塔,塔高60多米,极 為莊嚴雄偉。108級台階直通頂 端,氣勢雄偉,登頂遙望,美景 盡收眼底,為全山遙眺最佳之。 主峰“北台顶”,有“华 北屋脊” 之称,海拔高度2893米,绝 妙 之处 在于峰上阴冷之处,有终 年不会 融化的“万年冰”,峰 峦 层 叠 林木耸 翠,夏季凉 爽宜人,为 旅游避暑胜地。五 台山众多古迹 庙 宇,只有等您 亲 临 其间 才能充分领 略。
唐代高僧玄奘,曾歷經艱險四行取經,在發展佛教 文化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玄奘去世後先葬於今 西安市東郊白鹿原,總章二年(公元六六九年)遷 葬於馬陝西長安縣少陵原南原畔,並修寺建塔,唐 高宗親題〞與教〞塔額,寺亦因此得名。現寺院內 除三座舍利塔利塔外,均為近代建築。
大雁塔位於西安市和平門 外雁塔路的大慈恩寺內。 慈恩寺原名無漏寺,建於 隋代,唐高宗做太子時為 追念其母文德皇后(即唐 太宗時的長孫皇后)改建 為慈恩寺。原寺規模甚大, 約佔晉昌坊一半面積。但 後來屢遭兵火,除塔以外 寺廟全毀。如今的慈恩寺 大多是在明清時所建。如 今塔底層保留的「大唐三 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 聖教序記」碑已成為重要 的文物資料。
東塔為華嚴宗初祖 「杜順禪師塔」, 方形七級樓閣式磚 塔,高13公尺,底 層每邊長5.5公尺, 南面有龕室;第三 級刻有「無垢淨光 寶塔」六字。
西塔係華嚴宗四祖 「清涼國師塔」,五 級六角樓閣式實心磚 塔,高7公尺,底層每 邊2.25公尺;基座甚 高,瘦削挺拔;塔身 上刻有「大唐清涼國 師妙覺之塔」字樣。
五塔寺
五塔寺即大真觀寺,坐落北京動物園北面,建於西元15世紀 的明成祖永 ,明、清多次重修,清未英法、八國联軍時遭毁, 僅存金剛寶座塔。相傳明初有位班迪达的印度僧人,獻給成 祖五座金佛像和“佛陀伽耶塔”,的规示,金剛寶座塔即仿 印度佛陀伽耶塔而建。全塔包括寶座和石塔兩部分,寶座隔 為六層,最下一層须弥座,浮雕精致圖案,其餘五层均馀有 小佛龛,龛内佛像生动细腻。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13座佛塔

嵩岳寺砖塔
第一,嵩岳寺砖塔,建于公元523年(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高15层,这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佛塔。
隋 塔
第二,隋塔,建于公元598年(隋朝文帝开皇十八年),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高9层。
法 王 塔
第三,法王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寿元年),位于陕西省周至县仙游寺,高7层,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隋朝砖塔。
虎 丘 塔
第十,虎丘塔,建于公元959年(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高7层,被称为世界第二斜塔。
雷峰塔与保俶塔
第十一,雷峰塔与保俶塔,建于公元977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净慈寺,高7层。
应县木塔
第十二,应县木塔,建于公元1056年(辽国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结构塔式建筑。
小 雁 塔
第七,小雁塔,建于公元707—709年(唐朝中宗景隆年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尘福寺,原高15层,因地震摧毁而只剩13层。
崇圣寺三塔
第八,崇圣寺三塔,建于公元824—839年(唐朝敬宗到文宗在位时期),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高16层,这是中国现存层数最多的古佛塔。
杜 顺 塔
第九,杜顺塔,建于公元852年(唐朝宣宗大中六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华严寺,高7层,这是该寺现存两座唐朝古佛塔当中的一座。
隋舍利塔
第四,隋舍利塔,建于公元601年(隋朝文帝仁寿元年),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山寺,高7层。
大 雁 塔
第五,大雁塔,建于公元652年(唐朝高宗永徽三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慈恩寺,原高10层,因战争摧毁而只剩7层。
玄 奘 塔
第六,玄奘塔,建于公元669年(唐朝高宗总章二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兴教寺,高13层。
浅论汉传佛塔平面的演变

浅论汉传佛塔平面的演变通过对汉传佛塔平面的分析,发现佛教逐步中国化对佛塔建筑建筑平面影响,而佛塔平面的每次变化无不是思想文化和建筑技术的一次次突破;无论是研究中国古建筑还是佛教文化,佛塔平面的变化都是无法忽视的一部分,同时,塔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高层建筑,其平面的演变无疑为现代高层建筑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标签:汉传佛塔;塔平面;演变中国本无塔,如本无佛教。
中国原有的建筑类型只有亭台楼阁,而中国佛塔是外来建筑成功中国化的一个案例,汉传佛塔不能单纯地说是古印度窣堵坡的空间转移,正如梁思成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所说“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之上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者必先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致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其中“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之上取法及发展者”指的就是社会的营建技术对于建筑发展的促进,“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即是地域文化对于建筑形式的指导和影响。
一、汉传佛塔平面汉传佛塔主导平面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佛教的传播,佛塔主导平面在一定时期内亦有所不同,林徽因先生说:“在我们今日觉得塔的平面或作方形,或作八边形没什么奇特。
但是一个时代的作者,大多跳不出他本时代的盛行的作风或规律以外—建筑物犹盛—所以生在塔平面作方形的时代,能作出一个平面不作方形的塔来,是极罕有的事。
”而这些塔平面的变化则是佛教中国化在建筑上的体现。
(一)“四方式”塔公元前67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随求佛使者以白马负佛经至洛阳鸿胪寺,次年明帝于洛阳西门外十里建白马寺以供僧人讲法。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世浮图,画迹甚秒,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
”和《牟子理惑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
”寺中依“天竺旧状”而建的“四方式”塔则是中国第一座佛塔,也是以后长时间内汉传佛塔的范本,参考当时西域佛塔的基本建筑特征,白马寺塔的“天竺式”应是犍陀罗贵霜王朝时期的“方形三重基坛”形式的佛塔。
中国佛塔

浅说中国佛塔的建筑艺术与技术摘要:我国古代雄踞东方,数千年来的建筑已成为一个独特的体系。
在我们民族发展的漫长岁月里,有着辉煌的成就,而建筑的发展,产生的类型甚多,如宫廷、寺庙、塔馆、书院、会馆、陵墓、衙署、城池、园林、民居等,丰富多彩。
本篇文章就截一中国建筑的一个方面-中国佛塔,来介绍中国建筑理论和建筑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
中国塔是一门丰富的学科,自我国有塔以来至今已有1800多年,塔的类型众多,式样各有千秋,数量可观。
各时代的塔发展不平衡,有的塔以工程技术为主,有的从艺术着眼,大多数的塔从佛教方面考虑的。
关键字:佛塔形制特点美学特征技术成就创新一、中国佛塔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塔的发展是随佛教而来,即在佛教发展下建立寺院,随之而建佛塔,随时间来看大致是从东汉末年开始。
当时佛教从古印度带来“窣屠婆”,它是印度佛教大师圆寂后的一种象征性的坟墓,也是纪念性的佛教文遗物。
它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古代建筑相结合而建成中国式的塔。
凡是建造中国式的塔都离不开中国木结构建筑,也就是说中国木结构建筑在塔中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佛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发展出来许多类型,例如阁楼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宝箧印塔、无缝塔、塔婆式塔、喇嘛塔、多宝塔、五轮塔、法身塔、法舍利塔等。
这些塔特别是其中的阁楼式塔是我国的高层建筑,在过去科学技术、劳动工具均有局限性的年代里,能建造高层的塔,已经是了不起了,尤其是在没有大跨度的承重材料的情况下,能建造起百余米的高塔,实在不容易。
二、中国佛塔的形制特征与美学特征在此以几个典型代表的塔来说明中国塔的建设形制特征与美学特征佛宫寺木塔:位于山西应县的木塔建造到现在已经有945年,至今仍然完整地屹立着,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我国历史上建造的木塔很多,现存的就只有应县木塔,这是非常难得的。
它在历史上,乃至在全世界建筑遗产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应县木塔采用榫卯结构,它具有一种弹性,碰到外力自身有一定的伸缩性,不会受到剧烈的损伤。
佛塔

大雁塔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是 中国唐朝佛教建筑艺术杰作。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 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 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在塔内可俯视西安 古城。大雁塔在1719年就发现塔身倾斜,到1996年达到最大程度,古塔向西北方向倾斜1010.5毫米,也就是一 米多。
建筑类型
密檐式砖塔——朝阳北塔我国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两汉南北朝时以 木塔为主,唐宋时砖石塔得到了发展。
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
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 状。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如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层…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 是七层塔。塔有实心、空心,单塔、双塔,登塔眺望是我国佛塔的功能之一。
谢谢观看
名称由来
佛塔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 供奉佛像、佛经,故也被意译为“方坟”、“圆冢”。直到隋唐时,才以“塔”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当代。
种类
各地佛塔图册(30张)按层级分: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 三重塔等。
文化
我国佛塔众多,而咏塔的诗文更多。如“古塔云中影,佛寺夜半钟”、“赞宇弘开壮帝都,碧天空起玉浮 图”、“谁建浮图礼大千,灵光遥与白云连”、“望尽人间多少事,身在大干几沧桑”、“点燃八百灯火,指引 千帆夜海航”…等。这些千姿百态的古佛塔和诗文构成了我国珍贵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塔之演变(35)
中国佛塔之演变(35)明、清佛塔4、福建、广东、广西石室岩砖塔位于福建莆田城区西部,寺后有明代七级砖塔,旧有木檐栏己毁。
该塔用巨砖砌建,中留通心孔,天井状,各级放两门两龛(上下层错开),木质塔檐多掉落,现扦木穴孔尚在。
砖塔高约20米,据说,宋代这里是一座五级石塔,倾颓后才改为砖塔。
福建莆田石室寺塔
(网络照片) 三福寺双塔位于福建福鼎市白琳镇下炉村柘里自然村三福寺正门前方。
双塔始建于南宋时期,现存双塔据《裘氏族谱》载,为明代永乐九年(1411年)建造。
现寺院为近代重建,但双塔均保存原状。
双塔形式与大小相同,塔身高7.8米,实心、六角,为楼阁式七层砖塔。
福建福鼎三福寺双
塔(网络照片)聚佛宝塔在福建漳浦赵家堡内,明万历年间建,系佛寺的附属建筑。
塔为四方形,石构实心,高6米,七层,二至六层四面刻佛龛,第七层四面分别刻篆书“聚佛宝塔”四字。
现保存完好。
福建漳浦聚佛宝塔
(网络照片)香林塔位于福建上杭县城北约十公里上园山腰,塔基为约三百平方米圆形大坪,中央为一约三米见方的六角形尖顶塔,六面由花岗石砌合而成,塔正中嵌一大石碑,碑文清晰。
香林塔为明朝监济派开山始祖香林大师圆寂往生之处。
据《上杭县志》记载:大师圆寂后,弟子信徒募集资金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动工建造“以供奉遗骨”
的香林宝塔。
福建上杭香林塔(网络照片)埋葬着福州涌泉寺“诸祖”的最胜幢,到了明末清初,“塔身崩裂,拜石毁尽。
道霈承乏兹山之三年,始与监院成湖谋,重为修葺。
及启塔,见磁瓶、瓦棺,次第排列,水津津然盈流于外,诸祖骨石俱淹没其中,知地不吉利”。
为“谨以贻诸后”,道霈禅师“用卜于诸祖”,将众僧塔“别迁于舍利窟之阳,坐子向午,以顺治庚子(1660年)腊月十九日大寒节开圹,念七日戊申奉诸祖,诸尊宿及海众灵骨入塔。
塔圹高深,俱依旧制。
所损益者千百什一而已。
”也就是说,在为霖道霈禅师主持下,众僧塔墓由“去舍利窟一牛鸣地”迁到了舍利窟之阳,直至今日。
福建福州涌泉寺最胜幢三座普同塔(网络照片)光绪十年(1884年),知县彭君谷重修玉台寺,有大雄宝殿、汉白玉石,七级浮屠塔等建筑。
白石塔用汉白石雕琢而成, 高
6.1米, 重檐, 7层, 通体光洁如玉。
台基雕龙画象,工艺极其精湛。
此塔曾被日寇毁碎,丢于荒草乱石中。
1956年清理玉台寺废墟时,把白石塔的碎片东一块,西一块从蔓草乱石中掘出来,重新粘砌复原,现置于观音殿前的草坪中。
广东新会玉台寺白石塔(网络照片) 丹霞舍利塔座落在广东仁化丹霞山海螺峰顶,又称螺顶浮屠,旧称丹霞山塔。
该石塔建于清康熙六年(1667年)。
清同治《仁化县志》载:“丹霞山塔在丹霞山上,丁末佛诞日,舍利见于庐山之栖贤,天然和尚遣僧迎至,建塔于海螺岩顶。
舍利塔为平面方形,实心亭式塔。
广东仁化丹霞舍利塔(网络照片) 都川葫芦塔又名“都川佛塔”,位于广西环江县川山镇都川村,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
佛塔通高8.2米,塔基用大块料石砌成,塔基高1.65米,正方形,边长2.7米,中空约一平方米为原藏骨灰的地方。
塔六角五层实心,每层六边均有出檐,每边出檐呈筒瓦状。
塔顶为一石葫芦,故名葫芦塔。
从塔身到塔项用十三块精致雕有花纹的巨石垒砌而成。
塔座南面有佛龛,东面并列嵌贴三碑,右边一块为柏子庵建塔碑,撰文志记其事,佛塔里供奉着活佛李文彬。
广西环江都川葫芦塔(网络照片) 瑞光塔建于何年,尚未见到具体史料。
据《光绪富川县志》卷十二《杂记》篇载:“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春,雷击瑞光塔砌面”,说明它早在那时就已存在。
清咸丰五年(1855年)毁于兵火,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
1980年和1988年两次维修,加固塔基。
塔为七层楼阁式六角形砖塔,高28米。
广西富川瑞光塔(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