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3_3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2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说课稿(第2课时)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降水的形成、降水的分布规律以及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在地理知识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理解还相对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降水的形成过程,掌握降水的分布规律,提高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降水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降水形成的原因,降水分布规律的解释。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降水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引起学生对降水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a.讲解降水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来源和形成原因。

b.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让学生掌握降水分布的影响因素。

c.结合实际案例,讲解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降水形成和分布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总结提升:对降水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降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布置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3.2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3.3.2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沿海地区
降水多
内陆地区
降水少
等降水量线
降水的分布
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
“三多三少”
教学反思
(平邑兴蒙学校李丽)
2012年9月1日
2.世界年降水的分布规律
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以下问题: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之下?
(2)在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大约是多少毫米?
(3)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三多三少”
(1)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两极地区的降水量大多在200毫米以下。可见,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
地区的降水量少。
(2)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约在500-1000毫米,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约小于200毫米。
可知: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的年降水量多,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少。
重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难点
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规律。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备课
情境引入
方案1:资料
1816年,印度的乞拉朋齐,一年里下了20447毫米的雨量,夺得了世界“雨极”的称号。1960年8月―1961年7月乞拉朋齐再一次以26461.2毫米的降雨量,蝉联了世界“雨极”的荣誉。而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却是世界上最为干燥的地方,被称为世界“干极”,据气象记录,1845—1936年,这里没有下过一滴雨。
“三多三少”
赤道附近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和散布教案降水的变化与散布【学习目标】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均匀降水量散布图,说出生界降水散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学习重难点】经过读图、画图、阅读,使学生形成地理的空间观点认识世界降水的时空散布规律。

【学习过程】一、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1.从大气中下降的、、等,统称为降水。

2 .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依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区分为、、、等不一样样级。

3.丈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

4.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其他,并表现出不一样程度的季节变化。

往常用各月来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降水的。

可分为整年多雨区、、、、。

二、降水的散布1.世界各地降水的多少差异很大,如被称为世界雨极的乞拉朋齐年降水量达10818 毫米,而阿塔卡玛荒漠以前400 年没有下过一滴雨,但降水的散布是有规律的。

(1)赤道地域降水两极地域降水(2)中纬地域:沿海地域一般降水内地地域一般降水(3)南北回归线:大陆西岸降水大陆东岸2.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受和的影响,还受等要素的影响。

往常状况下,山地的降水多,降水少。

【达标检测】1.以下对于世界降水散布规律的描绘,错误的选项是()A .赤道地域降水多B.两极地域降水少C.沿海地域降水少D.沿海迎海风地域降水多1 / 2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 降水的变化和散布教案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A .赤道邻近的地域B.南北回归线邻近C.两极地域D.温带大陆东岸3.以下地域中,属于冬天多雨地域的是()A .回归线邻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B.30 度~ 40 度大陆东岸地域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4.赤道邻近的整年的降水量一般在()A .1000 毫米左右B.2000 毫米左右C. 500 毫米左在D. 3000 毫米左右5.对于降水的时空散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地形雨都出此刻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域降水必定丰富C.面向大海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域高温多雨6.以下地域中,属于整年少雨区的是()①回归线邻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地地域③30 度~ 40 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域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以部下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 .降雨B.降雪C.降冰雹D.雾8.读资料达成以下问题某地多年均匀降水量月份123456789101112降水量 (毫米 ) 10522477181135169112572412(1)该地三个月降水最多,三个月降水最少,降水季节变化。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延伸
拓展 降雨量等级表
种类 小雨
24 小时降 雨量/毫米
0.1~9.9
中雨
10.0~ 24.9
大雨
25.0~ 49.9
暴雨
50.0 及以上
一二三
3.降水量的测量 (1)测量仪器: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雨量器是由铁筒、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组成的,另外还配有与 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如下图所示。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下面关于降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降水就是指降雨 B.降雪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C.降水是一种天文现象 D.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多种形式
1234567
关闭
降水是一种天气现象,我们一般把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
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关闭
D
解析 答案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材料三 由于天气预报明天将有强降水,原定于明天进行的运动会
顺延。
这说明降水对
有影响。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1234567
材料四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传统民居为斜顶屋;西北地区的新
疆降水少,传统民居为平顶屋,而且是用泥土夯筑而成。
这说明降水对
有影响。
交通运输 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 民居形式
关闭
答案
一二三
思维导图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 水的主要形式。 2.降雨的等级 (1)划分依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 (2)划分等级: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 3.降水量的测量 (1)基本仪器:雨量器。 (2)单位:毫米。 4.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地区一 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优质教学设计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风云中夜变,大雨如决渠;
③小雪以来霜气清,今朝寒色倍严凝;
④大雪二十五六日,漫天塞地冰峥嵘。
【学生活动】齐读上述古诗词。
2.古代如何观测和记录降水
【提问】通过品读古诗词中“小雨”“大雨”“小雪”“大雪”的描写,同学们应该对于降水等级如何划分感到好奇,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0页“思与学”栏目的内容,概括古人是如何观测、衡量及记录降水的。
【学生活动】分角色朗读教材图4.18,结合生活实例体会降水量的大小,掌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小结】通过雨量器和量筒我们可以将降水数据化,在现实生活中不同降水量往往会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4.降水的变化
(1)分析降水的变化
【提问】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如我们的家乡安徽省蚌埠市。同学们,在一年中,蚌埠市的降水量季节分配均匀吗?什么季节比较多?什么季节比较少?
【小结】降水在同纬度陆地和海洋的分布规律是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丰富,内陆地区降水少。此外,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较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
【讲述】在教材图4.21中,找到世界“雨极”乞拉朋齐,说明因为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湿润空气的迎风坡所以降水多;找到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说明因为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所以降水少。
【学生活动】结合生活经验,说出家乡的降水量季节变化特点是季节变化大,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讲述】通常用各月的降水量柱状图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各个月份降水量柱的高低观察降水量各月的差异和时间分配规律。
【布置任务】让学生读教材第80页第一自然段和教材图4.19,观察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变化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思与学”栏目,描述清代《晴雨录》中对于降水量的衡量和记录方法,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3章第3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出示不同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两幅景观主要区别在哪?原因是什么?两地的降水差异非常大,一起探究降水。

点拨: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追问:雾、霜、露是降水吗?2.材料引入:2020年中国南方洪涝灾害指的是2020年入汛以来,中国南方地区发生多轮强降雨过程,造成的多地发生较重洪涝灾害。

提问:降雨的等级是怎样划分的?3.互动交流:24小时降水量(mm)4.温故而知新:你还认识这些天气符号吗?5.提问:这些等级的雨是怎样测量的呢?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是雨量器。

它的外部是一个不漏水的铁筒,里面有盛水器、漏斗和储水瓶,另外还配有与盛水器口径成比例的量筒。

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

测量降水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水倒入量筒内。

从量筒上读出的刻度数(毫米)就是降水量。

降雪时,要把漏斗和储水瓶取走,直接用盛雪口和储水筒容纳降雪。

测量降水量时,把储水思考交流:雾、霜、露不是降水。

2.阅读材料,思考降水强度的大小比较:3.画一画,说一说:降雨的等级有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等级。

4.结合雨的分级认识学到的天气符号:5.认识测量工具,了解降水测量的过程和方法。

筒取出,带到室内,待筒内的雪融化后,倒在量筒里,再读取数字就可得知降水量的多少。

现在常使用具有自动记录降水量功能的测量仪器,使得降水的测量更加方便、快捷、准确。

6.怎样来表示降雨的多少?展示降水量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这两地的降水季节上有什么不同?7.怎样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出示某地降水资料,提示绘制步骤:8.如何阅读降水量柱状图6.互动交流: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分析归纳: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7.读一读,画一画:8.读图分析:(1)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多?(2)哪几个月份降水量较少?(3)年降水量大约多少毫米?(4)降水的季节变化有什么特点?归纳总结:夏秋降水多,冬春降水少。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2)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2)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学案一、新课导航自主学习,确立学习目标,检测预习效果目标⑴降水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练习 1:测量降水的主要工具是 ;降水的计量单位是 ______。

练习 2:以下不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A、降雨 B、降雪 C、降冰雹 D、雾 练习 3:降水分为小中大和暴雨,其分类根据是 目标⑵降水的季节变化: (提示:有的地方降水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全年多雨或干旱;有的地方季节差别较大,有的夏季多雨,有的冬季多雨。

) 练习 4 通常所说的某地年降水量是指一个地方的: A、某年的降水量 B、今年的降水量 C、多年的平均降水量 D、12 个月的降水量 目标⑶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练习 5:定义等降水量线提示:①影响降水的因素:维度,海陆,地形;②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将会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温带地区。

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迎风破降水 多,背风坡降水少。

③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是:赤道附近的平原地区;最贫乏的是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世界的“雨极”是乞拉朋齐, “干极”是阿塔卡玛沙漠。

二、典例探讨:典例精析,名师点拨解疑,重在授之以渔例 1.小明、小强、小鹏、小力在一块儿讨论降水的有关说法;你认为 说的最正确? A.小明说:只要空气中含有水汽,必然能形成降水;B.小强说:降水是指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 C.小鹏说:有雨必定有云,有云必定有雨;D.小力说:降水包括雨、雪、雹等各种形式。

【解析】解题过程中容易选择 B,主要是因为对降水的概念理解不清晰。

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如:雨)和固态水(如:雪、冰雹等) ,叫做降水;云和雾也是空气中水汽的凝结物,悬浮在空中,没有降落到地面,它们不是降水。

【选题角度】本题考查学生对降水概念的理解【答案】D例 2.根据下图中几个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力量分布图,分析后回答问题:(1)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是 图,降水的特点是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利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的变化。

2.能够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特点。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一、降水的变化
1.降水与生活
(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___、___、_____等,统称为降水,_____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观测:基本仪器是_______,单位是毫米。

2.降水的季节变化
(1)一个地区一年内各月降水量的差别,通常用各月__________图来表示。

(2)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有差异。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相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____地);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地)。

二、降水的分布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结合“世界的年降水量分布图”,填写表格。

降水量赤道附近地
带或两极地区
南北回归
线两侧
中纬度
山地
地区
多_____附近地带大陆___岸_____地区_____坡少_____地区大陆___岸_____地区_____坡影响因素_____因素_____因素____因素【达标检测】
1.下列属于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的是( )
A.量杯B.量筒
C.储水瓶D.雨量器
2.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变化B.降水的年际变化
C.降水的季节分配D.降水的日变化
3.分析伦敦降水资料,其季节分配特征是( )
A.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
B.降水集中在夏季
C.降水集中在冬季
D.各月几乎无降水
4.亚欧大陆的温带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变化的规律是( )
A.多一少B.少一多
C.一少一多D.少一多一少
【拓展阅读】
人工降水
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暖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

欲要暖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
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欲要冷云降水,就得使冷云上部的冰晶数密度超过1个/升,对那些冰晶数密度不足的冷云,用飞机等播撒干冰、碘化银等催化剂,便可产生大量冰晶,促成或增加降水。

为了弄清楚人工催化剂的效果,弄清人工增雨量的多少,常常要进行检验。

由于云和降水过程十分复杂,使人工降水和降水检验的方法措施还都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