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大事变

中国近现代大事件、事变汇总时间事件、事变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运动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1856-1860 第二次鸦片战争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1883-1885年中法战争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戊戌变法1900年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1911年黄花岗起义1911年保路运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5年新文化运动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1917年张勋复辟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1925年孙中山逝世1925年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年底广州起义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1935年一二.九运动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长征结束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八一三事变1937年9月凇沪会战1937年平型关大捷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38年台儿庄战役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1940年百团大战1941年皖南事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1945年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1945年双十协定签字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8年9月辽沈战役开始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1948年11月平津战役开始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政府覆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近现代不平等条约汇总阶段条约名称时间获得的权利特点备注一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1取得自由的通商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 五四运动:1919年,北京学生反对巴黎和约和列强对中国
的压迫,爆发了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3.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8年,国共两党联合发起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权,统一了中国大陆。

4. 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任主席,开始对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5.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
占领了东北三省,导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6. 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军在北京郊区卢沟桥附近制造事变,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7. 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成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临时政府。

8. 中共抗日根据地:1937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
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和土地改革等革命斗争。

9. 二战胜利:1945年,二战胜利后,中国重新获得了东北三
省和台湾的主权。

10. 国共内战:1946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展
开激烈的军事斗争,最终中共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大事,请注意该列表并不详尽,仅包括了一些关键事件,还有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未在此列出。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

23年(1934年),鄂、湘、豫、冀、晋、陕、川、皖、赣、闽、察省水,淹田地3.53491亿亩。黄河决口,长坦、濮阳一带尽成泽国,直至翌年3月仍大水围城,灾情奇重。苏、皖、浙、鄂、豫、赣、滇、陕等14省313县早、水、蝗,损失达10亿元。本年水旱蝗灾,农田被灾面积1600余万亩,损失约1300余万元,受灾9省195县。7月,粤大风,倒塌无数,拔木沉舟。又12省89县风霜灾,安徽早,饥饿死者不下数千人,逃亡者数百户。
沙,有全村彼没者,也有一村只有一二户幸存的,死者达1万余人.伤者3万余人。海原地震影响范围扩及6省,一般权威性的中、外著作如《中国地震目录》、《饥荒的中国》等认为死亡20余万人,1921年9月15日杨钟健在《晨报》上发表的文章则说,根据他所见的各县的报告总计,死亡人数有246000多人。华北救灾协会刊发的《救灾周刊》第18期载有《甘肃被震各县灾情略表》.统计甘肃62县共震毙266187丁口,伤76611丁口,震毙牲畜总数为1770340头。甘肃震灾救济会在其刊行的《甘肃震灾救济会概览》的序言中则认为全毙人口30万以上。
4年(1915年)5月。淮阳河工决口。8月。黄河决口。浙、赣、皖、鄂、湘、鲁、粤、辽、黑大水。11月、天津地震。内蒙古巴林大旱,受灾人口两万人。清远涝灾,灾民24万余人。6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岭南为中心,珠江流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江并涨的局面,据考证,西江梧州河段、北江横石河段的洪峰流
量,都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整个广东约有半数的县份和13的民众受灾,总计受灾农田达1022万亩,仅珠江三角洲18个县市受灾面积即达647万亩,受灾人口378万余人。
余万人,财产损失8. 4亿元。又晋、陕、鲁、皖旱。
25年(1936年)12月,太原地震。四川饥饿,死700余人,饥民争食树皮草根充饥,不下10余万人。皖南六安县,饿毙数千人,逃亡数百家,饿殍载道。苏北、淮阴、泅阳等县瘟疫流行黑热病,达2000余万人。浙江杭县一带螟蝗,损失稻量6900担,价值7.56万元。豫之汲县以北蝗害,禾苗殆尽。河北旱、大风,苗麦枯萎,灾民食树皮野菜。河南、四川早,秋粮无着,灾民达8.7548人。

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年表

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年表

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年表辛亥革命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

-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 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五四运动 (1919年)- 因为巨大的国耻感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中国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运动。

-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主思潮。

北伐战争 (1926-1928年)- 国共两党合作,推翻了北洋政府。

- 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中央政权逐渐形成。

- 中山舰事件标志着国共矛盾的开始。

南京国民政府 (1928年)- 国民党在南京建立了中央政府。

- 蒋介石出任行宪总统。

日本侵华 (1937年)-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 卢沟桥事变引爆了中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 (1937-1938年)- 被称为二战亚洲血腥的"南京大屠杀"发生。

- 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进行了广泛的屠杀和强奸。

八年抗战 (1937-1945年)- 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战。

-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建立了抗日统一战线。

- 抗战胜利,奠定了二战胜利的基础。

长征 (1934-1935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国民党的追剿下进行了长征。

-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壮大并得到了更多人民的支持。

重庆谈判 (1945年)-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重庆进行了和平谈判。

- 双方达成停战协议,结束了国内冲突。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 台湾回归中国。

结束语这篇文章对于中国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年表式的梳理,包括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八年抗战、长征、重庆谈判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等。

通过这些事件的描述与整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在近代历史中所经历的艰难与抗争,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

近30年来中国发生过哪些重大的自然灾害1950年7月,淮河大水。

由于泥沙淤积,河床高涨,加上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时对沿淮堤坝的大肆破坏,这年汛期,淮河流域全面告急,河南、皖北许多地方一片汪洋,水灾淹没土地3400余万亩,灾民1300万。

淮北地区受灾惨重,为百年所罕见。

1954年7月,长江、淮河大水。

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降水量普遍比常年同期偏多一倍以上,致使江河水位猛涨,汉口长江水位高达29.73米,较历史最高水位的1931 年高出14.5米。

虽然沿江人民做出了极大努力保卫荆江大堤,从而保证了武汉市和南京市的安全,但却淹没农田4755万亩,1888万人受灾,财产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由于农产品减少,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1955年的工业生产。

1959一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1959年全国干旱范围广,旱情严重;1960年干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早情重,春季又出现倒春寒;1961年旱情较重,冬小麦遭受“卡脖旱”,北方冬麦区还遭受较重的于热风危害。

所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连续二年没有完成国民经济计划,市场供应十分紧张,人民生活相当困难,加上长期劳动紧张和疾病流行,人口非正常死亡增加,仅1960年统计,全国总人口净减少1000万人。

经济困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自然灾害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1963年8月,海河大水。

8月上旬河北省连续7天下了5场暴雨,其中内丘县樟狐公社过程降水量2050毫米,暴雨面积大,过程总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面积达5560平方公里,淹没104个县市7294多万亩耕地,水库崩塌,桥梁被毁,京广线中断,天津告急,2200余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元。

1966年3月8日,邢台地震。

死亡8182人,受伤51395人,倒塌房屋508万间。

1970年1月5日,通海地震。

死亡15621人,受伤26783人,倒塌房屋338456间。

1975年8月,河南大水。

750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经江西南部、湖北,5至7日在河南省伏牛山麓停滞和徘徊20多个小时,最大降水量1605毫米,使汝河、沙颖河、唐白河三大水系各于支流河水猛涨,漫溢决堤,板桥、石漫滩水库垮坝失事,造成特大洪水,毁房断路,人畜溺毙,灾情极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100亿元。

民国时期陕西重大自然灾害

民国时期陕西重大自然灾害

民国时期陕西重大自然灾害民国元年(1912) 秋,同官、户县、大荔等县大旱,秋禾旱干,种麦无雨。

民国2年(1913) 夏,米脂县旱。

9月,华县,长安县多雨,淹禾。

民国3年(1914) 3月,商南县雪,冻死花木。

7月,商南县雹。

宝鸡县渭水冲没阳平镇民田。

民国4年(1915) 夏收全无,秋田颗粒未登,致流亡载道,卖妻鬻子,层见累出。

夏,蒲城等8县旱。

6月起,宝鸡县旱至次年8月,渭水先消候涸。

8月22日,华县山洪暴发成灾。

民国5年(1916) 春,夏,陕西亢旱,井泉干涸,禾苗枯萎。

春夏之交米脂县暴风时作。

4月,咸阳县霜杀麦苗。

8月2日,紫阳县大雨雹损田禾。

9月8日,宝鸡县雨雹,大如卵。

9月15日,宝鸡、周至县雹灾。

11月,横山县积雪3尺、寒冻异常。

民国6年(1917) 春,关中东部、中部旱。

夏,礼泉、安塞、横山县大雨成灾。

7月,安塞县大水入城。

夏,佳县雹灾。

入秋,关中、陕南霪雨成灾,蒲城、宝鸡、凤翔、富平4县灾情尤重,宁强县霪雨数月。

8月3日,华县雹灾。

8月19日,华县黑风大作。

民国7年(1918) 绥德县雹灾。

夏,米脂县亢旱。

7月,大荔县大雨如注者4昼夜,洛水涨至城南崖下。

秋,咸阳、华阴县大雨,沣、渭皆溢,淹秋禾无算。

汉阴县汉江大水。

民国8年(1919) 春,宝鸡县、大荔县旱,宝鸡县霜,麦豆薄收。

春夏,汉阴、安康县亢旱薄收。

夏,紫阳县旱涝相继,秋收无望;横山、安塞、商南、白河等县大雨水灾。

秋冬,商南县旱。

米脂、神木、合阳、大荔、平利、清涧、镇安、佛坪、绥德等县雹灾。

民国9年(1920) 陕西大旱,春雨稀少,麦收异常歉薄,入夏后数月不雨,谷豆棉枯槁。

宜君、中部、富县、吴堡、横山、扶风、咸阳、乾县、山阳、千阳、合阳、永寿、商县等县雨雹成灾。

武功、蒲城、大荔、渭南、乾县、柞水等县阴雨,河水暴涨,冲淹秋禾。

6月,乾县漆水河出现百年来最大洪水。

民国10年(1921) 陕西夏遭旱魃,夏麦歉收,受灾72县,灾民124.3万多人。

民国初年的三次地震调查

民国初年的三次地震调查

民国初年的三次地震调查民国初期,中国地质工作者正式把地震纳入了地质学范畴,作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民国学者曾先后3次深入大震灾区进行实地调查,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一:1914年1月云南峨山地震调查民国2年(1913年)12月21日,云南嶍峨县(今峨山彝族自治具)发生7级地震。

十几天后,云南行政公署实业司派张鸿翼去震区做实地调查.特为此签发了公文:云南第四号委任令,令中说“上年一二月间.嶍峨县地震成灾,波及省城·““.现犹一日数震,动辄数十分钟,应派员履查,藉资考究·查。

农业学校校长张鴻翼于地震学一科素有心得,应即委派前往考查·”。

委任令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年正月”·即1914年1月。

张鸿翼接受了委派后,立即奔赴震中地区,1月25日完成了峨山地震调查报告.结束了全部工作。

调查报告论证了峨山大地震的成因,指出了震区与当地之地质地貌的关系,肯定了7级大震有前震,尤其宝贵的是报告提出了一套既富科学性、又具实用性的地震灾区对策,如:“居今之计.再筹巨款,暂安现在之灾民;安置兵员,预防未来之变乱”等等。

其二:1917年4月刘季辰对安徽霍山6.3地震的调查。

民国6年1917年1月24日,安徽霍山县发生了6点3级地震,2月22日、3月1日又发生两次强余震.当时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一面向震区毗邻省寄去震情调查表,一面派出调查员刘季辰等人赴震区做现场调查。

刘等于4月7日抵达霍山具,先后走访了震区民众.搜集了当地文献中记载的古今地震资料,勘察6点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还实测了一些地层的参数.并向地质调查所呈交了调查报告。

此后.地质调查所以500万分之一的比例尺分别绘制了1月24日地震图和2月22日地震图。

注记了烈度数,按罗西.福来氏烈度表两次地震之震中烈度均标为Ⅷ度.穿越极震区的发震构造也清晰地标示出来,这是我国地质工作者首次绘制的等震线图。

其三:翁文灏等对宁夏等地的调查。

民国9年(1920年)12月16日在甘肃海原县(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8点5级大地震·死亡20余万人,全国震惊。

中国近代史灾荒纪年及续编

中国近代史灾荒纪年及续编

中国近代史灾荒纪年及续编近代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变化的历史。

中国曾经历了一系列灾难和荒芜,这些灾难和荒芜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从17世纪开始,中国便不断遭受着旱涝和瘟疫等自然灾害,以及外来侵略者的军事打击。

这些灾荒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使得中国经济衰退,人民生活艰难,民不聊生。

自17世纪以来,中国一直遭受着持续的旱灾,其中最严重的是每一年都发生的洪水灾害。

每年夏末到秋初,总是受到洪水的困扰,使得农民们无法正常耕种,这也就给中国农业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

在这同时,大部分中国县城仍然保持着冥顽不灵的状态。

有时候由于水患,他们会几星期不能进入村庄,这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此外,近代中国还遭受一系列的瘟疫灾害。

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中国不断受到瘟疫的折磨,比如1817年的登革热疫情,1820年的疟疾疫情,1835年的脑炎疫情,1850年的黄热病疫情等,这些疾病的流行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使得中国经济暴跌。

此外,中国在这些时期还遭受了外部的侵略,比如1793年的鸦片战争,1860年的靖康之役以及1904年的日本驻军侵略。

他们不仅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损失,还对中国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这些灾荒,中国政府开始采取行动防止更多的损失。

比如,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推出了粮食补充计划,有助于降低灾后的伤亡人数;另外,中国也引进了很多新的农业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

总之,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简单地总结为:重大损失由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造成,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有助于降低损失。

今天,中国正在努力加快发展和经济发展,并采取积极措施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希望中国能够在未来的几十年里继续保持这种增长态势,使经济持续发展,带给世界更多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txt女人谨记:一定要吃好玩好睡好喝好。

一旦累死了,就别的女人花咱的钱,住咱的房,睡咱的老公,泡咱的男朋友,还打咱的娃。

民国1年-26年(1911-37年)中国大灾害编年小史按照《中国救荒史》统计.自1912年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共计发生自然灾害77次、其中水灾24次,旱灾14次,地震10次,蝗灾9次.风灾6次。

疫灾6次,雹灾4次。

霜灾2次。

歉饥2次。

实际上整个民国期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从未稍敛,人民群众深受其苦。

根据当时的《政府公报》和其他新闻报道,历年灾荒的实况如下民国元年(1912年) 湘、赣、闽、粤各省大水。

山东万荣、云南龙陵、山西万泉、香港、九龙地震。

2年(1913年)8月,直隶水定河南岸决口.冀省灾情最重。

江淮泛滥。

鄂、豫、皖大早。

4月江苏地震,10月云南地震,灾民甚多。

3年(1914年)7月,粤、桂、湘,’赣等省水。

11月濮阳黄河决口。

川、湘、鄂大旱。

苏、皖两省虫害.被灾面积660万亩。

4年(1915年)5月。

淮阳河工决口。

8月。

黄河决口。

浙、赣、皖、鄂、湘、鲁、粤、辽、黑大水。

11月、天津地震。

内蒙古巴林大旱,受灾人口两万人。

清远涝灾,灾民24万余人。

6月下旬到7月上旬,以岭南为中心,珠江流城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三江并涨的局面,据考证,西江梧州河段、北江横石河段的洪峰流量,都突破了历史最高纪录。

整个广东约有半数的县份和13的民众受灾,总计受灾农田达1022万亩,仅珠江三角洲18个县市受灾面积即达647万亩,受灾人口378万余人。

5年(1916年)8月,江苏水.江北、淮河、运河一带大水。

灾区达3. 4万平方里。

6年(1917年),冀、鲁、晋水。

冀为最重。

全国受灾达1万平方里,灾民635万人,死者无数。

冀省被灾县份共103县。

2月,皖、鄂及长江沿岸一带各省地震,云南地震长达3小时之久。

新疆和田瘟疫流行。

7年〔1918年),湘、鄂、豫、闽、浙、赣、粤等省均水。

2月,闽、粤、苏、浙四省地震。

2月13日粤之南澳地震,震中的南澳,屋宇几乎全部夷为平地,居民死伤80%;12月16日甘肃海原地震,震级为8 .5级,震中烈度为12,海原城全城房屋荡平,全县死73027人,伤者十之八九,牲畜被压毙者41638头,滨河全县死3万人,压毙牲畜6万余头。

海原以南的静宁,地裂水涌,城关庐舍倾塌殆尽,有20多个乡村覆没无存,全县共压死9000余人,伤7000余人,压死牲畜37986头。

会宁县除房屋大部倒塌外,山崩地裂整个村庄被埋没,数十里内人烟断绝,全县死亡13942人。

通渭县城乡房屋倒塌无余,河流奎塞.平地裂缝,涌水喷沙,有全村彼没者,也有一村只有一二户幸存的,死者达1万余人.伤者3万余人。

海原地震影响范围扩及6省,一般权威性的中、外著作如《中国地震目录》、《饥荒的中国》等认为死亡20余万人,1921年9月15日杨钟健在《晨报》上发表的文章则说,根据他所见的各县的报告总计,死亡人数有246000多人。

华北救灾协会刊发的《救灾周刊》第18期载有《甘肃被震各县灾情略表》.统计甘肃62县共震毙266187丁口,伤76611丁口,震毙牲畜总数为1770340头。

甘肃震灾救济会在其刊行的《甘肃震灾救济会概览》的序言中则认为全毙人口30万以上。

8年( 1919年),豫、湘、鄂大水。

9年(1920年),陕、豫、冀、鲁、晋五省大早,死亡50万人。

总计受灾区域东起海岱,西达关陇,南包襄淮,北抵京衢,共有271万余平方里,约占全国面积的14 ,受灾县份计5省1区共340个(亦有325或317个之说},至少有3000万灾民饥饿流离、无以为生的境地。

北京、河北10余县,自春至夏,雨泽愈期,麦收欠璐。

2月,陕西、甘肃地震。

10年(1921年),豫、苏、皖、浙、鲁、鄂、冀大水,以淮河区域泯灾最重,灾区达2. 7万平方里,鲁、豫、晋三省被灾区域148县,灾民981.4332万人。

湖南旱,陕西72县复遭旱跋。

6月,川边地震。

11年(1922年)。

苏、浙、皖大水,浙省最重,三省灾民共1200万人。

湘省旱。

9月。

武昌、汉口等处飓风,江水汛滋。

汕头飓风.海水高出堤岸丈余,全区房屋悉被冲没,死伤人数万。

12年(1923年),水早遍及12省,受灾面积1万方英里以上,死亡人数在10万以上。

损失财产无算。

13年(1924年).闽、粤、湘、桂、鄂、豫、赣、冀、鲁、川、察、辽等省大水,淹没1325人,灾区面积5000平方里.财产损失1. 25亿元,沿黄河各县禾稻漂没。

鄂灾奇重,灾区100余县,庐田漂没,民无所依。

河北大水,被灾面积5000平方里.损失2500万元。

14年(1925年)3月.云南大理地震,先后二次,灾情奇重.实区占全省三分之二,房屋倒塌,焚烧无数,压死者不下万余人,冻饿死者三四千人。

冀、粤、桂等六省均有虫灾,损失财产的1300万元。

蜀省饥歉,被灾达80余县。

饿死者3000万人,流离失所者不可胜计。

S月,黄河南岸大堤在黄花寺附近决口,被淹区域2000平方里,灾民200多万人。

被灾村镇其2000余,财产损失数千余万元。

滇、鲁被灾面积800平方里,财产损失2000余万元。

江西附近良田,尽成泽国。

蜀省疫病流行。

病者20万人。

15年(1926年),鲁、皖两省大水。

鲁省南岸,堤坝冲塌,淹没面积800平方里,损失2000万元以上。

以下为所谓“黄金十年”的资料:16年(1927年)5月23日甘肃古浪8级大地震,古浪、武威死亡4万余人,被灾20余县.压死者3.7万余人,受伤约4万余人,房屋倒塌4万间。

鲁省蝗,旱灾尤重,受灾者900万人。

长江下游大水。

甘肃武威县渠涨,被淹没人口700余人.冲没乡村143。

冲毁房屋3000余间。

死亡牲畜2000余头,被没田亩不计其数。

17年(1928年),绥、晋、赣、黔、湘、皖、川、浙、滇大水,皖尤重,仅稻作一项就损失400余万元。

冀、鲁、像、陕、甘、察、热、黔、闽、鄂、苏、粤、桂遭早被灾535县,灾民3339万余人。

共计是年水旱被灾区达21省,共1093县,灾民约计达7000万人以上,被灾县份占全国百分之十四,灾民占百分之八。

浙省受虫害最重,约损失1亿元。

察哈尔本年饥民90万,次年激增到230万,死亡率占饥民总数的3l0。

18年(1929年)。

陕、甘、豫、晋、察、绥、皖等大旱。

灾民3400万人。

其他各省均有波及。

川、鲁及陕北等省有局部水灾。

苏、皖、鲁、赣、豫、晋、鄂,冀受虫害,沿湖一带损失达2026.5万元。

汉中留坝灾民因饥不择食地采挖野草,中毒而死的达5000余人。

16年开始的旱灾总计死亡1000万人以上。

19年(1930年),陕、晋、察、甘、湘、豫、黔、川、热、苏、赣等均水早,被灾县份达517,灾民2111.3078万人,不完全统计死亡1. 086万人,损失两亿余元,陕、甘灾尤重,居民初则食树皮,继则卖儿裔女,终则裂陷死尸,易食生人。

税。

据陕西籍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1930年l月9日在南京的一次报告中揭露,两年中由陕西卖出的饥民儿女,在山西风陵渡一带,可查的就有40余万,陕西省军政当局特设人市,每人收取5元税,共计渔利200多万元。

以上各省有虫患县份共188,灾民872.477万人,死亡 2.1392万人,损失1.53387705亿元。

患风雹灾民达300万人,损失3000万余元。

20年(1931年),苏、皖、翰、鄂、湘、豫、浙、鲁、8省大水。

被灾区域达32万平方里,灾民1亿人(占全国14),被淹田亩2.55亿亩,被淹人口26.5154万人,农产品损失4. 57亿元,被灾290县。

其中以皖省灾情最重,占八省百分之二十二,县份百分之四十四中间,有百分之三十一县大地沉没者达数个月,损失每户平均达457元。

自6月下旬到7月中旬,淮河上游的洪水从河南冲人皖北,信阳至五河之间的64处河堤决口,信阳、息县以下沿淮一线水深达数米以上,淮北平原一片汪洋,洪泽湖以上掩没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

河南邓县、南阳、新野三县,淹死32900人。

因江淮水患,被灾区域多患疫病。

陕、甘、川、热等亢旱。

陕、湘、热,虫。

31年大灾死亡人数据官方统计在200万-400万间。

21年(1932年),豫、陕、皖、甘、青、鲁大旱。

晋、陕、豫等省均霜雹,灾区达数十县,晋尤重,五县损害甚巨。

吉、黑、晋、豫、皖、翰、冀、湘、陕、鲁、粤、北满等大水灾,晋尤重,淹没70余万亩,灾民达数千万人。

鲁、皖、豫飞虫灾。

22年(1933年)8月,黄河决口。

被灾人数364.2514万人,死亡1.8293万人,倒塌房屋168.5369万间,淹没田亩1274.2647万亩,伤害牲畜6.3639万头,损失2.32214648亿元。

绥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等省影响颇巨。

河北省各河堤决,淹没数十村庄,农田4万余顷,黄河上游堤溃,溺死2000人以上。

河南滑县尤重,被灾面积达5000余平方里,灾民30余万人,淹没房屋45万间,死亡不计其数,财产损失3000余万元。

山东被灾区20余县,灾民百余万人。

8月,湖南40条河流大涨,淹没田庐。

杨子江上游水势奔腾而下,江水暴涨,沿江各县被淹没。

安徽10余县水,江西14县水,损失数百万元,灾民10余万人。

甘省暴风雨,淹没屋宇田园。

又地震、瘟疫流行,疫者50余县,人民损失甚大。

晋西中一带,疫病几遍全省。

陕、粤、豫、黔、晋、滇、青海、宁夏、绥、闽等省旱,被灾达70余县,财产损失尤巨。

豫、皖、冀、浙、湘、陕、晋、苏、鲁等九省蝗,被害面积686.3033万亩,损失1477.9215万元。

陕、豫、晋、甘等省冰雹风霜。

被灾达100余县。

晋省太原附近冰雹大如卵,损毁农物甚重。

23年(1934年),鄂、湘、豫、冀、晋、陕、川、皖、赣、闽、察省水,淹田地3.53491亿亩。

黄河决口,长坦、濮阳一带尽成泽国,直至翌年3月仍大水围城,灾情奇重。

苏、皖、浙、鄂、豫、赣、滇、陕等14省313县早、水、蝗,损失达10亿元。

本年水旱蝗灾,农田被灾面积1600余万亩,损失约1300余万元,受灾9省195县。

7月,粤大风,倒塌无数,拔木沉舟。

又12省89县风霜灾,安徽早,饥饿死者不下数千人,逃亡者数百户。

24年(1935年)成都地震三次。

九江等县饥民多自杀。

长江、黄河祀滥,鄂、湘、帐、皖、冀、鲁、豫,苏8省被灾面积6490. 4496万公里,灾民2059. 5826万人,财产损失4.15701905亿元,就灾民人数计算每人平均损失20元。

其中,长江中游再次发生大洪水,自宜都至城陵矶的干流河段及汉江水位超过1931年,荆江大堤溃决,长江中下游平原受灾2264万亩,毁屋40.6万间,灾民1100万,死亡14 .2万人。

黄河也于山东临濮集决口,口门刷宽约2000余公尺,鲁西13县、苏北10余县尽遭淹没,灾民至少340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