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合集下载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了解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3.掌握降水的测量方法和分布规律;4.能够分析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内容:1.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降水的测量方法;4.降水的分布规律;5.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幅有关降水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降水的思考,让学生讨论降水是什么,它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简要介绍降水的定义,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如降水的分类,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等。

二、降水的定义和分类(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是大气中的水分凝结成为水滴或冰晶而从云中下降到地面的现象。

根据降水的形式和成因,可以将降水分为雨、雪、雾和露等不同类型。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形态的图片,并与学生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三、降水的主要影响因素(3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主要受到地形、气候和天气系统等因素的影响。

地形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大陆地形上升处常有降水增多的地方,而山脉背风处则容易形成干旱带;气候会影响降水的变化,如赤道地区降水较多,而两极地区较少;天气系统也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如低气压系统中心通常是降水最频繁的地方。

2.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解释降水变化与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其中的规律和原因。

四、降水的测量方法(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测量方法主要有雨量计、雨量图、降水重量计等。

雨量计是一种常用的测量降水的工具,它能够记录单位面积上降水的毫米数。

2.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不同类型的降水测量工具,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降水的分布规律(20分钟)1.授课内容:降水的分布规律与气候和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较多,两极地区降水较少,而中纬度地区则呈现不稳定的分布规律。

2.教师通过地图和图表展示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其中的规律。

六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地理上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8.评价与反思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出示我国不同地区降水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和视频展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吗?”“这些降水现象在不同的地区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降水变化与分布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降水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了解我国降水的特点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降水的概念、形成过程和类型,结合实物、图片等进行演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降水知识。
2.学生跟随教师的学习进度,学习降水量、降水概率等数据的表示方法,学会阅读和解读降水统计图表。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本地区的降水情况,包括降水量、降水次数、降水类型等,并尝试分析这些降水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2.请学生收集有关降水的新闻、故事或科普文章,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对降水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3.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让学生了解家人、朋友对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是如何应对降水带来的影响的。通过此作业,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生活的品质。
4.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自然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珍惜水资源,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出贡献。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地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降水的概念和形成过程有初步的认识,但对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教学案(第1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_《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教学案(第1课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优教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降水以及降水量的观测方法。

2.能够利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学习任务及展示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分析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降水1.降水的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到地面的______和_____,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观测:基本仪器是_______,单位是毫米。

3.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常用多年的来表示。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1.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降水量常常是不同的,人们常用图,表示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2.阅读降水量柱状图通常要注意:和。

3.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季节分配有差异。

不同地区年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相同: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如____地);有的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差异很大(如____地)。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读下列北半球五个地区的降水柱状图,请将下列降水季节分配的特点,分别填入相应的图中。

(填序号)A.冬季多雨B.全年少雨C.全年多雨D.夏季多雨E.常年湿润【达标检测】1.下列属于测量降水量的基本仪器的是 ( )A.量杯 B.量筒C.储水瓶 D.雨量器2.有人说“今年的降水比往年少”,这种说法是指 ( )A.降水的季节变化 B.降水的年际变化C.降水的季节分配 D.降水的日变化3.分析伦敦降水资料,其季节分配特征是( )A.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B.降水集中在夏季C.降水集中在冬季D.各月几乎无降水【拓展阅读】人工降水人工降水也称人工增雨,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弹向云中播散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促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

人工增雨常分为暖云催化剂增雨与冷云催化剂增雨。

欲要暖云(温度高于0℃的云)降水,就得使云中半径大于0.04毫米的大云滴有足够的数密度,让它们迅速与小云滴碰并增长,成为半径超过 1.0毫米的雨滴形成降水,因此在那些大云滴数密度小而无法形成降雨的云中,用飞机、炮弹携带等方法,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粒子,使形成许多大云滴,便可导致形成或增加降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3.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降水形式?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强调: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教师播放降水的形成视频。

降水的等级划分教师介绍:降雨的等级:在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强度。

教师提出问题:华北23·7强降水属于什么降水强度?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介绍生活中不同等级降水的感官差异: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过渡:降水有多有少,降水过少会造成土地干裂,生活缺水等,降水过少会造成房屋倒塌,庄稼被淹等,对降水量学以致用,前后联系,问题引领。

从数据和生活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等级的降水。

进行观测和统计尤为重要。

任务二降水的测量与统计降水的测量教师图文介绍降水的测量:测量降水量的仪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人工、自动降水量的单位:毫米(mm)月降水量:把一月内每日的降水量相加年降水量:把一年内每月的降水量相加多年平均降水量: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过渡:观测记录怎样呈现呢?下面我们学习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

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步骤:(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注重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讲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绘图能力。

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总结绘制降水量柱状图的要领:绘轴,标数要规范;选点,绘柱是关键;最后写上图名。

任务三降水的时间变化过渡:不同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是变化的。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案一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钱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掌握判断降水量柱状图的基本方法,通过阅读某地年降水量柱状图,说出该地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降水类型。

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初步了解世界各地降水的差异,归纳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了解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培养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降水的季节变化;世界降水的分布。

难点:通过阅读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使活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让学生愉快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对比——“云南近半地区降水偏少”及“澳大利亚洪灾”,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云南和澳大利亚在同一时期降水状况截然不同?降水过少对云南地区的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降水过多对澳大利亚的人类生活生产有何影响?板书:一、降水的概念提问:降水的主要形式是什么?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影响?如何测量某地降水量?向学生介绍: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两种降水形式是降雨和降雪,但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

活动:①把学生分三组,开展分组合作探究:尝试根据课件中展示的谚语、图片及日常生活分析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②第一组:从降水适中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③第二组:从降水过多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④第三组:从降水过少考虑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活动结束:三组学生阐述各自的观点。

①第一组:降水适中总体上降水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

第三节_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三节__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1课时)-人教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

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降水及主要形式。

( 2)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分析降水量柱状图,初步学会绘制并分析坐标式地理统计图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 2)通过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并养成运用地理图表学习地知识的良好习惯。

(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交流、合作意识和能力。

[ 教学重点和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判读。

[ 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降水和气温是气候的两大要素,本节教材内容与上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都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降水的变化。

读图和绘图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其中的能力培养线索,因此,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为此教材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活动式课文,化抽象为直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以降低难度。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降水形式和季节变化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关于统计图的绘制,在小学已有初步学习,因此,学生具有一定的绘制统计图的基础,很容易融入本课的学习情景中。

同时他们好奇心大,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学习积极性高,这对深入学习本节内容非常有利。

但是,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分析理解能力、空间思维能力、语言表达描述能力等都显不足。

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可能有一些难度,并存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

主要教学手段:实物操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式、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雨伞、雨量器和量筒、多媒体课件。

学生:铅笔、橡皮、直尺等绘图工具。

按四人一组划分成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

[教学过程]季节变化(时间)-降水量柱状图。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降水的概念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理解降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认识降水的主要形式,掌握不同地域降水的差异及其成因,并能初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当地降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明确降水的定义和形式,掌握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在于理解不同地域的降水特征及背后的气候、地形、洋流等地理要素的作用机制,引导学生形成分析降水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地理地图、降水分布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以及预习材料让学生对降水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同时,准备一些与降水相关的视频资料和案例分析,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课前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一张由古代的水墨画作为背景,画面上以淡雅的色彩描绘出山川河流,以及一片雨后春笋的景象。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画面中的元素,如云雾、山涧溪流等,让他们思考画中的“雨”是否与我们即将学习的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有关。

这样引入课题,能够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互动教学(一)导入新知教师以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探讨降水的形成过程和变化原因。

比如通过提问“同学们是否注意过不同的季节里降水的差异?”引导学生讨论天气和气候的差异。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上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降水的空间分布。

(二)分组合作学生按照座位或者兴趣进行分组,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巡回指导,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三)探究学习结合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教师详细介绍降水类型、成因和影响等。

并通过使用图表和案例分析来讲解降水的分布特点。

比如可以借助等降水量图、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等工具来直观地让学生理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情况。

(四)情境模拟教师可以模拟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雨季和旱季的天气变化,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情境模拟。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1课时)

人教版地理七上3.3《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教学设计(1课时)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降水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知道降水量的测量仪器和表示单位。

2.能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用降水量柱状图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差异。

3.能用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图,说明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教学重点: 1、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

2、世界降水量的分布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根据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

二、学法指导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三、教具准备:1、雨、雪、冰雹的天气图片,2、堆雪人、干旱、洪水、丰收的图片,3、降水类型图,4、小黑板四、课时安排:共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向同学们一一展示在电脑上打印的降雨、降雪、冰雹的图片。

并提问:这是什么天气?【生答】【师总】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下雨和下雪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

人们把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板书】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1、降水的定义:【图片展示】向同学们展示另一组图片:下雨了人们打伞出行、小孩在雪地里堆雪人、农田因缺水干旱、道路因洪水被淹、农田因风调雨顺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降水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师总】降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宜的降水有利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度的降水会对人类活动带来不利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降水的变化与分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降水,主要讲了降水的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两个方面内容。

本节教材与第二节教材一起,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自然延伸,更是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降水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在,因此概念的学习并不是难点,学生会很容易接受。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求知欲强,好奇心大,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对动画、图片等资料信息很感兴趣,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课标要求】
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降水的形式以及降水量的测量方法,举例说明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运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3.读图,归纳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学会分析某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计算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是真是假?雪都没过膝盖了,可电视里面说降水量只有7毫米,不会是报错了吧?
怎样测量降雪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降水。

自主学习: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58页。

提问:1.降水有哪些形式?
降水: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雾、霜、露水属不属于降水?
学生发散回答,教师简单解释: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降水是指空气中的水汽冷凝并降落到地表的现象,它包括两部分,一是大气中水汽直接在地面或地物表面及低空的凝结物,如霜、露、雾和雾淞,又称为水平降水;另一部分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水汽凝结物,如雨、雪、霰雹和雨淞等,又称为垂直降水。

但是单纯的霜、露、雾和雾淞等,不作降水量处理。

在中国,国家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规定,降水量仅指的是垂直降水,水平降水不作为降水量处理,发生降水不一定有降水量,只有有效降水才有降水量。

降雨分哪些级别?
气象上通常用某一段时间内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水强度。

最常用降雨的分类方法是按降水量的多少来划分降雨的等级。

(展示各种大小雨的符号)
我们如何判断降水的强度呢?
小雨:雨滴下降清晰可辨;地面全湿,但无积水或积水形成很慢。

中雨:雨滴下降连续成线,雨滴四溅,可闻雨声;地面积水形成较快。

大雨:雨滴下降模糊成片,四溅很高,雨声激烈;地面积水形成很快。

暴雨:雨如倾盆,雨声猛烈,开窗说话时,声音受雨声干扰而听不清楚;积水形成特别快,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现象。

(承接)这些雨的大小是怎么知道的呢?
阅读材料P58“降水的测量”进行思考回答。

那么请问:我想计算一个月的降水量该怎么做?一年的呢?
提示:通常所说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任务1 举例说明降水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形式、降水量的多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关系?人类的活动能否影响降水呢?
请同学们结合这几幅图片(屏幕出示)以及你的生活经验,前后桌互相探讨一下降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人类的活动能否影响降水呢?
教师:分析以下这种降水状况可能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1、阴雨连绵一个月。

2、有近两个月没有下雨。

3、某城市下了大雪。

任务2 根据北半球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资料,完成该地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播放动画,了解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方法。

1.绘出横坐标,把它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12月,标出月份。

2.绘出纵坐标,根据最大和最小降水量的数值,确定纵坐标的取值范围为
0-200毫米,以25毫米为单位刻度平分纵坐标;
3.在坐标图的相应位置,逐月标出降水量的高度,画出各月降水量柱状图。

归纳降水随时间的变化
降水的年际变化
降水的季节变化
任务3 读降水量柱状图,归纳判读方法。

根据绘制的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以下问题。

规律总结: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
1.看“总量”,说“多少”
即观察、估算年降水总量,对该地年降水量进行定性描述为“多”、“较多”、“较少”或“少”。

2.看“差值”,说“变化”
看“极值”,对“月份”,即看降水量最大值、最小值,及其出现的月份。

算“差值”,说“变化”,即计算降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描述该地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小。

观察:A、B两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有何不同?
(全年湿润)(夏季多雨)
练习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1.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 )
A.降雪 B.降霜 C.降雨 D.冰雹
2.测量降水的基本仪器是()
A.量杯 B.量筒 C.储水器 D.雨量器读甲、乙两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以下2题。

3.上图中,甲、乙两地分别分布在()
A.北半球、南半球 B.南半球、北半球
C.南半球、南半球 D.北半球、北半球
4.甲、乙两地的降水量较多的月份分别在()
A.夏季、冬季 B.冬季、夏季
C.夏季、夏季 D.冬季、冬季
二、综合题
5.读图“某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回答:
(1)该地最热月是[__]月,气温约[__]℃,最冷月是[__]月,气温约[__]℃,年较差为[__]℃,该地位于五带中的[__]带。

(2)该地降水量最多的月是[__]月,降水量约[__]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