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2课时教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学习目标】1.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2.通过学习,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条件,并运用其原理分析评价目前我国与世界工业集聚和分散趋势。
3.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学习策略】1.结合学校所在地工业地域的发展变化,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条件。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3.利用学案自主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
探究活动1:合作探究工业联系与工业集聚工业联系的类型主要有产品联系,即前一工厂的产品作为后一工厂原料投入(如图1);因共用基础设施或出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一些工厂在地理空间上集聚在一起的空间联系(如图2);生产技术、市场信息等的联系。
有工业联系必然导致工业集聚。
工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费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典型例题1】近年来,我国新建电解铝产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图18为2010年前铝工业主要部门及其在我国的主要分布省区示意图。
读图完成(1)—(3)题。
(1)西北地区大规模发展电解铝业的优势条件是A .廉价而充足的能源B .良好的生态环境C .充足的原料供应D .良好的工业基础(2)电解铝业由东、中部转移到西北地区,会导致西北地区A .能耗降低B .运输成本减少C .污染排放增加D .产品价格提高 棉花织布纺纱成品图1布的生产过程图2(3)与电解铝相关产业在我国中西部某些地区集聚无关的是A .生产成本降低B .加强彼此交流与协作C .形成规模效应D .导致恶性竞争活动建议2:利用图1、图2、图3,探究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1)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政府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2课时)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二课时: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二是结合案例分析缓解全球变暖趋势的措施。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在于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适应对策。
1、复习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2、复习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展示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考试要求。
第二部分:复习内容设计考点诠释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探究活动1:据图结合教材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影响,并设计概念图呈现探究结果。
图2 图3图4 图5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教师使用多媒体投影展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的图(图2-图7),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理解.教师聆听学生的讲解,讲评学生的讲解.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及教师补充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学生讨论相关框架图。
利用一系列景观图、示意图等将“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这一基础知识做较为系统的回顾,唤醒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记忆;建构知识体系,抓住考查的重点、学生的易错点,以达到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的目的。
图6图7全球气候变暖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的主要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小结:全球气候变暖有利有弊,并非一无是处。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西气东输为例(第2课时)教案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西气东输为例【考试说明要求】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设计思路】本节教材从实例探究入手,主要以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为例,叙述“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共涉及西气东输的缘由、线路、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使同学了解到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制约的。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同学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学问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
本节课利用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来突破重点、难点,利用“典型例题”和“拓展训练”环节,暴露同学答题时的思维障碍,培育同学描述地理事物、机敏迁移地理学问的力量。
【学问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二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可行性。
三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影响。
【教学目标】1.利用课前预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资源跨区域调配”等考点的把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学问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学问框架,查漏补缺、巩固学问,乐观地在头脑中建模,初步把握争辩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利用近几年高考卷或模拟卷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1.复习重点依据考试说明和近年高考的实际状况,本课重点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调出区、调入区及沿线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本课涉及的内容本身难度不大,难点是归纳总结出“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课前预备】细心编制导学案,提前发给同学,对同学做过的导学案进行认真批阅,了解同学对本部分内容的认知状况,分类整理出存在的问题和同学在导学案中提出的共性问题和共性问题,老师再查找最能挂念同学解决问题的案例或例题,并设计好整个教学步骤,以便在最恰当的时候将恰当的案例或例题呈现。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地图与地球仪(第2课时)教案

高考一轮复习初中地理:地球仪与地图第二课时:地图【知识构建】本节内容主要是熟练运用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解答相关问题;掌握辨别地图上地理方向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判读运用。
【教学目标】1. 掌握地图上的方向判断;能运用地球自转方向、经纬网等判断地理事物的位置关系、物体运动或前进方向。
2。
学会运用比例尺的概念,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进行比较比例尺的大小,运用比例尺公式,计算实地距离、坡度陡缓、风力大小、面积大小.3. 准确、规范的使用图例、注记,并借助图例、注记辅助解题。
4。
理解等高线地形图对高度、地形坡度、地形类型表达;准确判断地形部位的类型。
运用等高线知识,分析地形区(或地形类型)、地形特征、地势、水文特征、地形对气候影响;绘制等高线地形剖面图。
【重难点分析】地图地形图判读地图三要素比例尺 图例、注记方向等高线高度计算法 判读方法 地形剖面图绘制近年高考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仍多以等高线地形图判读为主,选择题和综合题均会出现。
形式多以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关文字信息为背景,考查等高线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复习重点:(1)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大小与范围、内容的关系;地图上方向的判断;(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2、复习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分析和运用。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要求,阅读教材,通过自主学习和梳理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对一些阅读难度和理解难度不大的知识内容进行记忆掌握。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课堂活动设计】分析“地图”的内容和题目。
高考试题中有关“地图”问题的切入点和重难点。
学生深入理解高考考点,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展示《考试说明》中关于本部分的考试要点及具体的考试内容,要求学生说出考点关键词。
说出关键词并根据自己理解简要分析考试要求.提出自学中的疑问。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圈和水循环(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1.理解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如洋流的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把握复习重点。
2.结合近年来有关海洋环境的热点,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重点问题,真正理解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考点诠释1:洋流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探究活动1: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判断洋流的类型和名称。
①洋流的主要动力是②图1中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造成的, 请分别判断A 、B 、C 、D 洋流所在半球、 性质及流向,并用箭头在图2中画出 洋流的方向。
③写出图2中字母所表示的洋流名称。
探究活动2:根据“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在图3中尝试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并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图1图2图3西风小结洋流的判断方法。
【典例剖析1】伞式洋流发电是将电站建在船上,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在洋流的作用下周而复始的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
图5为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 若该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西海岸附近海域,则P洋流的性质及X、Y对应方向正确的是A.寒流东西 B.暖流西东 C.寒流南北 D.暖流南北考点诠释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活动3:读图归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图6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图5 图6(2)7月索马里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分析原因。
图8中M、N海域均有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完成2-3题。
2.关于图中甲、乙两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B.乙使沿岸地区多森林景观C.甲、乙流向为自南向北D.甲、乙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均凸向高纬3.关于M、N两海域渔场及沿岸渔产品加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都是寒暖流交汇B.两海域冬季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捕捞C.M海域沿岸劳动力工资高,不利于渔产品加工D.N海域沿岸人口密度小,渔产品消费市场小【知识构建】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2课时)教案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二课时:农业地域类型【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其具体要求包括:能够判断某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生产特点及形成条件。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2. 阅读教材和补充的图文资料,通过比较的方法,归纳总结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生产特点及区位条件。
3.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构建分析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方法,帮助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观点。
【重难点分析】1、复习重点:结合具体地区,分析其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及其区位条件。
2、复习难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判别,区位条件的分析。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回顾和掌握基础知识,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发现自己存在的疑点、难点,并做好记录(如表1所示),以便上课时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表1 疑难点突破【课堂活动设计】要农业图2图3表2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表3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混合农业的分布、生产对象、主要特点、不利的区位条件。
表4 世界的混合农业方法已经很熟悉,用这图9是我国300N 附近地形剖面及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发展该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 。
(4)你认为拉萨河谷地种植水稻是否可行? ,理由是 。
“生态”方面的特点:图9答案:(3)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4)不可行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水热条件不能满足水稻生长需要如答可行,须提出解决水热条件不足的可行方法。
思路点拨:本题组主要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判读及其区位条件分析。
第(3)题,由“长江中下游平原”可知该地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进而分析水稻种植业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注意审题,该题无需分析自然条件)。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水圈和水循环(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学习策略】1.理解本节内容的基本概念,如洋流的类型,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把握复习重点。
2.结合近年来有关海洋环境的热点,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重点问题,真正理解洋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课堂活动】考点诠释1:考点诠释1:洋流的类型及分布规律。
探究活动1: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判断洋流的类型和名称。
①洋流的主要动力是②图1中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造成的, 请分别判断A 、B 、C 、D 洋流所在半球、 性质及流向,并用箭头在图2中画出 洋流的方向。
③写出图2中字母所表示的洋流名称。
探究活动2:根据“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在图3中尝试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并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图1图2图3西风小结洋流的判断方法。
【典例剖析1】伞式洋流发电是将电站建在船上,通过“伞”带动工作索,在洋流的作用下周而复始的运动,进而带动发电机运转发电。
图5为某海域的伞式洋流发电站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1题。
1. 若该发电站位于美国本土西海岸附近海域,则P洋流的性质及X、Y对应方向正确的是A.寒流东西 B.暖流西东 C.寒流南北 D.暖流南北考点诠释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探究活动3:读图归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图6中所示甲、乙、丙、丁四地中,环境受本次核物质泄漏影响最大的是。
图5 图6(2)7月索马里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分析原因。
图8中M、N海域均有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完成2-3题。
2.关于图中甲、乙两洋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B.乙使沿岸地区多森林景观C.甲、乙流向为自南向北D.甲、乙流经海区的等温线均凸向高纬3.关于M、N两海域渔场及沿岸渔产品加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都是寒暖流交汇B.两海域冬季风浪大,多阴雨天气,不利于捕捞C.M海域沿岸劳动力工资高,不利于渔产品加工D.N海域沿岸人口密度小,渔产品消费市场小【知识构建】根据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和教材内容进行知识构建。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水圈和水循环(第2课时)教案

水圈和水循环第二课时:洋流及其地理意义【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洋流的性质判断;二是洋流的分布规律;三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对“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点进行梳理,找出知识的缺漏。
图1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认识并理解地理规律和原理。
3.利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复习重点:结合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复习难点:结合区域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境的影响“问题的切入点的。
①洋流的主要动力是②图2中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造成的,请分别判断A、B、C、D洋流所在半球、性质及流向,并用箭头在图2中画出洋流的方向。
③写出图3中字母所表示的洋流名称。
探究活动2:根据“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在图4中尝试绘制世界洋流模式图,并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
表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季风环流西风漂流图2图3图4(小结)洋流的判断方法。
(1)根据纬度与环流方向判定第一,根据纬度(30°或60°)确定海区(属于副热带或副极地海区)。
第二,根据洋流方向(顺、逆),判定洋流具体名称或可能的名称。
第三,套用表层洋流分布模式图,确定南北半球或洋流名称。
(2)根据经、纬度判定根据下图中的经、纬度,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准确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构建】
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和“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二是整体性的表现;三是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考点的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4.通过拓展训练题的讨论,达到对考试要点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难点内容的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
通过举例说明或运用示意图分析,加深学生对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理解。
1、复习重点:
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2、复习难点:
通过案例来说明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与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
【课前准备】
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
1
2
图2中各字母,表示形成长江三峡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着不同植物的是_________,表示植被对城市空气具有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_,表示人为原因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过程的是_________。
以生物要素为例,分析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①对 圈的改造:改变原始_________成分,使之适合人类生存; ②对___ ____圈的改造: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③对 圈的改造: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_________的形成。
此外,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
a
b c
d e f g
h
i
3
【典型例题1】 读图2,完成1~2题。
1.该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 .整体性特征
B .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
C .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D .垂直地带性规律 2.下列叙述中,属于P 环节的是( ) A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 .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 .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 .山区坡陡—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答案:
1.A
2. C
思路点拨: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图2
第2题:图示P环节表示亚热带气候对红壤贫瘠的影响,由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故物理、化学分解速度和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快,故有机质分解快,导致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少,即红壤贫瘠。
探究活动3: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理解四大圈层之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图4
生物循环
吸收作用
4
5
(2)学会运用整体性观念解释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
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中游的河床和湖泊以及下游三角洲有何影响?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了解喀斯特地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典型例题2】
(2012年上海卷)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海洋与大气之间进行着大量且复杂的水、热交换,对地理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就是大气、海洋相互作用而导致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典型。
说明厄尔尼诺形成发展过程,并据此概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答
案:
⑴厄
尔尼
诺现
象严
重的
年
份,
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相应减弱,太平洋中、东部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东流。
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太平洋沿岸海水上涌减弱或停止,水中营养物质大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
由于南美太平洋沿岸温度升高和海水营养物质减少,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
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带来严重影响。
热带太平洋东岸地区因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海水温度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从而导致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有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
教师活动 进行评价。
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图 5
思路点拨: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厄尔尼诺现象过程、地理整体性原理。
根据所学的知识可知,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由于东南信风减弱,太平洋南赤道暖流也响应减弱,太平洋向西流动的暖性海水明显减少,甚至出现东流。
这一异常现象,一方面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上升流减弱或停止,另一方面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浮游生物骤减、鱼类与鸟类大量死亡。
同时,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对热带太平洋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升高,上升气流活跃,降水增多,引发洪涝灾害;而热带太平洋西岸地区因暖性海水减弱,表层水温相对下降,下沉气流活跃,降水减少,导致旱灾。
厄尔尼诺的形成发展说明,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是相互作用的,大气环流的改变,引起洋流的变化,而洋流的改变,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又反作用于大气圈,引起降水异常,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重点图像】
整体性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6
属于凝华的是__③_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_①②__填写序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