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5a来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趋势的遥感分析_王涛

合集下载

近5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防治战略及途径

近5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发展与防治战略及途径
维普资讯
20 0 8年 5月
第 4 卷第 3 0 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 社会 科 学版 )
Ma y,2 0 0 8
Vo. 0 No 3 14 .
近 5 来 中 国北 方 地 区 沙 漠 化 的发 展 与 防治 战 略及 途 径 0年
王 涛
( 中国科学 院 沙漠 与沙漠化重点实验 室 , 中国科 学院 寒 区旱 区环境 与工程研究所 , 兰州 7 0 0 ) 30 0
[ 摘
要] 中国北方在过去 的 5 0年里 , 沙漠化 土地 以其广泛 的分 布和迅速发展构成 了区域 主要 的
环境 和社 会经济问题 。对北方 2 0 0k 范 围 内的遥感 监测 和评 价结 果表 明 , 2 0 5 ×1 m2 到 0 0年 , 主要 典型
根据 《 合 国 防治 荒 漠 化 公 约 》 我 国 的实 联 和 际情 况 , 荒漠 化 可划 分 为 以下 主 要类 型 , : 漠 即 沙
化 ( oi eet i t n) 水 土 流 失 (Wae Ae l n D sric i a fao 、 tr
因, 把不 应该 成 为沙 漠 的地方 破坏 成 为沙 漠” “ ,在
年里 , 它们 的发展速度 、 分布范 围和危害程度都在
逐 渐增 大 。我 国北 方 荒漠 化表 现 的 主要形 式 之一
就 是 沙漠 化 。在 国家 “ 部 大 开 发 ” 略 的 实 施 西 战
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 和实践推广工作 , 17 年联合 国荒漠化大会 以 为 97 后, 在北方地区大规模开展沙漠化研究奠定 了坚
个 多世 纪 以来 。强 调 人 地 关 系 及 其相 互 作 用 , 即: 只有 人类 活 动 对 自然 环境 和 资 源 的不 利 影 响

遥感技术在土地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土地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遥感技术在土地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土地沙漠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有效地监测土地沙漠化的动态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理策略和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观测手段,在土地沙漠化监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技术是指从远距离、高空或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电磁波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现代化技术。

其具有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等优点,能够为土地沙漠化监测提供丰富而准确的信息。

在土地沙漠化监测中,遥感数据源多种多样。

常见的有卫星遥感数据,如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哨兵卫星(Sentinel)等,以及航空遥感数据。

这些数据源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上各有特点,可以根据监测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选择。

例如,对于大范围的宏观监测,通常会选择空间分辨率较低但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短的卫星数据;而对于小范围的高精度监测,则可能会采用空间分辨率较高的航空遥感数据。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地沙漠化,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是植被指数法,通过计算植被指数,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等,来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和覆盖度。

在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往往会降低,植被指数也相应减小。

其次是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法,基于遥感影像的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对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进行分类,从而确定沙漠化土地的范围和变化情况。

此外,还有土壤湿度监测法,利用微波遥感数据可以获取土壤的水分信息,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水分通常会减少。

遥感技术在土地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实现对沙漠化土地的快速、大面积监测,及时掌握沙漠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长期的监测数据积累,可以分析沙漠化的驱动因素,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这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沙漠化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论文7000字

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论文7000字

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办法10工管(3)班 20100402351 周银亮摘要:近年来大范围发生在我国北方的沙尘暴问题与内蒙古草原沙地草地的生态退化有直接的关系,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掠夺性利用造成了沙地草地的退化,即人为原因是主要的,而自然的原因是次要的。

本文针对沙尘暴问题产生的原因、治理途径、森林在其中的作用、自然力的作用等存在的争议问题,以具体事例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关键词:沙尘暴退化恢复自然进程生态系统正文:沙尘暴天气的形成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沙源,二是要有强冷空气即大风,三是要有冷暖空气相互作用。

沙源来自于沙漠,退化的林草地或没有植被覆盖的干松土地以及城乡建筑工地的泥沙。

气旋和低压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天气。

扬沙、浮尘和沙尘暴天气的差别在气象上是以能见度加以区分的: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的为扬沙或浮尘天气。

出现浮尘天气时,空中弥漫的是一些细小颗粒物,沙尘多由外地而来;扬沙天气卷起的尘土是一些较大的颗粒物,它们基本是本地产生的。

而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就是沙尘暴天气,它属于灾害性天气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最为严重。

气象专家介绍,由于沙尘暴起因包括了风力、高空大气强对流和地表状态三方面因素,而前两者属气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除沙尘暴目前尚无可能。

沙尘暴引起的风灾、沙积、风蚀,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坏,沙漠化程度加剧。

我国的沙尘暴物质来自国外还是国内,关于这一点,至今学术界还没有达到共识。

国家气象中心的遥感卫星数据显示,66%的沙尘暴物质来自蒙古国,或更远的地方;中国科学院的风洞实验数据显示,60%的沙尘暴物质来自中国的草原,20%来自中国的农牧交错区。

那么,现场测定的情况是什么呢?根据我们的测定,2002年沙尘暴过后,锡林郭勒盟草原土层的损失量约在0.2~1厘米之间;浑善达克沙地沙层损失在3-21厘米之间。

个别严重的例子更是触目惊心,例如2001年5月2日1场大风使白音锡勒牧场近2万亩耕地播种的小麦种子、化肥及8厘米表土全部吹走。

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北方沙漠化的若干问题
王涛;朱震达
【期刊名称】《第四纪研究》
【年(卷),期】2001(000)0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沙漠化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深刻,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作为沙漠化问题极其严重的国家,我国在对沙漠化的认识及治理上,经过多年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

本文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成因、发展过程、灾害评价及防治机理等方面做一简单探讨,以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沙漠化研究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总页数】1页(P56)
【作者】王涛;朱震达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 7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941.73
【相关文献】
1.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4.沙漠化的防治战略与途径 [J], 王涛;朱震达;赵哈林
2.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2.沙漠化的研究内容 [J], 王涛
3.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1.沙漠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J], 王涛;朱震达
4.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3.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 [J], 王涛
5.中国北方典型沙漠化地区沙漠化的对比研究 [J], 王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荒漠化过程的遥感监测及其机理分析

荒漠化过程的遥感监测及其机理分析

荒漠化过程的遥感监测及其机理分析荒漠化是全球普遍面临的生态问题之一,它是指原来可以生产、可供人类居住和利用的土地因为自然力量或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变成荒漠的过程。

荒漠化过程的遥感监测和机理分析对于制定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介绍荒漠化过程的遥感监测及其机理分析。

一、荒漠化过程的遥感监测遥感技术能够发现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的现象,并通过数据处理进行分析,因此是荒漠化过程的监测和评估的重要工具。

荒漠化的变化很难直接观察,通过遥感影像可以发现植被和土壤的变化,进而分析荒漠化过程。

以下是遥感监测荒漠化的具体方法:1. 基于遥感图像的荒漠化指数(DI)的计算荒漠化指数是反映土地退化、变为荒漠化的指标,这种指标是利用遥感的方法,以植被类型和覆盖度为条件计算出来的。

荒漠化指数的计算方式是:DI=(1-RGB)/2,其中RGB表示遥感图像的红、绿、蓝颜色通道。

荒漠化指数的值范围是0到1,数值越大表示土地质量越差,荒漠越显著。

DI常用于区域土地荒漠化的定量监测,以及区域分析和荒漠化类型分类。

2. 基于植被指数的监测植被指数是土地覆盖度和生长状态的量化指标,可以使用红色和近红外波段来计算,常用的植被指数有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如NDVI。

NDVI的计算公式是: NDVI = (NIR – RED) / (NIR + RED),其中NIR和RED分别表示近红外波段和红光波段的反射率。

NDVI的取值范围在 -1 到 1 之间, 取值越高越代表着覆盖度越好,反之亦然。

植被指数变化可以表明土地上植被的状况,进而反映荒漠化过程。

横向研究地区上多个年份的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可以推断出荒漠化的发生时间和进展速度。

3. 荒漠化过程的监测荒漠化的监测是对土地荒漠化过程的量化,可以通过遥感影像来进行。

荒漠化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土地覆盖度的变化,通过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对比,就可以组合出近几年内荒漠化的过程。

一些技术能够精确的辨别不同类型的荒漠化(例如:间断性草地的荒漠化),通过比较草地覆盖度的变化来进行荒漠化过程的监测。

王涛院士和《防沙治沙法》的诞生

王涛院士和《防沙治沙法》的诞生

王涛院士和《防沙治沙法》的诞生作者:宋平秦兆宝来源:《绿色中国》2022年第07期今年的6月17日是第二十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中国是世界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也是防沙治沙成效最为突出的国家。

在宏大的荒漠化治理篇章中,中国以更科学更全面的规划、更多层次的政策出台,驱动升级我国防治荒漠化工作,让山河更加俊秀,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中国在防沙治沙领域取得如此显著成就的背后,离不开《防沙治沙法》。

它是国际上第一部防沙治沙的法律,充分彰显了我国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应该铭记为这部法律的起草和颁布而四处奔波、日夜操劳的一位女科学家。

她就是担任此项立法工作的主要起草责任人、时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涛。

我国历来十分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组织开展了群众性的防沙治沙工作。

1979年,在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开始大规模建设人工林业生态工程即“三北”防护林工程,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项目。

截止1999年底,全国累计完成工程治理面积近1.2亿亩,增加林草植被1亿多亩,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减缓了局部地区沙化扩展的速度。

尽管当时防沙治沙工作在局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体上还未能扭转继续恶化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沙化土地平均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直接威胁着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局,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2000年,政府提出重点地区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并投入相当的资金,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制定激励政策,完善法治保障也就逐渐提到了政府防沙治沙的重要日程当中。

沙化土地的不断扩张,有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但主要还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引起的。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摘要】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展开讨论。

在首先介绍了背景信息,说明了北方土地利用和沙漠化问题的重要性。

在详细分析了我国北方土地利用现状和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以及沙漠化现状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探讨了防治沙漠化的措施。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土地利用与沙漠化之间的关系,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问题,以及可行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沙漠化、北方、现状、因素、影响、防治措施、关系、发展趋势、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频繁。

而北方地区的土地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容易发生土地沙漠化现象。

沙漠化是指原本不是沙漠地区的土地因人为或自然因素而逐渐转变为沙漠的过程,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和科学价值。

通过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以及研究沙漠化的现状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沙漠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探讨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关系,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建议与展望,有助于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推动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我国北方的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这不仅是因为北方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同时也因为沙漠化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影响深远。

对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深入研究我国北方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提供依据。

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研究沙漠化现状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有助于识别和解决沙漠化带来的问题。

沙漠化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治沙漠化,保护土地资源。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治理措施课程名称:环境科学与概率专业年级:外国语学院英译1201班学生姓名(学号):李咏洁2012013210摘要: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舞台,人类诞生后便开始从自然中采集和掠夺,人类以前的发展从来都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和保护环境。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越来越广泛而深入,由此引发了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环境对人类的报复。

在这场对抗中人类逐渐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无知,并开始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人类;环境保护1.引言三十年前人们只局限在对环境污染或公害的认识上,因此那时把环境污染等同于环境问题,而地震、水、旱、风灾等则认为全属自然灾害。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受灾人数都在激增。

人口激增和盲目发展生产,致使大量砍代林木,破坏植被及不正当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些也都是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

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

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

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

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有许多,按产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分类,有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m2·a-1。2000—2005年,沙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净 减 少 速 率 为 1 635.28 km2·a-1,净 逆 转 速 率 为 1 0071.02
km2·a-1。2005—2010年,净减少1 114.35km2·a-1,净 逆 转7 552.21km2·a-1。 空 间 上 沙 漠 化 发 展 和 逆 转 发
虽然过去的相关研究给出了中国沙漠化发展过 程 和 趋 势 的 数 据 ,但 是 由 于 遥 感 信 息 源 、监 测 方 法 和
监测范围的不同,对 不 同 时 期 和 不 同 地 区 沙 漠 化 土 地发展趋势还是缺 乏 全 局 和 系 统 的 分 析,也 会 出 现 对制定防治沙漠化的对策与行动计划认识的不确定 性。因此,为了认识 中 国 北 方 沙 漠 化 土 地 发 展 趋 势 和时空差异并探讨 其 影 响 因 素,为 国 家 相 关 部 门 和 不同地区 制 定 沙 漠 化 防 治 规 划 和 决 策 提 供 合 理 依 据,就 需 要 在 大 面 积、同 步、多 时 相 信 息 源 的 支 持 下 [10],结 合 地 面 大 量 调 查 数 据 ,利 用 同 一 标 准 对 沙 漠 化土地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高精度的评估和监测。
王涛等[8-9]通过 遥 感 监 测 以 及 野 外 调 查 的 手 段 统计和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末至70 年代中期, 中国北方沙 漠 化 土 地 以 年 均1 560km2的 速 度 发 展; 在对北方250 万 km2范 围 内 进 行 的 遥 感 监 测 和 评 价 结 果 表 明 ,北 方 沙 漠 化 土 地 自 50 年 代 后 期 到 2000 年 一 直 处 于 加 速 发 展 的 态 势 ,沙 漠 化 土 地 年 均 发 展 速 率 1976年到1988 年 为2 100km2,1988年 到 2000 年 之 间达到3 600km2,而21世纪初大约每年以1 280km2 的速度在减少 。 [3,8-9]
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于包括内蒙古、宁 夏 、甘 肃 、新 疆 、青 海 、西 藏 、陕 西 、山 西 、河 北 、吉 林 、辽 宁和黑龙江等部分地区在内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及部 分 半 湿 润 地 区(图 1),其 中 贺 兰 山 以 东 地 区 的 沙 地 基 本上是古沙丘活化而成,除乌兰布和沙漠和库布齐沙 漠的大面积流动沙地外,都认为是沙漠化土地[3]。 本次监测表明,2010年中国 北 方 沙 漠 化 土 地 达 到 37.59 万 km2,其 中 轻 度 沙 漠 化 土 地 12.71 万 km2,占沙漠化 土 地 面 积 的 33.80%;中 度 沙 漠 化 土 地8.58 万 km2,占 22.84%;重 度 沙 漠 化 土 地 8.33 万 km2,占 22.16%;严 重 沙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7.97 万 km2,占21.21%。按沙 漠 化 土 地 成 因 类 型 分,沙 丘 活化或流沙入侵 形 成 的 沙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有 8.97 万 km2,占沙漠化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23.86%;灌 丛 沙 漠 化 面积有18.49 万 km2,占 总 面 积 的 49.18%;砾 质 沙 漠化、风 蚀 劣 地 化 的 面 积 有 6.70 万 km2,占 总 面 积 的 17.81%;旱 地 农 田 耕 作 沙 漠 化 面 积 有 3.44 万 km2 ,占 总 面 积 的 9.15% 。
首选2000年代的 ETM 数据,以 1∶10 万 地 形 图为地理参 考 依 据,每 景 选 取 40 个 控 制 点 进 行 纠 正 ;然 后 其 余 年 度 的 数 据 以 2000 年 代 的 正 射 影 像 为 参考影像,通过 影 像 对 影 像 的 方 式 进 行 纠 正。 纠 正 后的影像统一采用 Albers双标准纬线等面积投影。
图形数据库和属性 数 据 库,并 进 行 叠 加 生 成 动 态 数 据,最后进行各 类 沙 漠 化 土 地 的 面 积 量 算 汇 总。 该 方 法 获 取 的 沙 漠 化 土 地 数 据 ,不 仅 有 图 形 库 ,还 有 与 之相应配准的图像库和属性库。这样就可以在同一 标 准 ,同 一 体 系 下 做 动 态 分 析 ,避 免 不 同 期 数 据 库 间 标 准 和 体 系 不 同 引 起 的 误 差 ,使 动 态 分 析 的 精 度 、可 比性和可靠性度大为提高。
生的区域主要在半干旱地区的农牧交错带。
关 键 词 :沙 漠 化 ;动 态 ;遥 感 监 测 ;中 国 北 方
中 图 分 类 号 :X8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 献 标 识 码 :A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 一[1],沙漠化是干 旱、半 干 旱 及 部 分 半 湿 润 地 区 由 于 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 的土地退化。沙漠化对环境、社会和经济产生的影响 受 到 普 遍 关 注[2-6],20 世 纪 末 中 国 沙 漠 化 造 成 的 直 接 经 济 损 失 每 年 约 为1 281.41亿 元[7]。 长 期 以 来 ,中 国 在防治沙 漠 化 方 面 做 出 了 许 多 的 努 力,1994 年 签 署 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2002 年实施 了《防沙治沙 法》,并 投 入 巨 资 开 展 “三 北”防 护 林 工 程 、“退 耕 还 林(草)”工 程 、“生 态 环 境 建 设 ”工 程 等 ,取 得 了 较 好 的 结 果 。 当 然 ,为 了 实 现 对 生 态 环 境 修 复 的 宏观管理 ,更好 地 实 施 沙 漠 化 防 治 战 略 ,还 需 要 掌 握 沙漠化土地现状和发展/逆转过程的准确数据。
沙漠化土地的地表景观特征主要是地表风沙活 动 的 出 现 及 其 所 造 成 的 流 沙 或 风 蚀 劣 地[3],主 要 表 现为流动沙丘所占比例上升和植被覆盖度降低以及 土壤粗化等特征。依据当前遥感手段所能提取信息 的 能 力 ,沙 漠 化 土 地 地 表 形 态 、植 被 及 自 然 景 观 等 特 征 ,结 合 已 有 的 研 究 成 果 和 成 熟 方 法 ,本 研 究 中 仍 采
中轻度沙漠化土地占33.80%,中度 沙 漠 化 土 地 占 22.84%,重 度 沙 漠 化 土 地 占 22.16%,严 重 沙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占
21.21%。1975—1990年期间,沙漠化土 地 净 增 面 积33 838.32km2,增 加 速 率 为2 255.89km2·a-1;沙 漠 化 程 度
第 31 卷 第 6 期
中 国 沙 漠
Vol.31 No.6
2011 年 11 月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Nov.2011
文 章 编 号 :1000-694X(2011)06-1351-06
近35a来中国北方土地沙漠化趋势的遥感分析
加重面积41 662.48km2,减 轻8 383.20km2,净 加 重 面 积33 279.28km2。 综 合 两 者 变 化,沙 漠 化 净 发 展 速 率 为
4 474.51km2·a-1。1990—2000年,沙 漠 化 土 地 面 积 净 增 速 率 为3 441.49km2·a-1,净 发 展 速 率 为5 370.06
1.4 信 息 提 取 方 法
本次沙漠化土地的解译是以微机为硬件支持平 台 ,以 4、3 和 2 波 段 为 主 ,进 行 标 准 假 彩 色 合 成 后 按 作业人员分成不同 作 业 区,分 片 人 机 交 互 解 译 提 取 信息。解 译 时,同 时 结 合 土 地 利 用 数 据 和 Google Earth 影 像 ,将 多 重 信 息 进 行 空 间 配 准 比 较 ,依 据 已 建立的解译标志,按照 1∶10 万 比 例 尺 制 图 综 合 标 准,应用地学综合分 析 法 和 相 关 分 析 法 判 定 沙 漠 化 土地的边界和属性,生 成 的 沙 漠 化 土 地 类 型 线 划 界 经查错修改后建立拓扑关系。将全区数据拼接生成
本研究以近35a来中国北方约565万 km2沙漠 化可能 发 生 区 的 5 期 Landsat MSS、TM/ETM 遥 感 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不同时期 沙漠化土地现状数据,在 GIS空间分析支持下对其发 展/逆转趋势进行比较准确的量化分析和评估。
1 沙漠化土地分类与信息提取
1.1 沙 漠 化 土 地 分 类 系 统
王 涛,宋 翔,颜长珍,李 森,谢家丽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以近35a来中国北方的5期 Landsat MSS、TM/ETM 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 视 解 译 方 法 提 取 不
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现状数据,并进行了沙漠化发 展 趋 势 的 分 析。2010 年 中 国 北 方 沙 漠 化 土 地 达 37.59 万 km2,其
表 1 土 地 沙 漠 化 动 态 分 类 系 统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aeolian desertified lands
沙漠化趋势 动态类型
含义
沙漠化发展 新增土地沙漠化 非土地沙漠化变为土地沙漠化
沙漠化程度加重
土地沙漠化程度加重
沙漠化逆转 减少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逆转变为非土地沙漠化
收 稿 日 期 :2011-06-06;改 回 日 期 :2011-09-10 基金项目: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规 划 项 目 (973)———“干 旱 区 绿 洲 化、荒 漠 化 过 程 及 其 对 人 类 活 动 、气 候 变 化 的 响 应 与 调 控 ”
(2009CB421308)资 助 作 者 简 介 :王 涛 (1959— ),男 ,上 海 市 人 ,博 士 生 导 师 ,研 究 员 。 主 要 从 事 沙 漠 环 境 与 沙 漠 化 研 究 。Email:wangtao@lzb.ac.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