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环境行政手段的变革
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行政法发展和完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行政法发展和完善姓名:黎白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律硕士指导教师:孙利2010-09摘 要行政法的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行政法发展的历史背景,而社会变迁引起的各种转变也必将推动我国行政法的发展。
每项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实施,都离不开适于其生存的由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特定综合历史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的变革和国际环境的变化,我国行政法也在与社会变迁博弈的过程中实现与现代经济社会相适应的现代行政法制。
社会变迁中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行政实体领域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引导下,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从刚性执法向柔性执法的转变;是行政程序领域在程序价值的引导下,从行政神秘向行政公开,从行政管制向行政参与的转变;是行政救济领域逐步探讨的对公民权利的全方位救济和保障。
社会巨大变迁推动了我国行政法的全方位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救济法等领域都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是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根本上说,现代行政法是回应型的法律部门,它无时不在回应着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而作出自我调整。
本文即从以上角度对我国行政法的立法发展做一探讨。
关键词: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行政法,立法发展AbstractThere is certain intern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social changes. China’s social changes have put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 And social changes will definit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ministrative law.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every legal system is inseparable from specific historical environments of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reforms of politics and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realized its modern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The most outstanding social change lies in three aspects.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entity, there is the change from governance administration to service administration, from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to flexible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cept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there is the change from administrative unpublicy to administrative openness, from administrative control to administrative particip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procedure value. And in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remedy, there is all-around remedy and protection on human right.Social changes promote all-arou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law.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new development trends have emerged in the fields of administrative entity,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nd administrative remedy law. In essence, modern administrative law belongs to the responsive law system, thus it make adjustments at any time on the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The paper is to make some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law from the angles above.Key words: Social changes, Administrative law, Development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

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中国历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其变化不止涉及国家政治制度,还关系到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
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封建社会时期,行政管理制度主要由地方官员和皇帝统治,省、县、乡、村等级制度是基础。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国家的经济发展,留下了许多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弊端。
在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改革干部选拔制度和任用标准,提高了官员素质,但依然无法根治腐败和官员权力滥用。
清朝时期,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较为显著。
清朝分设六部和十三衙门,设立内廷和外廷两个行政管理机构,使得行政管理机构和监察机构分离,完善了国家行政管理制度。
同时,清朝重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公正公开,为行政管理制度的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在近代史上,国家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成为了不断推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自清朝末年以来,先后出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极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20世纪50年代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行政管理制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这一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充分借鉴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确立了以无产阶级专政为核心的行政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大锅饭”等集体化措施,以便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国家资源。
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国家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深刻变革。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20多年里,以“权力下放”为核心的管理改革大大地推动了行政管理制度的时代进步。
国家相对于社会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政府职能逐步转移,公正效率大幅提高。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大量行政管理制度的变迁影响深远。
从宋代“三省制”到明初“历制”,再到清朝时期的“六部衙门制”和“内廷外廷制”,历经千年的封建社会,在近代时期逐步顺应社会变革推陈出新。
它们共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使得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管理制度更加灵活、公正和民主。
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

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也在不断变化和演变。
这一制度的变化可以窥探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在不同时期内的转化与博弈。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吧。
在古代的中国,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与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伴随着国家政权的变迁。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基本形式。
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政府设立了各级地方政府,由官员来管理和监督。
这样的制度确立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直接控制权,地方政府主要是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和政策。
然而,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地方政府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
在唐朝和宋朝时期,地方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地方事务的主宰。
这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的力量相对较弱,而地方政府的实力相对较强。
地方政府通过建立地方军队、征收税收、制定法律等手段,逐渐减弱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行政的直接控制。
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开始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来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明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了巡抚制度,以巡抚为首的地方行政机构取代了原来的州县制度。
这种制度在本质上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而在清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巡抚制度,并且实行了分地方、省、县三级的行政区划制度。
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地方治理和税收征收。
到了近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区划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的直接控制。
1929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国行政区划法》,明确规定了省、府、州、县四个行政区划单位。
这一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变革。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开始实行“经济区域划分”的政策。
这一政策以经济为中心,将地方行政区划调整为“省、市、县”三级制度。
这种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中央和地方的合作。
总结起来,从我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来看,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转化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初期的中央直接控制、地方政府逐渐获得自主权以及近代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研究政治制度的起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和过程。
政治制度的比较
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种制度的 优劣、差异和共性。
政治制度的演化
研究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动因、 机制和路径。
政治制度的评估
评估各种政治制度的绩效和影响,探讨其对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贡献和挑战。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力量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揭示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制度变迁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变迁的逻辑总结
制度变迁的逻辑起 点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 程
选举制度的发展
选举制度从最初的直接选举到间接选举,再到现代的普 选制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法治社会的形成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性。
经济制度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释放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创新和竞 争。
金融体系的变化
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转变,提高了资 金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再向服 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社会制度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培养。
医疗制度的改革
从公费医疗到医保制度改革,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降低了医 疗费用负担。
福利制度的改革2023 Nhomakorabea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行政法的发展历程

02
在行政权行使过程中,如何充分保障公民的权利,提供有效的
救济途径,是当代行政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行政程序公正与效率
03
公正和效率是行政程序的两大价值目标,如何在保障程序公正
的同时提高行政效率,是当代行政法面临的难题。
05
CATALOGUE
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中国行政法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古代行政法的萌芽
特点
以宪法为基础,强调行政权的合法性;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结合;强调行政行 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成就
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组织法、行政行为法和行政监督法体系;推动了行政管理 体制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中国行政法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挑战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与国际接轨;社 会转型期,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 问题;科技发展对行政法提出的新要 求。
未来发展
加强行政程序立法,完善行政程序制 度;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化;加 强行政执法监督和司法审查;推动行 政法的国际化进程。
06
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
行政法发展历程的总结与启示
历程回顾
行政法经历了从萌芽、形成、发 展到逐步完善的过程,体现了人
类对行政权力的认识与规范。
法治精神
行政法的发展彰显了法治精神的 重要性,即法律至上、权力制约
和权利保障。
启示意义
行政法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必 须不断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提高 行政执法水平,以更好地维护社
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利。
未来行政法的发展趋势与前景预测
发展趋势
未来行政法将更加注重人权保障、程序正义和行政效率等 方面的平衡发展。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

行政改革的必然性和趋势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中共十六大在政治文明建设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提出的目标之一[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要求中国各级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
从中共十六大规定的改革目标和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出发,中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就是要把政府建设成为有限政府、法制政府、效率政府、服务政府和信用政府,逐步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
去年召开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更高地举起人民民主的旗帜”。
一、行政改革的含义(一)行政改革的含义行政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行政改革主要是指政府行政体制和机构的改革。
广义的行政改革泛指政府行政部门为追求行政效率的提高而对行政体制、行政方式方法及重大原则等的变革。
在我国,行政改革一般是指在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为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责任,改革落后的行政方式,并建立合理的行政体制的行为。
(二)行政改革的类型1、突变式改革与渐变式改革。
这是依据行政改革方式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
突变式改革是指在较短时期内对体制、机构和编制人员等进行大幅度改革。
这种改革方式能迅速推进,集中解决矛盾,但阻力较大,风险也较大。
一般适用于环境的剧烈变动和矛盾尖锐之时。
渐变式改革是指用较长时间进行渐进改革。
这种改革较为稳妥,易于被人接受,但迟缓拖延,旧体制不易突破,矛盾的积累也可能引起更大的危机。
2、调适型改革、转轨型改革和发展型改革。
这是依据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不同而作的划分。
调适型改革指发达工业化国家在现有政治、经济框架范围内所进行的适应性行政改革。
转轨型改革是指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而由一种行政体制向另一种行政体制转轨。
第十二章行政组织变革

行政组织变革的征兆
(1)行政组织职能的膨胀引起了与其他社会组织职 能的冲突。 (2)行政组织与国际政治系统其他组织的职责关系 不顺。 (3)行政组织部门林立、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协 调困难。 (4)行政组织上下级的沟通困难,指挥不灵。 (5)行政组织内部开拓进取的动力不大,缺乏生机 和活力,空气沉闷。 (6)行政组织与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不能 很好地履行其职能,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快速的反应 能力,提不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8.行使方式 9.情感因素 10.信息部门 11.分权式、扁平型 12.科学纵向授权 13直线型权力关系和参谋型权力关系并存 14横向分权 15反对变革
1.缺乏生机活力的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_、 _、_、_。 2.行政组织变革的主要内容是_、_、_。 3.从行政组织职能作用的性质来看,政府职能 是由保卫性、统治性为主转向_、_为主。 4.现代政府是现代社会及现代社会发展的_、 _、_、_。 5.一个体系完整的行政组织系统包括_、_、 _、_、_。
1社会形态
2.社会群团组织的兴起与独立 3.官员自身利益追求 4.“往上爬原理” 5.职能 6.政治职能 7.越来越小
8.从行政组织职能的_来看,政府职能是由以人治为主 转向以法治为主。 9.传统行政组织的职能行使方式更重视_。 10.组织系统的“传感神经”是_。 11.在纵向层级上,整个行政组织结构形式发展的趋势 是_。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组织成功的关键,也现代行 政领导成功的关键是_。 13.行政组织权力关系变革中,权力体系趋向的状态是 _。 14.行政组织改革中,参谋部门权力增加属于_。 15.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基本达到平衡时,成员对组织变 革的态度是_。
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

一、引言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国家的经济安全。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的变迁。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度演变、现状与挑战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变迁进行探讨。
二、历史背景1.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依靠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为主。
这一时期,食品安全问题相对较少,但由于监管手段单一,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食品生产经营领域逐渐放开,食品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此时,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食品卫生法》为基础,强调食品卫生监督。
3.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91-2010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这一时期,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开始逐步完善,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监管体系逐渐从卫生监督向全面监管转变。
三、制度演变1.食品卫生监督阶段(1949-1995年)这一阶段,食品安全监管主要以《食品卫生法》为依据,强调食品卫生监督。
主要监管内容包括: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卫生条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食品标签等。
2.食品安全监管阶段(1995-2015年)这一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逐步完善,从《食品卫生法》过渡到《食品安全法》。
主要变化如下:(1)监管范围扩大:从单纯的食品卫生监督,扩大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过程的监管。
(2)监管主体多元化:从以政府部门为主,逐步引入行业协会、企业、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参与监管。
(3)监管手段多样化:从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发展到法律、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
3.食品安全风险治理阶段(2015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更加注重风险治理,从源头把控食品安全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年 # 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第$卷第$期
观主体的需求 7 地方政府的制度供给也不能满足微 观主体的需求 7 处于严重的制度供给不足之中 0 而 强制性 制 度 创 新 的 无 效 性 以 及 环 保 制 度 变 迁 的 局 限性表明 7 环境保护制度单独一项或几项制度创新 的策略已经到了尽头 7 必须对以前的制度变迁进行 整体创新 7 即从强制性制度变迁转换为需求诱致性 制度变迁 0 ( 一 )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反复博弈的路径相对 于强制性方式要短得多 该博弈是一种网状的结构 7 市场处于这张网的 中心 7 它发布信息 \ 传递知识 7 是微观主体要作出适 应性反应的对象 0 当潜在收益丰厚时 7 微观主体普 遍进行着制度的创新 7 一个 ( 群 ) 微观主体制度创新 的成功将迅速引起众多其他微观主体的跟随 7 使制 度创新在市场中得到迅速扩散 7 信息流也在其中发 展起来并自我增强 7 从 而 使 人 们 的 观 念 \ 知 识 发 生 改变 7 政府也作出 适 应 性 反 应 7 让 制 度 创 新 成 为 一 项正式的制度安排 0 因此 7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具 有以下优点 : 主体 创 新 的 积 极 主 动 性 7 使 创 新 风 险 与成本分散 7 创新成果扩散迅速 7 潜在收益实现快 7 经济绩效获得快 0 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实现的路径 则较长 7博弈是纵向结构 7初始点为政府 0 根据里格 斯生态行政理论 7 中国市场发育程度已逐渐趋向衍 射社会 ( 有明确的社会分工 7 市场按价值规律运行 ; 政府具备行政职能 且 各 司 其 职 7 行 政 市 场 化 \ 商 品 化 )7 但政治上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7 带有浓厚的溶合 型社会特征 0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 7 政府制度创新 不管在 成 本 还 是 在 执 行 路 径 上 都 有 遭 遇 陷 阱 的 风 险 0 因此 7强制性制度变迁不仅博弈时间长 7 而且制 度创新的风险与成本集中于政府而得不到分散 7 成 功的概率随着路径中陷阱的增加而降低 0 ( 二 )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 7 单一所有制结 构逐步打破 7 私人财物的不断积累和 G 公共 $ 财物产 权的改造 7 利益关系的不断分解逐渐形成了不同的 利益集团 0 除了政府机构以外 7 各种社会组织 \ 民间 资本 \ 私营企业在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0 多年来 7 由于鼓励向环保投资的政策机制未形成 7 环境保护 活动只有投人没有产出 7 调动不了国内外投资者对 环境保护投资的积极性 0 另一方面 7 我国也没有开 辟环境保护向社会集资融资的渠道 7 限制了国内外 投资者向环境保护投资的途径 7 因此环保投资渠道
众参与制度 清洁生产制度 环境标志制度 污染严 重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淘汰制度 环保产业市场化制 度 完善了环境影 响 评 价 制 度 废 物 综 合 利 用 制 度 等传统环境保护制度 但是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传 控制 手段的低效 统的环保靠政府单一的 命令
使得中 国 环 境 保 护 陷 入 了 国 家 越 来 越 重 视 环 境 保 护 环境保护法律 法 规 越 来 越 多 而 环 境 保 护 却 举 步维艰的怪圈之中 纵观中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过程 中国环境 保护制 度 的 变 迁 并 不 是 自 下 而 上 由 微 观 主 体 发 动 的 而是在国际社 会 的 促 动 下 政 府 依 靠 行 政 命 令 和法律强制推行的 每一次制度创新都是由于政府 然后通过政策和法 的环境 保 护 思 想 发 生 了 变 化
律 沿着由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再到微观主体的自 上而下的路径进行的 政府主体依靠其在政治力量 和资源 配 置 权 力 上 的 优 势 地 位 成 为 制 度 创 新 的 有 力的推动者 它的制度供给能力和意愿成为决定制 度变迁的方向 深度 广度和力度的主导因素 特别
变迁方式 院发布了 关
从环境保护方面具
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 和措施
体规定了实施可持 续 发 展 战 略 的 目 标 要 求 政 策 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 我国先后修改 在可持续发展观 和制订了多部环境资源法 中国的环境保护从控制 工业污染发展到可持续发展阶段 念的指导下 创新和完善 源头控制制度 我国的环境保护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我国建立了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制度 环境污染防治的经济刺激制度 公
制度变迁是人们在制度不 诱致性变
均衡 时 追 求 潜 在 获 得 机 会 的 自 发 变 迁 下 通过政策法令实施的强制性变迁
与国家在追求租金最大化和产出最大化目标 中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强制性变迁虽然在推动
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但 政策决策者不可能拥有决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 他 是有限理性人 这就导致了政策的低效 因此 中国 的环境保护制度陷入了矛盾之中 一方面是国家不 断地出台环境保护制度 环境保护立法无论在速度 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极为迅速 新的制度不断被创设 出来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流于形 式 理论设计完美的各种环境保护制度难以在实践 中落 实 一方面是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能力不 足 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环境管理上都明显力 不从心 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公民 社会组织 企业有 强烈的环保需求却进入无门 我国地域辽阔 自然 环境的差异 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使得中央统一供 给的制度无法适应各地的具体需求 而地方政府作 为微观主体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桥梁 其主要任务是 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 策相同的模式 即使地方政府有制度创新 这种 制 度 创 新 方 式 也 主 要 是 沿 用 了 与 中 央 政 府 决 通过强制性方式自上而下发动 而 因此 现有的环境保护制度 非微观主体自身推动
是中 央 政 府 领 导 人 在 环 境 问 题 上 的 认 识 很 大 程 度 上左右了环境保护制度的变迁 所谓的经济刺激制 度 环保市场化制度也不是在微观主体的推动下实 施的 而是直接由中央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强制实 施的 是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环境行政的方式
1992
是典型的命令控制方式 二 ! 环境保护制度变迁方式应向需求诱致性制 度变迁方式转换 制度供需均衡是指制度供给满足制度需要的 均衡点 在制度 供 需 均 衡 时 制 度 供 给 者 没 有 制 度 供给的愿望 次的 涵 义 制度需求者也没有制度供给的冲动 一是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满足地方政 制度供给不足是制度变 均衡 不 处于供需均衡时的制度就叫均衡制度 它有两个层 府 微观主体的 制 度 需 求 二 是 地 方 政 府 制 度 供 给 满足微观主体的制度需求 迁的常态 而制度均衡是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偶然现 象 制度变迁的过程就是制度 不均衡 均衡 反复循环的过程 迁
2005 年 5 月
!管理学研究
2005 年 5 月 第 3 卷 第 3 期 VOl.3 NO.3 May 2005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第 EcOnOmics J Ournal Of Hubei Univers ity Of 3卷第3期
制度变迁与环境行政手段的变革
邱
摘
秋
( 湖北经济学院 政法系 7 湖北 武汉 430205)
! ! ! ! 基金项目 " 本文是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 从单一的 C 政府 $ 到多元的 C 社会选择 $>(NX03ZF24) 的研究成果 0
作者简介 "邱秋 (1973-)1女 1湖北黄陂人 1湖北经济学院政法系讲师 1博士研究生 1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法律研究 0
!!"
邱 秋 制度变迁与环境行政手段的变革
[2]
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 随后 中国制定了 中国 21 世 明确提出了 实行可
1994 年国务院通过了
提出了中国人口 经 济 社 会 资 源 环 境
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政策和行动框架
1996 年全国
提
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 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展 的目标 政策和措施 出了 可持续发展 战 略 推 进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全 面 发
要 " 本文 分 析 了 中 国 的 环 境 保 护 制 度 变 迁 历 程 1 指 出 我 国 环 境 保 护 制 度 变 迁 是 典 型 的 强 制 性 制 度 变
迁 1 环境行政方式是典型的 C 命令控制中心主义 $0 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1 以及温州 模式的实证 1 环境保护制度变迁方式应向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方式转换 0 为此 1 必须突破环境行政 C 命令控制中 心主义 $1 改革政府的环境行政手段 0 关键词 " 制度变迁 9 需求诱致机制 9 环境行政手段 中图分类号 "D9l2.l! ! ! ! !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26X #2005 $03-0116-05
[1]
山荒地等 0 而 1958 年至 1972 年 7受 G 大跃进 $和 G文 化大革命 $ 的影 响 7 我 国 的 环 境 保 护 事 业 陷 入 低 迷 状态 7 造成了环境状况的急剧恶化 0 尽管在 1972 年 以前 7 中国的环 境 问 题 已 经 相 当 严 重 7 但 在 当 时 的 意识 形 态 下 7 政 府 并 没 有 认 识 到 环 境 问 题 的 重 要 性 7 往往采取拖 \ 压的方式来处理环境纠纷 7 而人民 也只能通过向上级反映情况的方式解决 7 在久拖不 决的情况下 7 往往采用断水 \ 断电等方式暴力解决 0 在单一的公有制条件下 7 环境资源全部由中央政府 集中决策 7 环境保护制度也全部依靠行政命令来执 行0 ( 二 )1972 年至 1989 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 型时期
收稿日期 "2005- 02- 20
1972 年 6 月 7 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席位 0 同
年 7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7 中央政 府开始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7 开创了中国环境 法制的新时代 0 我国政府首次提出 G 三同时 $ 制度 7 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7 制定了一个 以防 治 工 业 污 染 为 中 心 的 关 于 保 护 环 境 的 系 统 规 定 7 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 0 这一时期 7 中国 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7 伴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工 业污染特别突出 7 环境保护被提升到了 G 基本国策 $ 的高度并在宪法中加以规定 0 随着环境保护基本法 和一大批单行法规的相继出台 7 我国建立了统一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