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市化空间
湖北省经济发展分析

湖北省经济发展分析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经济大省之一。
近年来,湖北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本文将对湖北省的经济发展进行分析。
一、湖北省经济总体情况截至2019年,湖北省的GDP总量达到了3.86万亿元,在全国居于较为靠前的位置。
湖北省作为一个多元化发展的省份,其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平衡,以制造业、农业、服务业为主导。
湖北省拥有多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如武汉、襄阳、宜昌等,这些城市为湖北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二、湖北省经济发展特点1. 制造业发展迅速:湖北省的制造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汽车制造、钢铁产业、电子信息等行业发展迅速,不仅为湖北省的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也为全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 农业结构优化:湖北省的农业以水稻、小麦、棉花等为主,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湖北省的农业产值不断提升,实现了从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3. 服务业蓬勃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北省的服务业迅速崛起,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领域蓬勃发展,为湖北省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产业结构尚待优化:虽然湖北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平衡,但仍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力度。
2. 区域发展不平衡:湖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江城市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需要实施差别化的发展战略。
3.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湖北省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需要加大环保力度,实施生态文明建设。
四、未来发展建议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湖北省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 优化产业结构:湖北省应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附加值。
3.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湖北省应注重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测度及其优化

点, 次级城 市体 系的空间结构变化类型有着 向均 匀型演 变的趋 势。 ( ) 市体 系空间结构 变化 正处于初 步网络化 阶 3城 段 , 中城 市向心集聚和扩散 2种 力量基本均衡 , 市总体 空间分布 有着“ 大 城 沿江” 的一元性 向“ 三沿” 多元性 演化 的 的
趋 势。最后 , 基于上述研 究 。 对其城 市体 系空间结构发展提 出了优化 思路 。
基金项 目:教育部 人文社科规 划项 目(6 A 9 0 9 、 0 J7 0 4 ) 中国博 士 后基金项 目( 06 4 0 4 )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 目(J7 5 2 00 0 2 9 ; J00 ) 作者 简 介 :刘 耀 彬 ( 9 0一) 男 , 17 , 湖北 麻 城 人 , 副教 授 , 士 博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期 20 0 8年 2月
地 域 研 究 与 开 发
A 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 ENT
VoI2 No .7 .1 Fe b. 2 o8 0
湖北 省 城 市体 系 空 间结 构 测 度 及 其 优 化
关 键 词 :城 市体 系; 间结 构 ; 空 定量 测度 ; 化 思 路 ; 北 省 优 湖
中图分类号 :F 9 2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3 3 20 ) 10 3 — 4 0 3 2 6 (0 8 0 — 0 2 0
2 世纪 8 0 0年代以来 , 受到了激进地理学派的挑战 , 城市体 系 的研究 由西方 发 达 国家 扩展 到 了发 展 中国
进程 正 处 于 加 速发 展 时期 的湖 北 省 为 例 , GS技 术 支 在 I 持下 充 分利 用 分 形方 法 和 断 裂 点 模 型 , 量 测 度 出该 省 定
近10年湖北省地级市城市用地空间演化研究

地规模扩展过快; 当 ! ! " 时, 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 足; 当 ! # " 时, 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较为合理$ 从表 " 看, 湖北地级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用 地规模扩展类型划分为: 荆州、 孝感、 咸宁、 黄石、 鄂 州和宜昌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型; 襄樊和荆门 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相对合理型; 而武汉、 十堰和 黄冈为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足型 $ 湖北省地级市城 市化主要以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型为主, 并且主 要分布在中小城市 $ %$ "$ &’ 分散扩展与产业结构趋同并存 一般而言, 城 市用地扩 展速度过 快则分散 性 强$ 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的分散性问题可以用波兰学 者鲍 马利 什提出 的城 市建设 门槛理 论加以 解 [ %] 释 $ 目前, 湖北省地级市城市用地规模扩展的分散 性现象较突出 $ 各市都建立了各种类型和各种级别 的开发区, 尽管 “开发区热” 后, 国家清理整顿了大 量不合格的开发区, 但是, 开发区建设作为城市经 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在湖北地级市中还普遍存在$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01! (!))" ) )".)*)级 市
"
城 市 用 地 空 间 演 化研 究
! 杨益明* , ,张利娟!
(*’ 中山大学 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 广州 # /*)!2/ ; !’ 咸宁学院 城乡规划与资源科学系, 湖北 # 咸宁# 102))/ ) 摘# 要: 分析湖北省 ** 个地级市近 *) 年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状况, 揭示其演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其形成原因, 提出协调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用地空间扩展的对策建议: 尽快盘活现有城市用地; 严格控制城市用地外延扩张; 进一步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强化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作用, 加强城 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 对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用地空间演化;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 3!4*’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5 *# 近 *) 年湖北省地级市城市用地空间演化进程 概述 *’ *# 湖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424 年至今, 湖北省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全省大、 中、 小城市得到全面发展, 城市建成区面积 逐步扩大, 各城市经济中心作用不断加强’ !))0 年, 湖北省设市城市 0" 个, 副省 级市 * 个, 地级 市 ** 个, 县级市 !1 个, 设市数居全国第 / 位, 仅次于山 东、 广东、 江苏、 河南, 其密度达 *’ 6 个 7 万 89! , 是全 国的 !’ " 倍; 建制镇 204 个, 密度为 1!’ 6 个 7 万 89! , 是全国的 !’ * 倍’ 城市化水平达到 1!’ 4: , 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 ’ 在中部省份居上游, 但与沿海发达地区 相比, 有一定差距 ’ *’ !# 地级市城市用地空间演化状况 *’ !’ *# 城市用地扩展迅速 随着湖北经济的腾飞, 城市化进程加速, 城市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体系不断完善 ’ 根据湖北省 ** 个地级城市 *446 年和 !))0 年非农 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变化情况分析 (见表 * ) , 非农人 口由 *446 年的 224’ 0! 万人增加到 !))0 年的 402’ 4 万 人, 增加了 !)’ 0: , 年均增长 1’ *: , 建成区面积由 ! *446 年的 /4! 89 增加到 !))0 年的 "61 89 ! , 增加 了 */’ /: , 年均扩展速率为 0’ *: ’ *’ !’ !# 城市用地变动方向基本一致 总体来看, 湖北地级市用地扩展迅速, 其中又 以公共设施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和市政设施用地上 升最快,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比重有所下降’ 各城市 用地结构变化方向一致 ’ !# 近 *) 年湖北省地级市城市用地空间演化过程 中的问题及其原因 !’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用地空间演的主要问题 !’ *’ *# 从整体趋势看: 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城市用 地空间演化过程 湖北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 口的比重由 *446 年的 !"’ 6: 上升到 !))! 年的 0)’ *: , 平均每年上升 )’ // 个百分点’ 同期, 湖北城市 用地市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比重由 6’ 4: 上升 到 *1’ *: , 平均每年上升 *’ )0 个百分点’ 可见湖北 城市化进程平均每年滞后城市用地空间演化过程 )’ 16 个百分点’ 地级市也和全省情况基本一致 ’ !’ *’ !# 城市用地规模扩展过快 城市用地规模一般取决于人口规模和人均用 地指标, 只有二者的增长速度使得人均用地规模符 合人均用地的国家标准时, 城市用地的扩展才是较 [ *] 为合理的扩展 ’ 城市用地扩展系数 ( !) 是城市用 地扩展合理性与否的重要指标" 当 ! ; * 时, 城市用
中心城市区域化的空间形态、价值与路径研究

[ 注 释]
①F: √ ,其中,P 代表非农人口规模,G 代
表G D P总 量 。
2 0 0 7 .
[ 7 ] 杨俊宴, 陈雯.1 9 8 0 年代 以来 长三角 区域发 展研 究 [ J ] .城 市 规 划 学 刊,2 0 0 8 ( 5 ) :6 8 r -
展[ J ] .地理科学进展,2 0 0 5 ( 2 ) :9 0 - 9 9 . [ 3 ] 于 涛方,李娜,吴志 强.2 0 0 0 年以来珠 三角 巨型城市地区区域格局及变化 [ J ] .城市规划
学 刊, 2 0 0 9 ( 1 ) :2 3 _ 3 2 .
究[ J ] .华 中科技 大学学 报:城 市科 学版,
[ 1 4 ] 罗 良国,李宁辉 .结构调整与区域比较优 势 对我 国粮食主产 区农业增长 的影响 [ J ] .中国
农业 大学 学S E :社会 科学 版,2 0 0 5 ( 2 ) :2 1 -
2 7 .
P o p u l a t i o n s [ J ] .U r b a n S t u d i e s .2 0 0 1 ( 4 ) :
6 5 7 - 6 7 7 .
[ 6 ] 马 晓冬.基 于 E S D A 的城 市化 空间格 局与过 程 比较 研究 [ M ] .南京: 东南大 学 出版 社,
[ 1 5 ] 段学 军,王 书 国, 陈雯. 长江 三角 洲地 区 人 口分布 演化 与偏移增 长 [ J ] .地理 科学,
发达地 区则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 、城市 化动 力不足等 问题,并与发达地区的发
展差异持续扩大。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与湖北省 不 同地 区的产业经济发展状况 、区位 交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1.05•【字号】鄂政办发〔2021〕51号•【施行日期】2021.11.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综合规定正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21〕51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1年11月5日湖北省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现状与形势第一节基础优势第二节主要问题第三节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战略目标第三章构建高质量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二节推进“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第三节健全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第四节实行资源要素差异化配置和跨区域统筹第五节大力实施全域国土综合整治第四章构建安全稳固的自然生态整体保护修复体系第一节守牢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第二节推进生态共保共治第三节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第四节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第五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第六节构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第五章构建促进发展方式转型的资源保护利用体系第一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第二节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第三节推进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第四节提高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第五节推进林草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六节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第六章构建全面数字化转型的自然资源管理服务体系第一节推进空间治理数字化建设第二节推进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第三节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第七章构建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自然资源制度体系第一节实施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第二节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第三节健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第四节完善自然资源综合监管机制第五节优化自然资源领域营商环境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加强法治体系建设第三节完善组织实施机制第四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五节加强专项规划支撑第六节完善评估监督制度第一章现状与形势我省国土总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集聚了4.1%的人口,创造了4.3%的国内生产总值。
基于主成分法的湖北省市域城镇化质量评价与对策

进程 。2 1 00年湖北城镇化率为 4 % , 7 滞后于全国
4 . % 的平均 水 平 , 实 现 在 十 二 五 时期 全 省科 75 为
水平三个方面选取 1 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2 通过
主 观权重 赋权 法对 各 指标 与现 代 化 的 目标值 比较 做 了实证 研究 。 王 忠 诚 对 我 国 四个 直 辖 市从 城 市现 代化 和城 乡 一 体 化 两个 层 面 选 择 1 指标 6项
[ 收稿 日期 ]0 1 0 2 2 1 — 7— l [ 作者 简介 ] 华勇( 9O ) 男, 郝 18 一 , 山西太原人 ,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经济 学与经济 管理教研部讲师 , 经济学硕 士。
・
6 8・
郝 华勇: 基于主成分法的湖北省市域城镇化 质量评价与对 策
21 0 2年 0 2月( 1 ) 第 期
城市系统对经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省域城市网 络张力和省域 经济发展差异指 数 , 以苏 、 豫 、 浙、
鄂、 、 陕 川六 省 的 10个 城 市 为样 本 , 评 价城 市 2 在 化质 量 的基 础上 探讨 了城 市化 质量 与省域 经济 发
展之 间 的关 系。
人 均 G P( ) G P 增 速 ((), D x1 , D ) 2 第 经济绩效指标 三产业产 值 比重 ( 3 。 三产 业就 x )第 业 比重 ( 4 , 均 地 方预 算财政 收 x )人 入 ( 5) X
量增加 , 更要测度城镇化进 程带来的’ 经济、 社会 、 生态等 方面的复合 效应。本文从经济绩效 、 社会发展 、 生态环境、 民生 居 活、 空间集约 、 统筹城 乡指标七 个方面构建 区域城镇化质量评 价体 系, 用 S S 运 P S做 主成分分析 , 合评价 湖北省各 市域 综 城镇化质 量及 不足 , 并将人 口城镇化率与城镇化质量做对 比分析 , 以期针 对差距 与问题采取 对策 , 进各 市城镇化数 量 推
湖北省城镇化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城镇化 现状及对策分析
江 易华 ,程 琼
( 北 工 业 大 学 管理 学 院 ,湖 北 武 汉 4 0 6 ) 湖 3 0 8
[4 要 ]城 镇 化 是 中 国 实 现 经 济 社 会 转 变 的必 经 之路 。改 革 开 放 后 , 别 是 2 0 以 来 , 北 省 经济 社 会 的快 速 g 特 0 0年 湖 发 展 极 大 地 促 进 了 城 镇 化 水 平 的 提 高 , 镇 化 进 程 进 入 加 速 发 展 阶 段 。但 因政 策 和 制 度 缺 陷 以及 资 源 和 环 境 的 约 城
城 市化 是综 合 国力 和 国际竞 争力 的集 中体 现 , 是人 类 文 明进 步 的 标 志 。2 0 0 1诺 贝 尔 经 济 学 奖 获 得者 斯 蒂格 利茨 曾指 出 , 世 纪 对 于 中国有 三 大挑 新 战 , 于首 位 的就是 中 国 的城 市 化 , 为 “ 国 的城 居 认 中 市化 将是 区域经 济 增 长 的 火 车头 , 产 生最 重 要 的 并 经济 利 益 ” 0 0两 会 期 间 , 府 工 作 报 告 提 出要 。2 1 政 将“ 持 走 中 国特 色 城镇 化道 路 , 进 大 中小城 市 和 坚 促
第 2 卷第 6 6 期
Vo.2 .6 J 6 No
湖 北 21 0 1年 1 2月
De .2 c 011
J u n l fHu e ie st fT c n lg o r a o bi Un v r i o e h oo y y
[ 章 编 号 ]1 0 —4 8 (0 1 0—0 10 文 0 3 6 4 2 1 ) 60 0 -4
[ 中图分 类号]1 3 9 5 0
[ 献标 识码 ] 文 :A
湖北宜昌城镇化路径选择与空间聚集研究

2. 2沿江 和 山区城 镇 化差 距 明显 ——
沿江城镇密集带和 山区落后 乡村并存
宜 昌地形呈现东高西低 的特征, 山 区与 沿江的用地基础和交通条件差异较 大,山区人口向沿江迁移趋势明显,形成 了沿江城镇密集带与山区落后 乡村并存
的现实。
1 3产业非农 化水 平 .
从产业结构看,2 0 0 9年宜昌市第一、 二 、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 占地区生产
口为 3 . 人。 3 3万
李海涛,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高级规划师、主任工程师。
10  ̄ 0
PRnR LnE5
根据 第六次 人 口普查数据 ,用常住
城镇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衡量,2 1 01
—
—
年宜昌市城镇化率为 5 %,较 2 0 O 0 5年提
高了1 O个百分点,年均增长 1 6个百分 .
涂 孙 欣,硕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规 划师。 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建所助理规划师。
1宜昌城镇化的发展
1 1人 口城镇 化 .
宜昌市 2 0 0 5年市域常住人 口约为 4 5万人,城镇 1 化水平为 4 .3 O 1 %。2 1 0 0年宜 昌市中心城 区常住人 口 为 1 5 7 万人,其中户籍人 口为 1 8 1 3 .4 1 . 万人 、外来人
的人口,居民点穿插布局于产业区中。宜
的从业人员分别 占地 区从业人员总数的
3 .2 7 4 %、2 .8 4 8 %、3 . 0 7 7 %,非农化
比例为 6 .8 ( 3 。 2 5 % 图 )
宜 昌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对 比 说明:①由于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能动
现为:总人 口有所减少,而城镇人 口和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化已经成为我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与核心。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 化率将达到60%左右。对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国情来说,这 意味着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而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 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 15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朱喜钢, 2003)。 本文以城市化空间演化与发展为研究主题,以中部地区典型省份湖北 省为实证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了城市化空间演化的外在特征与内在 机理,并进一步上升到一般规律性的理论认知来对城市化空间发展趋 势与重组模式进行剖析,这些都可以深化对城市化内在规律的认识, 并对丰富中部地区的城市化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实践意义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化发展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为 扩大内需,城市化受到政府重视及推动。1999年“十五”计划中明 确提出城市化为中国现代化的新动力源。2002年中共“十六大”强 2003 调“实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性,推进城镇化成为国家战略。2003 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共提出十一个重点领域, 其中“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重点领域首次列入。2005年“十一 五”规划中继续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市化的战略”。2008年国际 金融危机以来,中央政府对城镇化的认识上升到历史从未有过的高度, 城镇化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关注的热点,国家政府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 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 要途径。
城市化是当前城市与区域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城市化空间 演变和发展问题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 成果。但笔者认为以往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国内对区域城市化空间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主 要引用国外成熟理论来试图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些研究还缺乏理论深化。 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区域城市化的演化和发展问题进行系统地理论探讨 仍是我国学者急需探索的重要课题。 (2)由于城市化空间问题的复杂性,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系统、 科学的研究。一直以来,我国主要采用定性方法对区域空间进行描述和分析, 而定量的方法研究和应用尚不深入。 (3)目前我国城市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省份,中部 地区的研究起步晚、成果少,对湖北省城市化空间问题的系统研究更是医乏。
五、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湖北省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1、指标的选择 在经济指标的选择上,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有很多,为 了更科学、更方便地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应该用尽可能少的指标 反映更多的内涵。GDP指标和第一二三次产业结构指标无疑较好地 反映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并被一些学者广泛地应用于城 市经济的集聚和转型特征研究中(王绍光、胡鞍钢,1999;李小建、 乔家君,2001;吴殿廷、宋金平等,2003)。 本文在研究指标的选取上,采用了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数据,这 些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总产值的 比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影响。
(三)湖北省城市体系
四、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2003年9月出台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镇建设 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和襄樊的发 展,更好地发挥其对湖北省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 作用。此后,湖北省委和省政府又在多次会议上要求省域副 中心城市壮大综合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力,并将省域副 中心城市发展纳入全省“十一五规划”。 (一)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2、分析结果 将湖北省在每个年份各影响因素的取值,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 到湖北省在这段时间的城市化水平与各影响 因素之间相关分析的结果,从相关系数可知:
(1)在所运用的数据中,人均GDP值、第三产业比例与城 市化水平表现为强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都在0.6以上,甚至 达到0.9。表明区域经济水平、第三产业产值是湖北城市化发 展重要且稳定的影响因素。 (2)第二产业的比例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较小,只有 2 0.246结果并不显著。 (3)第一产业比例与城市化水平呈负相关,而且系数为0.972,表现为强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大力发展非农经济是推 动湖北省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力量。
六、结论 结论
湖北省大中城市的快速发展并未有效带动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的 提高,湖北省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是欠发达的县域地区则存在 着城市人口和产业经济集聚特征不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城市化动力 不足等问题,并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异在持续扩大,区域城市化发展 的二元分化特征日益突出。 文章认为未来湖北省会形成城市集群化、网络化的城市化空间发 展格局,而并非简单的“核心一边缘”二儿结构。但是,研究也指出 湖北省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条件差异巨大,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突出, 如果缺乏有效的人为干预,区域间发展差异并不会自动缩小,持续扩 大的区域间发展差异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影响区域整体城 市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战略研究
(一)湖北城市化的发展方针 大城市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大中城市快速发展是世界城市 化过程中的一个规律。现在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再也不能墨守计划经济体制下“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成 规,而应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求,把城市化的发展方针转变为:充分发挥大城市优势,突 出发展大中城市,择优发展小城镇。 (二)湖北城市战略布局及功能定位 1、布局重点:变“一特五大”为“一主两副” 2、功能定位
湖北省城市化空间演化 与发展研究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中国的城市化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过改革开放 后30年的长足发展,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根据国家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底全国总人口 为13.4亿人(不含港澳台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据 此计算出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己经达到49.68%,同1980年相比 增长了32.89个百分点,比亚洲和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高出近10 个百分点,比世界城市化速度高出近15个百分点。显然,中国的城市 化是21世纪最令世人瞩日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性社会结构变革,并在世 界城市化进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相关研究综述 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城市化空间过程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早期国 内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方法上多侧重于理论演绎和归纳分析,难 以清晰、直观地表达城市化空间过程的连续变化特征。但近年来,国内不少青 年学者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在城市化空间过程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 进展。但近年来,国内不少青年学者积极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在城市化空间过 程的定量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例如,我国学者顾朝林、庞海峰(2007)依据建国以来5个时间段上的城市 非农业人口数据,利用空间分析中用以描述空间点格局连续密度的客讷尔 (Kemel)估计方法,对中国城市集聚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 段学军、王书国等学者(2008)利用 1980年—2003年长江三角洲地区2省1 市16个城市的人口统计数据,采用密度分析法、不均衡指数法、重心分析法 以及“偏移一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等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 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