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会评专家科技进步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初评会议评审专家名单
作物遗传育种与园艺组
林业组
养殖业组
科普组
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组
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
油气工程组
轻工组
纺织组
化工组
非金属材料组
金属材料组
机械组
动力电气与民核组
电子与科学仪器组
计算机与自动控制组
土木建筑组
水利组
交通运输一组
交通运输二组
标准计量与文体科技组
环境保护组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监测组
内科与预防医学组
中医组
中药组
药物与生物医学工程组
通信组
农艺组
农业工程组
资源调查组
矿山工程组
外科与耳鼻咽喉颌组
创新团队评审组。
2018年国家奖“会评专家名单”公布(自然奖+发明奖+进步奖)

4 艾慕阳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分公司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序号 1 2 3
蔡其新 冯安生 冯先光 李庆春 栗继祖 刘乃震
马飞 乔卫国 盛天宝 宋锦泉 唐新明 童小华 王桂梅 吴小平 吴宗之 杨虎林 余建星 张方礼 张志毅
15 邵丕彦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16 盛宏至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7 司荣军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18 谈广鸣 武汉大学
19 田春光 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20 杨文俊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21 姚仰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2 张冶文 同济大学
23 张永振 河南科技大学
力学组
姓名 钮新强 徐祖信 邓铭江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长安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中国石油集团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科技大学 山东科技大学 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广业宏大矿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 同济大学 河北工程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 天津大学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
16 汤立达 天津药物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认知与脑科学
17
王常勇 研究所
18 19 20 21 22 23
序号 1 2 3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自然科学奖序号 1项目名称: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功能调控及其机理研究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均符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填写要求。
该项目在国家科研计划的资助下,针对我国急需的高端植入性医疗器械在应用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构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完全降解吸收,易加工变形且能用体温、外加磁场或电场刺激控制形状记忆功能的生物医用高分子复合材料体系;揭示了高分子复合材料产生形状记忆的氢键作用机理,阐明了在生理环境下功能纳米粒子的释放对形状记忆性能的影响机制;建立了生物医学评价方法,为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可解决传统植入性医疗器械不能降解吸收、外科手术繁琐和需二次手术而带来痛苦等若干重大难题。
该项目执行期间在Biomaterials等国际高影响的SCI收录期刊发表的8篇代表论文被他人引用总次数1272次,其中SCI他引次数907次;已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研究成果多次被国际著名专家在顶尖评论期刊Chem. Rev.、Chem. Soc. Rev.、Prog. Polym. Sci.作为代表性成果被引用或详述。
部分成果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和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成果创新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1、发展出一类基于功能化纳米填料的新型可降解吸收高分子复合材料,阐明了纳米填料对材料基体的形状记忆功能的调控机制,开辟了用可吸收高分子材料代替传统金属材料制备植入性管状支架器械的新途径。
该复合材料的形状记忆恢复温度精确调控到接近人体体温37℃,形变固定率和形状记忆恢复率都超过95%。
研究结果在生物材料领域高影响期刊发表文章4篇(Biomaterials, 2003,24,3563;2006,27,4288;2010, 31, 5182; 2011,32,2821.)。
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

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材料一、项目名称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技术二、提名单位意见项目针对大渡河流域梯级电站群智慧化建设与运行关键问题,持续开展了10余年的研究,研发了流域大坝与边坡安全监测、预警技术,提出了运行性态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技术,实现了流域电站群安全危险源分级动态管控;提出了流域多电站一键调度技术,首次在大型流域调度中实现由单机组“直调”向多电站“一键调”的重大转变;研发了设备健康状态智能诊断技术,实现了设备健康状态由“人工感知”向“智能感知”的转变,开辟了预警设备故障、减少检修冗余的新路径;创建了智慧化工程建设技术,首创了智慧工程理论体系,实现了工程建设由“定性经验管理”向全要素、全方位、全周期“数据驱动管理”的重大转变,梯级电站群建设和运行表明取得了安全、优质、高效地成效。
项目获知识产权149项,发表论文291篇,其中SCI、EI收录92篇,出版专著5部,纳入行业标准9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2项,有力推动了大型流域智慧化建设与运行的理论发展和技术进步。
经鉴定,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已成功应用于双江口、瀑布沟、大岗山、猴子岩等百余座水电工程,应用工程曾获国际里程碑工程奖、詹天佑奖和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等重要奖项,并在国家能源集团(原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四川省国资委系统推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6亿元,应用前景广阔。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是世界水电装机、发展前景和开发难度最大的国家,作为水电开发主要形式,流域梯级电站群安全建设运行对国家安全、绿色发展关系重大。
国内外曾有多座因建管缺陷导致渗漏甚至溃决的案例;俄罗斯萨扬水电站因设备健康状态无法及时诊断,致75人死亡,直接损失130亿美元;美国奥罗维尔水电站因维护和调度不当引起溢洪道破坏,紧急撤离18.8万人。
国家能源集团在大渡河流域开发居于主体地位,已建在建电站16座,电站群装机2700万kW,库容158亿m3。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
项目简介
临床路径源于工业领域,1990 年起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引入医疗领域并普遍 使用,具有提高医疗效率和质量安全、促进费用合理化等作用。我国于 2009 年 起系统推动相关工作,至今已发布西医临床路径 1212 个,覆盖 7000 多家医院。
中医临床路径与西医相比,存在医学信息来源多、且较多信息被现有证据 分级及推荐方法忽略、需融合辨证论治等技术难点,面临着医学信息难转化为实 践、医师间诊疗难规范、路径难推广等困境。基于循证实践理念的临床路径,是 优化和规范化医疗过程的最佳途径,可获取当前最佳证据并形成最优诊疗方案, 使众多中医信息转化为证据并指导中医个体化诊疗决策,缩小医师间的诊疗差异, 使中医更好地融入当代专科专病为主导的医学模式,二者并不矛盾。
2
客观评价
1、部门机构认同采纳
项目多次被主管部门所关注和认可。项目单位的 22 个病种路径被国家中医
药管理局医政司纳入推广并作为全国技术牵头单位,数量居中医药行业之首。
1 慢性肾衰 2 慢喉喑 3 绝经前后诸证 4 腰椎间盘突出症 5 尿血病
6 脚湿气病 7 四弯风病 8 经期延长病 9 肩锁关节脱位
项目历经十余载,创新提出基于循证的解决个体化与规范化矛盾的中医临 床路径研发思路,并建立推广相关技术体系,系统性地促进了中医药的循证实践 转化,保障医疗质量和提高临床疗效。主要科技创新有:
一、首次提出“多源证据、核心权重、层次共识、逐级递进”的中医临床 路径研制思路与技术策略,解决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化原则与临床路径规范化之间 的冲突。基于中医多来源证据(含古籍、名医及自身经验等),结合证据等级与 推荐强度,通过专家咨询达成差异化的层次共识,确定中医核心内容与权重(中 医病种选择、切入点、证候共识、同病异证干预方案等),形成“病证结合”模 块化应用、“同病异证”分支结转及“理法方药”式逐级递进的决策法则,促进 古今病名一致化、同病异证操作化,并依据共识层次差异,以中医治则为起点, 逐级推荐和规范到治法、方药或非药物疗法,实现在路径中的辨证论治决策,并 有效兼顾其规范性和适用性。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一、项目名称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工程集成创新研究与应用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提名者:交通运输部提名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我国将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加快提升综合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品质,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在交通运输部《关于促进沿海港口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深入推进水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指导下,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发展进入新阶段,逐步由数量型扩张向内涵式质量效益型转型、由传统的装卸运输功能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提质增效升级。
本课题系统总结和回顾了10年来的港口建设发展历程,大连港现已成为我国沿海液体散货港口布置最集中、作业货种最多、吞吐量最大、仓储容量最大,装卸效率最高、集疏运体系最综合的大型综合性液体散货港口,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港之一。
通过多项科学技术的集成与创新,提炼形成大连港综合性液体散货港规划布局的创新理念,大型深水码头的设计和建设集成创新技术,多种集疏运体系、多货种工艺流程无缝衔接的运营理念和技术创新,大型液体散货码头和罐区的设备革新、一体化管理和控制、安全、消防、环保和节能等方面的的创新技术,促进液体散货枢纽港和物流港技术积累,推动我国液体散货港口工程技术进步,指导我国液体散货储运物流系统的科学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经审核,项目申报材料真实有效,主要完成人员和单位的贡献和排序均得到确认。
同意申报,并推荐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一)项目主要技术内容1. 综合性、集约化液体散货港口规划布局研究:包括港口规划布局形态、海域复杂自然条件的改善、大型开敞式原油码头和LNG 码头的轴线确定、泊位长度优化、多泊位之间的安全距离分析、成品油及液体化工泊位群多船型组合靠泊,陆域仓储罐区平面布置研究等。
2. 液体散货港口综合集疏运系统研究:包括公路、铁路、水运、管道运输体系的建立,“水-水”中转、“水-铁”中转、“水-管道”中转换装和工艺流程创新等。
2018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公示一、项目名称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二、提名意见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是实现农林剩余物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木材资源短缺、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技术途径。
该项目针对人造板易燃烧、防潮性能差、释放甲醛以及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等技术难题,系统开展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
该项目研发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绿色胶黏剂及高效制备、锌锡掺杂液固双相环保阻燃抑烟、多元体系坯料分级节能快构、高效节能成形技术及装备,构建了农林剩余物功能人造板低碳制造技术体系,突破了农林剩余物人造板绿色环保、阻燃抑烟、防水防潮等关键技术,为我国人造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行业技术进步提供了重大的技术支撑,对保障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该项目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6项;鉴(认)定成果4项,主持或参与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2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3件,发表学术论文133篇。
该项目整体技术在国内外处于领先水平,成果先后在大亚人造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丰林木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连云港保丽森实业有限公司等30余家企业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主要应用企业新增销售额39.09亿元、新增利润4.03亿元,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经审查,该项目成果材料属实,符合国家科技进步奖提名要求。
提名该项目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三、项目简介我国人造板年产量超过3亿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
木材年消耗量6亿立方米,进口依存度超过52%,严重制约人造板行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我国农林剩余物年产量超过15亿吨,其中农业秸秆约9亿吨,大部分被直接焚烧,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同时,人造板行业正面临着生产能耗高、环境友好性差、产品功能单一、附加值低等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及填写要求

附件5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书( 2018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序号:奖励类别:编号:提名者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公布名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项目密级定密日期保密期限(年) 定密机构(盖章)学科分类名称1 代码2 代码3 代码所属国民经济行业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任务来源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已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授权发明专利(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项目起止时间起始:年月日完成:年月日二、提名意见三、项目简介(限1200字)四、主要科技创新1. 主要科技创新(限5页)2. 科技局限性(限1页)四、主要科技创新(保密要点)(仅限国家安全类项目填写,限1页)五、客观评价(限2页。
围绕科技创新点的创新性、先进性、应用效果和对行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做出客观、真实、准确评价。
填写的评价意见要有客观依据,主要包括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的比较,国家相关部门正式作出的技术检测报告、验收意见、鉴定结论,国内外重要科技奖励,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刊物、学术专著和重要国际学术会议公开发表的学术性评价意见等,可在附件中提供证明材料。
非公开资料(如私人信函等)不能作为评价依据。
)六、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请依据客观数据和情况准确填写,不做评价性描述。
)1.推广应用情况2.近三年经济效益3.社会效益七、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不超过10件)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
第一完成人签名:十、附件一、必备附件1.核心知识产权证明2.应用证明(模板见附表1)2.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审批的批准文件4. 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及情况汇总表(模板见附表2)二、其他附件附表1应用证明附表2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承诺:本人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对本项目完成人合作关系及上述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特此声明。
第一完成人签名:完成人合作关系情况汇总表特别说明:因为是内部提名,提交提名书纸质资料时所有附件材料可以是复印件,原件自己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提名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13项目名称: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提名单位意见由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教授主持的“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项目,针对当前生猪养殖中存在的健康问题,以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营养与免疫为核心,通过动物营养及相关学科技术手段,经过近二十年的系统研究,揭示了营养与动物健康的关系,创建了抗病营养理论,阐明了提高猪抗病力的营养原理,构建了猪抗病营养参数51个,形成提高猪免疫力、缓解病原微生物危害、确保肠道健康、抗应激、防霉抗霉、挽救弱小仔猪等六大关键技术,授权专利43项,研制各类新产品30个;发表论文227篇,其中SCI论文106篇,出版专著及相关教材7部,培养博士和硕士共103人。
项目技术和成果从2006年开始应用,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评估,项目已获经济效益72.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阶段性成果已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3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部社会力量大北农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我国养猪业一直面临各种疫病的威胁和困扰,全国每年因病死亡约1.5 亿头猪,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 亿元。
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动物健康问题,项目组以营养与免疫为核心,系统研究了营养与影响健康的关键因素之间的互作关系,旨在通过营养措施改善猪免疫力、促进受损机能修复,以缓解疾病危害,减少用药量。
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揭示了猪抗病营养原理,构建了抗病营养技术体系,研发系列饲料新产品,在饲料和养猪企业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成果、技术经济指标和推广应用情况如下:理论研究:创建抗病营养理论体系,揭示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及其机制。
①揭示了藏猪、荣昌猪和DLY 猪抗病力及RIG-1、IPS-1等抗病基因表达差异,发现精氨酸、维生素A等营养素可上调抗病基因表达。
②发现了21 种营养素和18 种添加剂可通过影响TH1/TH2系统平衡和免疫分子表达,增强猪一般免疫力。
③探明了维生素、氨基酸等11 种营养素对圆环病毒、大肠杆菌等7 种病原攻击下仔猪的保护效应,发现营养可通过抑制病原复制或活力、促进特异性抗体分泌,缓解病原危害。
④揭示了肠道发育关键时间节点,探明了肠道微生物功能及其与营养、宿主关系,弄清了15 种营养素、18种营养源及10 种添加剂通过改善肠粘膜形态结构、调节分泌功能、增强免疫机能、维持肠道菌群平衡等途径保障仔猪肠道健康。
⑤发现了应激和霉菌毒素可改变猪免疫功能及营养代谢与需求规律,优化营养方案可调节内分泌、免疫机能和营养代谢,缓解其危害。
⑥发现了宫内发育受阻(IUGR)猪存活率低、生长迟缓与肠道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异常、菌群紊乱等生物学缺陷有关,胎盘印记基因及养分转运关键基因表达异常是IUGR 形成及生后缺陷的重要机制;母体及早期营养干预可通过改善胎盘养分转运、一碳代谢及线粒体功能降低IUGR 发生率并矫正生物学缺陷。
根据上述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基于营养--微生物--宿主互作、以营养与免疫为核心的猪抗病营养理论体系,主编出版《猪抗病营养理论与实践》专著及教材7 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227篇,其中SCI 论文106篇,国际同行引用达633次并给予专栏评述。
技术创新:针对我国猪只健康水平低,国内外饲养标准不能维持猪最佳抗病力的营养需要等实际问题,率先构建了提高猪免疫力、缓解病原微生物危害、确保肠道健康、抗应激、防霉抗霉、挽救弱小仔猪等六大关键技术,成为当前健康养殖核心营养技术。
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43项,建立猪抗病营养参数51 个,开发抗病饲料和添加剂新产品30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 1 个,制订国家标准 1 项。
推广应用:培养研究生103名,培训技术人员 5 万人次,成果在26 个省市推广应用,从2006年开始应用至今,已获经济效益72.9亿元,少用抗生素6000 吨,少死亡猪200 万头,少排粪污400 万吨。
专家鉴定认为“该成果对于确保猪只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和用药量,最终实现畜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3 项,大北农科技成果二等奖 2 项。
客观评价(一)已获科技奖励成果先后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 1 项、三等奖 3 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国家科技部社会力量大北农科技成果二等奖 2 项。
(二)成果鉴定2013 年2 月22 日,由中国科学院黄路生院士、中国工程院李德发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猪抗病营养理论与技术”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对于确保猪只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和用药量,最终实现畜产品的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项目整体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猪抗病营养需求参数、营养与肠道发育和健康、营养与特异性疾病的互作规律等部分研究结果达国际领先水平。
2015 年5 月13 日,由中国工程院印遇龙院士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对“营养调控宫内发育迟缓仔猪生长发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的鉴定认为:该研究内容系统深入,创新性突出,研究成果对于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减少IUGR 仔猪发生率、改善仔猪生长发育和肥育猪肉质,实现养猪业的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显著,项目整体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
其中,IUGR 猪营养需求参数、母体添加叶酸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控IUGR猪代谢和健康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相关理论与技术评价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已出版《猪抗病营养理论与实践》专著及其它教材共7 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7篇,其中SCI 论文106 篇,研究成果先后被欧美15 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引用频率达633 次。
营养领域权威刊物《Nutrition》首次对课题组发表的“母体添加叶酸通过表观遗传机制调控IUGR 猪代谢和健康”研究结果予以专栏评述,认为“This observation will likely lead to many avenues of investigation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that links the timing of folate supplementation to tissue specificity”;近期国际著名免疫学杂志《Infection andImmunity》(2017.V olume12, Issue85)以亮点封面文章的方式刊出课题组有关“锌在沙门氏菌逃逸巨噬细胞免疫清除中的重要角色研究成果”,系列研究为控制沙门氏菌感染及其抗生素耐受的问题方面提供了重要参考。
同时,抗病营养部分参数已纳入2012 年美国NRC 出版《猪营养需要》和荷兰瓦赫宁根学术出版社出版专著《THE GESTATION AND LACTATIONSOWS》。
(四)验收意见四川农业大学“猪抗病营养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2006 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计划。
2009 年5 月通过教育部验收,认为“团队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机制,以猪营养与免疫、营养与及主要疾病控制、营养与应激、抗病基因及其表达的营养调控、营养与肠道健康等为主的 5 个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全面完成了创新团队建设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成效显著,同意通过验收,总体评价优秀”。
“动物抗病营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7年9月通过教育部建设规划论证,2011 年通过验收正式开放,2016 年实验室以整体良好通过教育部 5 年定期评估。
“动物抗病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 2012 年被遴选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016 年实验室以优秀通过国家“十二五”建设评估。
教育部及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价认为“ ……实验室瞄准行业需求,在动物营养代谢与抗病营养需要、抗病饲料研发两个方向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研发了抗病饲料及技术,为解决动物健康养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五)查新评价2014 年01 月和2015 年04 月,经四川省科技成果查新咨询服务中心科分院对成果查新得出结论:除本委托项目人员发表文献外,国内外尚无抗病营养概念及其理论方面相关报道;从全基因组水平揭示营养调控肠道发育和健康关键节点,发现营养源比营养物质更重要的研究未见报道;未见特异性病原攻击下猪养分代谢规律及营养通过增加特异性抗体产量和抗菌肽分泌量,从而增加猪抗病力的相关报道;未见以猪健康和生产性能二者为标识的抗病营养需求参数;同时研制的糖萜素、营养性疫苗增效剂、仔猪抗病复合预混料等系列抗病饲料新产品国内外尚无报道;未见营养水平、精氨酸、亮氨酸、叶酸等调控IUGR 仔猪发育和免疫力的研究报道。
(六)国家重点新产品评价由该项目研发的抗病饲料添加剂新产品“糖萜素”于2005 年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并先后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获发明专利授权;“863”计划课题“安全新型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研究及开发”验收专家组组长陈焕春院士认为:糖萜素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清除自由基、抗病毒等功能,在饲料中添加糖萜素具有提高动物成活率、生长性能和改善动物性产品质量的作用,产品应用后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七)行业评价新希望六和、双胞胎、禾丰牧业等企业认为:抗病营养技术为企业技术创新、饲料及预混料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雏鹰农牧集团、广西扬翔等企业认为:应用抗病营养技术显著降低猪群死淘率、减少养殖现场用药量和粪污排放、饲料报酬显著改善。
重庆优宝生物、福建傲农等企业应用该技术成果,已研发20 余个抗病营养预混料和添加剂新产品,市场反映良好,促进了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目实行产、学、研结合,以大型养殖场和饲料企业为骨干,以40 个国家生猪产业体系试验站为示范基地,在我国26 个生猪主产省市和大中型企业得到推广和应用。
项目技术和成果从2006年开始应用,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评估,已获经济效益72.9亿元,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知识产权类别知识产权具体名称国家(地区)授权号授权日期证书编号权利人发明人发明专利有效状态论文猪抗病营养研究进展中国2014年10月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等发表发明专利Method of preventing animal diseases and promotingani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欧洲0826303 2002年03月05日0826303 浙江大学詹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能改善仔猪肠道健康的饲粮脂肪源组合中国ZL201210164946.2 2013年08月28日1261481 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有效专著猪抗病营养理论与实践中国ISBN978-7-5655-0588-12012年11月四川农业大学陈代文等出版发明专利一种弱小仔猪专用液体配方乳及其制备方法中国ZL201210277537.3 2013年07月17日1234404 四川农业大学车炼强等有效发明专利含有三萜类皂素提取物的饲料组合物和营养保健剂中国ZL96193005.5 2002年04月10日84346 浙江大学詹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的复合酸化剂中国ZL201210478863.0 2014年09月10日1480706 重庆优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任丽、孟怀旺有效发明专利Animal feed composition and uses of triterpenoidsaponin obtained from camellia L. plants美国6007822A 1999年12月28日6007822 浙江大学詹勇有效发明专利一种减少畜禽氨气排放的饲料添加剂中国ZL201310691585.1 2015年08月05日 1742390 四川农业大学虞洁等有效国家标准饲料添加剂糖萜素中国GB/T25247-2010 2010年9月26日杭州唐天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学詹勇等有效承诺:上述知识产权用于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情况,已征得未列入项目主要完成人的权利人(发明专利指发明人)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