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一课时教案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必修一《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

高中化学北师大版必修一《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原子的基本性质,如电子结构、质量数、原子量等。
3. 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现象,并能解释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4. 熟悉元素的周期表,理解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和元素的性质。
教学难点:1. 解释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2. 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吗?”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a. 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
b. 简要介绍卢瑟福、汤姆逊和玻尔等科学家对原子模型的贡献,并让学生了解原子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和元素的性质:a. 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包括周期和族的概念。
b. 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递增和电子排布规律。
c. 扩展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如金属与非金属的区分等。
三、示范实验(20分钟)1. 分发实验材料,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例如用火焰测试法识别金属离子。
2. 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整理数据,并就实验结果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四、讨论与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围绕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展开讨论,提出一些探究性问题,如为什么相同元素的原子量会有不同的取值等。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观点,培养探索和质疑的思维能力。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梳理知识框架。
2. 提供拓展阅读材料或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2. 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案教案标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部分。
2. 掌握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概念及其特性。
3. 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4. 理解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原子的基本结构a. 原子的定义和历史发展b. 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和电子c. 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2.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a. 元素的定义和分类b. 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c. 原子序数和元素周期表的意义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原子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原子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
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原子的基本结构,质子、中子和电子的特性,并记录下重要观察结果。
2.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3.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报告,引导学生理解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
概念讲解:1. 使用多媒体工具或示意图,向学生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2. 强调原子核的重要性和稳定性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活动实践:1.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简单的实验演示,展示不同元素在火焰中的颜色变化,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关系的思考。
2. 小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并归纳总结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巩固与评价:1.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理解。
2. 小组讨论:学生再次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和应用。
3.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回答。
教学资源:1. 多媒体工具:投影仪、电脑等。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用于实验演示和小组实验。
教学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相关的知识。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让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3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第1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教案 高二化学教案

第1课时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规律。
2.正确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及其变化规律,会用电离能的概念分析解释元素的某些性质。
一、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1.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概念与意义(1)概念:①电离能: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
符号:I,单位:kJ·mol-1。
②逐级电离能:第一电离能:处于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正一价气态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元素第一电离能符号:I1。
第二电离能:气态正一价离子再失去一个电子成为气态正二价离子所需的能量叫做第二电离能;第三电离能和第四、第五电离能依此类推。
通常情况下,第一电离能小于第二电离能小于第三电离能……(2)意义: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容易失去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2.元素第一电离能变化规律(1)每个周期的第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小,最后一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即一般来说,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2)同一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
1.电离能数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对电离能的影响①同周期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I1总体上有增大的趋势。
碱金属元素的I1最小,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
②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起主要作用,元素的I1逐渐减小。
(2)核外电子排布对电离能的影响某原子或离子具有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的电子排布时,电离能较大。
如第ⅡA族元素、第ⅤA族元素比同周期左右相邻元素的I1都大,原因是第ⅡA族元素最外层n s2全充满,第ⅤA族元素最外层n p3半充满,比较稳定。
各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I1最大,原因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各轨道具有全充满的稳定结构。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第1节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教案2

第1课时能层与能级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
通过认识原子结构与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关系,理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
理解基态与激发态的含义与关系,能辨识光谱与电子跃迁之间的关系。
3.结合构造原理形成核外电子排布式书写的思维模型,并能根据思维模型熟练书写1~36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1)核外电子按能量不同分成能层并用符号K、L、M、N、O、P、Q…表示。
(2)能层越高,电子的能量越高,能量的高低顺序为E(K)<E(L)<E(M)<E(N)<E(O)<E(P)<E(Q)。
2.能级(1)定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将它们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s、p、d、f 等表示,如n能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 s、n p、n d、n f等.(3)能层、能级与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由上表可知:①能层序数等于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
② s、p、d、f 各能级可容纳的电子数分别为1、3、5、7的2倍。
③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的关系是2n2。
微点拨:(1)不同能层之间,符号相同的能级的能量随着能层数的递增而增大。
(2)在相同能层各能级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是n s<n p〈n d<n f。
(3)不同能层中同一能级,能层数越大,能量越高。
例如:1s<2s 〈3s〈4s……二、基态与激发态原子光谱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1)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吸收能量,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为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基态原子错误!激发态原子。
2.光谱(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2)光谱分析: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微点拨:(1)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反之,将吸收能量。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教学设计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包括原子核、电子的分布等。
(2)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能说出周期和族的划分依据。
(4)理解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的基本模型。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2、教学难点(1)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2)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和预测元素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元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铁用于制造钢铁、氧气用于呼吸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的思考,从而导入新课“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
2、讲授新课(1)原子结构①介绍原子的构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②讲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实例进行计算和分析,加深学生的理解。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①讲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介绍电子层的概念。
②引导学生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如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③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书写常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和族的划分,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特点。
②讲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如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等。
(4)元素周期律①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趋势。
人教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教案:第1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1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1分钟练习1学生通过书写Li、Be、B的原子轨道表示式,巩固泡利原理和
轨道表示式书写
1分钟发现问题2学生思考基态C原子轨道表示式的可能书写方法。
1分钟知识讲授2教师根据学生反馈,介绍洪特规则。
4分钟练习2学生通过书写7~24号元素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式书写。
教师根据学生对Cr元素轨道表示式的书写,简介洪特规则特例。
1分钟练习3学生通过书写Cu的原子轨道表示式,熟悉洪特规则和轨道表示
式书写。
2分钟知识讲授3教师通过以上核外电子的排布,给出能量最低原理的定义。
1分钟小结学生整理归纳电子在原子轨道排布的三原则。
4分钟思考与练习学生通过讨论问题,运用电子排布三原则分析综合问题。
1分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知识结构的思维导图。
同时提出新的问
题: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联系,引出下一节内容。
环节二环节三通过学生活动诊断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式,
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系结构的联系,落实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族、分区的划分
了解化合价与族的关系,过渡元素的特点
【元素周期表的未来】
通过学生活动展望元素周期表远景图,预测119号元素的基态原子价电子排布,来诊断学生对于构造原理和元素周期表关系的学习效果
环节三一电离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找到其与电子排布的联系
【电离能与化合价的联系】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逐级电离能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将此作为诊断学生的活动
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1.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一课时 教案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增排列的序列称为元素周期系。
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呈现元素周期系的表格。
元素周期系只有一个,元素周期表多种多样。
注意:1 .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_呈现元素周期系. X,尸元素周期表!决定I只有一种绘制‘右干种.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原子序数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构造原理与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可以解释元素周期系的基本结构。
(1)周期(七横七周期,三短四长)(2)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的划分i根据构造原理,将能量相近的能级分为一组,按能量由低到高可分为7个能级组,同一能级组内,各能级能量相差较小,各能级组之间能量相差较大。
ii每一个能级组对应一个周期,且该能级组中最高的能级对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和表格数据特点,归纳总结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应的能层数等于元素的周期序数。
生周期性的重复。
的关系同军褥丽西丸制作的。
元素形成周期系的根本原因是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发(3)根据构造原理得出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中元素种类数 元素周期系中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第一周期从IS 】开始,以"2结束,只有两种元素。
中间按照构造原理依次排满各能级。
其余各周期总是从〃 S 能级开始,以〃 p 结束,递增的核电荷数(或电子数)就等于每个周期里的元素数。
具体数据如下:周期ns —*np 电子数 元素数目—• Is 1-2 2 2 二 2sL2 2P 「6 8 8 三 3s 1 23p, 68 8 四 4s l-23d l-104p |-6 18 18 五 5s i-24d l-105p |-618 18 六 6sl 2 4f l i4 5dl l0 6P 「6 32 32 七7sL2 5fll4 6d 「l 。
7P 「63232小V f - 546讣77f5£ Kd 访]规律:递增的核电荷数二元素个数六32七32五18周期一元素数三 四18若以一个方格代表一种元素,每个周期排成一个横排,并按S 、p 、d 、f 分段,左侧对齐,可得到如下元素周期表:【思考与讨论】195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 )推荐了一张元素周期表,书末的元素周期表就是参照其新版 请问:怎样将图1-17变成书末的元素周期表?思考交流理解核外 电子排布 与元素周 期表中周 期与族之 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教案2

第1节原子结构模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通过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2。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3.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一、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原子结构模型1.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2.光谱和氢原子光谱(1)光谱①概念:利用原子光谱仪将物质吸收的光或发射的光的频率(或波长)和强度分布记录下来的谱线。
②形成原因:电子在不同轨道间跃迁时,会辐射或吸收能量。
(2)氢原子光谱:属于线状光谱。
氢原子外围只有1个电子,故氢原子光谱只有一条谱线,对吗?提示:不对.3.玻尔原子结构模型(1)基本观点运动轨迹原子中的电子在具有确定半径的圆周轨道上绕原子核运动,并且不辐射能量(2)贡献①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的实验事实.②阐明了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指出了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二、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原子轨道(1)电子层将量子数n所描述的电子运动状态称为电子层。
离核越来越远(2)能级: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所具有的能量可能不同,所以同一电子层可分成不同的能级,用s、p、d、f等来表示。
微点拨:能级数=电子层序数,如n=2时,有2个能级。
(3)原子轨道概念单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的空间运动状态各能级上对应的原子轨道数n s n p n d n f 1357微点拨:处于同一能级的原子轨道能量相同;电子层为n 的状态含有n2个原子轨道。
(4)自旋运动:处于同一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状态只有两种,分别用符号“↑”和“↓”表示。
2.原子轨道的图形描述3.电子在核外的空间分布(1)电子云图:描述电子在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的概率分布的图形.(2)意义:点密集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大;点稀疏的地方,表示电子在此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小.微点拨:量子力学中轨道的含义与玻尔轨道的含义不同,它既不是圆周轨道,也不是其他经典意义上的固定轨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根据写出的价电子排布分析元 价电子, 规律内容 容,并为本 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变 书记忆型, 没什么 节的教学做 化规律。 难点, 定性的记住 准备 规律。 内容如素材 1 过渡 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 仅有定性的分 学生思维活跃, 什 调动学生的 析往往是不够的,为此,人们用电离能、 么是电离能、 电负 积极性,明 电子亲和能、 电负性来定量的衡量或比较 性呢? 原子得失电子能力的强弱。 自己会猜想 确学习目 标。
实 质 总之,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递变规律是原子半径、核外电子 对知识及时 分析 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总结,有效 增加知识的 增长点 练习 1 填表 周期 1 2 3 4 5 6 7 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减小 练 习 2.从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数据的大小可以判断出( 2 A、元素原子得电子的难易 B、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C、元素原子失电子的难易 D、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练 习 3.下列元素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是( 3 A、K B、 Na C、P D、Cl ) )
第 3 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 1 课时 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电离能的概念及内涵; 2.认识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规律并能给予解释。 【教学重点】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 【教学难点】电离能变化规律的特例 【教学媒介】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诱导——启发式、演绎推理和逻辑探究相结合教学 【教学过程】 教 学 教学活动 环节 复 习 请同学们写出第 3 周期及 VA 族元素原子 学生写的是电子 巩固第二节 引入 的价电子排布; 排布式, 没有抓住 的 学 习 内 可能出现的情况 设计意图
140 101 94 2 2 7
阅读 分析 设置问题
自我的深度学习, 让学生自己 解决问题 动手查阅资 料,形成自 巩固知识, 即时梳 己的知识体 理 系,解决刚 才生成的疑
课 本 1.什么是电离能。 内 容 2.符号和表示方法 电 离 3.意义 能 的 一、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定 义 1.定义:气态原子或气态离子失去一个电 学生会提出疑问: 惑 部 分 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叫做电离能。 板书 2.符号:I I1 表示第一电离能;I2 表示第二电离能 …… Mg 的第一电离能 比 Al 的大,所以 Al 比 Mg 易失去 电子, 但我们以前
解 疑 强调学生的分析思路是正确的, 鼓励学生 学生分析 P 和 S, 得到了及时 答惑 自己继续探究。强调 Mg(1s22s22p63s23p0) P(1s22s22p63s23p3) 的提高,解 正处于全空状态,能量较低,比较稳定, 半满状态, 比较稳 决了在积极 所以不易失去电子。同理分析:P 和 S 定, 所以不易失去 地问题,学 电子。 生的积极情 绪正在提 升。 交 流 观察图 1-3-5 和 1-3-6, 请你说明原子的第 和前面所学知识 从前面知识 研讨 一电离能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 对应,找出不同 很好的认识 怎样的变化, 并从原子结构的角度加以解 点,讨论分析,还 到了这种规 释。 是从全空、半满、 律,使学习 全满角度分析特 的知识更加 殊性 准确。学生 自己也能解 释原因,积 极性很高。 必 要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对同一周期的元素而言,碱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 的 总 小,稀有气体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最大;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在总 结 , 体上呈现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表示元素原子越来越难失去电子。短周期 注 重 元素的这种递变更为明显,这是同周期元素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随着核 对 知 电荷数的增大和原子半径的减小,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依次增强 识 的 的必然结果。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逐渐减小,表明自上而下 强化 原子越来越易失去电子。这是因为同主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数相同,原子 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逐渐减弱。过渡元素的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不太规则,随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从左到右略有增加。 这是因为对这些元素的原子来说,增加的电子大部分排步在(n-1)d 轨道 上,核对外层电子的有效吸引作用变化不是太大。
3.意义:表示原子或离子失去电子的难易 学习的金属失电 产生新的疑 程度。电离能越小,该原子越容易失去电 子顺序中,Mg 比 问,为解决 子;反之,电离能越大,表明在气态时该 Al 易失电子,与 问题很好过 原子越难失去电子。因此,运用电离能数 酸反应时更剧烈。 渡,激发了 值可以判断金属原子在气态时失电子的 同理:P 与 S 难易程度 学习兴趣
联 想 电离能是元素的一种性质。表 1-3-2 和表 学生可能会分析 对比分析, 质疑 1-3-3 种写出了某些元素的第一电离能数 出是失电子的能 再次生成强 值。从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你能推测出 力; 也有可能得出 烈 的 疑 惑 电离能描述的是元素的那中性质吗?你 是得电子的能力。 感,即为下 能分析第一电离能的数值和性质的关系 吗? 展示:表 1-3-2 第三周期元素(除 Ar)的 第一电离能的变化 N a 49 6 M g 73 8 57 7 78 6 101 99 2 9 125 6 表 1-3-3 V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的变化 N P As Sb Bi 83 4 70 3 Al Si P S Cl 面的进一步 分析作了准 备,又是他 们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有同学反驳, 条件 让学生爱学 不一致,一是气 态,二是溶液
讨 论 肯定学生的发言, 强调分析事物时看好条 可能 会想到洪特 学生自己动 分 析 件是关键。 然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物质的 指出的电子排布 手解决,既 学 生 电子排布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电子排布 的特殊性, 能量相 学习了新知 的 质 的特殊性来理解 疑 同的原子轨道在 识,又巩固 全 充 满 ( P6 或 了已学知识 d10) 、半充满(如 P3 或 d5)和全空 (P0 或 d0)状态 时, 体系的能量较 低,原子较稳定。
原 子 的 第 一 电 离 能 减 小
族
IA
IIA
IIIA
IVABiblioteka VAVIA VIIA
原子的第一电离能增大
原 子 第 一 电 离 能 增 大
【板书设计】 一、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 1. 电离能概念: 2. 符号: 3.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