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理论框架与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旨在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与体系。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二部分是政治经济学。
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等。
此外,还包括价值论、货币论、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内容。
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三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学科之一,研究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和实践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包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内容。
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第四部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组织和活动形式,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其中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组织形式、政策和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传播和交流等。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面介绍,系统阐述了其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框架与体系。
通过学习这门学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对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Marxism)全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世界和全人类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
它创建于1840年代,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在自然科学,思想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杰出成就的基础上创建的。
在实践中创建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无产阶级思想科学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给出不同的答案。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从其创造者和后继者的知识出发,各个年龄和国家的马克思主义者都不断丰富和发展观点和学说体系。
就阶级属性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为自身的解放和整个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的科学理论,并且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条件的学说。
就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而言,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组成的科学体系。
这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展的方向和道路。
16、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18、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9、运用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说明如何认识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艰巨性:(1)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A. 事物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表现形态和发展态势上看,呈现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
B.上升性或前进性,是事物发展不可逆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在由辩证否定所构成的事物发展的链条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是质变。
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它推动着事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3、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4、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生产方式25、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6、社会形态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多样性包括1、各国、各民族在经历某种社会形态时,其经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各有特点,不存在一个简单的模式,而是多样化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实践纲领的科学理论体系,自从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它就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紧密相连,不断地被中国化、本土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
本文将从理论体系和实践基础两个方面,详细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特点。
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主要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明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强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1.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安排。
3.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明确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脉络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脉络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分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毛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他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科学地揭示客观经济规律,揭示经济规律也是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成功的认识经济规律,便可以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对经济规律认识的越深刻、越全面,行动就越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实现经济利益的目的。
科学社会主义。
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它以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为研究对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
又称科学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来源(一)德国古典哲学。
代表人物:(1)黑格尔:第一次把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发展和联系,创立了唯心主义辩证法。
2、费尔巴哈。
把自然思和人类做为出发点,大胆批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提出自然界不依赖于人的观念存在。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创立了唯物主义。
(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主要贡献:提出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三)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贡献: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预测到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被新的社会所取代。
不足之处是未能认识到推动这种替代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理论,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系统概括和理论总结的科学体系。
本文将从哲学基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四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
一、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否定了任何形式的唯心主义。
辩证法则强调对事物矛盾运动的认识,指出事物的变动和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批判了形而上学思维,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社会历史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是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的揭示和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主张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是劳动的凝结,商品交换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揭示了资本剥削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因素。
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优越性,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目标和理想社会理想的科学论证。
科学社会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斗争,主张无产阶级利益的最大化,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时,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平等、社会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体系包括了哲学基础、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

绪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三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1831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1、黑格尔:贡献: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足:他的辩证法是唯心的,不彻底的。
2、费尔巴哈(德):贡献: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不足: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离开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贡献:他们提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不足: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片面性。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法),欧文(英):贡献: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矛盾,预见到资产阶级必然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
不足:未能理解这一历史过度的表现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第一章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键: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解决人与世界关系,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理解: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6、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①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具有选择性的创造性。
②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现实对象性。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高度的自控性。
7、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8、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因为他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大力,是贯穿于其他规律的范畴的中心线索。
质变和量变,看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关系。
人们认识事物就是认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及其原因,而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9、联系的普遍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内部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二是任何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也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10、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是1、归纳和演绎2、分析和综合3、抽象和具体4、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1、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一是以往的历史理论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这些关系的根源;二是以往的理论都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1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是互相依存互相吸取、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是: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4、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即克服又保留。
1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她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基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和实践,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特点;反映具有摹写性,反映具有创造性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时间的基础上,理性认识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它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客观性,其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指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有条件性,有限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特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
神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
人口是重要的社会物质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政治法律思想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马克思破天荒的破解了历史之谜,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生存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发展的另一规律。
经济基础是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的根本变革和进步就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对立统一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贯穿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商品经济的各种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二重性,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是其统一。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除以可变资本
资本主义从竞争到垄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的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作用,3社会主义初步显示的优越性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这科学社会主义建立
1871年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阶级执政党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和根本任务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民主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的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三大差别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的根本特征
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