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曹刿论战
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曹刿论战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他的同乡说:“当权者自会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间:参与。
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当权者浅陋无知,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
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
问:“何以战?”于是他请求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人。
”(衣:衣服。
食:食物。
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徧:通“遍”普遍,遍及。
惠:恩惠。
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夸大数目。
一定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
牺牲,指猪、牛、羊等。
玉帛,玉和丝织品。
加:虚报。
信:信用。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孚:为人所信服。
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
虽:即使。
察:明察。
必:一定。
以:根据。
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
中考语文二轮文言文复习九下《曹刿论战》课件

1.背诵课文,积累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 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3.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 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作家作品
《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 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和 文学著作。
C.是/非木柿
D.夫/大国难测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案件)
B卒逢暴雨(通“猝”突然)
C公将鼓之(代词,那件事 )
D可以一战(介词,凭借)
中考链接 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 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 ,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B.“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知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 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C.从写法上说,选文第一段主要记述了庄公和曹刿的对话,叙述议论都 有,曹刿的“战则请从”起了结束上段,开 启下文的作用。 D.选文第三段中,通过庄公问曹刿“不可”“可矣”的道理和曹刿的“ 盈竭之论”“大小之论”“真假之论”,揭示了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军事 见解。
旧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 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 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把握节奏
1、可/以一战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大国是很难估测(它的行动)的,担心他们会
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句子翻译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土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时 勇气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曹刿论战》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曹刿论战左丘明〔先秦〕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
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
”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轼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

《曹刿论战》中考知识点归纳胡善山一、词语理解①遂逐齐师(驱车追赶)②公问其故(缘故)③望其旗靡(倒下)④肉食者鄙(目光短浅)⑤牺牲玉帛(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⑥小大之狱(案件)⑦齐师败绩()⑧又何间焉(参与)⑨忠之属(类)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神情于苏黄不属(zhu 相类似)⑩神弗福也(保佑)(11)既克(战胜)(12)公将鼓(击鼓)(13)彼竭我盈(满这里指士气旺盛)(14)(1)弗敢专也( 独自享有) (15)小惠未徧(同“遍”遍及)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夫大国,难测也。
大国,是难以测度的。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不会保佑你的。
(3)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见他们的车辙印混乱,望见他们的军旗倒下,所以追击他们(4)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
(7)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衰退,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消失了。
(8)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9)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这是做好本职一类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打一仗。
(10)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内容理解【1】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
你的看法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3】阅读全文,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①战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懂得取信于民②在实战过程中能够针对敌我双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反击时机和追击的时机,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解析:《曹刿论战》一、按原文填空庄公曹刿请见的直接原因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他肯定了鲁庄公的(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做法,也表明了他认(为取信于民)是决定战争胜利的根本。
作战前,中,后表现鲁庄公“鄙”的特点的句子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
曹刿观察敌情的细心之处(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认为(彼竭我盈)之时是最佳的反攻时机,原因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辙乱旗靡)之时则是追击的最佳时机,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俱有伏焉)。
本文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两句为标志,表明了长勺之战齐败而鲁胜的最终结局。
鲁庄公的答复中最符合曹刿“取信于民”这一思想的句子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齐军大败后,鲁庄公“将驰之”,曹刿说:“未可。
”曹刿阐述理由的句子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本文涉及到的战争,指的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战例之一(齐鲁长勺之战)。
这场战争中.鲁国取胜的原因是(取信于民),(知己知彼)、(把握战机)(1分,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何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有两个成语出自上文,它们是:(一鼓作气)(辙乱旗靡)选段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通过(语言、)描写和(_动作)描写刻画了曹刿卓越军事家的形象。
联系全文看,本文所写的事件是(长勺之战),发生的时间是(鲁庄公十年),地点在(长勺)。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传说是春秋时期的(左丘明)所编。
《曹刿论战》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的原因是□□□□。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知识点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所以课文中的“我”指鲁国一方。
二、语音刿(guì)孚(fú)辙(zhé)轼(shì)遂(suì)盈(yíng)靡(mǐ)玉帛(bó)鄙(bǐ)又何间(jiàn)焉小惠未徧(biàn)弗(fú)敢专也三、通假字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同“遍”,遍及、普遍四、古今异义词1、小大之狱狱:案件——监狱2.必以情实情——感情3.又何间焉间:古义:参与今义:中间,隔开,不连接,空间,时间4.肉食者鄙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轻视,看不起5.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
6.忠之属也忠: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7.弗敢加也加:古义:虚夸,以少报多今义:增加8.再而衰再:古义:第二次今义:表示事情或行为重复,又一次9.可以一战可以凭借——能愿动词五、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六、一词多义1、师:遂逐齐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属: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3、故:故克之(因此,所以)公问其故(缘故,原因)4、请:曹刿请见(请求)战则请从(请让我)5、从:战则请从(跟随)民弗从也(服从,听从您的命令拼死作战)6、以:何以战(凭,靠,凭借)必以分人(把)必以信(用)必以情(根据)可以一战(凭借)7、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公与之乘(代词,他)公将鼓之(助词,凑足音节)公将驰之(代词,齐师)七、重点词语解释1、既克,公问其故(克:战胜)2、望其旗靡靡:倒下3、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初三语文第1 页共2 页4、弗敢专也专:独自享有,独自专有5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信服、八、特殊句式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2、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省略句3、(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驰)矣。
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 第一部分 专项一 课内文言文阅读 第21篇 《曹刿论战》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

中考语文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曹刿论战考点复习指导:一、文学常识1. *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 《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
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1. 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2. 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 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 “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 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6. 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 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 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10. 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 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 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 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 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 *的线索:远谋。
三、简答题1. 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 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
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
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 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 样?
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 作用?
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 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 哪一句?
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 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掌握下列字词:
(1) 曹刿( guì ) n (2) 又何间( jià )焉 (3) 肉食者鄙( bǐ ) (4) 弗( f ú )敢加也 n (5) 小惠未遍( bià )
(6) 小信未孚( fú) ng (7) 公与之乘( ché ) shá ) o (8) 战于长勺( (9) 下视其辙( zhé) (10)登轼( shì )而望 ng (11)彼竭( jié )我盈(yí ) (12)望其旗靡( mǐ )
问:“何以战?” 凭、靠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养 不 个人专有 必 以 (之) 分人。 ” 一定 把 它 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回答 听从 通“遍”,遍及,普 遍 (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Z作 战?”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 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 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 会听从您的。”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参与 今义: 今义: 案件,官司
表示可能,许可 隔开,不连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监牢
一词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缘故,原因) (听从) (跟随) (所以)
从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凭借什么作战?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信未孚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处理得 合情合理。
曹刿论战
文言重点语句 忠之属也。
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
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在长勺之
战中战胜齐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战前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
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中不懂战略战术,急躁冒进。 战后不明白取胜原因。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战前预见到“肉食者鄙”;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
先决条件;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后发制人。
报先帝而忠陛下 齐师败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老师
曹刿论战
一词多义
忠之属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公问其故 故克之 故逐之 原因,缘故 所以 所以
通“嘱”,嘱托
曹刿论战
通假字
小惠未徧
「徧」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词类活用
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名词用作动词
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 齐国?
政治上取信于民;
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
时机,后发制人。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是一位爱国、有责任感、有政
治远见和卓越军事才能的人。 鲁庄公是一位目光短浅,但能礼贤 下士、知人善任的君主。
其乡人和鲁庄公对刻画曹刿这一 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起衬托作用。
十年春,齐师伐 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进攻 指鲁国 将要迎战 接见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 谋 之,又何间焉?”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划 这件事 参与 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 又何必参与呢?”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拜见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
(这样,如此)
(他们的,指齐军的) (他的,指曹刿的)
肉食者谋之
代词,指这件事。 助词,的。
之
忠之属也
公将驰之 何以战
助词,无实意。
凭借 按照 把
以
必以情 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一词多义 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万钟于我何加焉
进攻
明确:
课文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公讨论战争能不能打,凭什 么可以战胜敌人,这是战前的政治准备;第二段写曹刿协 助鲁庄公指挥打败齐军,取得战争的胜利;第三段写打败 齐军后,曹刿给鲁庄公总结经验。可见,课文是按着战前 准备、战争进行、战后总结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课文详细地记叙了战前曹刿与鲁庄公讨论这一仗能不 能打,以及战后的总结,而对长勺之战的经过写得非常简 略。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 样处理?
重点聚焦
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 有哪些?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3、你又如何评价鲁庄公呢?
课文中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 物的特点? 战前
取信于民
远 谋
战中 战后
捕捉时机 分析胜因
我的总结: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 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 “可以追击了。” 遂 逐齐师。 于是 追赶、追击 于是追击齐军。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 战胜 原因,缘故 句首发语词,不译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 衰,三而竭。 枯竭 振作 第二次 减弱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 减弱,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彼竭我盈, 故克之。 对方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所以 敌方的士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士气正盛,所 以战胜了他们。
公将鼓之
「鼓」击鼓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
曹刿论战
重点实词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弗敢专也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参与 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个人专有
弗敢加也
必以信
虚报
实情
曹刿论战
重点实词
小信未孚 虽不能察
为人所信服 明察
必以情
忠之属也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下视其辙
砍伐 虚报 戴 益处 养 怎么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曹刿论战
一词多义
曹刿请见 乃入见 又何间焉
接见 拜见 参与 jiàn
中间 jiān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私自,偷着 jiàn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曹刿论战
一词多义
必以信 小信未孚 忠之属也
实情 信用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尽忠 军队
写作背景
齐国国君荒淫无道,他的两个弟弟逃到国外避难,公子小 白逃到莒国,公子纠逃到鲁国。几年后,齐国的两个国君 相继被杀,国内无君。这时鲁国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莒 国护送公子小白回齐国。结果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做了国 君。他即刻出兵打败鲁国,并迫使鲁国杀死同他争夺君位 的公子纠。但小白还不甘心,第二年,又出兵攻打鲁国。 鲁军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军打得大败, 赶出了鲁国的国境。这就是《曹刿论战》所记叙的齐鲁长 勺之战。
按照,依照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以 信。” 古代祭祀用的猪、牛、 虚报 实情 羊等祭品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信用 为人所信服 赐福,保佑 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 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 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小组学习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 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其乡人和鲁庄公对刻画曹刿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些什么启示?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他,指曹刿 击鼓进军 鲁庄公和他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 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 矣。” 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 大败 齐师败绩。 齐军大败。
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驱车(追赶) 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
文章对材料剪裁得当,哪些是详写,
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 关吗?说说理由。
文章对材料剪裁得当,哪些是详写,哪 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分析;略写:
作战经过 是为了突出曹刿的远谋,这样安排 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牛刀小试
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他为什么要“请见”?
文章内容理解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 与鲁庄公的对话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 鲁庄公的“鄙”: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少数 人的支持和神灵的保佑上。(衣食所安,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按照,依照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 情。” (以)实情判断 案件 即使 明察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 察,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之) 一战。 对曰:“忠之 属也。可/以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类 凭借 (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 这个条件打仗。 战则请从。” 跟随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