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5.35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立宪制,宣传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
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借助
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
深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
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二、表现 1.“开眼看世界”:
代表
地位
史实
影响
林则徐 魏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提出“_______________”的 的第一人 思想 在广东设立译馆, 海国图志 编译出《四洲志》 编撰《_________》一书,阐 各国律例 》等 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_________ 资料 思想解放 有重要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_________ 启迪作用
【特别提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历史作用 (1)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 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2)既体现了对封建王朝的
维护,也包含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与否定,揭开了学习
西方的序幕。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忧外患 (1)背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严峻的_________ 的局面。 封建纲常伦理 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2)主张:以_____________
【特别提醒】 3.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1)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 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2)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 和重新认识世界。 (3)没有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
4.地主阶级向西方的学习
【史论要旨】
1.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促使先进的中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

• 4. 影响 •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 (2)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 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 [特别提醒]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 义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先进性、科 学性、革命性;通过宣传、论战,鉴别比较, 实践扬弃,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根本 解决中国问题;先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 世界观和阶级属性都已发生了变化。
•
[特别提醒] 从鸦片战争至19世纪末西学 东渐的特点: • ①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 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②从学 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③从学 习背景看:伴随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 的变化而不断深入;④从学习目的看:为救 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
• • • •
纵观历史
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
明备考方向
握主旨精要
课程 标 准
考纲 要 求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 本讲主要讲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向 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 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 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 各种思潮和探索过程。鸦片战争 所起的作用 惊醒了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萌 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从 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追求民主共和到提倡民主和科学、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 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 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 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近代 重大意义 的爱国志士不断探求救国之路。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 (1)维新思想 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 (2)新文化运动 放的过程,中国从传统走向近代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的过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46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3)认识:中国近代化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的 过程,日本则经历了思想文化—制度—器物的过程。福泽谕 吉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不同结局深 刻证明了该观点的合理性。
第二十四页,共26页。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赞扬……敦促……” 可知,郭嵩焘主张不但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更要学习西 方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第二小问,依据“李鸿章认为自 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 方面的现代化”可知,李鸿章作为朝廷大员,以维护清朝的 统治为目的,只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第(2)问,第一 小问,根据“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国人而欲脱 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
第十一页,共26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2017·广东湛江四校联考]1917 年陈独秀在《旧思想 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 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 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 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道德 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
第二页,共26页。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主张制夷 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他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B 项正确。A 项是明清之际黄宗羲 的儒学批判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C 项是资产阶级维新 派康有为托古改制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天演论》 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严复的著作,不符合题意,排除 D 项。
第六页,共26页。
解析 根据题中的关键信息“近代化角度”,只有 A 项符合题目要求;B 项是传统的经世致用的角度,C 项是民 族史观,D 项说法错误,排除 B、C、D 三项。
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特训: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

板块三高考研析·把握考向真题典例1.[2015·课标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 C解析该书批判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这就为打破传统的思想束缚创造了条件,从而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C项正确。
2.[2015·海南高考]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B.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C.政府推行西学的力度D.传统文化势力的强弱答案 B解析题目要求分析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出现的原因,A项是对学习内容的表述,属于表现,故A项错误;近代社会随着列强的不断侵略,中国的社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需要,由抵御外来侵略到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到实行民主、科学,故B项正确;当时的清政府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和思想,故C项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没有出现强弱变化,故D项错误。
3.[2014·浙江高考]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 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 D.“民生主义”答案 A解析材料中阐述铁路之利时指出“首在利民”,而“利民”最后有利于“征兵转饷”,可见材料表达的观点应该是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以实现“求富”“自强”。
4.[2015·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31讲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要点

31讲1. [2014·北京高考]《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注意题干中的“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故A项不符合题意;向西方学习代议制明显不符合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与戊戌变法无关,排除C、D两项。
《海国图志》仅仅是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而已,故B项正确。
答案:B2. [2014·课标全国卷Ⅰ]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
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 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 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 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中改革科举制的相关问题。
A项是读书人反对梁启超主张废八股的原因,而不是事件本身产生的影响,所以A项错误。
梁启超等人也是知识分子,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故C项错误。
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说法错误,如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故D项错误。
由题意可知,梁启超因主张废除八股取士而遭到参加会试的大多数举人敌视,恰恰说明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所以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3. [2014·江苏高考]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优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

【名家评史】 【观点】“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 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 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 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 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中体西用”论是相当保守的,是不伦不类的。但 是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提出了一个改革派和保守派都能 大体接受的“说法”。但“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 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 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 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代表 地位
史实
影响
林则徐
魏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 提出“__师__夷__长__技__以__制__夷_”的
的第一人
思想
在广东设立译馆, 编译出《四洲志》 《_各__国__律__例__》等
海国图志 编撰《_________》一书,阐 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资料
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_思__想__解__放__有重要
【特别提醒】 2.正确认识“中体西用”思想 (1)积极性:“中体西用”的思想继承了魏源的“师夷 长技以制夷”主张,并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使之更趋系 统化、纲领化。 (2)局限性:把西学的“用”嫁接到中学的“体”上严 重削弱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三、评价 1.洋务思想是对魏源“_师__夷__长__技__”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都对当时的传统观念形成冲击,为西学在中国传播创造 有利的条件。 2.“师夷长技”思想仍然是中国传统封建地主阶级的 思想体系,只看到中西方之间在器物层面的差距,没有 认识到根本的制度差距。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作者指出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是 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当时中国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占主导地位,保守派势力强大,洋务派遇到较大的阻力, 要想发展洋务,学习西方,必须讲究策略,所以洋务派提 出了“中体西用”的思想。这样,对改革派而言,有利于 西学的传播,减少兴办洋务的阻力;对保守派而言则维护 了封建纲常制度。
(人民版)1轮讲解及练习:第31讲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b Word版含解析 (2)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 B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
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B项为最初觉醒,故选B项。
2.[2015·济宁模拟]“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张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项正确;洋务派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C 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该观点主张改良,与革命派主张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3.[2015·永州二模]《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
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严复《天演论》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6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含解析)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2.有学者说:“魏源倡导‘师夷长技’的目的,只是‘制夷’,其注重点在于强兵,而对富国的目的则被相对忽略了。
”这说明魏源( )“中体西用”思想束缚3.严复说:“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
”他认为西方各国“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断民种之高下,未有三者备而民生不优,亦未有三者备而国威不奋者也”。
严复认为( )4.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
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
……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其意在( )5.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策略性6.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李鸿章一再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等都是从中国学来的;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认为:“孟子言治天下,皆曰‘与民同之’,此真非常异义,全与西人议院民主之制同。
”这两人有如此认识是基于( )“华夷之辨”的需要7.19世纪60年代,“以西法为可行者,不过二三人,以西法为不可行、不必行者,几乎盈廷皆是”,而早期维新思想家几乎一致认为,“今日之时务,洋务而已矣”。
他们纷纷打着“洋务”的旗号提出自己的变法自强主张,有的直接投身于洋务运动的实际活动。
这反映出,早期维新派( )8.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泰西各国,咸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以为不可者不得强……致治固有本也……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四限时·规范·特训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固基题组]1.[2016·湖北重点中学联考]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 B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
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B项为最初觉醒,故选B项。
2.[2015·济宁模拟]“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军国大政,君秉其权,转饷度支,民肩其任。
无论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庶民从之,纵征赋过重,民无怨咨?”该观点()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B.表达出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C.代表士大夫们的普遍愿望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军国大政,君秉其权”“筹费若干,议院定之”可以看出该观点主张君主立宪,改良政治,故B项正确;洋务派核心主张是中体西用,并未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C 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实际,故C项错误;该观点主张改良,与革命派主张并不一致,故D项错误。
3.[2015·永州二模]《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
有的学校以《天演论》为教材,有的教师以“物竞”“天择”为作文题目,有些青少年干脆以“竞存”“适之”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倡导B.严复的译笔古雅耐读C.维新思想家的宣传推介D.书中的思想足以警世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严复《天演论》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书联系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的社会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
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天演论》出版以后,给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其警示下,启发了民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以答案选D项,其他选项不是题干主旨思想。
4.[2016·兰州一中期末]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没有传统的现代化”。
此观点()A.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B.旨在否定新文化运动的革命性C.全面肯定了新文化运动历史功绩D.歪曲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答案 A解析“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一方面认识到了这场运动全面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又承认了它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故全面地概括了新文化运动的特征。
其他选项与材料不符合。
故A为正确答案。
5.[2015·河南郑州模拟]“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A.洋务运动B.百日维新C.义和团运动D.新文化运动答案 D解析新文化运动的消极影响是对中西方文化的绝对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过分肯定西方文化。
6.[2016·福建厦门模拟]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A.思想启蒙B.政治革命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答案 A解析据材料“兵法攻心,语曰革心”可知,“心”即人们的思想观念。
[提能题组]7.[2016·河北正定月考]美籍华人学者张馨保在《林钦差与鸦片战争》一文中指出:“在所有19世纪的中国政治家中,林则徐的形象和影响都超过了其他人……比曾国藩、李鸿章早二、三代人的时间,林则徐就已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自强运动。
”这一评述体现的史学观点是()A.革命史观B.社会史观C.生态史观D.近代化史观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史观下的西学东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迈出学习西方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以“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并将其付诸实践,提倡和发动了向“蛮夷”学习的洋务运动,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故D项最符合题意。
8.[2015·济南模拟]下表是《时务报》以中国为主题的译稿(翻译外国人“看清朝”的文章)分类表(部分)。
这主要反映了维新派()A.B.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C.通过外国人施压清政府进行变法D.着重强调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答案 B解析从表格信息看,“列强在中国”占了文章的近半数,说明甲午战争后,维新派关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反映了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机,故选B项。
9.[2016·陕西名校高三质检]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
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
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
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
”这反映了()A.维新派看到“开民智”的重要性B.西学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C.维新变法重视与群众运动相结合D.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世界潮流答案 A解析题干反映出世界地图在当时的中国还比较稀少,国人也较少了解,而“偶得一个来观,即欣喜无量”说明维新派看到了开民智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B项“广泛传播”与题干材料和史实不符,错误;C项与“群众运动相结合”说法无法从题干中体现,故错误;题干材料反映国人对西学的了解甚少,故D项错误。
10.[2015·江南十校联考]康有为和陈独秀都是近代的学术大师,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中把孔子奉为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指出孔子是“历代专制之护符”。
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B.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C.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D.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维新思想与新文化运动思想的比较。
解决本题要抓住“根源”。
这从经济层面分析,依史实可知,二者的差别源于经济发展的程度问题,故选A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11.[2015·武胜月考]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
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关注日本社会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D解析很明显早在1810年后西方的科技就向中国传播,故排除②,选D。
12.[2016·武汉检测]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点击观看解答视频A.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B.西学涌入致中西文化碰撞交融C.近代中国政局变化和社会转型D.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答案 C解析A、B、D三项中的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都属于中国社会的变化和转型的具体表现,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其中13题26分,14题26分)13.[2016·黄冈检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
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
”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材料二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载《新青年》第5卷第1号材料三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主张只有一个——就是“整理国故”。
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据材料一,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10分)(2)概括指出材料二对“新”“旧”问题的看法。
(4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观点有何不同?陈独秀和胡适的观点在当时各有何可取之处?(12分)答案(1)特点:一是“除旧”与“布新”相连;二是“变”与进化相结合。
背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不改变旧的政治体制;19世纪90年代,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迫在眉睫;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2)看法:认为新与旧不相容,旧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新是西方的近代思想;采用西方的学说革新社会。
(3)不同:主张对旧的学术思想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反对全盘否定或肯定。
可取:陈独秀的观点是对封建专制思想全面进攻,有利于思想解放,为新思想发展开辟道路;胡适的观点反对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主张用西方“科学”的方法解读与整理国故,对纠正新文化运动中的形式主义倾向,保留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积极意义。
解析第(1)问据材料关键信息“必除旧与布新”归纳;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从“中体西用”的局限性、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日渐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等方面分析。
第(2)问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分析论证。
第(3)问据材料观点,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进行“整理”旧的学术思想。
14.[2015·安庆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
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材料二1688年2月7日,法王路易十四特派五名耶稣会教士到达北京,中法文化交流开始进入一个长达30年的黄金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