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提升训练第6篇 曹刿论战

合集下载

2019届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曹刿论战》总复习试题(含答案)

2019届中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曹刿论战》总复习试题(含答案)

曹刿论战
一、根据读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曹guì(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bǐ( ) 小信未弗( ) 旗mǐ( )
小惠未biàn( ) 视其zhé( ) 登shì( )而望之彼jié( )我yíng( )
二、文学常识填空
《曹刿论战》选自《》,原名《》,又称《》,传说是时期所作。

它是史书,是一部
和。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
四、翻译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五、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

2、“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3、与“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2、曹刿乃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险时刻,他挺身而出,他的思想境界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
3、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读了本文,你感悟到做人和处事的什么道理?
4、鲁庄公是一位昏庸的国君吗?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5、本文运用对比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复习题精选(附参考答案)题目分五部分:文学常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句子翻译、阅读选择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全称是《》,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体历史著作。

二、文言实词1.古今异义(1)肉食者鄙.古义:今义:鄙视(2)又何间.焉古义:今义:隔开,不连接(3)可以..一战古义:今义:表示肯定判断(4)牺牲..玉帛古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5)再.而衰古义:今义:又一次(6)小大之狱.古义:今义:监狱2.其他重点实词(1)曹刿请见.见:(2)肉食者鄙.鄙:(3)肉食者谋.之谋:(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弗:专:(5)小惠未遍.遍:(6)小信未孚.孚:(7)虽不能察.察:(8)忠之属.也属:(9)战则请从.从:(10)齐师败绩..败绩:(11)公将驰.之驰:(12)下视其辙.辙:(13)登轼.而望之轼:(14)遂逐.齐师逐:(15)既克..既:克:(16)一鼓作.气作:(17)彼竭.我盈.竭:盈:(18)难测.也测:(19)惧有伏.焉伏:(20)望其旗靡.靡:3一词多义(1)师①齐师.伐我②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2)安①衣食所安.②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文言虚词1.乃.入见2. 虽.不能察3.战于.长勺4.焉①又何间焉.②惧有伏焉.5.其①其.乡人日②公问其.故6.何①又何.间焉②何.以战7.之①肉食者谋之.②小大之.狱③公与之.乘④公将鼓之.8.以①何以.战②必以.分人③必以.情④可以.一战四、句子翻译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6.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彼竭我盈,故克之。

五、阅读选择题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曹刿论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神弗福.也福:福气B.小信未孚.孚:使信服C.虽不能察.察:明察D.夫大国,难测.也测:揣测,估计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何以.战以.伤先帝之明B.再而.衰,三而竭广起,夺而.杀尉C.公将鼓之.陈胜佐之.D.公问其.故安陵君其.许寡人8.下列有关本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贯穿全文的一条人物活动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B.面对“齐师伐我”一事,曹刿与乡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C.文章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在表现战争的激烈和君臣的筹谋得当。

D.文章紧扣“论战”来写,详略得当,体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答案】6.A 7.B 8.C【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译为: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福,动词,保佑;故选A。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凭借/连词,以致于;B.都是连词,表顺承;C.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指吴广;D.代词,指其中的/语气词,表祈使;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曹刿论战》中考训练题训练题(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错误..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B.又何间.焉夹杂C.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D.神弗福.也赐福、保佑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可以.一战必以.情C.三而.竭足肤皲裂而.不知 D.下视其.辙欲穷其.林3、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重点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略写。

B.曹刿入见与鲁庄公一番对话,使庄公明确了战争胜利的基础是政治上“取信于民”。

C.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文章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小惠未遍.遍:遍及、普遍 B.忠.之属也忠:忠诚C.小大之狱.狱:诉讼事件 D.公将驰.之驰:驱车追赶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必以.信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与之.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C.肉食者.谋之行者.休于树 D.战则.请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下列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忠之属也,可以现一战”这话告诉我们:在曹刿看来,忠诚尽责的人,才可以获得民心,获得民心,是取得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

B.文章前后照应,如第一段“肉食者鄙”与第二段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第三段“公问其故”,互相照应,说明鲁庄公的“鄙”,与曹刿形成对比,反衬出曹刿的“远谋”。

C. 选文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战前、战中、战后三个阶段的有关情况,其中略写战前鲁国的政治准备。

D.语言极其精练,如曹刿指挥长勺战斗说的话,只用“未可”、“可矣”四个字,但是却有力地反映出他的智谋。

全文虽然只有二百二十多个字,但却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军事论文,是一篇简言意明的作品。

专题36《曹刿论战》(真题专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36《曹刿论战》(真题专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36:《曹刿论战》(解析版)真题专练【12023年重庆市中考语文真题A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刿论战《左传》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9. 下列文言文句子和成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曹刿请见.见.缝插针B. 弗敢加.也雪上加.霜C. 下视其辙.如出一辙.D. 公问其故.故.弄玄虚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彼竭我盈,故克之。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选文开头点出“远谋”,后文多次写曹刿的“远谋”,“远谋”二字乃全文“眼目”。

B. “将鼓”“将驰”刻而出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体现出曹刿对战况的精准把掘,表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才能。

C. 选文将曹刿与乡人进行对比,以突出曹刿爱国、护国的责任感和政治热忱。

D. 全文剪裁合理,笔墨精练,详写战争起因、曹刿首论,略写战争经过、取胜原因。

12. 曹刿和毛遂皆“古今奇人”,他们“奇”在哪里?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曹刿请见,毛遂①自荐,皆古今奇人也。

草茅下士,朝不列,燕不与②,急国家之难,奋义来前。

刿一出而齐师败,遂一出而赵纵合。

有此识见,故能鄙夷一切。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曹刿论战》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曹刿论战》精讲精练(含答案)

《曹刿论战》专题训练㈠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㈡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所作,是一部____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史称“________”㈢理解默写:⒈曹刿的“乡人”阻止他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⒉曹刿坚持拜见鲁庄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⒊曹刿对鲁庄公说百姓不会跟你作战,因为“__________”;神灵也不会保佑你胜利,因为“_________”。

⒋文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刿对此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⒌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忠之属也”的标准)⒍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六册古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

中考语文古文考试篇目练习 第六册古文(《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

第六册古文《曹刿论战》(《左传》)姓名【原文】熟读课文,解释下文加点字词。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应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乡亲们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太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进宫廷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和丝织品,我从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如实禀报神。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使神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我也必定按照实情处理。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此打一仗。

如果作战的话,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两军在长勺交战。

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

曹刿说:“不可以。

”齐军三次击鼓进军。

曹刿说:“可以了。

”齐军溃败。

鲁庄公准备驾车追赶齐军。

曹刿说:“不可以。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

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试题

制卷人:歐陽文化、歐陽理複;制卷時間:二O二二年二月七日惠萍初级中学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之?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目的: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理解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记住相关的文学常识。

复习重点: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准确翻译好课内外文言句子。

2、学会知识的迁移复习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学会知识的迁移。

复习方法:自主复习、老师点拨一、预习作业及检测1.背诵课文及文学常识2.掌握两篇课文中涉及到的重要实词的解释。

实词解释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既.克,公问其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明日..,徐公来,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谤讥..于朝〔〕〔〕〔〕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二、知识梳理〔一〕虚词的一词多义之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公将鼓之公与之乘彼竭我盈,故克之登轼而望之齐国之美丽者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问之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暮寝而思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燕、赵、韩、魏闻之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情可以一战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其肉食者谋之其乡人曰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于战于长勺欲有求于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能谤讥于朝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而登轼而望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篇曹刿论战《左传》知识盘点一、易考实词梳理1. 古今异义(1)齐师.伐我古义:________ 今义:称某些传授知识技术的人(2)又何间.焉古义:________ 今义:隔开,不连接(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________ 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4)牺牲..玉帛古义:________ 今义:为正义献出生命(5)弗敢加.也古义:________ 今义:增加(6)必以信.古义:________ 今义:信用(7)小大之狱.2015.15C古义:________ 今义:监狱(8)忠.之属也古义:________ 今义:忠诚(9)可以..一战古义:________ 今义:能,行(10)战则请从.古义:________ 今义:由,自(11)一.鼓作气古义:________ 今义:最小的正整数(12)再.而衰古义:________ 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13)三.而竭[F]古义:________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2.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①神弗福.也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5.15B②公将鼓.之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齐师伐.我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肉食者谋.之谋[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9.15D (3)未能远.谋远[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4.15C (4)何以.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再 (5)衣食所安. 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弗.敢专.也 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曰 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惠未遍. 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玉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信未孚. 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虽不能察.,必以情.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忠之属.也 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齐师败绩.. 败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公将驰.之 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下视其辙. 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登轼.而望之 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遂逐..齐师 遂[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逐[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既克.. 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一鼓作气.. 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彼竭.我盈. 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夫大国,难测.也 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惧有伏.焉 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望其旗靡. 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一词多义全扫描 一鼓作气,再.而衰主人日再.食(《送东阳马生序》)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F](《河中石兽》) 衣食所安.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安.求其能千里也[F](《马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虽乘.奔御风[F](《三峡》) 公将鼓.之 一鼓.作气 小惠.未遍[F]2.安 4.鼓3.乘6.见 8.信7.师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大王加惠.(《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请见.[F] 见.往事耳(《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____________ 请以军礼见.[F](《周亚夫军细柳》) ____________ 下见.小潭[F](《小石潭记》) 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马说》)____________ 十年春,齐师.伐我 ____________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____________ 必以信. ____________ 小信.未孚 ____________ 忌不自信.[F](《邹忌讽齐王纳谏》)____________ 则是无信.[F](《陈太丘与友期行》) ____________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十二章》) ____________ 愿陛下亲之信.之[F](《出师表》) ____________ 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___三、重点句子翻译1.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6. 彼竭我盈,故克之。

四、探究设问○理○解○概○括 1. 曹刿听鲁庄公说“何以战”,前两次都否定了,第三次才说:“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案】“忠之属也”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以一战”意思是曹刿认为断狱以情,则能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

只有取信于民,才能把战争的胜利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这正是曹刿的“远谋”。

2. 曹刿说“肉食者鄙”,文中鲁庄公是肉食者的代表,他的“鄙”可以概括为哪两个方面?【答案】政治上:把对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军事上:急于求战和攻击。

3.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曹刿的“远谋”体现在战前和鲁庄公对凭借什么作战的讨论,认为只有取信于民才是作战的前提,具有政治远见;战中善于把握有利的反攻时机与追击时机;战后能够及时总结战斗的经验。

4. 第3段中,曹刿就战争的取胜之道做了哪两点论述?请简要概括。

【答案】一是强调蓄养士气的重要性;二是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5. 请从事件发展以及人物活动两个角度分别概括文章线索。

【答案】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疑。

6. 齐鲁长勺之战,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结合课文简要分析。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答案】①政治上取信于民:鲁庄公和曹刿的战前对话说明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的。

②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

取胜之后,曹刿并不追击,深知兵不厌诈之道,唯恐中了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防备对方运用计谋。

曹刿在战争中可谓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7. 如何理解曹刿以平民身份而主动“论战”的行为?(统编教参问题探究)【答案】曹刿堪称中国古代平民政治家与军事家。

他只是鲁国的一介平民,并非“肉食者”,本无机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讨和实施。

但他凭借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积极参与抵御外敌入侵的政治谋划与军事行动,并创造了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迹。

○写○作○技○巧1. 文章第1段是如何通过与鲁庄公的对话来塑造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通过写曹刿的一问两驳和鲁庄公的三答,将曹刿在政治上的远见及对人民的重视与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希望依靠小恩小惠及神灵庇护取得战争胜利的思想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

2. 课文仅用二百多字就叙述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说说课文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好在哪里。

(统编课后思考探究)变式提问:本文详细介绍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而对于交战的具体过程则略写,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答案】本文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如第1段中与庄公论“何以战”的两次对话,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第3段论述取胜原因,则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

这两段文字,完整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对于无助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事,如战争起因、战斗状况、战后处理等一概不提,这样的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 文中第2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鲁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活灵活现,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答案】将鲁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形成对比,突出曹刿的深谋远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谨慎果断,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的人物形象特点。

4. 文章标题为“曹刿论战”,为何要描写长勺之战的经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描写长勺之战的经过,将鲁庄公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以及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表现了出来。

前者的“鄙”和后者的“远谋”形成鲜明对比。

②引出后文曹刿论述战争取胜之道的内容。

5. 文章对人物的褒贬之意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寓于字里行间,简洁精练。

请结合文章内容任举一例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在描写鲁庄公与曹刿在战场上的场景时,下笔极其简洁,“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以及曹刿所说的“未可”“可矣”简单几字,传达出曹刿的果断和胜券在握之志,也表现了鲁庄公的急躁冒进。

○人○物○形○象1. 如何看待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统编教参问题探究)【答案】鲁庄公作为一名君王,资质平庸无奇,但他并非昏君。

他最初将战争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祈求神灵保佑上,这反映了他政治见识的鄙陋。

在战场上,他急于求成,未曾谨慎考虑就打算出击追敌,暴露了他在军事上的轻率。

但鲁庄公能够接见并非“肉食者”的曹刿,耐心回答他的“三问”,说明鲁庄公能够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后来在作战中他又听取了曹刿的意见,这反映了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后又询问曹刿取胜原因,说明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2. 课文篇幅不长,却展示了曹刿多方面的品质。

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曹刿这个人物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