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元素》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初步知识。

5.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6.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介。

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课题:元素(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知道元素的含义,能从宏观、微观角度对物质进行正确描述;2、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包括宏观,微观),能正确书写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识记常见的元素符号;3、了解常见的元素含量分布,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认识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视频】黄金搭档之小孩送礼篇师: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到过“加钙牛奶”“加碘食盐”“富晒大米”以及广告中经常出现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含铁酱油”等等,这些物质中的“钙”“碘”“硒”“铁”“锌”指的是什么呢?其实这些指的都是元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元素有关的内容。

二、新知讲授【思考】在上节课我们提到:相对原子质量就是用一种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要明确是碳12原子作为标准呢?【讲解】碳12指的是有6个质子和6个中了构成原子核的碳原子,除了这种碳原子外,还存在着6个质子与7个中子或8个中子构成的碳原子。

这三种碳原子中子数不相同,质量还会相等吗?它们虽然中子数各不相同,但它们的质子数都为6,化学上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多媒体】不仅是碳原子,其它的原子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师生总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师: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就像可拼写出数十万个英文单词的字母只有26个一样。

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这三种元素组成的。

【思考】元素的种类与核外电子数是否有关?【讲解】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讨论】在下列化学反应中,仅应物与生成物相比,分子、原子和元素是否发生变化?【师生总结】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不变。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一等奖教案:元素教学设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的概念是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研究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研究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掌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②掌握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符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研究,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及其表示的意义。

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的定义,并组织好讨论,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二、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颠末一段时间的研究,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肯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切的熟悉,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另有待提高。

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激烈的好奇心,处于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直观方法指导学生研究。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人教版)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上学期
课题
元素(第一课时)
教科书
书名: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插片拼插、插片分类、原子分类等活动,体会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构建元素概念。
2、通过分析不同物质的组成与变化,理解元素与物质、原子的关系,应用元素观解释相关事实或预测分析。
【活动2】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相应物质。
【小结】通过拼插,直观体会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的过程。
7


环节二
构建元素概念
【类比】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原料。
【活动3】对插片进行分类。
【小结】分类标准多样性。
【活动4】对原子进行分类。
【小结】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6


环节三
利用元素分析物质
3、完善微观粒子与元素结合,分析物质组成与化学变化的角度,能够全面分析纯净物的组成,并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构建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3


环节一
复习
引入
【复习】回忆原子构成分子,微观粒子构成物质。
【活动1】用不同颜色插片,表示O2,H2O,H2,CO2,CO。
【活动5】从元素的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
【活动6】从元素的角度,分析化学变化。
【小结】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
【练习】分析未知物质的组成。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三、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学生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交流讨论,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引发学生思考。

环节二、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讲述元素的概念,认识生活中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元素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等。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研究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两组物质并让学生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学生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教师引入元素符号及其含义。

学生研究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并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环节四、小结,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让学生反思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

同时,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研究成果。

素是氧、硅、铝、铁;(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碳、氢、氮。

通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让学生认识到元素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实验】利用火柴、铜钱、钢笔芯等物品,通过化学反应检测其中是否含有铁元素。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教学案例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会正确区分元素和原子。

3.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的确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

难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三、教学设计思路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元素的知识又是认识物质组成的基础和学习物质结构理论纽带。

因此,元素的知识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另外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

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此前学生已经了解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已学习了原子的结构。

因此本课题就从微观的角度对它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认识统一起来。

由于学生没有同位素的知识,因此元素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实际应用中容易将其与原子混淆。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接触了一些元素,但学到的相关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元素的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采取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教材图表和多媒体有机结合。

四、教学方法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又没有任何实验,且学生也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可以参考。

因此在教学中采用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3.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化学元素,学习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2.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及其基本特点;3.掌握通过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标识元素,并能够根据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确定元素的基本属性;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点;2.教学难点:掌握通过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标识元素,并能够根据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确定元素的基本属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

2.出示元素周期表,提问学生关于元素周期表的问题,例如:元素周期表是怎么排列的?元素周期表有几个周期?有什么特点?第二步:学习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则1.讲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和命名规则,例如:元素符号是用来标识元素的缩写,一般由元素名称的英文首字母组成。

2.示范几个元素符号的命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元素符号的命名规律。

3.给学生发放元素符号的练习册,让学生自行完成符号的命名练习。

第三步: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点1.通过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图。

2.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则,包括周期、族和原子序数等概念。

3.指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的位置和特点,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特点。

第四步:学习通过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标识元素1.引导学生通过元素周期表上不同元素的位置,找出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2.教学示范几个元素的标识方法,并让学生通过练习书写元素的符号和序数。

第五步:实验探究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1.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自然材料,例如:矿石、土壤、水等。

2.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假设:这些自然材料中是否包含某些元素?3.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选择合适的方法提取和检测元素,记录实验结果。

4.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让全班学生共同探讨和总结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设计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新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3.关键:如何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又通过前一课题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并不晦涩。

纵览教材已有四次共六段文字涉及过这一名词,学生已经有了多次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元素”这一用语也时常出现。

但要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理解好“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定义仍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本节课地壳、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了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除此之外,还学习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望同学们课后多复习并练题加以巩固。

七、作业布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 课题3元素
[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
[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
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
[补充说明] 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
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 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
[回忆] 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过渡]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板书]2.特点
[讲解] 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板书]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补充] 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投影] 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学生回答]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 放映教材图3-17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氢、碳、氮等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小结]通过分析可见,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板书]3.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过渡]那么,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分布情况又怎样呢?
[活动与探究]请学生拿出准备的食品、药品的说明,查找其组成元素。

[学生活动……
[回答] 1.阿莫西林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硫。

2.罗红霉素的组成元素为碳、氢、氮、氧。

[小结] 很多的资料表明,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物质,均由有限的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

可见,正是这100余种元素组成了我们周围绚丽多彩的世界。

[过渡] 请大家结合前面有关分子的知识与本节课有关元素的知识,共同来看下面的讨论。

[投影] 展示“讨论”。

[讨论] 下述化学反应中;
水→氢气+氧气
(H2O)(H2)(O2)
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有不同意见者补充说明]
[回答] 上述两个反应,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都发生了变化,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讲解] 第一个反应中,反应物是水,由水分子构成;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

第二个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分别由硫原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生成物是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

在第一个反应中,水中的氧和氧气中的氧都属于氧元素,水中的氢和氢气中的氢同属于氢元素。

第二个反应中,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硫中的氧同属于氧元素,硫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 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 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 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

用原子时只能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

请看下列表格:
[投影] 展示下列表格
使用范围及举例: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里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

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总结并板书]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在于:
①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原子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元素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补充]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时一般用"构成",描述物质宏观组成时一般用"组成",对应关系如下:
宏观→物质→元素→组成
微观→分子→原子→构成
[过渡]了解了元素的定义以及它的特点后,我们再来看元素的表示。

"知识是无国界的",但各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若用各自的文字来表示,则给学术交流带来很多的不便,从而也会阻碍化学前进的脚步。

所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

[板书]二、元素符号
[陈述]1.最先研究元素符号的是道尔顿,他曾用图形加字母的方式作为元素符号。

但随着发现的元素越来越多,符号设计越来越复杂,这种符号不便于书写和记忆,未能广泛采用。

2.现在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要大写。

如,
氧 0,氢 H,碳 C。

3.若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如,
铜 Cu,钙 Ca,氯 Cl。

[总结强调]第一个字母一定要大写,第二个字母一定要小写,即“一大二小”。

[过渡]知道了元素符号的写法,还应该知道元素符号的读法。

[板书]2.读法
[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
C H Cu Ca N S Na
(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
[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

如,C读碳,S读硫,Cu读铜,等等。

五、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特点
二、元素符号
1.写法
2.读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