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根本上把握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
而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现实实践,并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归根结底也都必须从哲学层次解决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许多同志都比较熟悉。
在这里,我们主要是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相关辅助教材的学习,针对学习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从总体上谈一些自己的体会,与大家讨论交流。
准备分三个部分来讲。
一、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根本变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哲学已经经历了数千年之久的漫长的历史发展,并形成了一些较有代表性和富有影响的理论形态和思想体系。
例如,在古代,与粗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有各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在近代,则出现了以英、法唯物主义为代表的机械唯物论,以及以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以黑格尔哲学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总的说来,历史上各阶段出现的诸种哲学理论形态都反映了人们在各自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包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的认识,因而都含有一定的真理性。
但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的、甚至是根本的不足和缺陷。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在:(1)不了解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2)对自然现象的唯物主义理解是朴素的,或是机械、直观的,特别是未能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自觉地、有机地结合起来;(3)对社会现象、社会历史的了解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
这种情况也鲜明地体现在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中。
黑格尔集哲学史上的辩证法思想之大成,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
但是,黑格尔同时却把人的思维、观念当作独立的主体和现实事物的创造者,把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为“绝对观念”的辩证运动过程,从而把辩证法神秘化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材料分析题及答案

绪论1 .[材料l]马克思恩格斯在1872 年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不管最近25 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由于最近25 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48 一249 页)[材料2] 恩格斯在1895 年时指出:但是,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1848 年革命时期,编者)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
历史走得更远:它不仅打破了我们当时的错误看法,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借以进行斗争的条件。
1848 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510 页)[材料3]恩格斯指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426 页)[材料4] 恩格斯在《英国状况―评托马斯•卡莱尔的“过去和现在”》一文中指出:“他说的很对,任何一种社会哲学,只要它还把某几个论点奉为自己的最终结论,还在开莫里逊氏丸(意即‘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引者注),它就远不是完备的;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
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无足取,这一点我们从黑格尔那时就已经知道了;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
但结论在一定时期应当有一定的形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摆脱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应当形成明确的思想。
浅议马克思哲学的本质2

浅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用司马迁的这句感叹来解释当今各种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恰如其分。
那么什么是正真的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在拜读了庄友刚先生的《广义历史唯物论》后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认为从解释学的角度看,的确如庄友刚先生而言,马克思哲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种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而非唯心的哲学。
马克思哲学产生于西方近代哲学发展为现代哲学的转折时期。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从否定性的方面看,无疑应当从它与传统西方哲学的批判性扬弃关系中去寻求。
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运用费尔巴哈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颠倒的方法,指出真正的主体不是理念、国家,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和市民社会,马克思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批驳黑格尔“整整一部《哲学全书》不过是哲学精神的展开的本质,是哲学精神的自我对象化;而哲学精神不过是在它的自我异化内部通过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异化的世界精神”。
不仅对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哲学的唯心主义,例如后来的鲍威尔、蒲鲁东等人,马克思都做了无情的批判。
马克思在1847年完成的《哲学的贫穷——答蒲鲁东先生的〈贫穷的哲学〉》论著中,对蒲鲁东的唯心主义思想做了尖锐地批判,阐述了马克思业已形成了的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指出,蒲鲁东“混淆了思想和事物”,“因为他的历史是在想象的云雾中发生并高高超越于时间和空间的。
一句话,这是黑格尔式的废物,这不是历史,不是世俗的历史——人类的历史,而是神圣的历史——观念的历史。
在他看来,人不过是观念或永恒理性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使用的工具。
蒲鲁东先生所说的进化,是在绝对观念的神秘怀抱中发生的进化。
”同样马克思也讥讽鲍威尔等人倡导的思辩哲学是“儿子生出母亲”的哲学。
马克思正确的指出:“决不可把思维同那思维着的物质分开。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众多重要的知识,以下将为您进行重点概括。
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运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
4、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5、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与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导致实践失败。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摘要】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体现了其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原则。
他的新唯物主义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整体,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强调关注社会和历史的实际问题。
这种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还影响了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于整体性和历史性的关注上,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需要通过对世界的深刻认识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影响,总体性质1. 引言1.1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总体性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深刻的总体性质,体现在对现实世界的综合性认知和理解上。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维方式,强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深刻探讨,以及对社会现实结构的批判性思考。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深刻影响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运行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唯物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唯一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新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论是认识论的基础,反对唯心主义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强调现实的存在和客观规律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新唯物主义注重对世界的历史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2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 论。方法论: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般方 法的理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方法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案例:感悟蜘蛛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的向墙上的破网爬去,由于墙 很潮湿,它爬到一定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的爬上 去,又一次次的掉下来……
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 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 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 本源”;
柏拉图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世界是 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
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
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 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 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一、哲学首先是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 整个世界的总的看 法和根本观点。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 总的看法 是对世界总体的看法,具有抽象性、普遍性、 共同性。 根本观点是最基本的观点,具有基础性、本源性。
一个化学教授的故事
一天,一位化学教授领着学生到实验室向他们说明人 身体的物质元素。学生们看到一排贴着标签的密封的瓶子 整齐地摆放在那里,标签上分别写着: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的 同一关系。思维能否认 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 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知识拓展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 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 基本派别。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尖锐化(客观条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2、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化。
具体表现为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先后两次举行武装起义;1836年,在英国开始了“人民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的工人发动了起义。
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可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科学社会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它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古希腊罗马哲学其他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影响相对说是间接来源。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使两个分离得以统一。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尚未发展时期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应当正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一个有机的、开放的体系。
组成这一体系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符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是抱着为劳苦群众谋幸福的愿望去考察社会进而研究哲学的。
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又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人,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着解决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为了现实的人的解放。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哲学的时候,首先碰到的就是发展到最高水平的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他们接受了这一学说,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
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站不住脚的,受到了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的鼓舞。
然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抛弃辩证法也是不对的。
进一步地研究,马克思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引进了实践的概念,终于发现,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确定思维真理性的标准。
科学实践观的建立,使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根据无产阶级的革命活动历史发展,重新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研究的积极成果,经过进一步天才地发挥,创作出了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新的哲学即唯物辩证法。
这一新哲学的发展,科学地说明了人们的认识过程,建立了与以往认识论本质上不同的新的认识论学说。
当他们这个时候应用新的哲学武器来重新研究人类社会问题时,与过去就大大不同了,一切问题就都明朗了,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社会理论,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从人出发,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最后又回到了人;如果说是从社会出发,走过了一个园圈,最后又返回到的社会,都是正确的。
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都是说出了同一个意思。
但是这种回到,并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在更高的水平上返回到人类社会问题上来,是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回到人类社会问题上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下的世界本质
马克思说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只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石。
通俗来讲,正确的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的实质,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根本不动摇,我们每天都在从事着各种工作,忙碌着各种考试,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多姿多彩的事物,这就需要我们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中,不断的分析、总结、学习、判断,才能从意识层面和物质层面上做到把握世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物质与意识
世界的本质到底是物质还是意识,这一争论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
针对谁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哲学派分为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前者把主张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后者则认为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而在此辩论中,各学派又分为一元论和二元论,即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唯物和唯心主义都可以使一元论者,二元论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有两个,世界有两个彼此独立、互不相属的本原。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周围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客观事物符合时,才能取得成功,反之,则只会失败。
无数的事例和经验反复的告诫着人们,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更让人们清晰的认清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通过经验总结和归纳发现,只有唯物主义能准确反映进步阶级、集团的利益和世界观,更好的符合社会生产和科学发展。
既然物质是唯物主义认识世界的本质,那么,物质又是什么呢?哲学物质概念发展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从寻找一种或几种能产生万物的“初原物质”作为世界本原到17世纪形而上学,以原子为组成万物的最小单
位,再到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历史观有机的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将物质的概念从各种实物的总和抽象出来,进而阐明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并不是依赖人们的感觉存在的,但是它却能为人的感觉所反映客观存在。
列宁也正是根据恩格斯的原则,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什么叫做物质
要理解这一物质定义,我认为要从以下三点入手:一、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这种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
二、物质是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的,也就是物质是可以被认识的。
三、物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与自然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即存在区别又有联系。
马克思主义对哲学范畴的科学规定,从根本上解决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既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严格区别开来,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机械唯物主义的界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首先在于它的物质性,作为统一基础的物质不能归结为某种“始基”之物,实际的物质统一性是包含着差异的统一,是多样的统一。
其次,这种物质统一性是运动的、发展的统一,不是静止的、僵死的统一。
正是因为物质是包含着差异的统一,所以物质世界会如此丰富多彩,也正因为物质是运动发展的统一,所以整个世界时互相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原理,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一一证实,首先自然界的物质现象虽然千姿百态,但从茫茫宇宙到高山大海,从天上到地上,从植物到动物,从有机界到无机界,都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
过去有人认为,天上的世界时神的世界,天上的人间和地下的阴间都是由天上的神所主宰,但是现代科学对宇宙、地球、月亮、陨石的分析,逐步揭开了天体奥秘,发现宇宙中其他天体和地球一样,都是由同样的氢、氧、氮、碳、
磷、钙、铁等化学元素所组成,也有同样的物理运动规律,这也表明天上的世界和地球都统一于物质。
其次,在社会领域和人的思维领域,虽然比自然界复杂得多,但也有其特殊的规律存在。
社会生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却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生产,深灰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的、物质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的这种客观实在的本质,说明了人类社会只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那么,人的意识本身是不是统一于物质呢?
三、什么叫做意识
首先,我想说的是意识到底是什么。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意识简单归为物质或者物质属性,旧的唯物主义也说没把意识到底是什么给说清楚,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意识当成是物质的一种产物和属性,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意识是一种灵魂之火,我国东汉的哲学家王充也说过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像薪与火的关系,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我认为意识首先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一个简单反映特性到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动物心理,再到人的意识的逐步发展过程,其次,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依然是这种产物。
社会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没有社会劳动,类人猿的心里不会自然而然的变成人类意识,劳动也为意识提供了思维的外壳——语言,因此,即便是某些动物的某些器官感觉超过人类,但是没有语言、不能制造工具,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人这样的高级动物。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意识的本质就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美国亚特兰大大学曾对6个盲人的意识现象做过研究,发现先天盲者,只能梦到靠声音、触觉理解的世界,后天盲者,却能梦到正常人接触的世界。
由此可见,人脑不会自生出意识来,人脑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并作用于客观存在,进而客观存在才会反映到人脑中来。
四、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从起源还是从本质,物质都是决定意识的,难道意识就处于完全被动,被物质所主导吗?不,我认为意识也是有很重要的功能的,第一意识能够让我们能动的认识世界。
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便面现象,也能帮助我们认清事物的内在本质,不仅能看到现在,也能追溯过去,甚至预知未来,比如说猴子能用水、戏水,但却因为其不能认识水的本质,故而不能利用水。
第二意识让我们能动的改变世界。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自然界处处都留下了人类的生存痕迹。
例如蜜蜂无蜜就会饿死,但是人无粮食会种植,猴能生火,但是不能用火,人却能使用柴、煤、油、电,以及各种用火方法,人们利用仿生学模仿生物功能,制造各种人工合成物质以补偿自然物质的不足。
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之所以有能力改造自然,关键的一点就是人具有意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指导着人们认清世界并改造世界。
只有在认清世界本质奥义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在复杂和深邃的世界中看清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在观察、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中总结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而帮助我们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认识能力以及立身做人。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抬起来。
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是科学的、正确的,但是若没有这个支点,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就永远不能正确的看待这个世界,更别说改变这个世界了。
治病需要药,开刀要花钱,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我们社会、科技、生活的发展进步,都需要我们正确看清世界本质,正如毛泽东言道: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