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爱这土地》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

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知识梳理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我爱这土地课文笔记

我爱这土地课文笔记

我爱这土地课文笔记
【导语】
《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诗歌。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祖国的忠诚,倾诉了心声,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而努力奋斗。

【课文内容概述】
诗歌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表达了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诗人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展现出祖国历经沧桑、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笔调,将土地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主题思想】
《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在于抒发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诗歌传达了爱国情怀,体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励广大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艺术特点】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的意象:诗人以土地为载体,通过对土地的描绘,展现出祖国的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景观,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抒情的笔调: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表达方式,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使诗歌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

3.韵律美:诗歌在句式和韵脚的处理上,注重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歌更具艺术魅力。

4.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反映了中国土地的苦难和人民的抗争,体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

【总结】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情感的爱国诗歌。

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诗人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展现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这首诗歌在艺术手法和表现力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为我们树立了民族精神的楷模。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2 我爱这土地

2 我爱这土地
2 我爱这土地
1.反复朗诵诗歌,提升吟诵现代诗歌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诗歌的意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领会其象征意
义;学习用具体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手法。(重点) 3.把握鸟儿的形象,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难点)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展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形 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 此应如何理解?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生他养他而又灾多难的祖 国。“悲愤的河流”象征人民心中郁结的悲愤在奔流。“激怒 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反抗行动(抗日斗争)。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
3.“鸟”的形象与诗人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诗歌的 第二节与第一节有怎样的联系?
这只“鸟”展现的是尽管饱受磨难还是拼尽全力用生命去歌唱 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 地,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 出一切的决心。
2.“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无比温柔的黎明”有其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时代背景,说说 它们的象征意义。
“鸟”指代诗人自己,“土地”则象征着祖国。诗人借一只饱 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对多灾多难的 祖国博大、深沉的爱。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 第二节则可看作对诗歌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 一问一答,是爱国者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烈的 深情与悲愤的写照。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知识梳理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课外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2

【课外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2

【课外阅读】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2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

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

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蹂躏
汹涌的河水
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 革命斗争声势浩大 的激怒的风 无比温柔的黎明 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
• 2、比赋结合。
第一节以鸟自比,铺陈描绘, 第二节直抒胸臆,质朴遒劲。 抒情强烈深刻。
• 3、感情不断强化,风格忧郁而明亮
假如
嘶哑
直抒胸臆
爱国
歌唱的对象排列在 一起,并加上长长 的修饰语。
遭日军轰炸后的广州 满目疮痍 尸横遍野
重庆大轰炸惨不忍睹
轰炸香港
桂林成一片废墟
遭日军轰炸 后的郑州
活埋
刀靶
母亲被炸死 孩子该何去何从?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 / 我是一只 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 河流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 难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欺凌)
儿 女 心象 中征 的郁 悲积 愤在
中 华
——
悲永 愤远 的汹 河涌 流着
我 们 的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 激怒的风
——象征人民 心中对侵略者 暴行的愤怒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
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诗中的土地突破了土地的本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身的意义,上升到了象征祖
——然后我死了,
国,诗中表达了诗人对生他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
深沉的爱,抒发了那个时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教学目标
• 1.了解艾青早期诗歌创作概况, • 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 2.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 • 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 3.把握诗歌的感情和思想基调, • 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 4.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关于艾青
• 艾青(1910-1996 ),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
转折,“死了”
4.散文美与音乐美交错有致
• 艾青散文美的主张:“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 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生活气息的健康”。诗 句的口语化、形式的自由化、意境的整体化(艺 术形象的完整性)。
• 音乐美指诗歌内在的节奏、情绪的起伏变化。
我爱这土地 艾青
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 了一种怎样的感情?
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 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 1、使用了象征手法。
诗中的具体形象,如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具 有象征意义,而各个意象前所加的修辞语又强化了象征的作 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具体感、立体感和生动感,抒发出了缠 绵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喉咙嘶哑的鸟 作者自己
暴风雨
•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 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
• 1979年获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 等作品。
• 艾青在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 “中国诗坛泰斗”
艾青诗歌特点
1、艾青的诗作蕴藏着一种深沉的感情。 “忧郁”、“忧伤”、“悲哀”
明……
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写作背景
•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创作于1938年11月的名篇,当时正是抗日 战争爆发的第二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 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祖国山河沦陷, 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 之中。
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和讴歌。 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 4、运用新鲜的比喻、丰富的想象。 5、善于用色泽、光采的渲染以至构图、线条的安排
来增加形象的鲜明性。
两个意象:“太阳”与“土地”
•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 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
这一意象得以表现。 • 另一方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
•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 者切齿的恨,于1938年11月创作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我爱 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1938年的中国
南京大屠杀 尸体堆积如山
轰炸后的南昌 家破人亡 悲痛欲绝
• 鸟----------- 歌唱----------土地 (我----------- 爱 ----------祖国)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
土地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 河流
歌唱
风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 黎明
充悲 满愤 希满 望怀 ,, 奋沉 力郁 抗深 争情
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明……
──然后 / 我死了,
连羽毛 /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 / 我 对这土地 / 爱 得深沉……
我 第一节 爱 对 “爱土地”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 这 土 地 第二节
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舍的眷念。 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 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重要篇幅。” 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祖国的挚爱。
土地在诗中承载了诗人哪些情感?蕴含了哪些含义?
• 艾青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 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 深情。
•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 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 阳”)。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
——然后我死了,
现实,对祖国爱得越深,心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中的痛苦就越强烈。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然后我死了,
的韵味,具有感染力,而且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能够让人产生联想:鸟既如
此,何况人乎?拓展了诗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意境。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品析下列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
• 破折号之后突出了“我死了”,让身躯肥 沃土地。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 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 提练和升华了主题。
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 去歌唱的鸟的形象,
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的深沉的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 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 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 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 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 阳》等。
• 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 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 作,写有《布谷鸟》等诗。
• 土地承载着诗人的深沉的痛苦、郁结的悲 愤和坚定的希望,象征着多灾多难的祖国
假如 / 我是一只 鸟,

我也应该 / 用嘶哑的喉咙 / 歌唱:

这被暴风雨 / 所打击着的 / 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 的 / 河流

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 无比温柔的 / 黎
•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 湖艺术学院。
• 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 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 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 •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入中国左翼
美术家联盟,与人组织春地画社。7 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创作了名篇 《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 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 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本诗的开头作者为什么将自 己假设成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用假设语句,以“鸟”为意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象,生动形象,增添了诗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