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 孤雁 落日怅望
唐代赠别诗

唐代赠别诗别董大二首【作者】高适【朝代】唐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芙蓉楼送辛渐【作者】王昌龄【朝代】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朝代】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作者】李白【朝代】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朝代】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朝代】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朝代】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送别 / 山中送别 / 送友【作者】王维【朝代】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友人【作者】李白【朝代】唐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渡荆门送别【作者】李白【朝代】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汉江【作者】宋之问【朝代】唐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作者】骆宾王【朝代】唐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人东游【作者】温庭筠【朝代】唐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作者】韦应物【朝代】唐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

《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第1篇:《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赠别王十七管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适。
其古诗全文如下: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
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
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飘?戎幕下,出入关山际。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
亦谓扫?偾梗莘潋病?/p>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
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势。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款曲鸡黍期,**别离袂。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前言】《赠别王十七管记》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赠别诗。
在此诗中,诗人自述经历,称赞了王悔的慷慨好客,善于谋划,同时对时局作出诸多评述,抒发了抑郁、矛盾的心情。
【注释】1、王十七:即幽州节度使张守?的管记王悔。
管记:掌管文牍的官员2、薄宦:居官低微3、曩:过去,以往4、产业:财产5、飘?:即飘摇6、立谈:指时间短促之间7、月盛:月满之时8、冷陉:山脉名称,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赠别王十七管记》文言文翻译《赠别王十七管记》以悲哀的自述开篇,承此而称赞了友人倜傥的风采,转而开始对边塞现实进行淋漓尽致的剖析,复又言自己不得志的经历,最后勉励友人一番,赌气似的声明要隐居而去。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赠别王十七管记》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赠别王十七管记高适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
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
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飘?戎幕下,出入关山际。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对点练11-3 Word版含解析

[题组一修辞手法]1.(2012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概括其意象的内涵要联系这一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普遍意义,然后再结合具体语句概括。
分析情感要在具体意象、语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此问难度不大,杨柳、飞絮是古诗歌常见的意象。
借杨柳可抒写惜别深情,可歌咏美好时光,可描写女子和爱情。
借飞絮可写惜别伤感、离恨哀思、轻薄低贱、凄苦薄命等。
(2)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
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分析两首词中不同词句的异同,主要从内容和手法两方面比较。
内容上,两首词都与“愁”有关,但原因、程度不同;手法上,都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都是以水喻愁,但是一个是直接,一个是间接。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

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杜牧《赠别》高考诗歌赏析《赠别》是杜牧的诗,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一共有两首,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让我们来仔细鉴赏一下。
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译文】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赏析】《赠别》二首作于大和九年,当时杜牧离开扬州淮南节度使府时赠别当地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
第一首深情赞美对方的艳丽轻盈,“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选的是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
首句“多情却似总无情”以议论的方式陡起。
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之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
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
“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绪,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又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血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
说“却似”,又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
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
接下来一句“惟觉樽前笑不成”,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
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
“惟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见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杜牧《赠别二首》翻译

杜牧《赠别二首》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杜牧《赠别二首》翻译杜牧《赠别二首》翻译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杜牧诗二首《赠别》教案1

8 杜牧诗二首《赠别》(之二)授课者:廖美玲授课班级:12服装授课时间:10月16日(周二)3—4节授课班级:12汽修1班授课时间:10月22日(周一)5—6节教学目标1.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诗的韵律和语言。
2. 领会诗中所蕴含的惜别感情。
3. 反复诵读并背诵。
一、导入1、我想问一下大家,面对离别,大家是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哭、伤感、依依不舍,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复杂的。
2、一般你们会如何表达你们的离别之情呢?(学生自由回答)彼此赠送东西、说些安慰的话、拥抱、K歌、聚餐、哭、发表说说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离别的表达,那么,古人又是如何去体悟和理解离别之情的呢?写诗。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诗文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更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总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因离别而落泪,因伤怀而赋诗,那么杜牧笔下的《赠别》诗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杜牧的《赠别》,一起去领略一下古代诗人笔下的离情别绪。
(板书:赠别唐.杜牧)二、介绍诗人大家之前学过杜牧的诗吗?谁能背一首?1、杜牧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那有谁了解这位诗人?杜牧是晚唐时期很有才华的一位诗人,与李商隐一起被后人誉称为“小李杜”。
那有小李杜,就会有大李杜,大家知道“大李杜”是指哪两位吗?——李白和杜甫。
如果说李白、杜甫共同创造了盛唐诗歌的一个几乎无可企及的巅峰,那么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添上瑰丽的一页。
(板书: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小李杜: 李商隐和杜牧)杜牧(803-852),字牧之,长安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祖父杜佑既是大官又是学者,著作甚丰。
赠别二首杜牧[赠别二首杜牧阅读题及答案]
![赠别二首杜牧[赠别二首杜牧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130c32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6.png)
少儿才艺大赛主持词标准模板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家长们、亲爱的小选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少儿才艺大赛!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家长的支持和信任,让我们有机会见证和分享孩子们的才艺和梦想。
在今天的比赛中,我们将看到许多才华横溢的小选手们展示自己的绝技,让我们一起为他们加油和鼓励。
作为主持人,我有幸能够陪伴大家度过这个精彩的时刻,在这里,我会尽全力为大家提供一个愉快而充满激情的比赛环境。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比赛规则和流程。
首先,我们将有各种各样的才艺表演项目,包括舞蹈、歌唱、乐器演奏、魔术、说唱等等。
每位选手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进行展示。
无论是哪种才艺,我们都鼓励每一位小选手要勇敢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尽管放开自己,让我们见证你们的成长和进步。
接下来是比赛的评分规则。
我们将有一位资深评委团队为每位选手进行评分,评分主要从技巧、表现力、创意和整体表演效果等方面进行考评。
评委们会依据每位选手的才艺水平,给出公正而专业的评分,最终评选出优胜者。
评委们在评分过程中会尽力保持公正、客观和公平,同时也会根据选手的不同年龄段和表演项目的特点进行评估。
在比赛过程中,每一位选手都将得到充分的舞台时间来展示自己的才艺。
我们也鼓励家长们要给予小选手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在台下为他们加油助威。
比赛结束后,我们将会在舞台上为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和奖杯,以此鼓励他们在才艺方面继续努力。
最后,我们希望这个少儿才艺大赛不仅仅是一次比赛,更是一个展示和发展才艺的平台。
无论是获奖选手还是没有获奖的选手们,你们在这里都能够收获宝贵的经验和快乐。
才艺是一种天赋,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表达,希望每一位小选手都能够用自己的才艺去点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感谢大家的到来,让我们一起度过一个难忘而美好的时光!祝愿每一位小选手都能够在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祝愿这场比赛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少儿才艺大赛主持词标准模板(二)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次隆重举行的少儿才艺大赛现场!我是今天的主持人,将会陪伴大家度过这个精彩纷呈、充满活力的比赛。
课时作业10:第7课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庞.(pánɡ)公刎.(wěn)颈之交睥睨.(nì) 猝.(cù)不及防B.赡.(zhān)养趑.(zī)趄不前栖.隐(qī) 夙.(sù)兴夜寐C.冻馁.(něi) 暴殄.(tiǎn)天物禅.(chán )让惴.(zhuì)惴不安D.岩扉.(fēi) 残羹冷炙.(zhì) 祓.(bá)除殒.(yǔn)身不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山寺钟鸣昼已昏.昏.君蔽于所昵B.人随沙岸向.江村秋天漠漠向.昏黑C.余亦乘.舟归鹿门乘.犊车,从吏卒D.岩扉松径.长寂寥少时,一狼径.去3.对下面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寺钟鸣昼已昏”,是说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已黄昏。
B.“鹿门月照开烟树”,是说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C.“岩扉松径长寂寥”,说是石门及松间小路经常静悄悄的。
D.“惟有幽人自来去”,说是只有清闲之人才会常来这样游玩。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 )A.看得出,他对我们的工作还算满意,心情很好,否则就不会对我们这样娓娓而谈....了。
B.由于知识程度和知识视野的深广,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掌握就显得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C.孩子一入学就崭露头角,较早地占有了领先地位,参加竞赛机会多,脱颖而出....就相对容易。
D.他把相声演员的话转述得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引得人们哄堂大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纵观科学史,科学的发展与全人类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西方是如此,在中国也是如此。
B.我们车间的检验工作,由于工作突出,一连三个月被评为全厂的优胜单位。
C.这家老字号食品厂规模不大,但从选料到加工制作都非常讲究,生产的食品一直都是新老顾客备受信赖的。
D.王林呆在实验室里半个月,好像与世隔绝了,所以他回到家,强迫着自己看了十天的报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别·其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
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3]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
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
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
“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
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
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
“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
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
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
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
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
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
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
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
“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
“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
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
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沈德潜评此诗云:“意格俱好,在晚唐中可云轩鹤立鸡群矣。
”(《唐诗别裁》)这里所说的“意”,是指诗的思想感情,全诗以乡愁为主题,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坎坷不遇,而不显得衰飒;所谓“格”,主要地是指谋篇布局方面的艺术技巧。
这首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可以说就是:情景分写。
情与景,是抒情诗的主要内涵;情景交融,是许多优秀诗作的重要艺术手段。
然而此诗用情景分写之法,却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开头二句写诗人在黄昏日落之时,满怀惆怅地遥望乡关,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仰视所见的景物:“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凭着它们有形和无形的羽翼,虽有千里之远也片时可达。
诗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写出云、鸟的自由无碍和飞行之速;但是,这绝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怅望”所见,而且这种景物又是触发诗人情思的契机和媒介:“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原来,诗人久客异地,他的乡关之思早已深深地郁积在胸中了。
因此,颔联由外界景物的描绘自然地转入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言惆怅而满纸生愁,不言归心似箭而实际上早已望穿秋水。
前面写情之后,颈联又变换笔墨写景,景物描写不但切合诗人眼前的情境,而且由近到远,层次分明。
夕阳从近处的树梢往下沉落,它的余晖返照秋山,一片火红,像野火在远远的秋山上燃烧,渐渐地隐没在山的后面。
“入”字写出夕照的逐渐暗淡,也表明了诗人伫望之久,忆念之殷。
不仅如此,这种夕阳西下余晖返照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
客中久滞,渐老岁华;日暮登临,益添愁思,徘徊水边,不敢临流照影,恐怕照见自己颜貌非复平昔而心惊。
其实诗人何尝不知自己容颜渐老,其所以“临水不敢照”者,怕一见一生悲,又增怅闷耳。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尾联充溢着一种惆怅落寞的心绪,以此收束,留下了袅袅余音。
情景分写确是此诗谋篇布局上的一个特点。
这种写法,对于这首诗来说,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细细玩味,可以发现此诗是颇见匠心的。
全篇是写“落日怅望”之情,二句景二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前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显示出情绪的发展、深化。
若不管格律,诗句稍颠倒次序可作:“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如此前半景后半情,也是通常写法,但显得稍平,没有上述那种层层递进、曲达其意的好处。
而“宿鸟归飞急”引起归心似箭,紧接“辞家久未还”云云,既很自然,而又有速(千里片时)与迟(久留滞)对比,所以是“起得超脱,接得浑劲”(见《瀛奎律髓》纪批)。
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如上述),则又失去这层好处。
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
“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指出:“诗有情有景,且以律诗浅言之,四句两联,必须情景互换,方不复沓。
”他所说的“情景互换”,就是“情景分写”。
当然,这种分写绝不是分割,而是彼此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共同构成诗的永不凋敝的美。
马戴这一首望乡之曲就是这样,它的乐音越过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遥遥传来,至今仍然能挑响读者心中的弦索。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首诗题名《孤雁》,全篇皆实赋孤雁,“诗眼”就是一个“孤”字。
一个“孤”字将全诗的神韵、意境凝聚在一起,浑然天成。
为了突出孤雁,首先要写出“离群”这个背景。
所以诗人一开头便说:“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作者本是江南人,一生中常在巴、蜀、湘、鄂、秦、陇一带作客,多天涯羁旅之思。
此刻想是站在驿楼上,极目远望:只见天穹之下,几行鸿雁,展翅飞行,向北而去。
渐渐地,群雁不见了,只留下一只孤雁,在低空盘旋。
我们从“归塞”二字,可以看出雁群是在向北,且又是在春天;因为只有在春分以后,鸿雁才飞回塞外。
这两句中,尤应注意一个“行”字,一个“独”字。
有了“行”与“独”作对比,孤雁就突现出来了。
“念尔”二字,隐蕴诗人同情之心。
古人作诗,往往托物寓志,讲究寄兴深微。
“念尔”句写得很妙,笔未到而气已吞,隐隐地让一个“孤”字映照通体,统摄全局。
“独何之”,则可见出诗人这时正羁留客地,借孤雁以写离愁。
颔联“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是全篇的警策。
第三句是说失群的原因,第四句是说失群之后仓皇的表现,既写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也刻画出孤雁的神情状态。
时间是在晚上,地点是在寒塘。
暮雨苍茫,一只孤雁在空中嘹嘹呖呖,呼寻伙伴。
那声音是够凄厉的了。
它经不住风雨的侵凌,再要前进,已感无力,面前恰有一个芦叶萧萧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影单心怯,几度盘旋。
那种欲下未下的举动,迟疑畏惧的心理,写得细腻入微。
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孤凄的情感熔铸在孤雁身上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读来如此逼真动人。
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如庄周之以身化蝶,故入情入理,犹咏鸳鸯之‘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替鸳鸯着想,皆妙入毫颠也。
”(《诗境浅说》)颈联“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是承颔联而来,写孤雁穿云随月,振翅奋飞,然而仍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
“渚云低”是说乌云逼近洲渚,对孤雁来说,便构成了一个压抑的、恐怖的氛围,孤雁就在那样惨澹的昏暗中飞行。
这是多么令人担忧呵!这时作者是在注视并期望着孤雁穿过乌云,脱离险境。
“关月”,指关塞上的月亮,这一句写想象中孤雁的行程,虽非目力所及,然而“望尽似犹见”,倾注了对孤雁自始至终的关心。
这两句中特别要注意一个“低”字,一个“冷”字。
月冷云低,衬托着形单影只,就突出了行程的艰险,心境的凄凉;而这都是紧紧地扣着一个“孤”字。
唯其孤,才感到云低的可怕;唯其只有冷月相随,才显得孤单凄凉。
诗篇的最后两句,写了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是说孤雁未必会遭暗箭,但孤飞总使人易生疑惧。
从语气上看,象是安慰之词──安慰孤雁,也安慰自己;然而实际上却是更加耽心了。
因为前面所写的怕下寒塘、惊呼失侣,都是惊魂未定的表现,直到此处才点明惊魂未定的原因。
一句话,是写孤雁心有余悸,怕逢矰缴。
诗直到最后一句“孤飞自可疑”,才正面拈出“孤”字,“诗眼”至此显豁通明。
诗人飘泊异乡,世路峻险,此诗以孤雁自喻,表现了他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
清人刘熙载说:“五言无闲字易,有余味难。
”(《艺概·诗概》)崔涂这首《孤雁》,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言律诗中的上品。
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
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
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
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
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
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
”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
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
’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