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因分析法在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消毒供应中心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一
根 本原因分析法( o cu eaayi,R A 是 承担 全院所有病 区 、门诊 、导管室 等科 室 的复用 r t a s n l s C ) o s 种 回顾 性 不 良事件 分 析 工具 ,是一 种 系 统化 器 械 、 自备器 械 、呼 吸机 管道 、氧 气湿化瓶 等物
成立根本 原因分析小组 ;收集 事件相关资料 ;找出近端原因 ;确认根 本原因 ;制订 和执 行改进
措施 。结果 科室 总的工作 量逐年上升 ,实施 R A后工作缺 陷发 生率减低 ,工作满意度提高 , C 差异具有 显著性( 尸<00 ) .5。结论 根本原 因分析法是 提高消毒供应 中心质量 的有 效方法 。
包 内物 品错误
… 散
…
…
练
图 1 内物 品错误 原因分析 包
械 包 外 灭 菌 日期 与 失 效 日期 错 误 、无 操 作 者签 误 等 ) 重新 处理 不合 格产 品 ,并 做好 记 录 。 I级 名 、外包 布穿孔或有 污渍 、卸 载灭菌 物品发现湿 及 以上 工作 缺 陷 发 生后 ,需 按缺 陷发 生 的时 间
析效 果 。我科 自2 1 0 0年 1 月开始采 用 R A对各 中心质量 评价 标准 和指 标 ,接受 过 RC C A知 识 的 区域 的 工作 缺 陷进 行 分 析 ,减 少 了类 似 事件 的 系统 培训 。团队主要职责 :负责组织 与落实本 区 发 生 ,工作 质 量得 到 明显提 高 ,现报 告 如下 。
方米 , 0 7 4 2 0 年 月开始逐步实施集 中化管理模式 ,
目 我科 采用 的工 作缺 陷分级 规定 如下 ,0级 :
品管圈活动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

品管圈活动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品管圈活动是指质量管理圈,是一种组织内的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通过员工的参与和合作,持续改进并保持高质量水平。
品管圈活动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中,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就品管圈活动在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确保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
在医学检验中,标本采集和处理的质量对于后续分析结果至关重要。
品管圈活动可借助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方式,建立并完善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操作规程,通过培训和指导员工掌握标本采集和处理的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每一份标本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地保障。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减少标本分析前的错误和失误。
在医学检验中,错误和失误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通过对现有工作流程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错误和失误产生的根源,并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建立并实施有效的纠错措施,以减少错误和失误的发生,从而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体系。
医学检验所产生的数据是决策的重要依据,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品管圈活动可以帮助建立并不断完善数据管理体系,通过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
在医学检验领域,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质量改进的实践,促进新技术和方法快速在实验室中落地应用,提高检验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品管圈活动有助于建立和维护高效的团队。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各个岗位的员工需要紧密合作,才能保证整个检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通过品管圈活动,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
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事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
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系统评估,提出应对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路径,预防或减少护理意外事件发生,保证患者就医安全。
标签:根因分析法;护理不良事件;质量管理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模式常将错误或意外直接归咎于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行为与防范意识不强,却往往忽略了非常重要的系统失误因素是否得到控制。
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最早起源于美国,是以英国心理学家Reason提出的以系统观为理论基础的回溯性失误分析方法[1],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
其核心是基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是由组织系统原因而非个人因素,包括护理意外事件的上报、相关信息收集、找出近端原因并确认根本原因、制定和执行改进计划四个步骤[2]。
我院对2014年1月~6月各科室主动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运用根因分析法进行分析改进,并对2014年7月~12月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RCA干预前后数据对比,取得了良好的质控效果,现将质控过程报道如下。
1 方法1.1建立护理不良事件RCA小组小组成员由护理部主任、药学部、内外科护士长、门诊护士长、医学装备部、后勤服务部、质量管理办公室共8人组成。
各成员均接受RCA知识培训,小组每季度汇总数据1次,对护理不良事件上报情况进行分析并制定应对措施。
1.2对上报不良事件分类评估RCA小组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做了描述性统计,发现护士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按照报告频次依次为用药错误、压疮、坠床、跌倒、插管脱落,并对诱发因素进行了分析。
1.2.1人员素质因素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偏离了职业的要求。
1.2.2技术因素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操作失误或错误等。
1.2.3环境因素医院基础设施、病区物品配备和放置存在不安全隐患。
1.2.4管理因素医院管理制度不健全、监控措施不力、护理人员对患者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护理人员配置不合理或分工不当。
PDCA循环在改进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的应用

PDCA循环在改进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究在改进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应用PDCA循环的价值。
方法:于2021.8-2021.12实施PDCA循环管理,设置为实施后,样本共计纳入5000例,2021.1—2021.7在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将其设置为实施前,样本共计纳入5000例,对比实施前后不合格样本率。
结果:实施后的不合格样本率(0.10%)相比实施前(0.28%)要少(P<0.05)。
结论:将PDCA 循环引入至改进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可获得理想效果,对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有推广意义。
关键词:PDCA循环;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质量控制标本检验质量对临床诊疗水平有直接影响,若标本检验失误会导致诊断失误,对临床疗效及患者生命安全有严重负性影响[1]。
因此,近年来,检验科与临床对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越来越重视。
临床检验分析包括了多个环节,如检验申请、标本采集等,参与人员包括受检者、护理人员、医生以及标本送检人员等,在此过程中有较多影响因素会对标本检验质量造成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加强对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的管理,减少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2-3]。
本次研究观察并分析了在改进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运用PDCA循环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21.8-2021.12实施PDCA循环管理,设置为实施后,样本共计纳入5000例,2021.1—2021.7在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中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将其设置为实施前,样本共计纳入5000例。
1.2方法1.2.1计划组建质量改进小组,由检验科、医务部、送检科室、信息科组成质量改进小组,小组成员应收集检验分析前标本质量相关数据,对影响因素、不合格类型、发生风险等进行分析,并制定质量控制计划,明确目标。
1.2.2执行质量改进小组中各科室应协调工作,根据质量控制计划展开管控工作。
包括对检验分析前标本信息进行记录,并对分析前流程进行梳理,予以检验科展开管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根因分析法在病案归档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根因分析法在病案归档管理中的重要意义摘要】目的:分析病案归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根因分析法进行解决,总结在病案归档管理中应用根因分析法的重要意义。
方法:在全院范围中,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临床客观因素引起病案归档超期问题进行分析,利用根因分析法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
结果:追踪干预效果,结果表明在第二年病案同期回收量增加的前提下,病案三日归档率明显提升。
结论:在病案归档管理中应用根因分析法可使管理思路得到改变,利于深入发掘病案归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根因分析法;病案归档;管理病案属于医院中的重要资料,不仅可以对医院整体医疗水平进行衡量,其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也是医院管理以及医护质量的综合反映[1]。
病案回收工作是管理中的首要环节,与病案编码、病案整理、病案归档、质量监控息息相关,同时影响着国家相关统计数据的上报是否及时,另外也关系着理赔医保费用、病历资料复印等[2]。
根因分析法属于质量管理模式之一,同时也是回溯性失误分析工具,主要是对不良事件给予系统性、团体性以及回顾性分析,找到流程中存在的缺点、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3]。
病案归档超期问题在医院管理过程中始终无法彻底解决,通过根因分析法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使得我院在第二年病案同期回收量增加的前提下,病案三日归档率明显提升,具体报道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我院临床中15个病区139份病案归档超期问题的相关原因进行调查。
1.2方法通过根因分析法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类并统计,从中找出导致病案归档超期的主要因素。
①确立问题。
将现阶段病案归档管理工作中的超期问题作为难点,确定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病案回收质量控制所有工作人员作为根因分析小组成员,对其进行专业化培训。
②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掌握病案归档超期问题严重的病区,与该区内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收集影响因素,将结果分类汇总之后,制定调查问卷,再发放至全院各个病区中,总发放139份,回收132份,回收率为95.0%。
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效果观察近年来,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一直是当前临床护理中被广泛重视的问题。
根据此,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根因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以往护理不良事件的失误原因的深入研究,以发现可能引发不良事件的基础原因并采用改进措施,以预防及控制不良事件产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的伤害。
根因分析法是确定护理不良事件因果关系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般来说,不良事件的根源一般分两大类:系统性要素和人性要素。
系统性要素也称为基础要素,是指技术手段、护理过程、护理环境等所导致的不良事件,它们是临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而人性要素指的是护士的能力、素质和知识、健康水平等相关因素,它们也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发生护理不良事件?通过这些要素来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可以发现其本质原因,并进一步改善护理操作,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根因分析法可以有效地帮助临床护理问题的管理和改善。
通常的步骤是,在出现不良事件后,医院应当及时建立专门的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委员会,以分析发生不良事件的根源。
通过系统分析,将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归结为系统性与人性要素,从而确定改进措施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021年,某医院对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观察。
综合分析发现,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应用根因分析法,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机构的顾客满意度,并为护理管理者提供参考。
例如,通过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医院可以实施应该的改进措施,例如建立完善的技术指南,加强护士的培训和考核,提高护理工作者的注意力水平,以及安排定期技术检查等。
根因分析法对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管理有重要意义,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失误原因深入分析和调查,掌握不良事件有哪些趋势和原因,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增强系统性和人性要素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最大程度地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根因分析法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根因分析法在病区药品管理中的应用实践王玉婷;朱冬春;龚桂平【摘要】Objectiv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drugs and promot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we tried to study and apply the method of root cause analysis(RCA) on improving the level of drug management inward.Methods Data were selected from the results of regular checks about the drug quality management every month,occurring in the ward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in 2015.The proximal causes and primary caus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issues were investigated by RCA,and then the improving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were established.Results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CA,the issues of drug management quality had decreased obviously,data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January to April in 2016,it was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2015(P<0.05).Especially,there was no recurrence of the problem of unclear label or unsuitable storage in the next three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Conclusion The RCA activities can help the nurses to improve the work quality of ward drug management,drop down the occurrences of adverse events effectively,it is benefit to promote the safety of medication.%目的探讨应用根因分析法,改善病区药品质量管理,保障药品质量,促进用药安全.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病区在质量检查中发现的药品质量管理问题,应用根因分析法寻找问题发生的近端原因与根本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结果根因分析法实施后,2016年1-4月的药品管理问题明显减少,与2015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签字迹模糊、贮存不当的问题,干预后连续3个月未再发生.结论病区药品管理中应用根因分析法,可提高护士药品管理水平,有效减少了药品管理问题的发生,有利于病区用药安全.【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7(021)008【总页数】4页(P1529-1532)【关键词】根因分析法;药品管理;病区;护士【作者】王玉婷;朱冬春;龚桂平【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安徽合肥 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合肥 230022【正文语种】中文根因分析(RCA)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通过回顾性分析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找出系统与流程中存在的风险缺陷,从错误中反思、学习及分享经验,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做到改善流程、事前防范,减少或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1-5]。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门诊采血患者检验前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门诊采血患者检验前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作者:刘清清等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8年第10期【摘要】目的:运用根本原因分析管理法来对门诊采血患者检验前信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在找出问题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确保每位接受采血的患者在检验前都有正确的信息。
方法:根据2015 年1 月-2016 年6 月门诊采血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全面分析蕴含在问题中的根本原因来提出预防的措施。
结果:2015 年1 月-2016 年6 月门诊患者个人信息的正确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正确率达到了100%。
证明患者首次个人信息填写的正确率、挂号收费的正确操作性和接诊医生医嘱开出的正确环节等均决定个人信息到最后能否正确。
门诊患者采血个人信息的正确性是确保采血患者是否能够得到更加安全、方便和便捷服务的根本,根本原因管理分析法在门诊采血的过程中非常值得推广。
【关键词】根本原因分析法;门诊采血;采血患者;信息管理;信息策略某医院是一所就诊人数在1700-2600人左右徘徊的医院,日门诊检验采血的人数有400-700 人。
整个采血室有5 名专业的护理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全医院患者的静脉采血标本以及动脉采血标本的送检工作,并在之后负责领取检验报告单。
要想确保所有被采血的患者从头至尾享受到安全、方便和快捷的服务,患者在检验前全面地负责信息质量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
检验前的信息质量管理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所有的检验结果都能够被精准地呈现。
因此,加强针对个人信息的检验和管理是提高门诊患者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基础。
1 根本原因分析法的概念根本原因分析法是一项基于结构的问题处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逐步找出问题中的根本原因,并在之后更加全面地进行解决[2]。
所谓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也就是要我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执着于问题的表面,而是将整个问题都看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并在分析根本原因的基础上找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并在最后制定预防问题的相关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因分析法在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蒋 辉,葛兆霞摘要:[目的]探讨根因分析法在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㊂[方法]成立根因分析(R C A )小组,采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探寻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不合格标本出现的根本原因,制订并实施改进措施,加强标本分析前质量的管理和持续改进㊂[结果]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后标本分析前缺陷的发生率由之前的1.688%降低到之后的0.71%㊂[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可有效降低标本分析前缺陷的发生率,是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㊂关键词:分析前阶段;质量管理;标本;根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 197.323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3969/j.i s s n .16744748.2014.28.043 文章编号:16744748(2014)28266702 根因分析(r o o t c a u s e a n a l y s i s ,R C A )作为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一种基于团体的㊁系统的㊁回顾性的不良事件分析方法,找出系统和流程中的风险和缺点并加以改善,通过与同行从错误中反思㊁学习及分享经验,可以做到改善流程㊁事前防范,从多角度㊁多层次提出针对性预防措施[1],预防同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以此改变传统质量管理只解决单一事件,治标不治本的缺点㊂标本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㊁分析中㊁分析后3个阶段㊂分析前阶段又称检验前过程(pr e e x a m i n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此阶段从临床医生申请检验开始,包括检验项目的要求㊁患者的准备㊁原始样本的采集㊁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部的传递,至检验分析过程开始时结束[2]㊂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分析前误差约占70%[3]㊂因此分析前质量管理对减少实验误差,提高检验质量尤为重要㊂在检验科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收集科室2013年3月 2013年5月送检标本的基本信息,送检标本总数为711例,其中标本分析前质量缺陷12例,缺陷率为1.688%㊂为了降低标本分析前缺陷的发生率,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保证临床诊疗工作的顺利进行,2013年7月 2013年10月,应用R C A 方法对标本分析前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并干预,效果较好㊂现报告如下㊂1 问题分析1.1 组建R C A 小组 R C A 小组成员由科护士长1名,病区护士长1名,病区护士6名,检验科的主管技师1名组成㊂科护士长为组长,各成员均接受R C A 知识的培训㊂1.2 查找近端原因并确定根本原因 对12例不合格标本的类型进行分析发现:抗凝标本出现凝块2例,标本溶血1例,标本类型错误2例,标本信息有误3例,送检超时3例,标本容器破损1例,与护士责任心不强㊁操作不当㊁缺乏相关知识以及送检人员不固定㊁人力配置不足㊁运送过程不当有关㊂小组成员采用 头脑风暴法 ,结合工作实际,从质量控制的人㊁物㊁方法㊁环境4个环节深入解析,不断发掘分析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寻找不合格标本出现的根源㊂1.2.1 人:医生㊁护士㊁病人㊁送检人员㊁检验科室等方面 医生方面如检验项目医嘱申请错误,检验医嘱开出不及时,医嘱开出后未及时通知办公护士接收;护士方面如对病人宣教不足,采集标本操作不规范,缺乏检验相关知识,未掌握条码的正确使用方法;病人方面如年龄㊁疾病等因素,无法正确㊁及时采集甚至漏采集标本;送检人员方面如送检人员不固定㊁人力配置不足㊁缺乏送检相关知识;检验科室方面如标本接收处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等㊂1.2.2 物:标本容器㊁运送工具㊁条码标示㊁申请单等方面 如标本容器质量问题,运送工具不规范,条码粘贴不规范或受污染,特殊检验项目申请单填写不清或不符合要求等㊂1.2.3 方法:标本采集流程㊁标本送检流程㊁医院信息系统 缺乏标本采集遇外出检查的处理流程;标本送检流程不规范,送检人员与检验科室手工交接;系统使用不当,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 I S)衔接漏洞等㊂1.2.4 环境:标本采集后存放点 存放点缺乏明显标识,存放地点不统一㊂2 改进方法R C A 小组成员通过脑力激荡解析问题发现,标本分析前质量缺陷的根本原因分析为:缺乏完善㊁规范的标本采集与送检流程;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췍护理人员与送检人员的教育培提高护理人员对溶栓治疗护理的操作技能及应急处理能力,从而保证该治疗能顺利㊁有序地开展㊂参考文献:[1] 王传花,康继玲.脑梗死溶栓治疗体会[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9):81.[2] 陈彩虹.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38例脑梗死护理[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27):207208.[3] 陈丽辉.r t P A 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40例的护理[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11):2651.作者简介 彭欢欢单位:543002,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㊂(收稿日期:20140625)(本文编辑王钊林)㊃7662㊃全科护理2014年10月第12卷第28期(总第337期)训不足,各部门间的合作缺乏;送检人员不固定㊁人力配置不足;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 I S)衔接漏洞㊂2.1组织检验标本相关知识培训学习检验标本手册,针对临床护士的认知盲区,邀请检验科专家开展检验标本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㊂讲座内容主要包括静脉血㊁动脉血㊁尿㊁便㊁痰标本的基本知识㊁规范的标本采集操作㊁注意事项㊁相关影响因素等㊂小组成员通过收集资料㊁查阅文献等方法,针对标本不合格原因组织讨论,制作检验标本相关知识培训课件,定期对病区护士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评价护士的掌握情况㊂加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护人员的信息沟通与学术交流,遇到新开展的检验项目㊁不常见的检验项目,及时寻求技术支持,明确标本采集㊁送检的特殊要求㊂同时对运送者加强标本运送规范的指导,使运送人员掌握检验标本的运送要求及运送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避免合格标本在运送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确保标本的送检安全㊂2.2完善标本采集㊁转运㊁接收流程2.2.1完善标本的采集护士长每日根据病人病情㊁工作量以及护士能级安排责任护士分管床位,做到专人负责,全程护理,责任护士对分管床位病人的病情㊁治疗护理以及检验㊁检查做到心中有数,负责核对医生开出的检验医嘱,打印检验条码,规范粘贴在标本容器上;负责分管床位病人标本留取相关内容的宣教,使病人能有效配合;负责分管床位病人标本的正确采集,并对标本进行扫描登记,系统记录 采集时间 ;将病人检验项目的完成情况列入交班内容,追踪检验结果,班班交接到人㊂2.2.2重视标本的运输和储存我院自与专业物业公司合作以来,改变原有病区后勤服务体系,依病区规模㊁工作量划分运送人员,配备运送专用工具箱,定时巡视病区收取检验标本,保证专人送检㊁专具运送㊁准时交接检验标本㊂遇到急查检验项目或晚夜班㊁节假日临时检验项目,标本采集完成后责任护士立即通知调度室,由调度室统一安排运送人员及时送检,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避免影响标本质量㊂2.2.3加强标本签收制度实行护理人员㊁运送人员㊁检验科室三方签收,责任到人㊂护理人员和运送人员对标本质量进行初步核查,及时发现缺陷标本,避免无效送检㊂核对标本数量,记录送检时间,双签名确认;标本送至专用收检通道的自动传输轨道入口处,运送人员和接收人员再次核对,签收记录;检验科室收到样本转运箱后,对所有样本进行接收扫描登记,记录 接收时间 ㊂检验科室每天定时通过电脑对已接收的样本进行比对分析,及时发现 已采集 却 未接收 到的样本,查找未接收到样本的原因,保证样本质量和安全,及时检测发送检验报告㊂2.3完善信息系统将调查发现的信息系统问题与医院信息中心㊁检验科沟通,系统调整后使用病区检验标本系统信息平台,该检验标本系统只单独接收㊁处理㊁打印所有的检验标本信息,打印出的条码将可以合并于同一检验科室分析的项目整合,减少了采血量,同时条码系统使得采集后的标本通过电脑扫描后送检,增加核对环节,结合检验科室端采用专用收检通道的自动传输系统,确保送检链环节密封,追溯完整㊂并邀请专业人员就系统和条码使用进行专题讲座,使护士能够正确使用信息系统,规范粘贴标本条码,避免系统和条码引起的标本缺陷㊂2013年7月 2013年10月送检标本总数为986例,其中标本分析前质量缺陷7例,缺陷率为0.71%,较前改善显著,医生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上升,科室工作氛围和谐㊂同时,通过R C A小组活动,增强了护士的自信心及团队凝聚力,使得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自我价值得到体现㊂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诸多因素干扰[4],其中检验分析前阶段质量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㊁有效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但检验前阶段的标本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㊂根本原因分析有效降低标本分析前缺陷的发生率,是标本分析前质量管理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建立一套完善㊁持续的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体系,促进质量的持续改进㊂由于病区检验标本系统在使用中尚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条码扫描不正确时系统无明显提示;检验标本送检系统与医嘱处理系统独立分开,操作不简便等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㊂参考文献:[1]张文娴,崔妙玲,应燕萍.构建医院护理差错及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1421144. [2]秦晓光.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29(1):91.[3]程环.医学实验室分析前质量控制[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9(2):96.[4]吴建平,王力,温晓华.外出体检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9):648649.作者简介蒋辉,护师,大专,单位: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葛兆霞(通讯作者)单位: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㊂(收稿日期:20140625)(本文编辑王钊林)㊃8662㊃C H I N E S EG E N E R A LP R A C T I C E N U R S I N G O c t o b e r2014V o l.12N o.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