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新社会运动的本质及困境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社会运动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它是指由特定群体或个人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而采取的集体行动。
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因素和方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运动的成因与发展。
一、社会运动的成因1.社会问题与压力社会运动通常是由社会问题引起的。
当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时,人们就会感到压力和不满,进而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问题。
例如,贫困、失业、环境污染、教育不公等问题都会引发社会运动。
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担忧,促使人们采取集体行动来表达诉求和争取权益。
2.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社会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社会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这会导致一些群体感到不公平和被忽视。
当这些群体感到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胁时,他们就会采取集体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例如,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利益冲突,进而引发社会运动。
3.社会变革的需求社会变革的需求也是社会运动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于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当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人们就会寻求改变,进而采取集体行动来推动社会变革。
例如,女性权益、同性恋权益等问题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需求,进而引发了相应的社会运动。
二、社会运动的发展1.组织化程度提高随着社会运动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组织起来,形成各种形式的组织,如工会、政党、社团等。
这些组织的出现提高了社会运动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其影响力。
同时,这些组织也为社会运动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支持,使其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2.媒体的作用日益突出媒体在社会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方面,媒体可以传递信息、表达诉求、传播观念,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社会运动;另一方面,媒体也可以监督政府和社会组织的行为,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
因此,媒体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 义的社 会变革与生产力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与生产力分析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社会变革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深入理解这一关系提供了深刻而独到的视角。
生产力,简单来说,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能力和手段,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本身的技能和知识。
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工具到现代社会的高科技设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束缚它的枷锁。
比如,在封建社会,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水平与封建地主阶级对土地和农民的占有关系相适应。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机器大生产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而封建的生产关系却无法满足这种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求,于是就引发了社会变革,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取代了封建社会。
社会变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对旧的生产关系提出挑战,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当这些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这种变革不仅仅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还包括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改变。
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其在发展初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这种内在矛盾最终将促使其走向灭亡,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家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创新,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升。
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帮助人们认识现实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发展趋势,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核心理论,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应用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阶段。
面对工人阶级的贫困和剥削,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等核心概念。
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后来的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全面的社会分析框架,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与困境。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质上是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阻碍了社会的持续发展。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问题非常重要,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等都可以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进行深入解读,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共享。
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贫富差距、经济不平衡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与发展。
通过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思想,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思想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通过政治的改革和革命,可以实现社会的根本转型。
在当代社会,民主、权力分配、社会治理等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议题。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思想提供了一种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公正和民主的社会制度。
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主义”霸权理论述评

后马克思主义“新社会主义”霸权理论述评作者:方丽李鸣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09期[摘 ;要]面对20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的以大规模阶级斗争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运动将被历史终结,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将在民主话语的深层次意义上展开。
它排除了单一的无产阶级主体,将多元主体之间的竞争视为新社会主义的政治基础。
这种社会主义策略的目标不是以阶级革命的方式夺取国家权力,而是一种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话语领导权。
[关键词]多元;民主;“新社会主义”;霸权[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2-2426(2015)09-0014-05面对20世纪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连遭挫折,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狭义)在总体上认为,历史终结的是传统的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多元和民主为特征的“新社会主义”将逐步展开。
在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上,拉克劳和墨菲仅仅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涉及到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取代。
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由大规模阶级斗争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必然带来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否定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经济组织形式,也可以转变为官僚的结果,例如在东欧国家。
”[1]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愈加深入的物化意识,也使得人们从精神上逐步放弃了对马克思宏观社会革命的希望。
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传统社会主义的内涵及其实现策略应当进行新的调整。
一、“社会主义”:一种新的民主话语在拉克劳和墨菲看来,社会主义与民主相联,而民主又与话语不可分割:首先,不同的话语形式决定民主的内容。
在特定话语体系中的从属关系,在另一种话语体系中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压制关系。
所谓“从属关系”是指关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有服从的义务,例如,奴隶与奴隶主,农民与地主之间的关系等,这种关系在双方原有的话语体系下是自然的,但如果话语体系改变了,从属关系就有可能被理解为压制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与社会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与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理论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观点。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贡献。
一、社会变革社会变革是指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转折点,使得社会从一个发展阶段过渡到另一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变革是由社会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所推动的,而这些矛盾和斗争又源自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社会观念中,社会变革往往被看作是偶然的、不可控的现象,而马克思主义则提出了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将社会变革看作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下,社会变革被分为两个主要形式:革命和改革。
革命是指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和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来实现社会变革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强调,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历史必然,是阶级对抗的结果,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改革则是指在旧的社会制度框架下进行的一些渐进的、非暴力的社会变革。
虽然改革与革命相比变革速度较慢,但它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并且具有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二、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社会变革的一种特殊形式,它通常涉及到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主要动力是阶级斗争,是被剥削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彻底的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中,社会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原有的剥削制度,建立起一种彻底解放人类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革命的研究集中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革命问题上。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目标。
他们指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革命将彻底改变私有制的存在状态,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实现阶级解放。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与社会革命理论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它还通过实践的方式得到了充分验证。
20世纪,一系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为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理论的正确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运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运动思潮。
作为一种广泛影响世界各国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运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历史背景和对社会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运动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源泉。
社会运动常常以阶级斗争为基础,通过争取自身权益来推动社会进步。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发展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社会运动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有生产关系,创造更合理、更公正的生产关系。
3. 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剩余价值和剥削问题。
社会运动通过争取劳动者权益和减少剥削,追求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运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崛起,为社会运动提供了土壤。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作品,为社会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
无论是工人运动、农民运动还是民族解放运动,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基础,为争取权益和解放而斗争。
三、马克思主义对社会运动的影响1. 群众觉悟和组织能力:马克思主义为社会运动普及了阶级斗争的观念,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原则和方法,如党的建设、革命道路选择等,提高了社会运动的组织能力和斗争效果。
2. 意识形态指导: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社会运动的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
社会运动通过倡导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改变社会观念和文化氛围,为社会变革开创思想条件。
3. 政治目标和制度变革: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和道路。
社会运动通过追求政治权力和制度变革,推动社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四、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运动1.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格局。
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类社会”向度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语境中的“人类社会”向度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人类社会的探讨被视为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对人类社会向度的研究更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思想中,人类社会的向度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还包括法律、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而这些向度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向度理论为我们解析社会矛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所引起的。
通过马克思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当生产力得到显著提升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变得落后和束缚,进而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这个理论为我们分析社会矛盾的本质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视角,有利于我们研究和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向度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是由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和发展规律所推动的。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促使社会不断发展和变革。
这一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我们看清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向度理论有助于我们认识社会的根本结构。
在他看来,社会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的。
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
这个理论为我们认识社会的根本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社会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向度理论对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社会的各个向度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
在解决社会矛盾和矛盾激化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提升生产力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政治改革时,我们可以通过改革上层建筑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进行文化建设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思想观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评析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近代中国社会达尔文主义评析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诸多变革和思想启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种思潮就是达尔文主义。
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概念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对近代中国社会中的达尔文主义进行评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社会形态的演变则是经过一个阶段性的历程。
这与达尔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然选择”有所不同,达尔文主义认为,生物世界中的物种是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不断进化和适应环境的。
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对于社会和人的本质有着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变革的推动力量,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来改变和创造世界的;而达尔文主义则是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是逐渐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的。
因此,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对人类的看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也是导致两种思潮之间差异的根源。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对于社会进化的看法也是存在差异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变革的内在因素,认为社会是由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推动的,是类比于生物的进化选择和适应过程的决定性因素的;而达尔文主义则是强调自然的选择和优胜劣汰的过程,在其所理解的自然选择理论中,强调优胜劣汰是物种进化的必然结果。
因此,两种理论对于进化的看法,也是存在根本性区别的。
在中国近代史上,达尔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曾经成为了一种理论武器,比如在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对于生物学、农业、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与作用;在政治和社会领域,一些人将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拓展到人类社会,将其视作用于社会相互竞争和物质利益关系,甚至宣扬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取代社会主义。
总之,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对于人类及其社会的本质、发展和进化有着不同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营等一系列灾难所构成的链条 , 与资本主义的改
良和福利 国家所 产生 的社 会变化 构成 的另一个链 条
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 使得 “ 古老意义上的 自由主义 已经 死亡 ; 会 民主思 想 几 乎 已经 丧 失 了纯粹 马 克 社
“ 与那些向国家干预活动媾和的政治参与发生了冲
收稿 日期 :0 0— 8— 3 2 1 0 2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 后马克思主义 ‘ “ 非暴力革命 ’ 理论研究”(9 J 70 2 ) 0 Y A l0 5 。 作者简介 : 春雷(9 7 , , 卢 16 一)男 江苏淮安人 , 副教授 , 0 级西方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 , 2 7 0 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
消了, 而是 它们 已经潜伏 起来 了” (8 40页) 。于是 , 在 哈贝 马斯 看来 , 些 不再 呈 现 出 阶级 斗 争形 式 的 那 社会运 动 , 除非 它们 与来 自其 他 社 会 部 门潜 在 的 “ 抗议相 连 , 自这 种 相对 贫 困冲 突才 可 以真正 推 翻 来 这种制 度—— 否则 它们 只能够 激发这 种制度 强化 与 形式 民主不相 容 的反应 。 因为 相对贫 困 的群 体并 不 是 社 会 阶 级 , 们 甚 至 无 法 潜 在 地 代 表 劳 苦 大 它 众 。…… 只要 没有 与 有优 势 群 体进 行 联 合 , 这样 的 内战 就 缺 少 那 种 阶 级 斗 争 所 具 有 革 命 成 功 的 机
第 4 卷第 6期 l
21 0 0年 1 月 1
南昌大学学报 ( 文社会科 学版 ) 人
J URN NC 0 AL OF NA HA NG UNI RS T VE I Y
V 14 o 6 0. 1N . NO . O 0 V2 1
后 马 克 思 主 义 语 境 下 新 社 会
本质
在当代西方 , 市民政治学正取代意识形态政治
学 。莫斯 科 的秘 密审判 、 纳粹德 国和苏 联 的缔 约 、 集
年代始 , 以各种“ 社会运动的形式纷然呈现—— 新” 反 核和平 运动 、 生态 运 动 、 新女 权 运 动 、 族 民权运 种
动、 消费运 动 、 同性 恋运 动等 。这些新 社会运 动带着 各 自的诉 求 向当代 资本 主义社 会 的权 力结构 提 出了 挑 战。正如弗 雷德 里 克 ・ 塔 姆 指 出 的 , 些运 动 斯 这
切都暴露了当代社会学, 至少是所有 的马克思主义 社 会学 所 始料 未 及 的难 题 。…… 我们 看 到 , 蒙运 启 动、 理性 、 工业化 、 意识 、 阶级 发 展 、 历 史 民族 ’ ‘ 观念
和 社会进 化 这 些 主 题 是 怎样 变成 我们 关 注 的焦 点
的 。 _ (1 页) ” l 51 这些 被 “ 注 的焦 点 ” 2 纪 6 关 自 0世 0
各种新 社会 运动 纷 然 呈现— —女 权 主义 运 动 , 平 和 运动 , 态运 动 , 数种 族 、 数 民族 和 性少 数 的 抗 生 少 少 议运 动 , 口边 缘 阶层 发动 的反制 度化生 态斗争 、 人 反 核运动 等 。这些 运动 向资本 主义社会 的权 力结构 提
出了挑 战 。但是 , 明显 与 马克 思 主义 话 语 中工 人 运
义的终极诉 求, 因此, 它受到 了西方诸 多学者的广泛质疑和批判 。
关 键 词 : 社会 运 动 ; 马 克思 主 义 ; 阶级 关 系 ; 力关 系 新 后 非 权 中 图分 类 号 : 50 D 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4 8 2 1 )6— 00— 5 10 04 (00 0 0会运动的本 质及 困境 后
突, ……它们通 常处 在 国家制 度 机器 认 可 的 范 围之
不 仅 向经济 系统 , 且 向文 化 系统 进 行 了扩 张 。这 而
种 扩张造 成 了以前属 于私人 领域 的生 活领 域 的政 治
外; 它们通 常 向体 制性 的政治 代议制 形式 提 出挑 战 ,
运 动 的本 质 及 困境
卢 春
( 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 管理学院 , 江苏 南京 20 9 ; 阴师范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苏 淮阴 23 0 ) 107 淮 江 2 30
摘
要: 新社会运动是对 战后 西方发达资本主 义社会处于上升 和稳 定时期 出现的新 的社会 矛盾和社会冲 突所
进行的非阶级性 的抗议和挑战。在后 马克思主义看来, 这些新 的抗议 和挑战 以工人阶级斗 争从 未有过 的“ 立体战 争” 向资本主义社会发起 了进攻。然而, 这种仅 对制度 的权 力结构而不是对制度本 身的“ 战争” 不可能实现社会主
它 们确实构 成 了西方发 达社会 政治转 变 的一种 非常
重 要的 中介 ” (5 7 6 — 0页) 。
化, 它把 过去 的公开 的阶级 对 抗 隐藏 到 其 他 斗争 形
式 的背后 。然 而 , “ 不 意 味 着 阶 级 对 抗 已经 取 这 并
如果 要 从新 社会 运 动 的理 论 源头 追溯 的话 , 那 么 , 左派 就 当然 地 成 为 了这 种 运 动 的最 早 雏 形 。 新
动不 同的是 , 们不 再 以 阶级 而是 借 助 其他 元 素 寻 它
求身份认同。拉克劳和莫菲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更 是将其 视 为他 们 理 论 的一 个 重 要 的支 撑 原 点 。 为
此, 本文 就新社 会运 动 的本 质 及其 困境 作些 初 步 的 阐述和评 价 。
一
新左 派 话 语 中的新 社 会 运动 之
在 发达 资本 主义 社会 战 后政 治 的相对 稳 定 中 ,
思 主义 的所 有 特 点 。 …… ‘ 会 主 义 ’ ‘ 由主 社 或 自 义’ 这些 实 际词汇 正在 脱 变为 仅仅 是 一个 空 洞 的称 谓 而 已”l 42 。这一 变 化 的事 实 , 得 西 方 国 _ (8 页) 使 家 中的主要 问题 由意识形态 的冲突转变 为 围绕 实现 共 同 目标 的途 径和 手 段 的选 择 上 的 冲突 , 阶级 之 即 间 的冲突正在 被权 力之争所 替代 。面对 这样 的社 会 境 况 , 尼 尔 ・贝尔 指 出 : 当我 们 展 望 2 丹 “ 1世 纪 的 时候 , 东南 亚 、 中东 、 内乱 迭起 的穆 斯林 世 界 在 在 在 里 的肤色 问题 、 宗教 问题 、 种族 差 异 问题 , 所有 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