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1025中文资料
CO、CO2有害物质学习辨识

相对密度(空气=1)
0.97
熔点(℃)
-199.1
饱和蒸汽压(kPa)
无资料
最大爆炸压力(MPa)
0.720
最小点火能(mJ)
无资料
燃烧热(kJ/mol)
2800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解于乙醇、苯等多数有机物
健康危害及防护措施
侵入途径
吸入
车间卫生标准(mg/m³)
30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眼睛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呼吸系统防护
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2.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的理化性质与危险、有害特性识别表
物质名称
一氧化碳
分子式
CO
危险性类别
第2.1类易燃气体
相对分子质量
28.01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化学合成,如合成甲醇,光气等,用作精炼金属的还原剂。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成份
纯品
闪点(℃)
<-50
引燃温度(℃)
610
沸点(℃)
-191.4
爆炸极限(%)
禁忌物
强氧化剂、碱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五氧化二磷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五氧化 (二)磷产品安全数据表(MSDS)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第九部分理化特征第二部分成分 / 构成信息第十部分稳固性和反响活性第三部分危险性概括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第四部分急救举措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第五部分消防举措第十三部分荒弃处理第六部分泄露应急办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第七部分操作处理与储藏第十五部分法例信息第八部分接触控制 / 个体防备第十六部分其余信息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五氧化(二)磷化学品英文名称: phosphorus pentoxide中文名称 2:磷酸酐英文名称 2:phosphoric anhydride技术说明书编码: 989CAS No.:1314-56-3分子式: P2O5分子量:第二部分:成分 /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五氧化 (二)磷~%1314-56-3第三部分:危险性概括危险性类型:侵入门路:健康危害:本品遇水生成磷酸;有时含游离磷而惹起磷中毒。
急性中毒:短期大量吸入惹起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出现咽喉炎、支气管炎。
严重者发生喉头水肿致窒息,惹起肺炎或肺水肿。
口服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多日内出现黄疸及肝肿大,或出现急性肝坏死;严大病例,数小时内患者由喜悦转入克制,发生昏倒、循环衰竭,致使死亡。
可使组织脱水,对皮肤有刺激腐化作用。
慢性中毒:有呼吸道刺激症状及磷毒性牙齿、牙龈和下颌骨伤害。
环境危害: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强腐化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1- 让每一个人同等地提高自我第四部分:急救举措皮肤接触:立刻脱去污染的穿着,用大批流动清水冲刷起码15 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刻提起眼睑,用大批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完全冲刷起码15 分钟。
就医。
吸入:快速离开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达。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刻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无腐化症状者洗胃。
忌服油类。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举措危险特征:接触有机物有惹起焚烧的危险。
(完整word版)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完整word版)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https://img.taocdn.com/s3/m/de15c9dc4b73f242326c5f58.png)
LD50:4100mg/kg(大鼠经口)。
健康危害
有毒。毒性低于其他有机过氧化物.对皮肤及黏膜微有刺激性。加热时本品有形成毒性较强且较易挥发的乙酰苯的危险。可经皮肤吸收.
燃烧爆炸危险性
燃烧性
易燃;助燃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闪点(℃)
113~116
爆炸上限(g/m3):
/
自燃温度(℃)
/
爆炸下限(g/m3):
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
标识
中文名:过氧化二异丙苯[含量>42%,带有惰性固体];过氧化二枯基;硫化剂DCP
危险货物编号:52030
英文名:Dicumyl peroxide(content>42%,with inert solid);Curing agent DCP
UN编号:―――
分子式:C18H22O2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低温、通风良好的不燃材料结构的仓库,远离热源和明火.防止阳光直射。与还原剂、促进剂、有机物、可燃物及强酸隔离储运。
急救措施
①皮肤接触: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②眼睛接触: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严重者须就医诊治。③吸入:应使吸入粉尘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就医。④食入:误服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泄漏处置
切断一切火源,戴好防毒面具与手套。用不燃材料如蛭石等吸收,用塑料铲铲入塑料桶内,送至空旷地方用长把点火焚烧掉.空容器须用10%氢氧化钠溶液清洗。
分子量:270。4
CAS号:80-43-3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
纯度为97%左右的为白色结晶。纯度为40%左右的为白色粉末或糊状物.
熔点(℃)
39
相对密度(水=1)
九水硝酸钴相对分子质量

九水硝酸钴相对分子质量
摘要:
1.介绍九水硝酸钴
2.阐述九水硝酸钴的相对分子质量
3.说明九水硝酸钴的用途和相关注意事项
正文:
九水硝酸钴是一种化学物质,其化学式为Co(NO3)2·9H2O,是一种蓝色的结晶性固体。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1.03(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个数值是由一个钴原子(相对原子质量为58.93)、两个硝酸根离子(每个离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2.01)和九个水分子(每个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2)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加而得到的。
九水硝酸钴主要用于制造其他钴化合物,如钴盐、钴氧化物等,这些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电池、磁性材料、色料等领域。
在使用九水硝酸钴时,需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避免吸入其粉尘。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6类-----有毒品

目录表- 氰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表- 氰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表- 氰化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表- 氰化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表- 氰化锌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表- 氰化金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表- 三氧化(二)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7)表- 碳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表- 氯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表- 氢氧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表- 环氧氯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1)表- 硝基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2)表- 氯化苄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3)表- 二氯化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4)表- 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5)表- 邻甲(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6)表- N,N-二甲(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7)表- 甲苯-2,4-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8)表- 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9)表- 己酮肟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表- 灭害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1)表- 克百威[含量>1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2)表- 自克威[含量>25%]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3)表- 间异丙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4)表- 杀线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5)表- 敌蝇威[含量>5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6)表- 涕灭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7)表- 腈叉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8)表- 恶虫威[含量>65%]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9)表- 异索威[含量>2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0)表- 硒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1)表- 氧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2)表- 一氧化铅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3)表- 四氧化(三)铅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4)表- 硫酸汞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5)表- 硝酸亚汞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6)表- 氟化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7)表- 氟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8)表- 氟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9)表- 氟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表- 氟硅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1)表- 氟锆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2)表- 硫酸铜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3)表- 三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5)表- 四氯化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6)表- 1,1,1-三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7)表1,1,2-三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48)表- 1,1,2,2-四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9)表- 溴代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0)表- 三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1)表- 四氯乙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2)表- 十二硫醇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3)表- 乙二醇丁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4)表- 水杨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5)表- 二苯甲烷-4,4’-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6)表- 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57)表- 邻二氯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8)表- 3,4-二氯苄基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9)表- 对甲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0)表- 邻硝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1)表- 对硝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2)表- 邻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3)表- 间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4)表- 对氨基(苯)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5)表- 间苯二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7)表- 对苯二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68)表- 间苯三酚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9)表- 丙烯酰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0)表- 苯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1)表- 邻苯二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2)表- 间苯二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3)表- 对苯二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4)表- 苯肼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5)表- 硫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6)表- 苯醌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7)表- α-萘乙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8)表- α-萘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79)表- 盐酸-1-萘乙二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0)表- 喹啉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1)表- 乙酸铅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2)表- 酒石酸锑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3)表- 二丁基二月桂酸锡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4)表- 辛酸亚锡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5)表- 三苯(基)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6)表- 煤焦沥青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7)表- 2,4-滴[含量>75%]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88)表- 1,2,2-三氯三氟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89)表-氰化金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氧化(二)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碳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 氢氧化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环氧氯丙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邻甲(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N,N-二甲(基)苯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甲苯-2,4-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己酮肟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灭害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间异丙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杀线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敌蝇威[含量>50%]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表-硒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四氧化(三)铅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硫酸汞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硝酸亚汞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氟硅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表-二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甲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_第8类 腐蚀品

目录8.1类酸性腐蚀品发烟硝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硝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硫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亚硫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盐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氟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溴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溴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氟硅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氟硼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亚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铝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四氯化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五氧化(二)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甲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氟乙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苯酚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苯甲酰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苯磺酰氯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正磷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多聚磷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氨基磺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铂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硫酸羟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硫酸氢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亚硫酸氢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铝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硫酸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铁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铁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化碘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酸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醋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氯乙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基丙烯酸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丁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丁烯二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甲(基)磺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邻苯二甲酸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四氢酞酐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2 类碱性腐蚀品氢氧化钠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氧化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氧化钾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氢氧化锂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硫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醇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四甲基氢氧化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水合肼[含肼≤64%]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环已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亚乙基三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三亚乙基四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正)丁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2-乙二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6-己二胺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钠石灰[含氢氧化钠>4%]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氨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1-氨基乙醇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乙醇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二乙醇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异佛尔酮二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哌嗪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8.3 类其他腐蚀品氟化氢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甲醛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次氯酸钠溶液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氯化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氯化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汞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原料(非危险化学品)的理化性能表(表-)。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1)化学品及企业标识中文名:二氧化碳;碳(酸)酐英文名:carbon dioxide分子式:CO2相对分子质量:44.01(2)成分/组成信息主要成分:纯品CAS号:124-38-9(3)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2.2类不燃气体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在低浓度时,对呼吸中枢呈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则产生抑制甚至麻痹作用。
中毒机制中还兼有缺氧的因素。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出现头晕、头痛、疲乏、恶心等,脱离接触后较快恢复。
人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在几秒钟内迅速昏迷倒下,反射消失、瞳孔扩大或缩小、大小便失禁、呕吐等,更严重者出现呼吸停止及休克,甚至死亡。
慢性影响:经常接触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者,可有头晕、头痛、失眠、易兴奋、无力等神经功能紊乱等主诉。
但在生产中是否存在慢性中毒国内外均未见病例报道。
环境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燃爆危险:不燃,无特殊燃爆特性(4)急救措施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畅通。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5)消防措施危险特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无意义灭火方法:本品不燃。
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6)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大量泄漏: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漏出气允许排入大气中。
泄漏场所保持通风。
(7)操作处置与储存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远离易燃、可燃物,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不燃气体专用库房。
CO2的详细介绍汇总

二氧化碳[èr yǎng huà tàn]二氧化碳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其化学式为为CO₂,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两个氧原子与一个碳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固态二氧化碳压缩后俗称为干冰。
二氧化碳被认为是加剧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
简介二氧化碳()中文别名:碳酸气;碳酸酐;碳酐;干冰英文名称:Carbonic acid gas; Carbon dioxide; dry ice[1]别名:碳酸气EINECS:204-696-9[2]相对密度:1.101(-37 ℃)沸点(摄氏度):-78.5(0.52MPa)[3]熔点(摄氏度):-56.6(升华)CAS号:124-38-9EINECS204-696-9[4-5]共有3个原子核,22个质子。
相对分子质量:44收集方法:因其密度比空气大,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临界温度31.06℃临界压力7.382MPa2结构C原子以sp杂化轨道形成δ键。
分子形状为直线形。
非极性分子。
在CO₂分子中,碳原子采用sp杂化轨道与二氧化碳分子结构[6]氧原子成键。
C原子的两个sp杂化轨道分别与两个O原子生成两个σ键。
C原子上两个未参加杂化的p轨道与sp杂化轨道成直角,并且从侧面同氧原子的p轨道分别肩并肩地发生重叠,生成两个∏三中心四电子的离域键。
因此,缩短了碳—氧原子间地距离,使CO₂中碳氧键具有一定程度的叁键特征。
决定分子形状的是sp杂化轨道,CO₂为直线型分子式。
二氧化碳密度较空气大,当二氧化碳少时对人体无危害,但其超过一定量时会影响人(其他生物也是)的呼吸,原因是血液中的碳酸浓度增大,酸性增强,并产生酸中毒。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为1%时,感到气闷,头昏,心悸;4%-5%时感到眩晕。
6%以上时使人神志不清、呼吸逐渐停止以致死亡。
空气中有微量的二氧化碳,约占0.03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ERIES CO1 CO13PACKAGE
14 PIN DIP
8 PIN DIP
FREQUENCY RANGE 500.00 KHz TO 125.00 MHz
500.00 KHz TO 125.00 MHz FREQUENCY STABILITY†
CO1100 : ±100 ppm CO13100 : ±100 ppm CO1050 : ±50 ppm CO13050 : ±50 ppm CO1025 : ±25 ppm
CO13025 : ±25 ppm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0° C TO +70° C STANDARD -40° C TO +85° C EXTENDED
0° C TO +70° C STANDARD -40° C TO +85° C EXTENDED
STORAGE TEMPERATURE RANGE
-55° C TO +125° C -55° C TO +125° C INPUT
VOLTAGE††
+5 VDC ±0.5 VDC
+5 VDC ±0.5 VDC
CURRENT (MAX)
500.00 KHz TO 2.999 MHz: 30 mA
500.00 KHz TO 2.999 MHz: 30 mA 3.00 MHz TO 31.999 MHz: 50 mA 3.00 MHz TO 31.999 MHz: 50 mA 32.00 MHz TO 79.999 MHz: 70 mA 32.00 MHz TO 79.999 MHz: 70 mA 80.00 MHz TO 125.00 MHz: 80 mA
80.00 MHz TO 125.00 MHz: 80 mA
OUTPUT
SYMMETRY
(AT 1.4 VDC LEVEL)
40 TO 60% NORMAL
45 TO 55% TIGHT 40 TO 60% NORMAL 45 TO 55% TIGHT RISE AND FALL TIME (0.4 - 2.4 VDC)
UNDER 9 MHz : ±15 ns MAX
UNDER 9 MHz : ±15 ns MAX
9 MHz TO 32 MHz : ±10 ns MAX 9 MHz TO 32 MHz : ±10 ns MAX 32 MHz TO 80 MHz : ±6 ns MAX 32 MHz TO 80 MHz : ±6 ns MAX 80 MHz TO 125 MHz : ±4 ns MAX
80 MHz TO 125 MHz : ±4 ns MAX LOGIC "0" LEVEL +0.5 V MAX, SINK TO 16 mA +0.5 V MAX, SINK TO 16 mA LOGIC "1" LEVEL +2.4 V MIN, SOURCE 0.4 mA +2.4 V MIN, SOURCE 0.4 mA LOAD†††
1 TO 10 TTL STANDARD
1 TO 10 TTL STANDARD
SPECIFICATIONS
EXAMPLE: CO1100-20.000-EXT-T , CO13050-32.000-T-TR
OUTPUT WA VEFORM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CYCLE MIL-STD 883, METHOD 1010, 10 CYCLES -20° C TO 85° C SHOCK MIL-STD-202, METHOD 213, TEST CONDITION C VIBRATION MIL-STD-202, METHOD 204, TEST CONDITION A RESISTANCE TO SOLDERING HEAT MIL-STD-202, METHOD 210, TEST CONDITION B HUMIDITY
85% RELATIVE HUMIDITY AT 85° C 250 HOURS
MECHANICAL
GROSS LEAK TEST MIL-STD-883, METHOD 1014, TEST CONDITION C FINE LEAK TEST MIL-STD-883, METHOD 1014, TEST CONDITION A TERMINAL STRENGTH MIL-STD-202, METHOD 211, TEST CONDITION A AND C MARKING INK
EPOXY, HEAT CURED.
MOISTURE RESISTANCE MIL-STD 202, METHOD 106, OMIT STEP 7B SOLDERABILITY MIL-STD-202, METHOD 208, 95% COVERAGE SOLVENT RESISTANCE
MIL-STD-202, METHOD 2002, METHOD 215
† FREQUENCY ST ABILITY INCLUSIVE OF ROOM T OLERANCE ,FREQUENCY ST ABILITY OVER TEMPERA TURE, 10% POWER SUPPLY V ARIATION, AGING , SHOCK, A ND VIBRA TION †† +3.3 VOL T VERSION IS AV AILABLE. CONSULT RAL TRON FOR SPECIFICA TIONS
††† OUTPUT LOADS ALSO A VAILABLE A T 15 pF , 30 pF AND 50 pF. CONSUL T RAL TRON FOR SPECIFICA TIONS
ENVIRONMENTAL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FEATURES
STANDARD 8 AND 14 PIN DIP PACKAGE TOLERANCE AND STABILITY TO ± 25 PPM LOW COST
AVAILABLE IN 3.3 VOLT
14 PIN DIP: 25 PIECES PER ELECTROSTATIC TUBE 8 PIN DIP: 40 PIECES PER ELECTROSTATIC TUBE
PACKAG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