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动力地质作用
《工程地质》第二章——构造运动地史概要地质构造

红海位于非洲东北部与阿 拉伯半岛之间,形状狭长, 从西北到东南长1900公里 以上,最大宽度306公里, 面积45万平方公里。红海 北端分叉成二小海湾,西 为苏伊士湾,并通过贯穿 苏伊士地峡的苏伊士运河 与地中海相连;东为亚喀 巴湾。按海底扩张和板块 构造理论,认为红海和亚 丁湾是海洋的雏形。据研 究,红海底部确属海洋性 的硅镁层岩石,在海底轴 部也有如大洋中脊的水平 错断的长裂缝,并被破裂 带连接起来。非洲大陆与 阿拉伯半岛开始分离在2 千万年前的中新世,目前 还在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 继续扩张。
指:地壳运动在地层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 水平构造 (3) 地质构造 倾斜构造 基本类型 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
何鹏摄于,2009年3月26日 Photographer: Trent Larson
(4) 地壳运动的原因 ① 大陆漂移说(德国人 A · Wegener 于1912年提出) 学说提出的诱因—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边缘形态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Measuring Strike and Dip from Outcrop
Image No. 4
With these three images you can see the outcrop from the north, south, and the left image shows it looking west, or straight at the rock. In this image the rock is sloping down and out towards the bottom of the picture. If this orientation isn't clear, place a book against the front of your computer monitor, such that the top of the book is on the monitor and the bottom is about 10cm away from the it, towards your keyboard. Note the hammer in the left picture - and in all subsequent images - it never moves.
地质作用

56
24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根据震源的深度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三种。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以几km 到20km为最多。虽然震源浅,但波及范围 较小,能量集中,故破坏性极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300km之间。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下,震源 深,波及范围很广,能量分散,破坏性往往 较小。资料表明,世界上最深的地震发生在 720km以上。
56 2
第一节 概述
二、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 任何地质作用都要消耗能量,根据引起地 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和特点,可分为内能和外 能两大类。 1.内能:指来自地球内部自身的能量: A.重力能:地心引力给予物体的能量。 B.放射能: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 是地热的主要来源。 C.旋转能:地球自转的离心力给予地表 物体的能量。
56 47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二)变质作用主要类型 据地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可分为4种: 1.动力变质作用 是在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变质作 用,原岩矿物绝大部分被粉碎成隐晶质、细 晶质粉末,具明显的带状和眼球状构造。 2.接触变质作用 是在岩浆岩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发生 的变质作用,温度和挥发组分是主要因素。 分为热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
56 7
第一节 概述 4.沉积作用:被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当场 所,由于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沉积,形成松 散沉积物的作用。 5.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固结成岩 石的作用。 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在促进地壳物 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都有建设和破坏 两方面的作用,不断破坏原有的岩石、矿 物、矿产、地质构造和地面形态,同时又 不断形成新的矿物、岩石、矿产、地质构 造和地面形态。
56 40
第二节 内动力地质作用 (四)岩浆的演化 原始岩浆由于周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发 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有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 作用。 1.岩浆的分异作用 分为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 熔离作用:岩浆在熔融状态下,由于重力 影响而分异成几种互不混熔的岩浆作用。 通常底部比重较大,含金属硫化物,中部 为基性或超基性岩浆,上部为酸性岩浆。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区别地球物理学院2012050503014王旭龙一、引言地质学把自然界中各种动力引起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构造及地表形态的等变化和发展的作用称为动力地质作用,或简称为地质作用,把引起这些变化的各种自然动力称为地质营力。
动力地质作用分为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下面就其作用和区别做论述。
二、内动力地质作用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1 .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构造运动是由地球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消亡的机械作用和相伴随的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
构造运动在造成地壳演变的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
构造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①水平运动:指地壳在水平方向起主要作用的力,即与地面成切线方向的力(包括地壳的压缩和拉张)作用下,地壳岩层所发生的运动,这种运动使相邻块体受到挤压、或者被分离拉开,或者剪切错动,甚至旋转。
水平运动主要使地壳的岩层弯曲和断裂,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
因此,水平运动又称为造山运动。
②垂直运动:地壳的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块体沿着地球半径方向发生的上升或下降的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规模很大的隆起或拗陷,从而造成海陆变迁和地势高低起伏。
由于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一部分海底称为陆地;地壳下降,海水侵入,原来的陆地变为海洋。
因此,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2 .地震作用:指由地运动引起的结构动态作用,分水平地震作用和竖向地震作用。
3 .岩浆作用:地壳深部(至上地幔顶部)高温熔融岩浆的发生、发展、演化直至冷凝固结成岩的整个地质作用过程。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一种。
地壳深处的岩浆具有很高的温度和压力,当地壳因构造运动出现断裂时,可引起地壳局部压力降低,岩浆向压力降低的方向运移,并占有一定的空间,或喷出地表。
地质作用

二、能量来源
1.源于地球内部的能量(内能): 重力能、放射能、旋转能、结晶能和化学能等。 2.源于地球外部的能量(外能): 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三、地质作用类型
(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作用在整个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的地质作用叫 内动力地质作用。如:构造运动、地震、岩浆、变质等作用。
一、风化作用
暴露地表的岩石长期受到温度、O2、 CO2、水以及生物等影响而发生机械破碎和化 学分解的作用。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 生物化学风化。 (一)物理风化:地表条件下,岩石机 械破碎成细小碎块的作用。
温度变化——岩石热胀冷缩 水的物态变化——冰劈、盐类结晶 岩石释重——岩石体积膨胀、破坏 植物根劈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由地球外能(太阳能、日月引力能)引起的、作用在地壳表层的地 质作用称外动力地质作用。如: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 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第二节
一、地壳运动
内动力地质作用
由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 一种机械作用。如板块的分离、滑移、俯冲、碰撞;区域性沉陷与上隆; 岩层的断裂与褶皱。
现代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实例
例一 : 我国1952年——1982年,以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为界,南 部以上升为主,其中青藏高原上升最快,一般5-10mm/a,华南地区24mm/a;北部以下降为主,其中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及东北三江平原下 降较快,一般2-5mm/a。 例二: 1967年在冰岛洋脊裂谷两侧设置标竿,用激光测距法进行重复 测量,发现几年之内标竿间距增大了5-8cm,表明裂谷两侧正以每年不到 1cm的运动速度被拉开。
物理风化使岩石 逐渐破碎,不仅 形成陆源碎屑物 质,也为化学风 化提供有利条件。 在高寒和干燥地 区,物理风化占 优势。
地质名词解释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而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地球的内部结构: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剥蚀作用:是指各种地质营力(如风,水,冰川等)在作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产生破坏并将它们搬离原地的作用。
搬运作用:是指经过风化、剥蚀作用剥离下来的产物,经过介质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岩石:即经地质作用形成的由矿物或岩屑组成的集合体称为岩石。
地层:是指在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和非成层岩石的总称。
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地质年代:是指通过综合岩性特征、地层关系、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等,对地层进行划分和对比,建立起来的一个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地层层序系统,每个地层代表着它形成时相应的地质年代。
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及地点:生活的时代是新生代第四纪,地点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第一地点)。
寒武纪:距今有5.43亿年。
新生代:距今有6500万年。
猛犸象生活的时代:距今13万年——1.1万年的晚更新世。
矿物:是地质作用形成的无机化合物或元素单质,其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是相对均一和固定的,一般为结晶质,极少数为胶体。
矿物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有硬度、透明度、解理、比重、磁性。
岩浆岩: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或火成岩。
岩浆岩的构造:包括块状构造,流动构造,气孔构造。
常见的岩浆岩:有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它可形成石林、花岗岩地貌等地质遗迹。
层理构造:是由于先后沉积下来的矿物或岩屑的颗粒大小、成分、颜色和形状的不同而显示的成层现象。
砂岩:是指由直径为2—0.06毫米的碎屑和胶结物被胶结而成的岩石,此种大小的碎屑含量要大于50%,碎屑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还有白云母、暗色矿物以及岩屑等,胶结物有硅质、钙质、铁质、泥质等。
石灰岩及其特征:石灰岩是沉积岩的一种,其矿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一般呈灰色或白色,如含杂质较多可呈深色。
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2021-02-23
内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来自地球本身,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
是由地球内动力所引起的地壳岩石发生变形、变位(如弯曲、错断等)的机械运动。
外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主要由太阳热辐射引起,主要发生在地壳的表层。
一般按下面的程序进行:风化一剥蚀一搬运一沉积一固结成岩。
内动力地质作用
1内动力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内部能源驱动的地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
主要发生在固体地球的内部,部分发生在固体地球的表层,如火山作用。
在形式上分别表现为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内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任务是推动地球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同时“抬高降低”,增大地表高差并激发相应的外动力地质过程。
内部地质作用是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质作用。
它一般起源和发生于地球内部,但常常可以影响到地球的表层,如可以表现为: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

(2)厚度分析法 岩相分析可以得出地壳升降的定律结论,而厚度分析 可以得出升降运动的定量结论。 如果同一种沉积岩在浅海中沉积,当沉积的厚度超过浅海 深度,若超过愈多,说明地壳下降幅度愈大。反之,如果 同一种沉积岩沉积很薄,甚至产生缺失,这就说明该地区 相对上升的幅度很大,也意味着该地区已露出水面
(3)岩层接触关系分析法: a.整合接触关系:新老两套地层彼此平行接触,它们之间是 连续沉积, 没有沉积间断。 b.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新老两套地层彼此平行,但它们 之间并不是连续沉积,曾有过或长或短的沉积间断,因此 地层有缺失。 c.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或斜交不整合):新老两套地层有一 定交角,其间有地层缺失,有明显的侵蚀面。 不整合和假整合反映了当时所发生的地壳运动,它们是划 分地层的重要依据。
教学难点
地壳运动
各种地质作用
第二章
地质作用
• • •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内力地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
第1节
地质作用的基本概念
地质作用:凡是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成 分、内部结构以及外部形态发生变化和发展的过 程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一方面不停息地破坏着地壳中已有的矿物、岩石、 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形成新的矿物、 岩石、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各种地质作用既有破坏性, 又有建设性,在破坏中进行新的建设,在建设中又同时遭 到破坏。
河流、湖沼沉积,逐渐变为滨海、浅海、甚至深海沉积时,
则说明了这个地区的地壳是逐渐下降、海水逐渐侵入并加深 的。
b.纵向相变 纵向即垂直岩层剖面方向上,纵向上的 相变反映了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自然地 理环境的改变,其改变(环境)是地壳 运动的结果。
内外动力地质作用

五: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及地质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包括风化作用、河流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
实习区内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层、两个角度不整合界面。
即:中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上构造层)、上元古界—古生界构造层(柳江向斜下构造层)、Ⅰ—下元古界构造层(绥中花岗岩γ2)。
柳江盆地之所以被称为盆地,其实就是一个较大的褶皱,它所在地区是一个由古老变质岩系所组成(并有广泛出露)的蓟县—山海关隆起区的边缘部分发育起来的向斜盆地。
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地壳下沉,接受沉积。
因此它是晚元古代清白口纪古生代,中生代地层所组成的向斜构造盆地。
柳江向斜的基底为太古代。
古老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变质岩出露于向斜盆地的北部,东部及南部边缘。
在古老变质岩系之上有一不整合面(吕梁运动造成的),其上为晚元古代青白口纪岩系及以后各代地层。
在向斜的西部及东南外缘为中生代燕山晚期花岗岩侵入,构成了险要得山地。
柳江向斜分成三个构造分区:1.柳江向斜东翼区:东翼岩层产状为∠69°∠30°、 70°∠15°、5°∠47°、100°∠30°。
东翼占据面积很大,约为整个向斜面积的2/3强。
东翼区的构造特征是岩层产状平缓稳定(产状向西倾角在10度~30度之间)。
次生厚度变化小对煤及耐火粘土的开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但东翼小岩株。
岩床和岩墙为数很多。
多处侵入相对柔软的煤层。
以致使煤层受变质和扰乱,是开采的一个不利因素。
断层多为北西和北东向。
以正断层为主,多是小断层。
2.柳江向斜西翼区:由于西部花岗岩侵入造成挤压,所以西翼地层出露较窄,次生厚度变化大。
西翼岩层产状为∠297°∠43°、265°∠33°、 280°∠28°、290°∠35°。
西翼取的主要构造特征是:岩层近南北走向,岩层产状变化急剧,倾向东,倾角可达70度,甚至直立,倒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有活火山16座。 南京江宁方山、六合桂子山为死火山。
七、火山前兆与灾害
1)火山前兆
地震活动 地形变化:山顶抬升、破裂 喷气成分变化:HCl、SO2、H2O 温度、地磁场、地电场 动物异常现象 水氡异常
2)火山灾害 (1)熔岩流:速度几km/h (2) 火山碎屑 (3) 火山泥流、火山灰或火山碎屑可以堵塞河道 (4) 炽热火山云:炽热火山气体+细粒火山灰,内部可达
的科托帕希火山5897m 。
1. 全球
六、火山分布
世界火山分布(W. Ramsay) 白圈表示活火山;黑点表示死火山
(1)环太平洋带—火环:中性、酸性 (2)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基性、酸性 (3)大洋中脊带:基性 (4)红海沿岸与东非裂谷带
2. 中国火山分布
1)环蒙古高原系统:黑、吉辽,内蒙、山西, 大同20多座,五大连池14座。
四、火山地貌 1)熔透式喷发
使顶板岩石全部熔化,形成大面积的熔岩流。
2)裂隙式喷发
火山口为裂隙带,或是火山口沿着裂隙带成串珠 状分布,形成火山链。
3)中心式喷发
(1)熔岩流
熔岩被
熔岩瀑布
(2)熔岩穹:岩钟、岩塔等
岩钟
美国怀俄明的火山岩塔-魔塔
(3)火山锥
富士山
(4)火山口
长白山
火山灰(五大连池)
火山毛(五大连池)
链接—末日的地球:火山爆发BD中英双字
二、火山喷发类型
熔透式 裂隙式,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大陆 上可能普遍存在,但现在没有。
2)裂隙式:陆地上仅在冰岛存在
3)中心式:第四纪火山喷发的最主要方式。
三、火山构造
火山锥 火山口 火山通道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9日23:26赫尔辛基报道 ,冰岛火山灰喷发在继续。芬 兰外交部宣布冰岛火山灰喷发对欧洲大陆航空出行造成影响,美国国务卿
希拉里 ·克林顿取消了对芬兰的访问。
冰岛的艾雅法拉 火山喷发情景
2. 液体
3. 固体—火山碎屑物
火山碎屑物
火山尘:直径 < 0.01mm 火山灰:0.01~2mm 火山砾:2~50mm 火山弹:>50mm
(5)火山颈
五、火山类型
1. 死火山, extinct volcano 有史以来没有活动的火山。世界2000多座,我国660多座。
最高死火山—阿根廷阿空加瓜火山,6959m。
2. 休眠火山, dormant volcano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喷发过而近百年来没有活动的火山。
3. 活火山, active volcano 现在正活动的火山。活火山516座,最高活火山-厄瓜多尔
1000℃。 (5) 有毒气体:CO、H2S、HF (6) 蒸汽爆炸 (7) 气候:火山灰阻挡入射的阳光,使气温降低,“核冬天” (8) 地貌变化控制海陆分布格局
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