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2》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六年级教案 2.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市一等奖)

小学六年级教案 2.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市一等奖)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小学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第二课时)“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知道神州飞船的相关知识。

2、了解航天人的感人事迹,学习航天人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

3、通过了解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知道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前列,增强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的相关材料,和航天人的感人事迹。

教学时间:四十分钟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出示课题1、教师导语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2、播放神舟五号飞天视频,揭示本课主题。

二、交流感受,揭示神五发射意义1、学生交流观看完神五飞天视频后的感受,教师总结神五发射的意义。

2、教师提出质疑:为什么要探索太空?教师引用杨利伟说的“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揭示探索太空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了解十年飞跃1、学生课前对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八号、九号、十号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组内进行交流,归纳出这几次取得的重大突破。

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并把汇报结果,提炼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2、学生看黑板上的板书内容,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讲述事迹,学习航天精神学生讲述课前调查的有关航天人的资料。

通过航天员接受采访的的事例以及航天飞船背后的小故事让学生感受航天员的航天精神。

五、畅想未来,共谱中国梦1、学生感受祖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同时,畅想一下未来航天事业还会有哪些发展。

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表现对祖国未来航天业的期盼。

2、教师总结:如果把刚才的发言当作是同学们的一个小目标、小梦想的话,那么,同学们让老师看到大家用自己真诚、发自内心的语言编织的一副充满希望的少年梦,希望大家牢记航天精神,为梦想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航天梦、少年梦、中国梦都会实现。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一课,主要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人类和国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航天事业有浓厚的兴趣。

但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工作以及训练等,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航天事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知道我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我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难点:对航天事业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准备好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3.教学材料:准备宇航员的生活和工作资料,以及航天事业的意义和价值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和工作图片,让学生了解宇航员的日常生活、锻炼、科研等工作情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宇航员生活和工作情况的调查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河北版品德和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案

河北版品德和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案

河北版品德和社会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天宫号的背景、任务,理解我国的航天梦与天宫号的关系;了解祖国的丰功伟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护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交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形成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关注环保,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文明节约的生活理念,从小开始从身边做起,为保护地球母亲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内容•背景知识:了解我国“飞天梦”的历程,天宫号的背景和任务,我国航天事业的成就与贡献。

•情境体验:参观校园航天馆,观看天宫号的模型、视频等,亲身感受祖国的科技强国氛围。

•控制性实验:通过简易实验,了解火箭推进原理。

•课外阅读:在家阅读《航天人梦的翅膀》等航天知识相关读物(根据实际情况,可与家长一起完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人类的飞天梦,引出本课主题——《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

2. 学习(30分钟)(1)背景知识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天宫号的背景和任务。

(2)情境体验学生到校航天馆参观,通过观察、亲身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感受祖国的科技强国氛围。

(3)控制性实验介绍火箭推进原理,通过实验演示其原理。

3. 达标检测(20分钟)(1)反思讨论学生反思通过情境体验和课堂学习对于航天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进行反思和讨论。

(2)小组竞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火箭控制竞赛。

4. 延伸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在家阅读与航天知识相关的读物,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深化对航天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1. 自我评价教师从任务的完成度、学生反应和疑问等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2. 学生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教师进行整理,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3. 家长评价学生将本次课程所学知识与家长分享,家长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评价,为以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

2.多媒体辅助教学,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

3.把握航天英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三段是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超越梦想》歌曲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国航天史将永远记下这样的一些文字:一座大漠中的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艘神奇的宇宙飞船——“神舟”5号一个难忘的日子——2003年10月15日一个英雄的名字——杨利伟一次圆梦的壮举——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3.课文写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

这一过程写了哪三个场面?(板书:送行——发射——问候——圆梦)(二)、精读感悟,感受成功1.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

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

学习小提示:⑴快速默读课文6~15自然段,把你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划出来,并在旁边的空白处写下你的感受。

⑵小组互动,朗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2.同学们刚才都在认真写着,还有的读得很认真,眉毛和眼睛都在读书啦。

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你喜欢发射这部分的哪些语句呢?师生交流:⑴预设1:第6自然段我喜欢。

为什么?为什么紧张。

(这次载人飞天任务重大、任务危险)。

能将你的紧张读出来吗?在这发射前的场面中,其他同学喜欢哪句呢?⑵预设2:“十秒倒计时”从倒计时可以看出人们的紧张。

前面几个数字由高到低再到高。

你读出了起伏感。

让人感受到你内心的紧张啊!为什么喜欢这句话?你的心情怎么样?(紧张,激动)为什么激动?教师总结:是啊,这10秒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期盼、凝聚的10秒!虽短犹长的10秒!它牵动近14亿中国人的心,它是吸引全世界目光的10秒。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背景“教给孩子一些有用的东西”是品社课堂教学矢志不渝的目标。

而教学的有效性也是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的目标之一,即教师和学生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品德与社会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通过利用互联网,认识世界,并利用所查找的资料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态度:使学生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并对我国的未来航天事业充满美好的憧憬。

能力: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东方红一号的资料,了解东方红一号发射的意义,从而提升利用互联网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

知识: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教材分析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着飞向太空,而今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并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前列,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

通过让学生勾画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培养学生国家小主人的意识。

课前准备1、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有关东方红一号的资料和视频2、学生搜集关于东方红一号的资料、探索太空的意义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咱们班的同学都对探索太空有着极大的兴趣。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来看看这张图片,这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

(敦煌飞天)2、预设生:嫦娥奔月。

师:可见自古我国人民就对太空产生了极为浪漫的幻想。

3、大家猜猜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这是万户飞天,万户是明代的人,他非常想逃离现实到月亮上去,于是就开始创造飞往太空的装备,他在装备中使用了火药,大家可想而知他最后的结果是怎样了?万户最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粉身碎骨,多么悲壮啊!他就是我国历史上将飞天的梦想进行实践的第一人。

二、走进“东方红一号”过渡语:从敦煌飞天到万户飞天,可见我国人民拥有着多么美丽浪漫的飞天梦,经过了千百年,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实现了吗?预设生:东方红一号。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2》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2》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2》教学设计一、教材本课内容是《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

二、学情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妄图着飞向太空,而今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妄图终于变成现实,并让学生明白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差不多跨入世界前列,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通过让学生勾画我国航天事业进展的宏伟蓝图,培养学生国家小主人的意识,树立学好科学文化、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进展状况,明白人造地球卫星和神州飞船的相关知识,了解航天人科技攻关、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

2、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对生产和生活产生的重大阻碍。

学会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独立摸索,得出结论。

3、态度:让学生从人造卫星与人们生活的紧密关系中,体会到让科学造福人类的道理。

通过了解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奉献的远大志向。

4、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差不多跨入世界前列,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自豪。

5、教学预备:搜集有关“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的图片、资料。

6、教学时刻:1课时三、学法、教法《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差不多知识,关注周围社会的进展和变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鉴于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纳学生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如此设计的:1、从周围的情况导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造地球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爱好。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是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科技强国梦想的实现。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和认知能力,他们对航天科技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充满自豪,乐于关注国家大事,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认识航天科技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

2.难点:航天科技的重要意义,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视频、图片等资料,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感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的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航天科技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冀教版品社六上《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案例

冀教版品社六上《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案例

冀教版品社六上《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教学案例“飞天梦”》教学案例阳城镇刘指挥小学郎俊巧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状况,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和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了解在人造地球卫星方面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我国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目的与意义,正确认识我国探索太空的目的。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人造地球卫星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主题播放《东方红》歌曲。

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吗?它是什么时候发射的?在哪发射的?二、揭题并板书。

1、出示幻灯片,师解说:“这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响彻太空。

2、师简介时代背景。

刚解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不发达,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卫星,靠租用别国的卫星来发布天气预报,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这一天,结束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空白,让我们牢记这一天,这个特殊的日子。

3、请同学讲述收集的资料。

资料1(指名读)资料2(指明读,)4、看书36页5、师总结:虽然发射卫星起步晚,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射50多颗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应用于气象领域(出示幻灯片)、广播电视、资源普查、军事侦查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现在我国是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说明了我国运载火箭的能力更大,卫星发射的起点更高。

6、让学生谈人造地球卫星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哪些便捷。

7、导语:人造地球卫星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这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的默默奉献,到2003年10月15日,科学家杨利伟乘神州5号飞船圆满成功!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吧!8、出示幻灯片当同学们看到神州5号飞船升空和着落时,是什么样的心情?有何启示呢?学生谈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2》教学设计“飞天梦”
一、教材
本课内容是《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

二、学情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梦想着飞向太空,而今这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并让学生知道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前列,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

通过让学生勾画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培养学生国家小主人的意识,树立学好科学文化、投身国家建设的理想信念。

鉴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和神州飞船的相关知识,了解航天人科技攻关、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

2、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人造卫星对生产和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学会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3、态度:让学生从人造卫星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中,体会到让科学造福人类的道理。

通过了解航天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进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4、教学重难点:了解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和载人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前列,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骄傲。

5、教学准备:搜集有关“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船的图片、资料。

6、教学时间:1课时
三、学法、教法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

课程的宗旨是: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做人与做事的基本知识,关注周围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

鉴于教材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点拨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加深认识,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从身边的事情导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造地球卫星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2、直观感知,探究发现
通过自学,使学生整体感知主题,了解主要内容,之后,让学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教师展示课前搜集到的“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图片并出示“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比较表”,通过比较,使学生得出我国卫星发射起点高、发射能力强的结论,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

3、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人造地球卫星应用广泛,但是有些用途专业性强,学生不易理解,于是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说人造地球卫星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捷;然后教师补充介绍人造卫星应用的众多领域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最后学生通过探究、讨论,认识到人造卫星已经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从而使学生理解航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推动作用。

4、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学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一节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情景剧,学生分别扮演杨利伟、新闻播音员等,再现“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胜利凯旋的感人情景,使学生沉浸在那激动人心的氛围中,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5、引导自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我国为什么要探究太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探究学习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是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伟大壮举;和平利用太空,是人类的共同心愿。

引导学生描绘我国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报效祖国的志向。

6、激情总结,延伸主题
出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展”的图表,学生谈感受,教师总结:
我国的卫星发射技术先进、成功率高,不仅为我国做出贡献,而且还承接国际卫星发射业务,为国争光,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六、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更深地感受到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创造空间,就看我们如何去把握,如何去挖掘,如何去运用了,也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一个道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

通过活动把自己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联系起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掌握知识,这样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