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神的形像”讨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选择题

1分A.辩证法B.不可知论C.唯心论D.形而上学2.我国古代哲学家范缜讨论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时指出“神即形也,形即神也。
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这是一种(b )1分A.有神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3.马克思曾批评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而主张唯物主义应该成为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费尔巴哈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者'是因为费尔巴哈等人的观点是(a )1分A.历史唯心主义B.不可知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4.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被人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b)1分A.人的观念就是物质B.观念在内容上是客观的C.观念的形式是客观的D.观念只是对物质世界的真实反映5.中国有句俗话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这句话说明(a)1分A.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能动的B.意识是人随意创造的结果C.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6.毛泽东同志1958年写下名篇《送瘟神》,其中有一名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该诗句包含的哲理是(c )1分A.时间和空间的辩证统一关系B.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C.运动和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D.物质和运动的辩证统一关系7.古英格兰有一首著名的民谣,“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丢了一匹战马;丢了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败了一场战役,丢了一个国家。
”讲的就是仅仅因为一枚铁钉,最终导致英国查理三世王国最终易主的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的哲学道理是(b )1分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8.“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
它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他每天早起晚归,非常辛苦。
有一天,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
一不小心,野兔撞到了上,死了。
农夫捡起野兔,回家和妻子美美地吃了一顿。
你羡慕怎样的人生

你羡慕怎样的人生?朋友,也许你的教育告诉你,人生不过是匆匆过客,要抓住机会及时行乐,因为一切都会终结。
你悟到的人生是不是象这词中所写:“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里有另一种人生,相信你虽然没有经历过,内心深处却时常寻求这种生命的能力,“但我们有这宝贝在瓦器里,要显明这超越的能力,是属于神,不是出于我们;我们四面受压,却不被困住;出路绝了,却非绝无出路;遭逼迫,却不被撇弃;打倒了,却不至灭亡”(哥林多后书四章七至九节)。
无论你是谁,你的地位也许显赫,也许卑微,但你一定被同样的问题困扰过。
我从哪里来?我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将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让你恐惧,因为你还未认识神以及:人与神的关系是什么?神在人身上有什么目的?人是神造的,有神的形像和样式“神说,我们要按着我们的形像,照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爬物。
”从创世纪一章二十六节我们认识到,神造人的目的就是叫人有神的形象彰显,有神的权柄代表。
人有体、魂、灵三部分圣经告诉我们人有三部分,就是灵、魂与体。
请看附图:体,是人最外面的部分,接触物质界的事物。
魂,包括人的心思、情感、意志,接触精神界的事物。
灵,也许您还不认识,那是人最深处的部分,接触神的事物。
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日常生活和行动主要是靠体和魂:身体和思想、情感和意志彼此的配合几乎可以描述人日常生活、行动和工作的一切。
那么,人灵的功用是什么呢?有以下三方面的功用:良心的功用:使人自律、自责、识对错、弃恶择善等直觉的功用:使人直接接受神的引导交通的功用:使人有寻求神的天性(也是各类宗教的起源)三维坐标剖析人的三部分基本上世人是活在体和魂的二维范畴里,如衣食住行,思想,享受,婚姻,知识,财富,地位,爱情,修身养性,等等。
人的灵几乎没有功用,形同虚设,让人活着若有所缺,这是因着人的堕落,人的灵死了,与神隔绝失去功用,结果人只靠肉体和魂而生活,使本应立体的人生成了—平面的人生属肉体的人圣经启示有的人是属肉体的人,就是肉体特别起作用的人。
描写之外貌与神态

描写之外貌与神态学习目标:1.知识:①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人物外貌及神态描写的。
②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关于人物外貌及神态的词汇。
2.能力:①通过本次训练,提高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外貌及神态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过程:1.导入。
我们认识一个人,第一眼看到的是他的外貌,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也的这个人的外貌,我们对这个的初步评价也是靠这个人的外貌,因此,外貌如何对一个人影像是很大的。
同样,在我们的习作中也会经常的写到人物,而写人物第一重要的就是对这个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形象的、传神的外貌描写,能够使你所描写的人物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的同学还不善于对人物的外貌进行描写,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有关人物外貌描写的一些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的方法。
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人物的外貌观察的细致?学生讨论并回答。
老师分析观察的一般性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学生思考:我们怎么样才能把人物的外貌描写的清楚、生动?学生讨论并回答。
老师分析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4.进行人物描写,需要一定的有关人物外貌或神态的词汇,学生讨论并说出有关人物外貌和神态的词汇。
5.举例分析有关人物眼睛的描写词汇和片段,指导学生感受关于人物眼睛的描写。
学生练习描写人物的眼睛: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在某一时刻的眼神进行描写。
要把这种眼神放在一定的环境中。
6.举例分析有关人物面部的描写词汇和片段,指导学生感受关于人物面部的描写。
学生练习描写面部表情或神态: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的面部特征或他在特定情形下的面部特点进行描写。
7.小结:人物描写是我们中学阶段写作中会经常遇到的一个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观察,多练习,真正能够把人物写得形神兼备。
附页:1.什么是观察?所谓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
要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
莫泊桑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形神之辩

形、神最早是作为哲学范畴出现的。
作为单一范畴的“神”出现得比较早,最初是指神灵、神。
如《左传•桓公六年》: “夫民,神之主也。
”《论语•八佾》:“祭神如神在。
”这里的神都是指神灵,也即一种超自然的精神存在。
到了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用“神”来指自然和社会中那些变化莫测、人们暂时还无法了解的因素。
如《易•系辞上》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韩康伯注云:“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诘者也。
”《孟子•尽心下》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
”“形”与“神”作为一对范畴出现,大概最早是在《庄子》书中。
《庄子•知北游》云:“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后来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
夫是之谓天情。
”其《解蔽》篇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自此形与神成了相对应的范畴,形通常指形体,尤其是人的形体,而神则指人的精神、灵魂。
后来哲学史上讨论形神问题,主要就是用的这一种含义。
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
神大则用竭,形大则劳蔽,形神离则死,死者不能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
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
”可以看出司马谈所说的神与形,完全是指个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关系。
后来桓谭、王充、范缜等人,也是从这个意义上、从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阐述了形与神的关系。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
”〔1〕“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2〕(这里所谓“精”,也就是“神”)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3〕形神这对范畴运用于文学艺术批评,是在汉魏六朝这段时期逐渐形成的。
最初与汉末以来品评人物的风气有关。
刘劭《人物志•九征》从人的外部特征上,来观察人的才性,评其优劣。
其名目有所谓“九质之征”,即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
其《九征》篇说: “夫色见于貌,所谓征神。
“形似”与“神似”的对立和统一

语言新探“形似”与“神似”的对立和统一骆加天津外国语大学摘要:文章在“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观的基础上探讨了“形似”、“神似”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时,“神似”与“形似”既对立又是统一,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形”、“神”存在不可调节的矛盾时,译者应力求“神似”;多数情况下,神寓于形,形传递神,“形神兼似”才是翻译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形似;神似;对立;统一一、引言我国的翻译理论源远流长,自成体系。
如直译与意译之争,翻译界关于“形似”,“神似”的讨论也长达几十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大派别也因此诞生,一是以傅雷等译家为代表的“神似”派,一是以卞之琳先生为代表的“求形存神”派;一派重“神似”,一派重“形似”。
作者以为这两派本质上都是在力求“神形兼备”,最大程度上传达文学作品的神韵。
以傅雷为代表的“神似”派认为“形”、“神”并不是总能兼得,必要时,舍“形”以求传“神”;以卞之琳为代表的“求形存神派”则认为神存于形,舍形则丢神,因此格外重视保持“形似”。
在翻译实践中,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原作神韵也绝非轻易就能传达的,译者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和文本来处理这对在翻译时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追求“形似”和“神似”兼备。
二、翻译观中的“形”“神”关系傅雷于1951年指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61年,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再次提出“愚对译事看法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
”(陈福康,2000)傅雷的翻译观取诸于中国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他强调翻译必须保存原作的精神和美感特征,并多次提到中西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不同,“传神”很不容易;中西文字、句法规则也不同,并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就能济事。
但傅雷也曾表示文字、句法等也是思维、情感等的一种表现方式,“神”多数情况下寓于“形”,他也提倡要尽力“兼筹并顾”,但在追求“形似”时,应“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陈福康,2000)。
中哲史试题-论述

试题答案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三、论述题1、略述“天人合一”思想源流春秋时期,“人”的地位有所提高,“天”的地位有所下降。
《左传》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神。
”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
神,聪明正而壹者也,依人而行。
”孔子宣扬“为仁由己”,“人能弘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己”,充分肯定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改变现实。
但他同时又主张“知命”,主张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而又不完全宿命。
战国时期,孟子从人性的角度来论述天人关系,归本于天而又立足于人,把天道、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做出了天人合一的回答。
荀子在《天论》中强调天与人、自然与人事是两个不同领域。
一方面,他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不以人间的治乱、人们的好恶为转移。
“天”就是行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寒暑、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
自然界的变化没有意志,也不受人的意志支配,天不因有人怕冷就取消了冬季,也不因为人怕跑路就缩小了面积。
这种把“天”视为客观的物质自然界,并从自然界的变化来论证其客观规律的“天人相分论”,第一次从理论上把人与神,自然与社会区分开来,说明他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新的理论高度。
另一方面,他认为“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常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人间治乱完全取决于人,“不可以怨天”。
在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人应该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努力,“制天命而用之”。
对于天,人既不应盲目崇拜,消极服从,也不应越俎代庖,与天争职,而应该积极做好自己分内的人事,参与天地宇宙的变化。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荀子的这些思想,是这一时期对天人关系认识的高峰。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也曾直接探讨天道,并且从天道引出人道的概念。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初信四大认识之一:认识人的被造

初信四大认识之一:认识人的被造一、人类按神的形像受造神在创造宇宙时留下了祂的记号,使诸天述说祂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
当神使受造之物充满海洋和陆地时,祂也按照自己的形像创造了一样独特的生物。
创世记一章26至27节说: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
由于圣经说,我们是按照神的形像和样式受造,因此有些人(尤其是罗马天主教)便说,神的形像和样式是不同的。
但按照圣经的语文结构,形像和样式其实所指相同。
我们都是神的塑像,是独一无二能反映神性格的受造者。
所谓人类按神的形像受造,通常是指我们与神之间有相似的地方。
虽然神是创造者,我们是受造物;虽然神在其本质、能力和荣耀上是远远地超越我们,但在某方面我们的确是像神。
神与我们之间有某种相似之处,神是有智慧且有德性的实存,我们也是有德性的,且有思想、感情和意志;这些天赋让我们能反映出神的圣洁,那原是我们最初的责任。
创世记一章27节说:“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此处所提之人这个名词。
在圣经的用法上是指著人类说的。
无论男女,都是照著神的形像造的。
这形像包括了人类管理大地的呼召。
我们蒙召作神的代表,去装饰、充满和保存大地,我们的呼召是要本著神的公义去治理宇宙。
神不会蹂躏或剥削祂所管治的一切,而是按公义和慈爱来治理。
但当人类堕落时,一些可怕的事发生了,神的形像严重地遭到破坏,我们反映神圣洁的能力也大大打了折扣,因此,现在这面镜子变得模糊不清了。
然而,堕落并未把人性摧毁。
虽然因著堕落,我们失去反映神圣洁的能力,但是我们仍然是人,还是一样地有思想、感情和意志,我们身上也仍一样地带著创造者的记号。
在人身上恢复神形像的一切丰盛,是藉著基督得以完成,正如希伯来书作者所说:“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
”(来1:3) 二、人的构成--身体与灵魂按着神的形像和样式被造的人类,拥有一个物质的身体,也拥有一个非物质的灵魂;灵魂有时又称为灵。
老中医:解析“神乃形之主,形乃神之宅”

最好的美容师,不是护肤品,也不是化妆品,而是你自己的心态、好的心情。
人的外貌就像是心情的展示窗,将你所想所虑毫无保留的陈列出来,在面部皮肤上留下“心情历程”:
爱担忧操心的人常常会眉头紧锁,唉声叹气,容易表现出面部憔悴、无光彩的状态。
爱生气的人,肝胆火旺,易气急上火,相较而言更易产生痤疮……化妆品为我们做的大多是掩盖表面的瑕疵,当卸妆之后,依然是满面沧桑。
古人很早就告诉我们:“神乃形之主,形乃神之宅”,形神是统一的,有诸内必形于外,人的精神情志是在脏腑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样也能反映出人的健康状态。
若是情志过激或不及,往往易损于健康,导致早衰,失去美丽的容颜。
只有内心平静,保持健康的心理,愉悦的心情,才能将面容保持在最佳状态。
人们总是说新娘是最漂亮的,那是因为在结婚那天心情非常好,内心充满幸福感,这自然会拥有红润的脸庞、娇嫩的肌肤、娇美的神态。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人的心情是与皮肤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的。
当心情愉悦时,大脑内神经调节物质乙酰胆碱就会分泌增多,有助于血管扩张,促进血液流通,使人看上去面色红润;而若当人处于
紧张、低落的情绪状态时,肾上腺分泌增多,则会促进血管收缩,不利于血液流通,使人看上去面色苍白。
而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虑、郁郁寡欢的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失调,不能清除体内代谢产生的过多自由基,过多的黑色素蓄积于皮肤细胞,会使人面色灰暗无光,流失美丽。
因此,最好的化妆品掌握在你手中,只要改变一下心境,你就会发现,不用依靠任何保养品,你也能拥有保持青春靓丽的良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
——论人如何再度拥有神的形象“人的视线若被清理干净了,一切都会显出它永恒的价值来。
”
——William Blake 摘要:圣经开篇明义,圣经初步的记载,是有关神按着他自己的形像与样式造人,为此人应当认识神——他的创造主,应当尽心、尽力、尽意地爱他,在永远的祝福中与他同住。
而圣经末了提到新耶路撒冷,住在其中的居民要面对面地见神,并在他们的额上刻有神的名字。
此后,人又重铸了因罪行而失掉的荣耀,有了更完美的神的形象。
关键词:人是神的形象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
”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
——创1-26、27人从起初就是按照神的形像和样式造的,这种由神而来的根源并属神的关系是永远不能抹除或毁坏的,而之后,亚当、夏娃犯了罪而受了惩罚,人类被逐出了初始之地,但是作为神的形象,人并没有被剥夺,人依然有在地上管理万物的权柄,有学习发展理性、道德良心的能力。
“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
——罗马书3-3 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
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
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
亚当活到一百三十岁,生了一个儿子,形象样式和自己相似,就给他起名叫塞特。
——创世纪五-1~3
虽然人们失掉了神的荣耀,但他仍然有神的形象的残存:就这一点,不但足以表明他是犯罪远离神,也证明人类别于动物的荣光,让人类有动物所不具有的属性——思考。
又要将你们的心志改换一新,并且穿上新人,这新人是照着神的形像造的,有真理的仁义和圣洁。
圣经以弗所书4章23至24节穿上了新人,这新人在知识上渐渐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
圣经歌罗西书3章10节然后当耶稣基督,洒下鲜血为世上人类赎罪之后,亦或是人类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罪行而顺从圣灵,预备去做我们要做的善行。
人类还是可以将心志改换一新,重新拥有更完美的神的形象。
1、人类社会的物质,在人类回归神的荣耀的路上的最大的陷阱
帕斯卡尔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我一直想在这句话后面如果加上“人的视线若被清理干净了,一切都会显出它永恒的价值来。
”那么这句话,才是完整的,对人类的描述。
笔者认为,人纵然是会思考的,毕竟这是区分我们是因为犯罪而远离神的标志,但是人类的思考究竟做成了什么呢?她有让我们区分我们所应该做的事情吗?她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喜乐,让我们肉体舒畅,让我们满足自己的欲望,正如:“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
”——传道书7-29。
就像传道书中“在耶路撒冷作王,大卫的儿子”所说的一样,人类拥有什么才会无憾?当我们把往日那些贫病、受苦之人、孤儿寡妇、精神病以及囚犯,与今日对以上各等人的待遇相比较时,我们当然要为之欢喜而感谢。
不过可怕的罪恶从未消失,贪爱钱财、好色淫荡、荒宴醉酒等等却仍不满足的人们找出许多巧计,去满足自己的贪婪,他们不断地作恶横征暴敛,那么到底现今的世界是进步或是退步?但是从世上最聪明的人所罗门王的经验可知,一个人就是拥有权势、面子、财宝、智慧,也不会觉得满足,就算寻找各种各样的娱乐,即便建立起伟大的王国,也会心灵空虚。
因为神叫世人所经练得是极重的劳苦。
我见日光下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传道书1-14.既然所做的全是徒劳,全是虚空。
那么人类作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就应该能避开自己的贪婪,不让贪婪会阻碍我们的视线。
只有在扫清视线之后,那时,人们会看到:虽然人为了物质上的生存,他必须依赖这整个世界。
但在此水平以上,他有一坚定的意志在导引他的理性与良心,让他一直明白:日光下的一切都是虚空。
一些固有、物质化的价值都是属于
这个世界的,都是虚空的,只有顺应神灵的良善才能进入神的国度,才会正在长存。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千真万确的:如果服务人类、爱邻舍不在神的律法上扎根,就失去了能力与它的性格。
毕竟,爱邻舍并非是从人心里自动发出来的自我证明的事,它乃是一种行动,一种需要很大意志力的服事,并且时常要与自我关心与自私等强大力量相对抗。
而且,这种爱邻舍往往从邻舍本身上也得不到多少的鼓励(意思是说,有时邻舍会令人爱不下去)人们多半不是那么可爱,爱邻舍只是根据神的律法,并使这律法存在我们心中,另一方乐意按照神的诫命而过正直生活的时候,我们才能真心地爱邻舍。
人心如果不在神里面是得不到安息的因此,在结束时我们要重温奥古斯丁的话:“人心是为神而造,如果人心不在神里面找到安息,它是永远不会安息的。
”所有的人实在都在寻求神,正如奥古斯丁所说的,但是他们却不按正当方法,也不在正当场所寻求他,他们是在下面求,而神却是高高在上。
他们是在地上寻求,但神却是在天上。
他们是远远的寻求,而神却近在咫尺。
他们在金钱、产业、名誉、权势、情欲上寻求神,而神却是在高处、圣洁之处才被寻见,他与忧伤懊悔的心同居,(赛57:15)。
他们寻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17:27)。
他们寻求神,同时他们也逃避神。
他们对于神的道路毫无兴趣,然而他们还不能离开神。
他们觉得被神所吸引,而同时又被神所排斥。
i
2、科学不过是神赐予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
而科学,尤其是《进化论》的出现,让许多的人成了无神主义者,他们不相信神的存在,他们只想信物质是永恒的,那些在《圣经》被看做是虚空的东西。
(我眼中的唯物主义者,可能较为偏颇。
)
科学解决物质世界的问题,但是科学无法解决存在于人里面的矛盾。
科学能计算物质的一切,却不能计算人的愁苦。
人用科学将自己举的太高,却也摔的太重。
因为人不理解他是从神而来的,也不知道他堕落的深重。
从这里面说:人是个谜,只有在神那里才可以得到解答。
受过教育的与不学无术之人中间的区分,只是程度上的区分而已。
二者均有一位主,一信、一洗、一神,即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
ii我们
各人蒙恩,都是照着基督所量给各人的恩赐(弗4:5-7)。
3、神已将永生安置在人心中(传道书3:11)。
在《圣经》中,先知以利亚带着肉身升天,正是因为他行善,对神的敬畏,不断弥补自己的罪行,从而找到了被神安置在心中的永生。
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年少识神,念神。
人最高而主要的目的为何?其简短而意义深远的回答是:荣耀神并完全以他为乐,直到永远。
i"Our Reasonable Faith" Herman Bavinck 1909第一章人之至善
ii"Our Reasonable Faith" Herman Bavinck 1909第二章神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