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之差异

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

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

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

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

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

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

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

中法园林的比较(全文字概述)

中法园林的比较(全文字概述)
西方园林起源于“菜圃”
或“药圃”。为了农事便 利,将长方形平地划分成 若干方格,将作物规则的 种入其中,并在此基础上 植上灌木或绿篱,这就是 西方园林的雏形。受古希 腊哲学思想影响,人们本 能地将人与自然区别开来, 认清具体事物,清晰的将 其表达出来,从而形成了 人大于自然,凌驾于自然 之上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东西方园林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造园 风格相互并存着。
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中国皇家园林起源
于“苑囿”,供人们进行
狩猎、通神、求仙、生产
等活动,后逐步转化为游
憩、观赏为主。受“天人
合一”的影响,注重对自
然的山林泽川等生态环境
的保护。
因此要求以自然为
审美对象,明确了园林风
景式发展方向,以表达人
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
园林与规划设计
中法园林的比较

中国园林建筑与法国园林建筑相比,由于
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 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 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 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 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 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
相处的发展关系。
颐和园
以北方皇家园林“颐和
园”为例,作为中国现存规 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 园林,它有着最明显的中国 式园林特点。
作为一个集中国各地园林 之大成的天然山水园,以“一 池三山”为基准,巧妙的利 用水利工程与造园相结合, 将自然式的布局方式发挥到 极致,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法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也而线泉方线蔽两断中严深线基是 尔
个轴 个线 妙大 趣道 横地 生小 。园子
不和 时雕 地像 有沿 所着 变纵 化深 ,轴

中西方园林特点

中西方园林特点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对比西方园林艺术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例,论述了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造园艺术主要以意大利、法国、英国的园林为代表。

它们的造园艺术在不同时期都十分显著地体现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且有些艺术风格在几个世纪中都占统治地位,有些艺术手法一直延用至今。

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

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

“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

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

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

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

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

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

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

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

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

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

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对于中西园林设计大家有什么了解了,知道中西园林设计的差异性在哪里吗?以下是本人精心准备的浅谈中西园林艺术论文,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摘要:自从中西方园林艺术文化开始交流,人们对这两个风格意境截然不同的园林形式的比较就没有停止过。

中西方的园林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这两种风格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分析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进而了解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性。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1、追求自然美。

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

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

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

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杜俏声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310012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

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

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

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

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1、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

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

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

“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

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的异同

中西方园林得异同世界各民族得园林各具不同得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园、伊斯兰园林、日本园林⋯⋯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各有明显得特点与很高得成就,但概括地讲,以前两种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一种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得几何园林;一种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得再现自然山水式得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得造园艺术中西园林风格差异得原因1、、审美情趣得差异中国祟尚自然得美学思想来源于老庄哲学,对自然得认识包括三个方面:A.人与自然环境、自然生态得关系.人与自然界得友好与睦、相互依存,不就是去征服、破坏.而就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得美好环境。

B.把自然景物与景象作为欣赏、欢娱得对象,人得栽花养草、游山玩水、乐于景观、投身于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c.人通过某种学习,使身心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人合一”得境界。

在它得影响下,中国古代得文人与士大夫追求就是一种文人所特有得恬静淡雅得趣味,浪漫飘逸得风度,朴质无华得气质与情操,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清静、淡泊为特征得人生哲学,她们遨游名山大川,以寄情于山水,更有人藏身于山林之中,过着隐士生活,在大自然中寻找安慰与共鸣。

这种崇尚自然得美学思想,在文学上产生了山水诗,田园诗以及山林文学,中国传统写意山水在魏晋南北朝已成为一个声势很大得独立画种,它与中国山水园林艺术有着非常密切得关系,对中国山水园林起了很大得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没有专门得造园家,大多就是有造诣得诗人、画家设计得.所以在园林中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意味隽永得诗情画意,画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园林设计得原理了。

因此,山水园林所遵循得原则就是山水画得原则,就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虽然带有艺术家得主观因素,但它就是自然美景在真实空间里得艺术再现,并且以“理性”为基础。

西方得审美思想与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人自古以来便在研究比例,其中尤以黄金比例最为有名,雅典帕特依神庙屋顶得高度与屋墚得长度便具有黄金比例,米洛得维纳斯雕像得重要尺寸得比例中亦含有黄金比。

中法园林对比(图文对比)

中法园林对比(图文对比)
两种风格---两个国家: 中国法国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两个国家园林形成的基础性因素。中国地形西高东低 ,平原,丘陵,盆地,高原,山地五种地形因此首先地形决定了中国有各种的园林,而 法国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较平坦决定了法国园林的规则性。
第二页,共29页。
两种风格----两种哲理:
中国再现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儒家和道家精神的影响,儒家哲学强调天、地 、人中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道家崇尚自然, 追求自然,探求潜在自然之中的"道"与"理",最终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融于 其中。
,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2)形式美与意境美。对于自然美的态度也各有侧重,法国园林虽不乏诗意但更 追求形式美,中国园林虽然也注意形式但是更注重意境美。在西方很早维特鲁威就 提出了黄金分割,黑格尔也以”抽象形式的形式美“作了高度概括,对诗歌绘画 建筑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样体现在了园林艺术上,而中国更受诗歌,绘画,文学的 影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造园追求的就是意境。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像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法国古典建筑向上挺 拔,突出个体建筑。
建筑文化的主体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法国过古典
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
法国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热与自然的对抗之美,宗教建筑的 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
都要服从比例。
第三页,共29页。
中法造园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价值观、造园的艺术风 格、园林建筑等方面:
1. 从审美价值观进行比较
(1)人工美与自然美。法国园林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树木都修得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比较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比较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孚-勒-维贡府邸花园是古典主义园林的第一个成熟的代表作。这座花园展开在几层台地上,每层的构图各不相同。花园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中轴线装点成为全园最华丽、最丰富、最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中轴线全长约1公里,宽约200米,在各层台地上有不同的题材,布置着水池、植坛、雕像和喷泉等,并应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重要的有两段:靠近府邸的台地上的一段两侧是顺向长条绣花式花坛,图案丰满生动,色彩艳丽;次一个台地上的一段,两侧草地边上密排着喷泉,水柱垂直向上,称为“水晶栏栅”。再往前走,最低处是由一条水渠形成的横轴。水渠的此岸有一排小落水,从石雕的假面和贝壳中涌出,泻入渠中,彼岸有7个深龛,龛中设雕像。这一段水面叫""水剧场""。过了水剧场,登上大台阶,前面高地顶上耸立着大力神海格里斯像。它后面围着半圆形的树墙,有3条路向后放射出去,是中轴线的终点。中轴线两侧有草地、水池等。再外侧是林园。孚-勒-维贡府邸花园的布局清晰,富有变化。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பைடு நூலகம்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轴线无论以哪种形式被设计,都表现出强烈的集中性,不仅将最精彩的景观要素组织在一起,也通过集中的特性而形成清晰易辨、主次分明的空间骨架。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法国的园林艺术在17世纪下半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产生了成熟的作品,对欧洲各国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代表作是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建于1656~1671)和凡尔赛宫园林,创作者是勒诺特尔。这时期的园林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法国园林艺术在欧洲被称为古典主义园林艺术,以法国的宫廷花园为代表的园林则被称为勒诺特尔式园林。16世纪初,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风格的影响,出现了台地式花园布局、剪树植坛、岩洞、果盘式喷泉等。结合法国的条件,又有自己的特点:法国地形平坦,因此园林规模更宏大而华丽;在园林理水技巧上多用平静的水池、水渠,很少用瀑布、落水;在剪树植坛的边缘加上花卉镶边,以后逐步大量应用花卉,发展成为绣花式花坛。勒诺特尔的园林艺术17世纪下半叶,王朝专制制度达到顶峰,古典主义文化是这种制度的反映。勒诺特尔是法国古典园林集大成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整体设计的布局原则,借鉴意大利园林艺术,并为适应宫廷的需要而有所创新,眼界更开阔,构思更宏伟,手法更复杂多样。他使法国造园艺术摆脱了对意大利园林的摹仿,成为独立的流派。勒诺特尔总是把宫殿或府邸放在高地上,居于统率地位。从它前面伸出笔直的林荫道,在它后面,是一片花园,花园的外围是林园。府邸的中轴线,前面穿过林荫道指向城市,后面穿过花园和林园指向荒郊。他所经营的宫廷园林规模都很大。花园的布局、图案、尺度都和宫殿府邸的建筑构图相适应。花园里,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配上几条次要轴线,还有几道横向轴线。这些轴线和大路小径组成严谨的几何格网,主次分明。轴线和路径伸进林园,把林园也组织到几何格网中。轴线或路径的交叉点,用喷泉、雕像或小建筑物做装饰,既标志出布局的几何性,又造成节奏感,产生出多变的景观。重视用水,主要是用石块砌成形状规整的水池或沟渠,并设置了大量喷泉。
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摘 要]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由于受法国文化、经济、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是在唯理的美学思想下形成的,它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唯理论哲学观;文化底蕴
一、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艺术特色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国土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平面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地,大部分为平原地区。由于它位于中纬度地区,故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多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造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此外,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由于受法国文化、经济、思想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二、古典主义美学中的唯理论哲学观与法国古典主义园林
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可知的,理性是方法论的唯一依据,不承认感觉经验的真实性,几何学和数学是适合于一切知识领域的理性方法,君主制和等级制是理性的体现。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同当时在文学、绘画、戏剧等艺术门类中的情况一样,在建筑中也形成了古典主义建筑理论。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隆代尔说“美产生于度量和比例”。他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通过测绘研究古希腊罗马建筑遗迹得出的建筑法式是永恒的金科玉律。他还说,“古典柱式给予其他一切以度量规则”。古典主义者在建筑及园林设计中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
轴线作为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典型特征之一,不仅从空间结构上统领全园,景观效果上也是园林精华的集中体现。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代表人物勒诺特尔在孚-勒-维贡府邸花园的设计中使用了轴线这一设计语言。花园的轴线景观具有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造园特征,水系景观、花坛景观作为园中的重要元素,强化了轴线的统领作用。轴线从中心将建筑前的刺绣花坛一分为二,直指地平线,控制着整个花园的布局结构。
孚-勒-维贡府邸花园是古典主义园林的第一个成熟的代表作。这座花园展开在几层台地上,每层的构图各不相同。花园的最大特点在于把中轴线装点成为全园最华丽、最丰富、最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中轴线全长约1公里,宽约200米,在各层台地上有不同的题材,布置着水池、植坛、雕像和喷泉等,并应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最重要的有两段:靠近府邸的台地上的一段两侧是顺向长条绣花式花坛,图案丰满生动,色彩艳丽;次一个台地上的一段,两侧草地边上密排着喷泉,水柱垂直向上,称为“水晶栏栅”。再往前走,最低处是由一条水渠形成的横轴。水渠的此岸有一排小落水,从石雕的假面和贝壳中涌出,泻入渠中,彼岸有7个深龛,龛中设雕像。这一段水面叫""水剧场""。过了水剧场,登上大台阶,前面高地顶上耸立着大力神海格里斯像。它后面围着半圆形的树墙,有3条路向后放射出去,是中轴线的终点。中轴线两侧有草地、水池等。再外侧是林园。孚-勒-维贡府邸花园的布局清晰,富有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