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在柏林教案1
在柏林 教案

在柏林文本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
2、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构构思的巧妙。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体会战争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深重苦难以及人物的悲剧形象。
2、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构构思的巧妙。
教学难点:关注情节和环境,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感受小说结构构思的巧妙。
课前准备搜集战争残酷的文学作品、新闻、图片、影视资料等,让学生感受作品呈现出的战争情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想问大家,如果提到战争,你会想到什么画面,你会用哪个词来形容这个画面,想一想。
预设:生:哀鸿遍野、尸横遍野生:血雨腥风、家破人亡你能解释一下吗?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
战争过后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一片废墟)同学们,我们一提到战争,会想到很多词语,一想到这些词语,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这些画面,战争带来的灾难的画面。
就说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将20亿人口卷入其中,很多人都家破人亡。
那么这场战争带来或伤或亡,我们会看到尸横遍野的画面。
这场战争中,有61个国家被卷入其中,有数以万计的城市化为了一片废墟。
2024年《在柏林》教案

2024年《在柏林》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在柏林》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要内容包括:柏林城市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德语基础语法及常用词汇;德国国情及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掌握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能进行简单的德语日常交流。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德语语法和词汇的掌握,以及德国文化背景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地图、德国文化资料。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柏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柏林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新课内容:(1)介绍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讲解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
(3)实践情景引入:模拟在柏林旅行,进行角色扮演,练习德语日常交流。
3. 例题讲解:针对德语语法和词汇进行讲解和练习。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德语对话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德语基础语法和常用词汇。
3. 实践情景引入:在柏林旅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用德语编写一段关于自己在柏林旅行的对话。
2. 答案:(1)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是德国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如柏林墙、勃兰登堡门等。
(2)示例:A: Guten Tag! Wie geht es dir?B: Danke, gut. Und dich?A: Auch gut. Ich bin gerade in Berlin aubend. Was ist dein Lieblingsplatz in Berlin?B: Ich mag den Brandenburger Tor. Es ist ein Symbol Berlins.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在柏林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在柏林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沪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异域采风》章节,主要内容为《柏林印象》。
文章通过对柏林的描绘,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风貌,以及作者对中德文化交流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了解柏林的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柏林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柏林的印象,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同时注意词汇、句型的掌握。
3. 课文解析:对课文中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如长难句分析、异域文化背景介绍等。
4. 例题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文《柏林印象》2. 重要词汇:如“历史遗迹”、“现代建筑”、“文化交流”等。
3. 重点句型:如“这不仅……,还……”、“在……方面”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型,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柏林。
(2)谈谈你对中德文化交流的认识。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有关柏林的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料,加深对柏林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长难句理解和异域文化背景知识。
2. 教学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在柏林》教案1

《在柏林》教案1教案1: 《在柏林》的文化背景和主要人物介绍主题:了解《在柏林》的文化背景和主要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
目标:1.了解《在柏林》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熟悉《在柏林》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冲突。
教学准备:1.《在柏林》的文本或摘录。
2.课堂白板、黑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介绍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15分钟)- 向学生介绍《在柏林》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柏林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写作这个故事的目的和意图,以及他可能想要传达的主题或信息。
- 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
Step 2: 主要人物介绍 (20分钟)- 向学生介绍《在柏林》的主要人物,包括主人公以及其他重要角色。
- 逐个介绍每个人物的名字、年龄、职业以及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对他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使用图片、视频片段或演示剧本等辅助教材,使学生对每个人物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印象。
Step 3: 分析人物行为和冲突 (15分钟)- 向学生提出一些关于主要人物行为和冲突的问题,如他们的行为有何特点?他们之间的冲突是什么?等等。
- 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动机和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故事的发展。
Step 4: 小组活动和讨论 (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对主要人物的理解和观点。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辩论。
- 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小组讨论结果,分享给全班。
Step 5: 总结和评价 (10分钟)- 简要总结《在柏林》的文化背景、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以及人物行为和冲突的分析。
- 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和感受,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在柏林》精品教案

《在柏林》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老妇数数,老头制止,老妇又数,老头陈述,女孩嗤笑车厢平静女孩傻笑车厢寂静3.学生对照情节示意图,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摆放情节示意图,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在柏林教学设计

在柏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柏”“墟”“指手画脚”等。
(2)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从而珍惜和平。
(2)培养学生对战争受害者的同情,激发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分析文中老妇人的形象,体会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2、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结尾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深刻含义。
(2)引导学生从战争的残酷中反思和平的珍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生字词、重点语句和文章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战争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废墟、难民、战火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战争的残酷。
(2)提问学生对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释义。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讲解易错的生字词。
3、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情节,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4、精读课文(1)分析老妇人的形象找出文中描写老妇人的语句,如外貌、语言、动作等,分析老妇人的精神状态。
讨论老妇人反复数“一、二、三”的原因,体会她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2)探讨文章的主题思考文中的战争对人们生活造成了怎样的破坏。
理解文章结尾处“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含义,体会人们在战争面前的无奈和恐惧。
2024版年度《在柏林》名师教案

2024/2/2
1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材分析与解读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知识点巩固与拓展 • 课堂总结与反思
2024/2/2
2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2024/2/2
3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课文《在柏林》 的主要内容,了解作 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 题思想,能够简单分 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29
教学效果总结及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达成
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学 生们对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
较好的掌握。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相结 合的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改进建议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增 加对小说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分析,
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024/2/2
17
04 教学过程设计
2024/2/2
18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二战背景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历 史情境。
展示柏林历史图片,激发学生探究兴 趣。
2024/2/2
提问学生关于战争的感受和看法,引 出课文主题。
19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点拨。
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事件。
2024/2/2
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教师引导关注人物和环境描写。
20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分组讨论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各组派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分析文中人物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师生共同探讨文章主题,理解作 者反战思想。
2024/2/2
21
《在柏林》教案1

《在柏林》教案1教案1:《在柏林》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课文《在柏林》是一篇描写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列兵弗朗茨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种种遭遇,以及他在战争结束后回到柏林的生活。
通过弗朗茨的视角,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以及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在柏林》的主要内容,把握战争题材作品的特点。
2. 学习小说中的描写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在柏林》的故事情节,理解战争题材作品的主题。
难点:深入领会作者通过描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的反战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战争,是人类社会中最残酷、最痛苦的现象。
它给人们带来的,往往是家破人亡、生灵涂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课文——《在柏林》。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反战情感。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5.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检验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在柏林》板书内容:故事情节:弗朗茨的战争经历、战争后的生活战争描写:残酷、无情、痛苦作者情感:反感、厌恶、呼吁和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在柏林》,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2. 作业答案:(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在柏林》,让学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感悟。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部分学生对战争描写的手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微型小说两篇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说明: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2、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说明: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思路点拨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练习举隅
1、喜欢这篇微型小说吗?试就它的写作技法作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