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卿:景泰蓝掐丝很有人生的味道
李佩卿乐于创作的每一道过程

李佩卿乐于创作的每一道过程
乐于创作,并享受创作的每一道过程,我特别享受每一道工序的过程,举例来说一样的传统工序,老师父教的是1是2,再加上我的喜悦及创新,就不止于1+2=3了。
好比传统的掐丝,少有几何图形的表现,不是因为几何图形是外国来的而不掐丝,而是传统的工序中的皇家工艺,总以为掐丝就一定
是用来挡蓝的,因此掐丝又称为挡蓝线,是用来规矩颜色釉料,不让不同颜色的釉料来互相混合,也因此传统的景泰蓝作品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来点蓝上色,点蓝也就较不具创造性而流于俗套了。
有好些年时间我潜心研究西方鼎盛的各艺术派别的美学,这让我困扰了好多年,单就颜色的表现力度,中国皇家工艺中的国画丹青是
远不如西方的油彩来的亮丽,这不是丹青不好,这我归纳于中国文化
的内敛及谦虚而来,说白了, 从事艺术创作我总以为不能太约束,应
大胆的尝试才是,有材料的尝试、有颜色的尝试、更有造型的尝试,把自已原来好的,再加上别人的好才是好的艺术,我想这才是现代景泰蓝大师应该有的创作气度,我们不能只讲自己的好,自己的工序有
多难,多么的旷日废时,掐丝多么的废工,虽然这些都是事实.但我比较想讲的是我的作品要表达的,要传递的是多么欢乐的味道,虽然我
的作品不是艺术美食,但我更期许我的每一件作品是精神上能令人欢愉的精神食粮。
国礼大师李佩卿:文化遗产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使之焕发新时代光彩

Experience in Chongqing / 渝阅 / 艺苑国礼大师李文化遗产需要注入新鲜血液, 使之焕发新时代光彩National Gift Master Li Peiqing:Fresh Blood Needs to be Injected in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to Rejuvenate□文/本刊记者唐纲现在,作为传统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存在着生存 问题,更别说走上国际舞台了。
今天要介绍的,是如何让传统艺 术更好地创新,然后熠熠闪耀在国际舞台上的故事。
李佩卿,国宾礼艺术家,国际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景泰蓝 粉彩大师,中美文化艺术交流使者,中国景泰蓝百年来第_位 法国“列宾竞赛”金奖得主。
四十多年来,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 结合,将传统的景泰蓝技艺发扬光大,斩获无数国际大赛最高 奖项,让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海外声名鹊起,引起世界文化界的 高度重视,并让景泰蓝这一传统工艺在信息时代重新焕发出熠 熠光芒。
今年5月中旬,李佩卿受重庆藏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之邀, 莅临重庆参加了“国礼重器•魅力山城”之纪念改革开放40周 年大型活动。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玉和、重庆 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敷依昌、《中国收藏》杂志总编辑李毅民等 参加活动。
期间,本刊记者特别就传统艺术如何更好地创新发 展采访了李佩卿女士。
景泰蓝,国人心中的国器,也是中国外交中的国礼。
然而, 传统的景泰蓝制作工艺在中国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形 成了固定的方向,色彩的图样也成为了一种固定的格式。
很多 人对景泰蓝是又爱又不爱,爱是因为它来自皇宫血统,不爱是 因为几百年图案色彩变化不多,既太满又呆板。
“如何创新,同样摆在了国器的景泰蓝面前。
”李佩卿说, 她1953年生于北京,1972年入行北京工艺美术厂学习景泰蓝, 先后师承于景泰蓝京北派老国宝秦怀森和传承人秦连芳等。
从最初的磨光车间到掐丝、点蓝、检验车间到最后的总工艺师 设计室,她一步一个脚印走了过来,这为她后来的创业打下坚 实的基础。
尝试景泰蓝掐丝作文

尝试景泰蓝掐丝作文《尝试景泰蓝掐丝:一场独特的手工之旅》景泰蓝掐丝,听起来是个很高大上的东西,但是当我真的去尝试的时候,却发生了一系列有趣又有点手忙脚乱的事儿。
我第一次见到景泰蓝掐丝的工具和材料时,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
那细细的铜丝,感觉比我家小猫的胡子还脆弱。
还有各种各样的镊子、胶水,看得我直犯晕。
不过这也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这一堆东西到底能做出啥好玩的呢?我选了一个简单的图案,就从一朵小花开始尝试。
先把胶水小心翼翼地涂在底板上,那动作,慢得就像蜗牛爬,就怕胶水涂多了或者涂到不该涂的地方。
接着,开始用镊子夹着铜丝往胶水上放。
这铜丝可不听话了,我想让它沿着花瓣的形状乖乖趴着,它倒好,这儿弯一下那儿扭一下,就像个调皮捣蛋的小孩子。
镊子在我手里也变得极难操作,那感觉就好像让我用筷子夹豆子已经很难了,现在还要夹着豆子摆出各种造型。
有一次,我费了好大劲儿把铜丝的一小段放到了正确的位置,心里正得意呢,一松手,铜丝呼的一下弹了起来,差点戳到我的眼睛,吓得我出了一身冷汗。
我没有放弃,调整了一下心态和手法。
我开始更有耐心地处理每一小段铜丝,就像在给一个傲娇的公主梳妆打扮。
慢慢地,花瓣的轮廓在我的手下出现了。
看着那歪歪扭扭但好歹有个雏形的花瓣,我感到特别有成就感。
然后是花蕊部分,我把铜丝卷成小小的圈儿,一个一个粘上去,这可比花瓣还麻烦,圈儿的大小很难控制均匀。
不过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朵小花总算是有点样子了。
经历了这么一场像战斗一样的景泰蓝掐丝尝试,我发现这活儿看着简单,做起来可太不容易了。
这小小的手艺活儿,里面蕴含着大大的耐心和精细。
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最后的小有成果,我对那些能做出精美景泰蓝工艺品的工匠们,那是打心底里佩服。
这场独特的手工之旅,虽然我做出来的东西远谈不上完美,但真的特别有趣。
《再探景泰蓝掐丝:熟能生巧?不存在的!》有了第一次尝试景泰蓝掐丝的经验,我想着再试一次肯定能进步不少,结果呢?还是状况百出。
盛世景泰蓝的温润绽放

盛世景泰蓝的温润绽放打开文本图片集景泰蓝一向是人们心中的国器,它端庄尊贵华丽,是所谓“京作御用”的“燕京八绝”之一。
李佩卿手里的景泰蓝贵气中带着女性的浪漫情怀,丝毫不落俗套。
她的作品亦如其人,激情外表下有着捕捉不尽的精致美感。
点蓝不求泥古,润色中性不张扬至今,由国家认定的七位景泰蓝工艺大师都是男性,可以见得女性在此领域的罕见。
1953年出生的李佩卿是满清正黄旗,十八岁进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学习景泰蓝。
带着些许神圣,每天在别人看来如同消磨青春的单调动作中,李佩卿渐渐走进景泰蓝的世界,很快成为行业技术的佼佼者,尤其她出众的点蓝技术,不泥古而有个性,润色中性不张扬,在当年北京三百多景泰蓝技艺高手的竞赛中拔得头筹。
一件景泰蓝的传统制作过程要手工完成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七道复杂工艺,其中点蓝似点睛之笔,所谓釉之薄厚、色之浓淡、韵味或艳丽或淡雅,关键都在点蓝。
因此,虽然同为工匠,但从调色到润色,铜胎每一格掐丝花纹中各种颜料比例的搭配,控制完全在于点蓝人对色泽的丰富感受和想象力。
俗与雅、拙与巧、粗与精,所有的温润精美,全凭一只小小蓝枪1/ 5在毫厘之间推着斑斓五色一点点晕染铺开。
而明清宫中的景泰蓝,凡大紫翠兰,艳得耀眼,很有夺目贵气。
传到李佩卿之手,她将一种女性的温蕴自然附着在景泰蓝的一抹春色中,收拢了满目炫彩,釉色温厚饱满,形成自成一绝的所谓中性之粉彩特点。
2002年工艺美术厂解散,与景泰蓝有着三十年不合之情的李佩卿选择创业,创设“禄颖蓝”留下了这门手艺。
从一名工艺巧匠转变为一个公司的创始人,在市场面前,李佩卿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三十年来一直崇尚的传统,“一成不变、令人视觉疲劳的传统作品,在欧美现代艺术品市场中缺乏竞争力,符合现代人审美追求、有欢乐美感的艺术品,才会令人爱不释手。
”走出历史冷宫,开创粉彩景泰蓝脱胎于中国传统艺术,景泰蓝的器型几乎是各种瓶瓶罐罐的集合:梅瓶、天球瓶、将军罐、周器垒等,大部分传承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瓷器经典器型,造型大气简洁,丝工设计严谨繁复。
李佩卿:景泰蓝创新只凭勇气还不够

李佩卿:景泰蓝创新只凭勇气还不够
李佩卿:单就掐丝线就等同釉料挡蓝线一事,这就要打破规则才行,否则景泰蓝的颜色是走不出去的,我指的是景泰蓝不仅只中国人说好, 更要让外国人说好才行的。
创新只凭着勇气还不够,还需加上一点点好运气,创新的过程中,在常人眼中,我的举动好比机器人一样的枯燥无味;而我是乐在其中的快乐的,好比配色点蓝在上色,进火炉退火再调色又上色,又再进火炉降温后再补色,光这实验数不清有上万回了,有好多日子腰酸背疼都不自知,这常时间的实验下来,更体现了除具科学立论外,更需要一点运气好比电炉烧制作品中没来由的停电, 这也成就了另类的颜色诞生。
景泰蓝掐丝如绕指柔般的千变万化,或曲或直很有人生的味道,每一道掐丝的尽头也可以是开头,每一丝掐丝的结尾都可以漫开的色彩做为另一端图案的开始。
一生一事,景泰向蓝

一生一事,景泰向蓝作者:***来源:《中华手工》2022年第04期钟连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择一事,终一生。
珐琅艺术是我终生的事业。
1978年,我与许多热爱美术的学生考进北京珐琅厂技校,从人物山水花鸟、素描速写、图案设计,到更加专业的景泰蓝设计,我逐渐爱上了這项技艺。
从15岁考进珐琅厂至今,我已在厂里度过了44年。
景泰蓝的设计,要求对中国传统纹样以及不同时代的器型,如青铜器、陶器、漆器、瓷器有深入理解,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更加主张简约、抽象、现代的设计理念,让其具备鲜明的时代感。
如今,提到京城的珐琅艺术,成立于1956年的北京珐琅厂一直在实践中创新,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发展。
2006年,原文化部指定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保护传承基地。
在珐琅厂里,我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车间,一趟又一趟地在制胎、掐丝、点蓝制作车间与技师们沟通交流。
或许外界不知,如今珐琅厂的氛围仍类似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国营厂,但制作者们的质朴与平和,在日渐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景泰蓝与其他传统手工艺的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个集体项目,并非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完成。
景泰蓝工艺极为纷繁复杂,大工序分为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几十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分为多个细节。
通常,一位工匠只负责景泰蓝制作中的某一个工艺环节,他们中的很多人一做就是几十年。
近年来,为解决景泰蓝技艺后继乏人的问题,我们延续着以传承人为轴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大师工作室作为培养、吸引人才的平台,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承景泰蓝制作技艺。
目前,北京珐琅厂建立了国家级大师工作室,每位大师门下拥有4至5名高级技师,技师又带领年轻学徒,形成了宝塔形的人才培养架构。
在此基础上,我们历时多年,克服了工艺难度大、技术含量高的难题,深入挖掘各时期传统装饰的特点风格,恢复和掌握传统技艺与技法,最终复制了60多种宫廷御用景泰蓝。
景泰蓝(掐丝珐琅)介绍赏析

景泰蓝(掐丝珐琅)介绍赏析掐丝珐琅,中国传统工艺品,属于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使用其他金属做胎的,如金胎掐丝珐琅等。
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也称为掐丝珐琅。
景泰蓝一般是在金、铜胎上用金丝或铜丝切割出图案,填充各种颜色的珐琅,再经焙烧、打磨、镀金等工艺制成。
景泰蓝珐琅有着绚丽夺目的魅力。
因其在明代景泰年间空前发展,且普遍以蓝釉装饰,故又称景泰蓝。
当然也有红色、浅绿、墨绿、白色、葡萄紫、翠蓝等颜色的点缀。
历史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景泰蓝器皿是考古发掘的唐代吐蕃时期的金胎景泰蓝匾额。
可见珐琅技术的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元代当时的掐丝珐琅器可能尽为皇家服务的,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象耳炉从现存的几件元代景泰蓝珐琅制品来看,中国工匠在学习和掌握了珐琅制作技术后,为了满足中国统治者的审美情趣,生产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产品,但装饰方式仍保留了一些阿拉伯艺术魅力。
明代景泰蓝珐琅工艺虽然在明初逐渐被朝廷重视,但真正引起文人的重视,被官商珍藏,还是在明末。
因此,真正早期的器物传世下多,工艺技法也不是十分成熟,掐丝粗细不匀,掐丝常高出胎面较多;胎体、釉层较为厚重。
其品种也不多,器型尚不出《格古要论》中所载的“香炉、盒儿、盏子、花瓶之类”。
当时的掐丝珐琅器一般没有锦地,常以番莲纹、莲瓣纹装饰,色彩也较单调,没有混合色,然在一叶片内往往施两三种颜色。
明晚期,掐丝珐琅工艺取得极大发展,不仅造型、品种、釉色都显著增多,而且工艺技巧也明显进步。
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也”,那神秘幽亮的蓝色基调,使之成为御用珍玩,“景泰蓝”之名也随之声名远播。
现存的明代掐丝珐琅器物大多为明代晚期的产品,其品种很多,有鼎彝等宗教礼仪用品,也有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品,如花瓶、薰炉、灯台、盒、盘、碗、碟等。
明万历掐丝珐琅-云龙纹香炉造型一般端庄古雅,纹饰繁缛丰富,有番莲、饕餮、蕉叶、龙凤、云鹤、菊花、山水、楼阁、人物等。
有一种味道叫珐琅掐丝作文

有一种味道叫珐琅掐丝作文
在古都的小巷子里,一走进就能闻到那种独特的珐琅掐丝味儿。
阳光照在那些铜器上,颜色好看到不行,就像被唤醒的彩虹,闪着
老辈子的光。
摸一摸,凉凉的,滑滑的,感觉那匠人真的花了不少
心思。
珐琅掐丝啊,可不只是手艺活,还是咱们的文化传承呢。
你看
那些图案,线条、点点都细细打磨过,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
每一
只都像是有个故事要讲,讲着过去的繁华和现在的安静。
去珐琅工坊逛逛,空气里飘着那种金属和釉料混合的味道,真
的太好闻了!这味道古老又时尚,传统又创新,让人闻着就舒服,
还让人想好多事儿。
这就是时间的味道,历史的味道,也是咱们文
化的味道。
到了晚上,灯一照,那些珐琅器皿就亮得跟啥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佩卿:景泰蓝掐丝很有人生的味道
李佩卿:单就掐丝线就等同釉料挡蓝线一事,这就要打破规则才行,否则景泰蓝的颜色是走不出去的,我指的是景泰蓝不仅只中国人说好, 更要让外国人说好才行的。
创新只凭着勇气还不够,还需加上一点点好运气,创新的过程中,在常人眼中,我的举动好比机器人一样的枯燥无味;而我是乐在其中的快乐的,好比配色点蓝在上色,进火炉退火再调色又上色,又再进火炉降温后再补色,光这实验数不清有上万回了,有好多日子腰酸背疼都不自知,这常时间的实验下来,更体现了除具科学立论外,更需要一点运气好比电炉烧制作品中没来由的停电, 这也成就了另类的颜色诞生。
景泰蓝掐丝如绕指柔般的千变万化,或曲或直很有人生的味道,每一道掐丝的尽头也可以是开头,每一丝掐丝的结尾都可以漫开的色彩做为另一端图案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