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一”清“二”白——《说勤奋》赏读
精选优秀《说勤奋》说课稿

优秀《说勤奋》说课稿精选优秀《说勤奋》说课稿各位考官,上午好。
(鞠躬)我是01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说勤奋》(板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篇文章选自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议论文,文章通过古代和现代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只有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主要引导学生明白勤奋的做事,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做成功。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处于乐于思考,勤于思考的阶段,对具像事物感受较深,但是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
教师应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勤奋的意义,学生也更容易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写“枕、稍、拙、砸”等10个生字,会读“馁、卵”等5个生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法,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重点分析文章第2、3小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对人民、对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说重难点重点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围绕论点,分析文章论据,最终教育学生从小应勤奋学习。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着“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
组织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事例,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它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然后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的领悟文章论点的深层含义。
只有一生勤奋努力,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贡献。
2.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的指导,才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终生受益。
为此,学生采用“读”、“思”、“议”、“悟”的方式学习本文,品味文章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
说勤奋课文内容

说勤奋课文内容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勤奋课文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说勤奋课文原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妙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教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以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略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实验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忆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良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首屈一指。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附:《说勤奋》教学教案教学目的:⑴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⑶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奉献。
教学过程:一、导入:⑴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中国字,堂堂正正做好中国人。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宝藏——《说勤奋》教学

【教育资料】小学四年级语文:挖掘学生心灵深处的宝藏——《说勤奋》教学这种说理性的文章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只停留在空洞说教的层面上,学生不爱学,效果也不会理想。
在这堂课上,我以两个故事的学习为突破口,精心设计,巧妙引导,使学生既学得有趣有味,又领会了勤奋的内涵!第一个故事给故事取题目司马光勤学的故事,耐人寻味,学生们学习了这个故事,了解到司马光整整19年如一日,耗尽一生的精力每天工作至深夜,终于凭着顽强奋发的毅力与滴水穿石的韧劲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学生们觉得司马光很了不起,我随机启发道:那么,你想把这个勤奋学习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学生们纷纷表示愿意,我又启发道:这个故事在课文中没题目,你给它加个题目,让听的人一听到题目就很感兴趣,就知道你要讲什么故事!于是,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四人一组开始了讨论,给故事命起名来!交流时,大家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学得相当积极!有的说题目可以叫《警枕的故事》,你看,题目的吸引力还挺大的;有的说干脆叫《司马光励志编书》,这大概是模仿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而得来的;有的说还可以取个《不平凡的19年》,以突出时间之长、勤学之艰难千树万树梨花开,听着学生给故事取的一个个颇有意义的题目,我感觉学生的潜能其实很大,关键看教师如何去挖掘!第二个故事用名言来揭理童第周笨鸟先飞的故事,可谓勤学的经典,学生们学了这个故事,既明白了书上的华罗庚讲的那句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至理名言!还心情激动得似乎有很多话要讲。
如果再让他们讲故事,学生肯定没新鲜劲了!于是我采用了另一种方法,趁热打铁请他们也来做名人写一写名言,以揭示这个故事所蕴涵的道理!这次在名人的诱惑下,学生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兴趣盎然了!一会儿的时间,一条条精彩绝伦的名言便出炉了:只要肯勤学,铁杵磨成针黄恬莹失败不是永远,勤奋才是永恒。
梁晔成功之行,始于勤奋。
辛云翌学习一枝花,全靠勤当家。
吴水清万事勤为首付怡勤奋,不像吃面条那么轻松,但会像糖水那么甜蜜!石磊这一条条异彩纷呈的名人名言,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也使我再一次被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学习爆发力原来如此之强,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这埋藏在心灵深处的宝藏!。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16课《说勤奋》课文内容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17岁才进中学。
第一学期末,他的学习成绩很差,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
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
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
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到比利时去留学,由于完成了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在欧洲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由此可见,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页 1 第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附《说勤奋》教学反思一篇《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参考)说勤奋

16 说勤奋《说勤奋》这课以清晰的观点、生动的事例和朴实的语言让学生初步领略了说理性文章的魅力。
本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为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
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
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
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
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更有创新地引读。
在多种形式的读中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一道理。
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我主要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由“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导入整个故事。
让学生先试着解释一下这句名言的意思,再结合童第周的故事谈一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学生通过反复读,逐一体会: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童第周的“拙”体现在哪些方面?面对自己的不足,他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他基础比别人差却能取得成功呢?围绕着这几个问题,学生在读与思考之中逐渐理清了思路,问题的设置也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不过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够的:首先是感觉课堂上某些过渡不够自然,语言不够精炼。
其次是在交流相关“勤奋”的名人名言时,学生的积累太少。
因此,在今后的课前预习方面要引导学生做得更全面一些,多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积累知识的能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原文说勤奋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原文说勤奋篇一:苏教版四上《说勤奋》16、说勤奋教学内容:精读课文教材简析:本篇文章的说理性较强。
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第二自然段例举了司马光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
第四自然段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说服他人为成功”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说理的文章并不少见,常将说理融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是人物小故事中,主要是通过事情的描述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但本文行文结构更接近于议论文,既是对以前说理文的一种深化,也为初中认识和学写议论文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的的梯度体现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过渡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智慧。
同时,这篇文章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了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还记得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1)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四年级上册《说勤奋》课件0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 是勤奋。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 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 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只有一生勤奋,才会有所 作为,才会对人·民、对社会做 出应有的贡献。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 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即使基础比别人差一些,只要肯下功夫, 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陈毅勤学成才的故事
马克思勤学成才的故事
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 为了写《资本论》,花 了40年的工夫阅读资料 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 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 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 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 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 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 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七说册勤语奋文 说勤奋
序言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英语 课件、地理课件பைடு நூலகம்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件等等,想了 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参考1)说勤奋

16 说勤奋《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的课文,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一古一今两个事例,说明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以及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个道理。
在教学时,我抓住“勤奋”这两个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到“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表达出来的,并通过第一个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从第二个例子悟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课文开头鲜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桥梁,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与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
同时学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从句子中我让他们找司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标志是什么?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还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你的基础怎样,也无论你定下怎样的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离开了勤奋谁也不能取得成功。
勤奋也要有个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动也是需要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奋,一是抓关键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二是让学生将自己的实际做法和想法去与他进行比较,从而反衬出他的勤奋,这种建立在学生生活实际和自身体验上的思考与理解是真实的,印象深刻的。
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想象童第周的勤奋的表现,在扩充的基础上,更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奋,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样学生的理解加深了,学生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对这一部分做了一个小结,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看板书,说说两个例子不一样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清“二”白——
《说勤奋》赏读
一个设问
文章开篇即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理想,然而你可知道,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设疑,旋即回答是勤奋。
自问自答,开门见山,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接着作者又说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里所谓的汗水和心血就是勤奋的代名词,不经历风雨,无缘见彩虹,没有汗水和心血的浇灌,成功的花不会绚丽娇艳。
此时,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已经十分清楚了,怎样让孩子们感同身受,并成为他们的主观判断和价值取向,强有力的论证便呼之欲出。
两个人物
文章第一个用来例证的人物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我国宋代杰出的史学家司马光。
司马光小时候就是一个勤奋的孩子,读书自觉,每每老师讲完课,他总是能独自消化,反复朗读,直至滚瓜烂熟为止。
这部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而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的警枕作为例证的亮点,以生动的描述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认知,辅以19年这一列数字的方法,使孩子们准确地感知勤奋者对于时间的珍惜和利用,从而在孩子们的心灵里播撒下第一枚关于勤奋的种子。
接着,文章又以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为例,把一个大器晚成的勤奋者形象展示在大家面前。
例证旨在说明一点:即使基础比别人
差一点,只要肯下功夫,也是照样可以成才的。
这里,作者用白描式的笔调告诉更多的孩子们,不必在乎暂时的平常和暗淡,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只要你拥有勤奋,成功就会在不远处向你招手。
另一方面,也指出成功的关键在于勤奋。
最后,援引华罗庚的话呼应了篇首,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的确,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文章最后以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结尾,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水到渠成。
把对于勤奋的理解升华到一个至高的境界,体现了这篇议论文的价值导向,同时也使我们领悟到本文选择的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两个例证人物的匠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