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5.三峡工程运营前,鄱阳湖区的泥 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 A.侵蚀为主阳湖的水域 面积与湖底高程的变化分别是() A.增大升高 B.增大下降 C.减小升高 D.减小下降
澄碧河水库位于广西山区,因热力作用,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显著影 响,下图是“水库蓄水后库区各月降水差值(指该月降水量与水库蓄水前该月多年平 均降水量的差值)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蓄水后库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原因叙述正确的 是 A. 降水增多——水库降温慢,加强空气对流 B. 降水增多——水库增温快,加强空气对流 C. 降水减少——水库增温慢,减弱空气对流 D. 降水减少——水库降温快,减弱空气对流 2.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有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③气温年较差变小 ④气温日较差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供水、养殖、发电等效益
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调节 径流的季节的变化、航运,下游植被面积扩大、河道发生 冲刷,河床变深变宽,河床粒径变粗(河床抵抗侵蚀能力增 强)、通洪能力不断增加等
归纳
水库不 利的影 响
对上游 地区的 影响
对本地 区的影 响
对下游 地区的 影响
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污染加重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 传染性疾病蔓延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十几年来,亚马孙河流域 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孙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 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孙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 水坝,产生足够大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 型水电站。图1示意亚马孙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2示意亚马孙河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 (2)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澄碧河水库位于广西山区,因热力作用,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显著影 响,下图是“水库蓄水后库区各月降水差值(指该月降水量与水库蓄水前该月多年平 均降水量的差值)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蓄水后库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原因叙述正确的 是 A. 降水增多——水库降温慢,加强空气对流 B. 降水增多——水库增温快,加强空气对流 C. 降水减少——水库增温慢,减弱空气对流 D. 降水减少——水库降温快,减弱空气对流 2.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有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③气温年较差变小 ④气温日较差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供水、养殖、发电等效益
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调节 径流的季节的变化、航运,下游植被面积扩大、河道发生 冲刷,河床变深变宽,河床粒径变粗(河床抵抗侵蚀能力增 强)、通洪能力不断增加等
归纳
水库不 利的影 响
对上游 地区的 影响
对本地 区的影 响
对下游 地区的 影响
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污染加重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 传染性疾病蔓延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十几年来,亚马孙河流域 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孙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 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孙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 水坝,产生足够大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 型水电站。图1示意亚马孙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2示意亚马孙河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 (2)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高中地理人教新课标版必修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共154张PPT)

2.资料中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A.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差异性B.各要素间相互制约,体现复杂性C.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整体性D.各要素间相互联系,体现稳定性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④物质尘埃
⑤有机物质
⑥物质基础
⑦水文特征
⑧水分
降水
水汽
热量 降水
调节作用
生物作用
分布地域
水系特征
流水作用
⑧
⑦
⑥
⑤
④
③
②
①
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分异基础:水分分 布: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基础自测
下图是“某区域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分异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水分 无机盐
光 热量 CO2
有机物
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碳酸钙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31张ppt)

稳定性好
活动探究-苏门答腊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苏门答腊岛为世界第六大岛,赤道横贯中部,南北长 1790千米,东西宽435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岛西 部山地纵贯,分布有90余座活火山;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 遍布沼泽和湖泊。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 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 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 后翻转倒下。苏门答腊岛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 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 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 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澳大利亚“树袋熊”
•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 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 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
• 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定居之地 • 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
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 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 建于桉树林中 • 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 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 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苏门答腊岛屿中部山地广布,海拔高, 地势起伏大,气候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 薄,雨林植物难以扎根。
来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图5-6 苏门答腊岛地形分布
活动探究-苏门答腊岛
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 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 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 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苏门答腊岛常年高温 多雨,各地温差不大,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 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 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 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活动探究-苏门答腊岛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苏门答腊岛为世界第六大岛,赤道横贯中部,南北长 1790千米,东西宽435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该岛西 部山地纵贯,分布有90余座活火山;山脉以东为冲积平原, 遍布沼泽和湖泊。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 的袭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排、 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举至浪巅,然 后翻转倒下。苏门答腊岛常年高温多雨,各地温差不大, 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 4500~6000毫米;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 毫米;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澳大利亚“树袋熊”
• 树袋熊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 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 树林中,主要以桉树叶为食
• 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定居之地 • 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袋熊面临很大的
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 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分散修 建于桉树林中 • 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 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2.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导致苏门答腊岛热带 雨林景观分布有限的原因。
苏门答腊岛屿中部山地广布,海拔高, 地势起伏大,气候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 有机物分解速度快,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 薄,雨林植物难以扎根。
来源: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图5-6 苏门答腊岛地形分布
活动探究-苏门答腊岛
该岛西海岸经常遭受“印度洋拍岸浪”的袭 击;这是一种高高卷起的拍岸浪,呈一长排或两 排、三排向海岸推进,冲击力量甚大,可把渔船 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苏门答腊岛常年高温 多雨,各地温差不大,但降水则有明显差异。西 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区达4500~6000毫米; 山脉东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 岛的南北两端年降水量仅1500~1700毫米。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高二地理中图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 第五章 第一节 ——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目 1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录 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要素: 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生物等。
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
气候
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 地形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习题演练
【2024·安徽卷】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是奥里诺科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 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 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 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卡河水量增加,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 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 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 ③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 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 ④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 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地貌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物理风化和风力
作用显著,戈壁、
我
沙漠为主,风蚀 地貌
国
风积地貌
西
北 深居内陆
地
干旱 大陆性
区
稀疏,少数耐旱植物
植被
气候
土壤 发育差,有 机质含量少, 土壤贫瘠
水文
地表水贫乏,河 流少,多内流河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目 1 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录 2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要素: 气候、水文、地形地貌、土壤、生物等。
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
气候
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 地形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习题演练
【2024·安徽卷】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是奥里诺科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 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 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
(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 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卡河水量增加,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 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 ②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 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 ③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 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 ④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 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
地貌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物理风化和风力
作用显著,戈壁、
我
沙漠为主,风蚀 地貌
国
风积地貌
西
北 深居内陆
地
干旱 大陆性
区
稀疏,少数耐旱植物
植被
气候
土壤 发育差,有 机质含量少, 土壤贫瘠
水文
地表水贫乏,河 流少,多内流河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PPT课件

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 ②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
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 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整体性效应,新结构和功能,强弱
解读课本:
•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 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2019·全国卷I地理)37.
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
新的功能,形成
。
黄土高原变绿了!
•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总体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 致相当,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农牧交 错带北界也不尽相同。
• 地图中反映了西汉至现代交错带北界在黄土高原地区 的几次明显北进和南退,这与各时期的冷暖干湿情况 关系尤其紧密。通常而言,气候越暖湿,则宜农土地 越多,交错带界线北移,反之亦然。
小,湖泊来水量
变干
减少,湖泊面积
缩小。
• 山脉隆起,阻挡
湿润气流,导致
干旱,推动湖泊
向内陆湖演化。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末次冰期晚期
板块北移
气候转暖
进一步转暖
地中海
分离
参考答案: • 气温仍较低,湖面
蒸发弱; • 受冰雪融水补给; • 补给大于蒸发。
里海
水多
①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 ③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 整体性效应,新结构和功能,强弱
解读课本:
• 认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对 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 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2019·全国卷I地理)37.
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
新的功能,形成
。
黄土高原变绿了!
•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总体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 致相当,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不同时期的农牧交 错带北界也不尽相同。
• 地图中反映了西汉至现代交错带北界在黄土高原地区 的几次明显北进和南退,这与各时期的冷暖干湿情况 关系尤其紧密。通常而言,气候越暖湿,则宜农土地 越多,交错带界线北移,反之亦然。
小,湖泊来水量
变干
减少,湖泊面积
缩小。
• 山脉隆起,阻挡
湿润气流,导致
干旱,推动湖泊
向内陆湖演化。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6分)
末次冰期晚期
板块北移
气候转暖
进一步转暖
地中海
分离
参考答案: • 气温仍较低,湖面
蒸发弱; • 受冰雪融水补给; • 补给大于蒸发。
里海
水多
①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共18张PPT)优质课件

奇迹往往是执著者造成的。许多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之所以达不到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是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太小、而且太模糊不清,使自己失去动力。如果你的主 的实现就会遥遥无期。因此,真正能激励你奋发向上的是确立一个既宏伟又具体的远大目标。实现目标的道路绝不是坦途。它总是呈现出一条波浪线,有起也有落,但 看你的时间表,框出你放松、调整、恢复元气的时间。即使你现在感觉不错,也要做好调整计划。这才是明智之举。在自己的事业波峰时,要给自己安排休整点。安排 使是离开自己挚爱的工作也要如此。只有这样,在你重新投入工作时才能更富激情。困难对于脑力运动者来说,不过是一场场艰辛的比赛。真正的运动者总是盼望比赛 就很难在生活中找到动力,如果学会了把握困难带来的机遇,你自然会动力陡生。所以,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回避困难。大多数人通过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和看法来看 错,尤其正面反馈。但是,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辞,把自己的个人形象建立在别人身上,就会面临严重束缚自己的。因此,只把这些溢美之词当作自己生活中的点缀。人 人身上找寻自己,应该经常自省。有时候我们不做一件事,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做好。我们感到自己“状态不佳”或精力不足时,往往会把必须做的事放在一边,或静 果有些事你知道需要做却又提不起劲,尽管去做,不要怕犯错。给自己一点自嘲式幽默。抱一种打趣的心情来对待自己做不好的事情,一旦做起来了尽管乐在其中。所 战后,要尽量放松。在脑电波开始平和你的中枢神经系统时,你可感受到自己的内在动力在不断增加。你很快会知道自己有何收获。自己能做的事,放松可以产生迎接 ,面对社会,面对工作,一切的未来都需要自己去把握。人一定要靠自己。命运如何眷顾,都不会去怜惜一个不努力的人,更不会去同情一个懒惰的人,一切都需要自 帮你,一时的享受也只不过是过眼云烟,成功需要自己去努力。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疲软,再加上每年几百万毕业生涌向社会,社会生存压力太大,以至 努力提高自己。看着身边一个个同龄人那么优秀,看着朋友圈的老同学个个事业有成、买房买车,我们心急如梵,害怕被这个社会抛弃。所以努力、焦躁、急迫这些名 太想改变自己,太想早一日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个自己。收藏各种技能学习资料,塞满了电脑各大硬盘;报名流行的各种付费社群,忙的人仰马翻;于是科比看四点钟 纷开始早起打卡行动。其实……其实我们不觉得太心急了吗?这是有一次自己疲于奔命,病倒了,在医院打点滴时想到的。我时常恐慌,害怕自己浪费时间,就连在医 的一种浪费。想快点结束,所以乘着护士不在,自己偷偷的拨快了点滴速度。刚开始自己还能勉强受得了,过了差不多十分钟,真心忍不住了,只好叫护士帮我调到合 上,我就在想,平时做事和打点滴何尝不是一样,都是有一个度,你太急躁了、太想赶超,身体是受不了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还年轻,还有大把的时间够我们 是1000前面的那个若是1都不存在了,后面再多的0又有什么用?我是一个急性子,做事风风火火的,所以对于想改变自己,是比任何人都要心急。这次病倒了,个人感 通乱忙乎才导致的,病倒换来的努力根本是一钱不值。生病的那几天,我跟自己的大学老师打了一个电话,想让老师帮我解惑一下,自己到底是怎么了。别人也很努力 我了,为啥他们反到身体倍棒而一无所获的自己却病倒了?老师开着电脑,给我分享了两个小故事讲的第一个故事是“保龄球效应”,保龄球投掷对象是10个瓶子,你 是90分,而你如果每次能砸倒10个瓶子,最终得分是240分。故事讲完,老师问我明白啥意思没?我说大概猜到一点,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共26张PPT)

2、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植被)
岩石
仅存人工林 滞留降水 天然次生林 功能降低
洪水 断流
森林 土壤腐殖 减少 质减少
土壤肥 力下降
水土流 失加剧
沟谷综合纵 横岩石裸露
风化 加速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新功能
相互联系
整
物质迁移
相互制约
含 义
相互渗透
体 性
本 质
能量转换
表现
生物循环是如何使地理要素间
进行物质迁移与能量流动的?
大气
二氧化碳
呼 吸
呼 吸
水 水 植物
动物
无机盐
死亡 死亡
土壤
无机盐 微生物 分解
分解
生物 在地 理环 境形 成与 演化 中的 作用
?
对大气圈的改造? 对水圈的改造? 对岩石圈的改造?
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1)对大气圈的影响 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 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 的演化。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 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水土流失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案2例 (1) 用图表的形式,总 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 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 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 化? (2)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 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 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2、请分析羚羊的减少原因。 3、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恒 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 什么功能?
藏羚羊的例子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36张PPT)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这些图片中都反映了那些地理要素?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 如何相互影响的?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生物
水
大
气
地形
土壤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水循环 岩石圈循环
生物循环
2、各要素之间不 断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案例2.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 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 肥力逐渐下降。在土壤受到侵蚀 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 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断加长 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 谷切割成破碎状。已被人类严重 破坏的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 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 表土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 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淤高, 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 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 的。
1.特点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是统一的,一个要 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1)阅读以上资料,你能画出黄土高原地貌、土壤、 生物、水文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吗?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黄土高原是在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在土壤侵蚀的同时,地貌、 植被、地方气候也在同步变化。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
这些图片中都反映了那些地理要素?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它们之间是 如何相互影响的?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生物
水
大
气
地形
土壤
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水循环 岩石圈循环
生物循环
2、各要素之间不 断进行着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案例2.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
案例2: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 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层,土壤 肥力逐渐下降。在土壤受到侵蚀 的同时地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 长期的流水侵蚀使沟谷不断加长 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原面被沟 谷切割成破碎状。已被人类严重 破坏的自然植被的高度和覆盖度 随水土流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 表土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 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淤高, 河流改道,形成泛滥平原。
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 的过程,黄土高原景观正是在这种统一变化过程中形成 的。
1.特点
(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地理环境要素的变化是统一的,一个要 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要素的演化。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1)阅读以上资料,你能画出黄土高原地貌、土壤、 生物、水文和人类影响的过程吗?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呢?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黄土高原是在水文、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界中的水土流失,在土壤侵蚀的同时,地貌、 植被、地方气候也在同步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P85面案例1思考:
1、了解生物对其他要素有怎样影响?
2、这些影响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有什么 影响?近一步对整个环境有怎样影响?
改变原始大气:CO2、CO、CH4、NH3—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 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1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 走近高考
• 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 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 7 ~8 题。
除了今天牵涉到的生物循环外, 我们还学到那些循环?这些循环 对地理环境各要素有没有类似 的影响呢?
凝结
水汽输送
降 释放热量
水
凝结
蒸发 吸收热量
在这个水循环过程中有没有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怎 样进行迁移和转换的呢?
通过各种循环地理要素间都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大气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才把地理环境 各要素融合在一起, 从而构成了地理环
生物循环 水循环循环 大气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间相
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演化的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 走近高考
•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1题。 •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
④ ⑤
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 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具有一定 的自我调 节能力
读图 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 思考:
①植物光 合作用可 能增强, 吸收更多 二氧化碳。
②海水中溶解 的钙加速形成 碳酸钙沉淀。
植被覆盖率上升 气候条件改善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水土流失减弱 加快成土母质形成
2、假如我是一束阳光(太阳能)“我” 在大树生长中又是怎么转化的呢?
注意:重点说出“我”在哪些地 理要素间穿梭的。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③大气降水 被植物的枝 叶截留进入 生物体内
②通过叶面蒸腾 进入大气中
①通过根系
进入生物体
内
结论:“水”在各
地理要素间进行迁
移
④通过大气降 水,进入河湖、 或下渗到地下
(2015•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 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
是( D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50年前的相山遍山都是石 头每当大风天气砂石每天 飞,雨季来临时,道路泥 泞不堪。而今石头山披上 了绿装,环境发生了翻天 覆低的变化。运用地理环 境整体性原理试从植被、 生物、水文、大气、土壤 等方面分析地理环境演化 的过程?其表现是什么?
作为煤城 淮北是如 何变美城 的呢?
地理环境各要素进 行物质与能量交换
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的转化
植物呼吸过 程中将化学 能部分转化 为热能释放 到周围大气
中
结论:太阳能在各要素中 进行能量的交换
大气中的太 阳能经过绿 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转变 成化学能储 存在体内
植物的枯枝 落叶降落地 表通过微生 物分解又以 热能形式释 放到土壤和
大气中
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循环,通过这 种循环,水和能量在——、——、——、 ——、等要素间进行迁移和转换从而使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相互——、相 互——、从而形成一个——。
• 7.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D )
• 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 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 8.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B )
• A. 蒸发
B. 下渗
•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谢谢大家
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 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 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 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整 体,它们都对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各要素,哪一个要素对地理环境影响更深刻 呢?它是怎样对其他要素进行影响的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山公园 有哪些自 然地理要 素组成呢?
相山公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组成呢?
岩石
大气 地貌
生物 土壤
水
探究活动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之间是 如何联系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请大家参照 P86面图5.2分组探究下面两问题:
1、假如我是“树下”土壤中的一滴水, 讨论“我”在生物生长中将要进行怎样的旅 程?
,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 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D)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这些影响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
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 通过什么方式 不断地成长?
光合作用是不是生物要素 自己就可以完成的呢?
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思考
这种光合作用的功能需 要哪些要素的协调参与?
我们把自然 地理环境通 过光合作用 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
②
叶绿①素 ③
注意:它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作用产生的新的功能
1、了解生物对其他要素有怎样影响?
2、这些影响主要通过什么来实现的?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有什么 影响?近一步对整个环境有怎样影响?
改变原始大气:CO2、CO、CH4、NH3—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改造了自然, 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16.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谷气温低
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
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
• 走近高考
• 图4 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 年、第6 年两次 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 7 ~8 题。
除了今天牵涉到的生物循环外, 我们还学到那些循环?这些循环 对地理环境各要素有没有类似 的影响呢?
凝结
水汽输送
降 释放热量
水
凝结
蒸发 吸收热量
在这个水循环过程中有没有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是怎 样进行迁移和转换的呢?
通过各种循环地理要素间都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大气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才把地理环境 各要素融合在一起, 从而构成了地理环
生物循环 水循环循环 大气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间相
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 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演化的过程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 “牵一发而动全身”
• 走近高考
•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1题。 • 冻土是指温度在0℃或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
④ ⑤
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 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具有一定 的自我调 节能力
读图 地理环境是如何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 思考:
①植物光 合作用可 能增强, 吸收更多 二氧化碳。
②海水中溶解 的钙加速形成 碳酸钙沉淀。
植被覆盖率上升 气候条件改善 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水土流失减弱 加快成土母质形成
2、假如我是一束阳光(太阳能)“我” 在大树生长中又是怎么转化的呢?
注意:重点说出“我”在哪些地 理要素间穿梭的。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③大气降水 被植物的枝 叶截留进入 生物体内
②通过叶面蒸腾 进入大气中
①通过根系
进入生物体
内
结论:“水”在各
地理要素间进行迁
移
④通过大气降 水,进入河湖、 或下渗到地下
(2015•江苏卷)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 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其主要原因
是( D )
A.纬度低,气温较高
B.太阳辐射强,气湿高
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
50年前的相山遍山都是石 头每当大风天气砂石每天 飞,雨季来临时,道路泥 泞不堪。而今石头山披上 了绿装,环境发生了翻天 覆低的变化。运用地理环 境整体性原理试从植被、 生物、水文、大气、土壤 等方面分析地理环境演化 的过程?其表现是什么?
作为煤城 淮北是如 何变美城 的呢?
地理环境各要素进 行物质与能量交换
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的转化
植物呼吸过 程中将化学 能部分转化 为热能释放 到周围大气
中
结论:太阳能在各要素中 进行能量的交换
大气中的太 阳能经过绿 色植物的光 合作用转变 成化学能储 存在体内
植物的枯枝 落叶降落地 表通过微生 物分解又以 热能形式释 放到土壤和
大气中
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循环,通过这 种循环,水和能量在——、——、——、 ——、等要素间进行迁移和转换从而使 各个要素之间相互——、相互——、相 互——、从而形成一个——。
• 7. 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D )
• A. 第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 第1 年的流速峰值小
• C. 第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 第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 8. 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B )
• A. 蒸发
B. 下渗
• C. 蒸腾
D. 地下径流
谢谢大家
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通过水 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 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 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制约 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的整 体,它们都对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各要素,哪一个要素对地理环境影响更深刻 呢?它是怎样对其他要素进行影响的呢?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山公园 有哪些自 然地理要 素组成呢?
相山公园有哪些自然地理要素组成呢?
岩石
大气 地貌
生物 土壤
水
探究活动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之间是 如何联系的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请大家参照 P86面图5.2分组探究下面两问题:
1、假如我是“树下”土壤中的一滴水, 讨论“我”在生物生长中将要进行怎样的旅 程?
,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 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11.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D)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这些影响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呢?
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 通过什么方式 不断地成长?
光合作用是不是生物要素 自己就可以完成的呢?
光合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思考
这种光合作用的功能需 要哪些要素的协调参与?
我们把自然 地理环境通 过光合作用 合成有机物 的能力。
②
叶绿①素 ③
注意:它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 作用产生的新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