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习文章】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一课时学案人教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自然环境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形象的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然环境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掌握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问题的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
2.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
3.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自然环境的情境中,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教学PPT,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自然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对我们的生活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及其相互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
人教版地理七下《自然环境》学案

人教版地理七下《自然环境》学案学案设计初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在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方面的自然环境特点;2、学会运用不同类型的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特点;二、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世界第一大洲(一)面积最大世界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面积最小的是。
(二)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读书P2图6.1亚洲主要位于半球(东西半球)、半球(南北半球)2、纬度位置:方法是先读最南最北的纬度,看有那些特殊的纬线穿过,然后概括出纬度位置特点,通常表述为位于XX带(五带)。
读书P3图6.4,亚洲自北往南被、、三条特殊纬线穿过,所以亚洲跨越带、带、带,大部分属于带。
3、海陆位置:方法是了解区域所处的大陆或洲、地区,按方位认识周围的大洲和海洋。
读上图和《地理图册》“世界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大陆:亚洲位于大陆的部。
(2)大洲:亚洲西北连D 洲,西南是E 洲,东北是F 洲,南望G 洲(3)洲界:亚欧是H 山脉,I 河,J 海,K 山脉,L 海,海峡。
亚非是M 运河亚洲和北美洲是N 海峡(4)海洋:亚洲北临A 洋,南临B 洋,东临C 洋学习主题二:地形和河流(一)地形一般方法是首先找出主要地形区,明确位置和海拔,然后分析地形类型和地势特点,最后归纳总结表述。
(还应注意特殊的地理事物,如书P5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读上图和书P4“亚洲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高原:(1)高原,(3)高原,(4)高原山脉:(7)____山脉平原:(11)_____平原,(12)___平原,(14)___平原小结:亚洲地形特点是地表起伏_,地势___、___。
(二)河流●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形对其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影响?●在地形图上观察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的位置及流向学习主题三:复杂的气候1、一般方法是首先找出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分布广的是哪些气候,然后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最后是分析主要气候的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第二节 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案)

《自然环境》(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总结亚洲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特点。
理解地形、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初步掌握分析、归纳某一区域地形、地势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形图和相关资料学习分析某一区域地形、地势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亚洲的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某一区域地形、地势特征与河流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资料分析、归纳对比等【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欣赏歌曲:《亚洲雄风》。
正如歌里所唱的那样,亚洲在许多方面都值得我们为此感到自豪。
那么,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亚洲的“雄风”体现在哪些方面?今天,先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亚洲起伏的地势及众多的长河吧!二、新课学习(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1.亚洲的主要地形区读图,找出亚洲主要地形区。
主要的高原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等。
主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阿尔泰山脉等。
主要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等。
2.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读图归纳亚洲地形特点: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亚洲地势特点:起伏很大,中部高,四周低。
高效记忆:口诀记忆亚洲的地形亚洲地形杂,中高四周洼。
冲积平原广,山地高原大。
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有何特点?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地势是中部高,东西部低。
3.亚洲的河流特征(1)主要河流找一找亚洲的主要河流有哪些?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等。
(2)河流流向特征这些河流主要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源远而流长。
外流河:注入太平洋的河流有哪些?(黄河、长江、湄公河)注入印度洋的河流有哪些?(恒河、印度河)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哪些?(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内流河:塔里木河、阿姆河、锡尔河,归宿:消失在沙漠中或注入内陆湖泊。
人教版地理七下《自然环境》教案1

人教版地理七下《自然环境》教案1教案1 教学要求1.使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使用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以及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和河流特点,理解地形与河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地形、河流特点的方法。
3.使用亚洲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以及相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的气候特点,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
4.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初步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结构分析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
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这一节是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教学,教材的整体结构是先从位置和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气候的特点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一课时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一时学案人教版标解读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河流,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具备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运用教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导学设计、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标的要求,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
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歌曲导入激发兴趣播放视频《亚洲雄风》和亚洲名山大川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亚洲。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播放《亚洲雄风》的视频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亚洲地形和地势特点1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出示亚洲地形图)2说说亚洲有哪些地形类型?3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4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他们的海拔有多高?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一节地形类型。
2讨论: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
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和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亚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读“亚洲地形图”探究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找一找亚洲的主要河流。
2看看它们最终流入到哪儿。
3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4亚洲河流的流向与地形有何关系?学生过渡: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亚洲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自然环境》第1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

《自然环境》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亚洲的地势总特征和地形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说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及流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亚洲地势和河流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运用“亚洲地形图”,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分布特点;2.分析亚洲的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教学难点】1.掌握从地形、河流等要素去分析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一般方法;2.学会分析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亚洲的风光,接着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复杂的自然环境。
【课程引入】自然环境【新知讲解】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1.亚洲的地形多媒体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和“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亚洲的地形(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亚洲的地形图)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以上图片为素材库中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学生读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观察图中不同颜色表示的海拔范围。
(2)亚洲地形以什么为主?(3)找出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如高原、山地、平原,说出它们分别位于亚洲的什么方位,海拔大约是多少。
(4)找出亚洲最低点和最高点。
(5)结合地形剖面图分析亚洲地势特点。
参考答案:(1)200米以下的平原为绿色,200~1000米的丘陵、高原为浅黄色,1000~3000米的高原、山地为橘黄色;3000~5000米的高原、山地为褐色。
(2)通过读图观察,亚洲的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3)亚洲的中部分布有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在3000米~5000米,局部地区高达5000米以上。
北亚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东亚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南亚的恒河平原、德干高原、印度河平原;西亚的伊朗高原。
这些高原的海拔基本上都在1000米以下,平原在200米以下。
《亚洲的自然环境》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

《自然环境》教案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会运用地图等其他资料,归纳并掌握亚洲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特征。
2. 学会分析河流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3. 学会描述某个大洲地形地势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等其他资料,归纳并掌握亚洲的地形,地势和河流特征。
【教学难点】1. 学会分析河流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2. 学会描述某个大洲地形地势特点的方法。
二、教学策略本节教材为了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利于教学的实施。
安排了“地形和地势”和“河流”两个小标题。
在本节内容中,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利用手中的各种类型的地图得出我们所需要的结论,比如亚洲的地形特征,亚洲的地势特征。
另外河流与地形之间的联系也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难点,需要学生去分析其中的关系。
本课时是亚洲自然环境的第1课时,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作为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个区域,通过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如何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并且理解一个区域的各个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如亚洲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是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导致的。
三、教学流程1.亚洲地势的特点是()A.西部高、东部低B.东部高、西部低C.中部高、四周低D.中部低、四周高2.世界陆地最低点是()A.里海B.死海C.地中海D.黑海3.有“世界屋脊”美称的高原是()A.巴西高原B.青藏高原C.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答案:C;B;B五、课程小结六、板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一、亚洲的地形和地势1.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2.地势特征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二、亚洲的河流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自然环境》学案1(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以我国的区域差异为例,从地图上提取信息,列出中国三大自然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探讨区内整体性特征和区际差异的形成原因【重点、难点】三大自然区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方法指导】综合判读、自主学习【知识连接】回忆区域差异分析方法我国三大自然区区域差异原因(1)由于海陆分布和地形、地势的差异,形成了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独特的地理格局。
区域环境是一个整体,是由区域内部各自然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形成的。
区域内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其他自然要素乃至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2)在东部季风区,地形起伏较小,气候温暖湿润,除极少数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经不复存在,栽培植物广泛分布,是我国最主要的农耕区。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使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3)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由于气候干燥,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有水可供灌溉之处,形成绿洲农业。
畜牧业发达。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
(4)在青藏高寒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因而人口密度较小,土地利用以畜牧业为主,农业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得比较完整。
(5)在人地关系方面,自然环境给人类活动提供了一个“舞台”,区域人类活动的类型和特征在很大程度是区域自然环境的反映。
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广泛而频繁,加上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又使区域环境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巩固练习】1.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A.土壤和植被 B.气候和地形 C.水文和土壤 D.植被和水文2.有关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及我国三大自然区分界的叙述,正确的是()A.4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阴山—吕梁山—兰州—昆明—西藏东南部,它是西北干早半干早区与东部季风区分界线B.8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线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是东部季风区内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界线C.200 mm等降水量线大致从东北的大兴安岭起,斜向西南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它是青藏高寒区与西北干早半干早区分界线D.1600 mm等降水量线通过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西段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分界线3.既属于东部季风区,又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地貌单元是()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读我国三大自然区(Ⅰ、Ⅱ、Ⅲ)图,回答4~6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地理下册《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学案人教版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该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用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河流,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具备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运用教材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教学准备导学设计、多媒体教室、电子白板设计理念依据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教具、地图、资料等。
锻炼学舌功能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愤活跃的师生关系。
教
学
流
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歌曲导
入
激发兴趣播放视频《亚洲雄风》和亚洲名山大川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亚洲。
观看图片,欣赏音乐
播放《亚洲雄风》的视频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站:
亚洲地形和地势特点
1.亚洲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区?
(出示亚洲地形图)
2.说说亚洲有哪些地形类型?
3.说说亚洲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
4.找出死海和珠穆朗玛峰,看看他们的海拔有多高?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得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区一节地形类型。
2.讨论:主要地形区的大致海拔。
展示亚洲的地形图和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培养了语言表达的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第二站:
亚洲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读“亚洲地形图”探究亚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找一找亚洲的主要河流。
2.看看它们最终流入到哪儿。
3.看看它们的流向有何不同?
4.亚洲河流的流向与地形有何关系?学生
过渡: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间高四周低决定了亚洲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第三站:探究北美洲读“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探究北美洲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找出北美洲的主要地形区。
2.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为西部、中部、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
3.分析北美洲的地势变化特点?
4.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标出流向。
5.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小组自选题目,进行小组讨论组长汇报结果指图讲解(不仅要说明所选位置,而且要阐明选择依据)
出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的地形剖面图”学生深入的自主学习,培养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提高了析图能力。
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达标检测1.亚洲的地势特点是()
A.中间高、两边低
B.中间高、四周低
c.东西低、南北高D.中国高、伊朗低
2.受地势影响,亚洲河流()
A.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B.呈环状绕青藏高原
c.呈放射状从四周流向中心D.由东向西流
3.亚洲最大的平原是
A.西西伯利亚平原
B.华北平原
c.印度河平原D.恒河平原
4.世界最高的大高原是()
A.青藏高原
B.蒙古高原
c.伊朗高原D.巴西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