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春江遗恨》与上海抗战后对附逆影人的审判
多重吊诡下的孙瑜早期上海电影

多重吊诡下的孙瑜早期上海电影“在波德莱尔那里,巴黎第一次成为抒情诗的题材。
他的诗不是地方民谣;这位寓言诗人以异化的眼光凝视着巴黎城。
这是游手好闲者的凝视。
”1 这是上个世纪30年代,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对早他70年而生的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描述,这描述是如此适用于本雅明的同时代人--中国电影导演孙瑜,以至于只需把巴黎换成上海。
在中国电影界,孙瑜同样被誉为诗人,只是他用电影胶片写诗,1934年孙瑜在一篇题为《我可以接受这”诗人的桂冠”吗》的文中说,”假如那一顶桂冠是预备赐给一个’理想诗人’的,他的眼睛是睁着的,朝前的,所谓他的诗--影片--是充满朝气,不避艰苦,不怕谩骂,一心把向上的精神向颓废的受苦的人们心里灌输,……我是极盼望那一顶’诗人的桂冠’,愿意永远地爱护它!”2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最初20年以杂耍的姿态摸索前进,题材集中于神怪武侠和家长里短。
中国现代都市(主要指上海)则崛起于20年代资本主义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缝隙,30年代初刚刚浮出海面。
在这种背景下,孙瑜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通过《野玫瑰》(1932)、《天明》(1933)和《体育皇后》(1934),对现代都市上海进行的意味深长的凝视,即便不是第一次,也是最早一批以上海为抒情诗题材的创作。
而考虑到一o二八淞沪抗战后,电影界日益左倾和抗战主题日盛,孙瑜对上海的凝视更显得格外有意义,因为,这些尚未过渡到阶级主题和抗战主题的都市电影,是研究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最佳标本,它们记录了现代性初临中国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知识者面对现代性的复杂心态。
1、城市、电影与震惊:用现代性的方式表现现代性作为学术话语的”现代性”在中国被提起,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尽管学界普遍感觉要给这个貌似简单实则涵义复杂的概念下个定义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但是热烈讨论之后,学界还是达成了如下共识:”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个’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诸层面的矛盾和冲突的焦点”,换句话说,现代性是”现代这个历史概念和现代化这个社会历史过程的总体性特征”。
文艺侵权案例分析

小说《等死不如嘬死》诽谤案1991年《夜郎文学》发表了自诉人班雪纷的诗《邮政编码》,班收到了被告人岑峰的来信。
岑峰在信中称自己爱写诗并随信附寄予了几首诗。
之后,双方又互相通过几封信,信中内容仍是诗和文学方面的内容,此后的三年来双方没有再通信、见面和往来。
1995年贵州省《都匀晚报》连载了被告人岑峰写的小说《等死不如嘬死》。
小说引用了自诉人班雪纷的真实姓名、职业、地址并引用自诉人发表在《夜郎文学》上诗《邮政编码》。
同时,被告人岑峰在小说中虚构和捏造了与自诉人班雪纷“相约出差湖南,一人一口吃苹果,挽着手臂、依偎身上,打情骂倩……”等,并通过新闻媒介公开传布,贬损了自诉人的人格与名誉。
被告人诽谤自诉人的事实不权有《都匀晚报》连载《等死不如嘬死》的事实,而且有证人谢某某、马某某、陆某某、金某某的证实以及被告人岑峰的供述作证,足以认定。
都匀市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岑峰在所写的小说《等死不如嘬死》中故意捏造事实并引用自诉人班雪纷的真实姓名、职业、地址及自诉人在《夜郎文学》上发表的诗《邮政编码》,而且在都匀晚报上公开发表,用文字形式进行散布,造成自诉人精神上的损害,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诽谤罪。
被告人辩解说,小说没有对自诉人造成任何诽谤的辩解没有任何证据,本院不予采纳。
据此,依据《刑法》第145条、第31条等规定,判决:一、岑峰犯诽谤罪,免于刑事处罚;二、赔偿自诉人误工、交通及精神损失等1500元人民币;至此,全国第二起小说诽谤案,划上了句号。
日本对《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一书的审判(说明两点:何谓淫秽?对此理解不一。
外国许多国家也有刑法的限制)1951年5月,东京地方法院对译成日文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一书进行公开审判。
该书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晚年的作品,1950年4月经日本小说家伊腾翻译出版后,两个月内售出15万册,轰动日本。
围绕着《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是否淫秽读物,检察当局与辩护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法庭对淫秽读物作出定义:淫秽读物涉及人的性欲和理性问题,它通过五官所受的刺激而唤起性的欲望,引起人的性兴奋,使性欲意念急剧增长,有时会导致理性对性欲的抑制意念发生动摇或丧失,对自己的羞耻心和对人类正常的性羞耻心抱有嫌恶习情绪。
《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

《春江遗恨》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
毕克伟;刘宇清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也许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
影片,争议的焦点在于该片是不是中国电影.本文根据新近"发掘"的《春江遗恨》拷
贝以及相关历史档案,从影片诞生的语境、影片所叙述的历史、影片的叙事策略、
影片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影片在战后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争议"的根源.作
者认为,《春江遗恨》在中国拍摄以中国为背景、由中国人编剧和导演、由中国明
星主演、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在中国发行、部分由中国投资,虽然是一部"附逆"作品,但仍然是一部中国电影.作者提出,不但应该承认该片在色彩斑斓的中国电影史上所占有的独特位置,甚至可以在"全球化"和"跨国"电影制作的语境下思考《春江遗恨》在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
【总页数】9页(P105-113)
【作者】毕克伟;刘宇清
【作者单位】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电影《春江遗恨》与上海抗战后对附逆影人的审判 [J], 李建华
2.双错空遗恨,梆子铸悲声——浅析河北梆子《双错遗恨》 [J], 崔连杰
3.“小市民”的命运——讲《花街》、《春江遗恨》故事的人 [J], 邵迎建;
4.千古遗恨在临安——《临安遗恨》作品浅析 [J], 孔令雪
5.沦陷时期的上海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 [J], 李道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

的是是非非与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内容提要】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也许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影片,争议的焦点在于该片是不是中国电影。
本文根据新近“发掘”的《春江遗恨》拷贝以及相关历史档案,从影片诞生的语境、影片所叙述的历史、影片的叙事策略、影片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影片在战后的影响等方面详细地分析了“争议”的根源。
作者认为,《春江遗恨》在中国拍摄以中国为背景、由中国人编剧和导演、由中国明星主演、以汉语为主要语言、在中国发行、部分由中国投资,虽然是一部“附逆”作品,但仍然是一部中国电影。
作者提出,不但应该承认该片在色彩斑斓的中国电影史上所占有的独特位置,甚至可以在“全球化”和“跨国”电影制作的语境下思考《春江遗恨》在中国电影史中的意义。
【关键词】春江遗恨沦陷时期中国电影完成于1944年底的《春江遗恨》也许是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影片。
然而,关于本片的实质性讨论却凤毛麟角。
那些涉及这部影片的著述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到它的历史问题。
换句话说,《春江遗恨》和其他那些在抗战期间沦陷区拍摄的所有中国电影一样,仍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桩悬案。
除了个别学者,如傅葆石,大部分研究中国电影的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不太愿意触及沦陷时期的中国电影。
很明显,如此忽视这段历史是没有道理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要么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分,要么不是,学者们应该有个立场。
我的看法是,对中国电影史感兴趣的人应该对沦陷区的电影以及它们在战后的命运有所了解。
现存有关《春江遗恨》的零星文字多是提出问题,而不是在寻找答案。
陈立在他的著作中对《春江遗恨》有过三言两语;张英进和萧志伟也提到过这部影片;傅葆石论述此片时也有几段很有意义的文字,但他坦言自己从没看过这部影片①。
这些著述几乎都间有史实上的谬误。
至于其他那些口号多于学术的文字不提也罢。
电影史家程季华对《春江遗恨》曾痛斥有加,拒不承认它是一部地道的中国电影,还用心良苦地故意不提参与这部影片创作的那些中国影人。
难事憾事混沌事——回忆当年修改《渡江侦察记》

改 岂不 是 更 好 ? 为什 么不 找 他 ? 现 在 在 哪里 ? 他 包括 电影 厂
上海电影制片厂停产 已经好多年了 . 人员去农村劳动 . 设 备也闲置着。 最近突然接到中央首长要求拍电影的指示。 从北 京传来的某中央首长指示说 , 北方早 已拍了《 地雷战》《 、地道 战》南方应该拍《 , 水上游击队》 嘛。上海电影制片厂不敢怠慢, 立即从农村召回演职人员建立“ 水上组”即操作班子 ) ( 。因为
了 , 当 了 几个 月 的 江 苏省 军 区南 通 东 方 红农 场 政 委 的我 , 才
了。竟然有这样凑巧的事 ,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立即把这消息 向上海汇报 , 很陕得到了指令 , 解除任务返回上海 。成立没几
天的“ 水上组” 当即解散 。 包括与我同行 的那位编剧也重回农 场劳动去了。我也打算走时, 被通知等等 , 领导要同我谈话。 这是 一起 “ 撞车 ” 事件 . 肯定是北京高层 也就是中央首 长间发生了什么误会 。 到底是怎么回事 ?没人 问, 问了也没 人说 。 让我不解的是八~ 电影制片厂既已写出了 电影剧本 ,
怎么 一 直 悄 无声 息 呢 。
告别了正在茁壮成长的庄稼 , 要到我不愿去的地方。 报到之前抽空去某地处理点私事 .凑巧碰到南京军区 创作组的黎汝清同志 ,当即弄清 了这所谓的政治任务的来
龙去 脉 。
等了几天 , 等来的就是重拍《 渡江侦察记 》 的任务 。 这次
没有听到中央酋长怎么指示 的那种说法了 ,听到的是中央 决定把四部黑 自影片改制成彩色影片 。中央通过上海市革 命委员会 向上海电影制片厂下达了两部制作任务 ,渡 江侦 《 察记》 年青的一代》 上影厂一下子从农村劳动基地调上 和《 。
《新影坛》与上海沦陷时期汪伪政权的电影政策

本文系“2010年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电影政策研究”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161—
万方数据
l《堑墅堡》量占塑垒堕堕塑鋈鱼堕壑塑皇墅堕筻
上海的好莱坞电影也随其“母国”的政治势力一道被 清除出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日、德、意等法西斯国家 以及所谓“满洲”和“华北”出品的电影。其时,由于航 运断绝、美商离去,摄制电影所必需的胶片、器材顿 时告急,海外市场更是受战事影响而无从谈起,上海 的那些民营电影公司因而渐生“无米为炊”之虞。如 此情势之下,由川喜多长政控制的“中华电影股份有 限公司”(以下称“中华”)乃乘虚而入,“以影片、资 金、胶片和原料供给各影院和制片公司,进一步获得 中外影片的发行权,逐渐左右着上海影业的生死存 亡。”圆随着汪伪政权的进一步扩张,以及战事对上海 经济波及的不断深入,上海的民营电影公司日感举 步维艰,不得不在官方的威逼利诱之下逐步归顺“一 体化”的经营体制。1942年4月,由上海电影界领军 人物张善琨牵头,新华、艺华、光华等上海的12家电 影公司实行合并,改组为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 司(简称“中联”)阁。1943年5月1日,“汪伪政府颁布 《电影事业统筹办法》,将垄断发行的‘中华’、主管制 作的‘中联’与放映机关上海影院公司合并,成立制 片、发行和放映三位一体的电影机构中华电影联合 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41“华影”的建立,标志 着沦陷时期上海电影业的“一体化”经营体制终于完 成,电影界遂在日本侵略者和汪伪政权的“指导”之 下从事电影制片、发行和放映业务,如此格局,一直 持续到日本战败方告终结。 上述关于沦陷时期上海电影发展的基本脉络, 目前学界大致已经取得共识,无须笔者冉多费笔墨。 本文所要着重讨论的,主要在于以下这样一个问题, 即:彼时意在牢牢掌控上海电影界的汪伪政府的电 影政策,具有哪些内容和特征?对于此点,以往研究 虽有零星涉及,但大多点到而止,未能深入,之所以 会如此,除了观念和立场上的局限之外,更有史料匮 乏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在沦陷时期的上海,除了电 影公司的出品之外,出版界还发行了为数不少的电 影刊物15],这些对当时影业实态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记 录和评说的电影刊物,如今无疑正可以拿来为我们 回到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的“历史现场”提供绝佳的通 道和落脚点。因此,从影片研究走向电影刊物研究, 就有理由成为拓展沦陷时期上海电影史写作空间的 一个可行路径。 《新影坛》便是这时期颇具代表性的一份电影刊 物。《新影坛》于1942年11月14日在上海创刊,1945 年4月1日出版至第3卷第6期时停刊。该刊乃“中 如前所述,在官方的主导下,沦陷时期的上海电 影业整体趋势是不断地走向“一体化”,直至“华影” 出现,“一体化”的建制乃宣示大功告成,政治力量对 电影业的控制达到了中国电影有史以来前所未有的 强度,影片生产也随之被强令向配合战时宣传的“国 策化”靠拢。先后作为“中华”、“华影”的一个宣传阵 地,《新影坛》的言论导向则始终与官方的电影政策 保持一致,这不仅是凶为其版面上充斥着为数不少 的“官样文章”,更在于其中很多文章干脆就是直接 出自当局高官之手,其“御用”性质可谓一目了然。 经笔者初步梳理可见,《新影坛》中称得上紧密 配合官方电影政策的文章,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文章,可称之为“政治鼓动型”。这类文章 (部分文章属于讲话稿和访问稿)的主要特征,在于 它们大多对电影政策进行直截了当的宣传和单一化 的诠释,并同官方意志结合较为紧密。至于作者,则 一般系来自“华影”的高层,比如时任汪伪政府宣传 部长兼“华影”董事长的林柏生、“华影”总经理冯节 以及“华影”副经理张善琨等;但也有一些文章系《新 影坛》的编辑及其它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作者所为, 比如该刊主编屈晁及时任中华电影研究所所长的黄 天佐等,作属此类。举其要者,有林柏生:《勉电影界 同志》(1卷1期)、张善琨:《关于中华联合制片公司 的成立与感想》(1卷1期)、黄天始:《中华电影公司 拓展史略》(1卷1期)、屈晁:《林柏生先生访问记》(1 卷3期)、黄天佐:《中国电影文化建设运动》(1卷3 期)、晶:《卷头语》(1卷4期)、俊生:《张善琨发表谈 话》(1卷4期)、明志:《由宣战到电影》(1卷4期)、冯 节:《关于合并》(1卷7期)、张善琨:《中联一年》(1卷 7期)、志:《今后的中国电影事业》(2卷1期)、康丹: 华”所属之研究所出版部创办,后随“中华”一道并人 “华影”,从始至终都带有纯正的官办性质。实际上, 只要通览《新影坛》的各期文章,我们就不难发现,这 份刊物对官方推行的电影政策从来都是积极鼓吹, 大力配合,鲜有抵抗和质疑,对影坛现状则是“报喜 不报忧”。通过对这份刊物的细读,我们也许可以一 窥沦陷时期汪伪政权电影政策之真面目。
三十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血花泪影

三十年代上海老电影简介:血花泪影
为抵抗义军进攻,江北重镇军阀头子魏显任命青年罗明为先锋队队长。
罗明巡视驻地,救下一被士兵调戏的美貌女子。
女子对罗明表明爱意,罗明亦为其所动,不知此女是义军间谍胡玲。
罗明获假回家,其妻在其袋中发现胡玲照片,悲从中来。
奉魏显之命罗明赶往军部,在魏显处发现胡玲,遂指责胡玲水性杨花,魏显却认为罗明夺爱,将其鞭笞,限期打败义军,否则格杀无论。
胡玲趁机鼓动罗明起义。
由于罗明的倒戈,义军大获全胜。
胡玲在击毙魏显后被守军包围,开枪自尽。
民国电影导演高梨痕生平简介

民国电影导演高梨痕生平简介高梨痕,我国早期的著名电影导演。
1890年9月出生在湖北省竹溪县。
1911年辛亥革命事他加入沪军北伐先锋队学生军,1912年—1913年任汉口《震旦报》访员。
1913年高梨痕参加了启民新剧社。
1914年参加了由郑正秋等人组成了大中华新剧社。
1914—1923年一直从事跑码头流动演出活动。
1924年进入洪深创办的中华电影学校学习。
1925年成为“天一”公司创始人之一。
1926年转入明星影片公司,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在《冯大少爷》、《挂名的夫妻》中扮演重要角色。
后在《小情人》、《二八佳人》、《血泪碑》、《国魂的复活》、《铁板红泪录》、《自由之花》等影片中分别担任助理导演和副导演,并导演了《姊姊的悲剧》、《压迫》等影片,受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影响,这些影片都反映了社会问题。
1934年高梨痕又回到了“天一”。
导演了《红楼春深》、《纫珠》、《坚苦的奋斗》、《花花草草》等影片。
1937年编导了《杨柳村》。
1937年他来到香港“天一”公司的分公司——南洋影片公司。
1938年改编导演了《夜光杯》,后又执导《女战士》。
抗战时期,高梨痕在香港参加了义演拍片爱国活动,解放后从香港回到上海,1954年受聘于上海文史馆,在这里他写下大量关于上海戏剧、电影的历史资料,如《上海电影界旧话》、《我知道的天一公司》等,为我国戏剧和电影事业做出了贡献。
1982年9月,与世长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J 。 U 开 z A L o z N J 乏 0 A R 1 - 仂芝 ∽ T I T u 1 . m 一音乐 与表 演 互 U S l c P E R F 0 互 A N n m —N 0 1 3 o 一
2 家 中 ( 1 9 4 3 )和 《 春江遗恨 》 ( 1 9 4 4)为 代 表 的 的新华 、华成 、艺 华 、国华 、金星等 l 围电影 公 司,强迫这 些公 司实 行合并 ,成立 上海 沦 陷时期 的 电影。 《 万 世流芳 》以鸦片
李 建华 ( 上 海 师范 大学 人 文 与传 播 学 院 ,上 海 2 0 0 2 3 4)
[ 摘 要 】 完成于 1 9 4 4年底的《 春江遗恨 》 被普遍认 为是支持 曰本人发 动战争 、 狂热宣传 所谓 “ 中 曰提携”、 “ 共存共荣”的反动影片。战后参与此影片的 中国演职员作为 “ 附逆 影人”受到审判。作者认为,就 《 春 江遗恨 》 而言, 再怎么 多样解读也 回避不 了此片 附逆 的基本事 实。而所谓 的 “ 附逆影人”, 在 战争 的阴影下 , 他们 面临着残酷 的道 德抉择 ,其心 态不尽相 同。结合 当时的报 刊杂志和影 片资料,重提 以 《 春 江遗恨 》 为代表 的上海沦 陷时期的 电影 ,深 入研 究参 与此影片的 电影工作 者的创作状 态和心路历程 ,及梳理 抗战 后对所 谓的 “ 附逆影 人” 的审判 ,不但 是书写 中国电影史 的一个 重要环节 ,也有利 于我们对那段特 殊的
还是港 台及海外 , 对沦陷时期电影 的叙 述是 ,
傅 葆 石结 合 当时 的 电影 期 刊 《 新 影坛 》
讳莫 如深 ,少 之又 少 ,有 意 无意 被忽 略或 遮 和 《 上海 影坛 》等 一手 材料 ,对 上海 沦陷 时
蔽。 程季华主编的权威的 《 中国电影展史 》, 期 的影 这段 历史 ,得 出 了令 人耳 目一 新 的结
② 程季华:《 中国电影发展 吏》 , 中国电影 出版社 , 2 0 0 5 — 3 — 1 。 在“ 为抗 日民族解放战争服务 ( 1 9 3 7 —1 9 4 5 ) 一章 的 … 孤
岛电影运动和敌伪对 电影 的垄断”一节 里,叙述 了 “日本 帝国主义对 沦陷区电影的垄断和汉奸电影的出现。”
① 包括 1 9 3 7 年 8月, 日本在被其 占领的长春建 立 了 “ 满洲 映画株 式会社” ( 简称 “ 满映” ),1 9 3 7 年1 1月上 海沦
作
品 评
介
陷在租 界里的 “ 孤 岛” 电影 以及 1 9 4 1年 1 2 月日 军进入租界后 日 本人全面控制下 的 “ 中联”和 “ 华影” 出品。
历 史有 一个 客观 的 的 重 新认 识 。
【 关键词 】《 春江遗恨 》;沦陷时期 ;附逆影人 ;司法审判 ;社会舆论批判 【 中图分类 号 】 O 9 0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1 0 0 8— 9 6 6 7( 2 0 1 3) O 1—0 1 5 3— 0 7
战争 作为 故事 背景 ,暗地里 反 映 日本 人抨击 了 “ 中华联合制片 股份有限公 司”f 简称 “ 中 英 美军 国主义 的意 识形 态。但 作者认 为,影 联 ”) , 日本人 南此 完全控制 了上海 电影界。
片全剧反 而把 重点放在林 则徐 的三角恋爱 上 ,
1 9 4 3年 5月 日伪 当局 为加强对 电影 业 的
通 过此类 中国观众 喜爱 的 “ 才 子佳 人” 的通 垄断 ,又把 伪 “ 中联 ” 、伪 “ 中华 电 影股份
俗模 式 ,反而有 意 地淡化 战 争和历 史情 节 , 有 限公 司”和伪 “ 上海 影 院公 司”合 并 ,成 是对 “ 中 日携手 ,抵御 英美 ” 的国策 宣传 的 立 了伪 “ 中华 电影联合股 份有限公 司”( 即伪 自我消 解。但 是关 于 《 春 江遗 恨 》,傅 氏也 “ 华影 ”) ,实行所谓 “ 三位一体之电影国策”。 认为 《 春 江遗恨 》明显是 为 日本 统治 阶层 的 由南 京汪伪 政权 “ 宣 传部 长”林 柏生 作挂 名
全 书长达 一 千多 页 的历史叙 述 里 ,上 海 沦陷 论 。作者 认 为 “ 沦 陷 区的人 们处 于 既非 ‘ 英
戏 剧 影
视
理
傅 葆 石 还 具 体 讨 论 了 以 《万 世 流 芳 》
论
研
究
及
作者简介 :李 建华 ( 1 9 7 6 一 ),女 ,河南驻马店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2 0 1 0级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上海民国电影史 。
结合当时的报刊杂志和影片资料重提以春江遗恨为代表的上海沦陷时期的电影深入研究参与此影片的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状态和心路历程及梳理抗战后对所谓的附逆影人的审判不但是书写中国电影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利于我们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有一个客观的的重新认识
电影 《 春江遗恨 》与上海 抗 战后对 附逆
影 人 的 审判
1 世 纪后 ,旅 美 “ 中国 电影史 上 一直 存 在着 一个 洞 ,黑 性 、特 殊性 和复杂性 。进入 2 沉沉的 , 深不见底 。 那就是沦 陷时期 的电影 ” 。 l l 学人傅葆石 、 毕 克伟 等学者的著作别 开生面 , 在2 0世纪 的电影史 书写 中,无论 是 中国内地 对这段历史为我们提供 了新 的资料与视角 。
时期 的电影 ,仅 占了二 十来页 的篇 幅 。而对 雄式 ’的 ‘ 抵抗 ’又非 ‘ 汉奸式 ’的 ‘ 合作 ’ 被动 ’立场 。”【 2 ’ 其中 上海 沦 陷时期 的电影 的性 质 ,作 者站 在爱 国 之 间那种含混暖昧 的 ‘ 主义 、民族 主义 、阶级立 场 上 ,大加批 判 和 透露 的是高压 环境 下人 的一 种求 生存 的本 能 痛斥 其 为 “ 敌 伪 电影 ” 和 “ 汉奸 电影 ”。这 和无可奈何 的妥协 。 种 观点没 有反 映 出沦 陷时期 上海 电影 的多面
收 稿 日期 :2 o i 2 —1 2 —2 2
南 京 艺 术学 院 学报 J 0 U 开 z A L 0 z N J 芝 D A R 1 . ∽ 芝∽ 1 _ I T 与 m 一 音 乐 与 表 演 芒∞ l c 8 l P E R F o 互 N c m —N 0 1 3 . o _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